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莆田市地图 >
涵江区地图
涵江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涵江历史源远流长。此地自古隶属于莆田县。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汉之际,渐有人群择平原而居。自南朝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时起,涵江即属之。唐贞观元年(627年),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其地为涵头(为涵江最早地名)。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始有“涵江”之称。宋元时期,境内分属莆田县唐安乡望江里、延寿里,崇业乡孝义里,武化乡仁德里。明清两代,分属莆田县二区延寿里、望江里、仁德里和三区孝义里。民国时期,隶属莆田县二区。新中国成立初至1984年5月,涵江仍隶属莆田县。莆田市的事实上的北大门是与江口镇仅一桥之隔山水相连的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莆田东北边界,千年以来莆田县以莆田县新厝镇北边的蒜岭与福清交界,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该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新厝镇在解放后1950年代因为福清县要发展工农业而被划给福清县。原来的莆田县东北的苏田,安香(今涵江区东北部),明朝时割给福清县,是今福清市渔溪镇南部、东张镇西部。1984年6月,涵江升格为莆田市辖区。从此,千年古镇历史揭开新的一页。1992年8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涵江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为涵江插上腾飞翅膀。1993年,进行撤乡、建镇和扩办(街道办事处),成立三江口、白塘、国欢镇和涵东、涵西街道办事处,下辖49个村民委员会和10个居民委员会。1998年,成立商城管委会。2001年末,总人口186125人,其中汉族占97%以上,地方方言为莆仙话。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莆田县的江口、梧塘、秋芦、白沙、新县、庄边、大洋等7个乡镇和赤港经济开发区划归涵江区管辖。调整后的涵江区辖有九镇一乡两街以及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由60平方公里拓展为752平方公里,人口近42万。2003年,涵江区辖2个街道、9个镇、1个乡:涵东街道、涵西街道、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江口镇、梧塘镇、萩芦镇、白沙镇、庄边镇、新县镇、大洋乡。
历史隶属:涵江区原隶属莆田县。莆田置县时间,明弘治《兴化府志》根据《元和郡县志》等记载,认定为陈光大二年(568年);清乾隆《莆田县志》根据《隋书》等记载,认定为隋开皇九年(589年),后均废。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别置丰州(今泉州),复置莆田县,隶属丰州。圣历二年(699年),改丰州为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为泉州;天宝元年(742年),又先后改名为清源郡、长乐郡,莆田县隶属不变。五代时,王审知为闽王,其子延政被南唐灭后,留从效、陈洪进相继据泉州,莆田为其属县。北宋初,改清源郡为平海军,莆田县隶属平海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莆田、仙游、永泰和福清县边区,建置兴化县,并建置太平军,兴化县隶属太平军。不久,太平军改称兴化军。第二年,莆田县隶属兴化军。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军治迁至莆田县。雍熙二年(985年),建置福建路,莆田县隶属福建路兴化军。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莆田县隶属兴安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福建路为福建行中书省,改兴安州为兴化路,莆田县隶属兴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隶属福建布政使司,莆田县隶属兴化府。清代,莆田县隶属闽海道兴化府。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省废府,分设4个道,莆田县隶属南路道。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莆田县隶属厦门道。民国14年,废道,莆田县直属福建省政府。民国22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分为4个省和2个特别市。莆田县隶属兴泉省。民国23年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福建省政府重新成立。同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将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莆田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2日,莆田解放。福建省划分为8个专区和福州、厦门2个市,莆田县隶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4月后,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后改称为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晋江专员公署,莆田县隶属不变。1967~1970年6月,晋江专员公署先后改称为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和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莆田县隶属亦不变。1970年7月,莆田县隶属闽侯地区革命委员会,地区驻地从闽侯县螺州镇迁到莆田县城厢镇。不久,又改称为莆田地区行政公署,莆田县隶属不变。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行政公署。9月,建立莆田市,莆田县隶属莆田市。1984年6月,析莆田县的涵江镇和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区,为县级建制,直接隶属莆田市。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经济与社会发展

经济运行。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8.32亿元,增长18.7%,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19亿元、129.10亿元、37.01亿元,分别增长6.4%、22.1%和11.4%,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8∶72.4∶20.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70亿元,增长35.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4亿元,增长19.9%;实现外贸出口创汇4.15亿美元,增长8.4%。实现财政总收入8.65亿元,增长18.4%,其中,地方级收入4.82亿元,增长30%,占财政总收入的55.7%,创历史新高,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12元,分别增长14.9%和14.1%。工业经济。制定扶持工业发展20条措施,出台加强品牌、技术标准创建和推进自主创新3项鼓励政策,工业发展持续增速增效,支撑作用更加有力。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76.40亿元,增长23.5%;工业增加值122.65亿元,增长2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1%。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306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43.25亿元,增长25.1%;规模企业产销率和工业企业综合指数分别达到98.1%和218。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鞋革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4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增长26.6%。新增集友框业等8个省名牌产品,新增省著名商标3件,新增威诺数控等6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华昌首饰和新世纪电子分别主持起草全国千足金镶嵌首饰和全国覆铜板行业标准。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20.05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17吨标准煤,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比下降22.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9.9%和16.7%。农村经济。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67亿元,增长6.8%。农业“五新”技术大力推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万公顷,被农业部列为“2008—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增佳腾食品、红太阳精品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南香米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完成股份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3年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加大,累计投资3344.2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水毁工程修复等方面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实现投资6225.3万元,累计受益人口近10万人;投资7924万元,新修建农村道路76.9千米。60个试点村建设扎实推进,白沙坪盘村被列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新县、庄边、萩芦、白沙4个集镇和35个村庄完成规划修编;荔涵大道等重点项目安置区加快建设,群众回迁工作顺利进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造福工程”搬迁226户1100人,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积极组团参加省市多场重要招商活动,精心筹划组织4支招商小分队赴东南亚、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等地开展项目推介,引资工作再结硕果。全年共签约引进项目93个,总投资89.9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74个,投资总额66.87亿元,分占新引项目的79.6%和74.3%;新批外资项目28个(含增资项目12个),合同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4.9%。成功签约引进投资达5.6亿元的华晶玻璃制品项目,促成华昌首饰1.2亿元扩建项目和新世纪电子4202万美元增资项目。90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4亿元,28个区级预备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237个区级跟踪督查项目完成投资38.7亿元,投产49个,完成投资9.8亿元;竣工57个,完成投资11.9亿元。城区建设。福厦铁路、向莆铁路、涵港大道涵江段及河滨路、南环城路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实施新涵大街、卓坡中路、电影院广场等市政道路和公用设施改造完善工程。旧城东、西区改造完成投资0.98亿元,宝厦金象、飞旋新天第等23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5.78亿元,施工面积53.7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55万平方米。投资1770万元,完成滨海大道一期、宫口河北岸等路段污水管道埋设和商业城一期污水管网改造,完成涵黄路、西环城路等路段和涵中等11个小区路灯架设,新建江口、国欢垃圾压缩站和塘北垃圾转运站,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投资4135万元,完成荔涵大道、六一西路等道路绿化,人均公共绿地9.9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9.6%,荣获“省级绿化模范区”称号。加强市容市貌规范管理和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垃圾全封闭运输和全日制保洁,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鉴前通讯器材商业街被评为“全省第三批特色商业街”。社会事业。全区1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落实,实现投资1.99亿元。29个项目获国家、省、市科技立项。教育事业持续进步。实验幼儿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园”,高考成绩名列全市各县区之首,连续3年获“市对区教育督导一类区优秀等级”,蝉联“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村村通”放映工程。涵江医院新门诊大楼和萩芦、白沙、新县3所镇卫生院病房大楼投入使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省级灭蚊先进城区”考核验收。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921万元,实现应保尽保。赤港“侨居工程”一期实现竣工、一期廉租房实现封顶。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36%。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2.32%,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00人,下岗人员再就业4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就业1200人。殡改工作扎实推进,火化率连续3年达100%。全市唯一一家荣获省级2006—2008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表彰,顺利通过计生“国优”复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持续加强,清理闲置工业项目用地43宗,审批农村村民住宅290户、2.97万平方米;萩芦溪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和赤港开发区环境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取得成效。

资源

涵江是莆田木兰溪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膏腴,物产丰富,这里盛产大米、小麦、甘薯、大豆、花生和蔬菜。有荔枝、龙眼、枇杷、柿子四大名果,以及海蛏、牡蛎、虫寻、蛤、跳鱼、章鱼等海产品,尤以鳗鱼和对虾饮誉省内外。境内非金属矿藏丰富。地热水温度30~60,可利用潜力大。砖瓦粘土储量在1亿吨以上,花岗石藏量亦多达100万立方米,建筑砂和矿泉水正在开采利用。大自然赐给涵江大地以丰厚的物产。

建设成就

20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莆田市的开发建设,涵江区应运而生。建区之初,涵江的行政区划为原来的一个涵江镇和一个涵江乡,发展基础极为薄弱。20年来,勤劳智慧的涵江人民,在莆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创新、艰苦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特别是1992年省政府批准涵江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省、市政府赋予涵江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全区上下抓隹有利时机,经济社会发展迈开了大步伐。2002年,莆田市部份行政区划调整之后,涵江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热潮。立足新区情,把握新机遇,谋划新思路,促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古老而年轻的涵江焕发出勃勃生机,加快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各项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年来,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年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大幅度增长。预计今年与建区之时相比,全区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7584万元,增至今年的8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536元增至1.8万元,增长33.6倍;财政总收入由1984年的335万元,增至今年的3.41亿元。辖区创造的财税收入总量,连同市直征部份已近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4年的231万元,增至今年的15.5亿元。全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三次产业比例由1984年的51.4:22.7:25.9,调整至今年8.4:65.9:25.7。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扶持壮大了兴和食品、东源烤鳗、东南香米业、华林蔬菜等13家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5262万元,增至今年的11.15亿元;工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力量,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扎实推进,配套设施不断优化完善,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莆田市唯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福建省重点扶持培育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莆田市利用外资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具吸引力的区域。全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服装鞋革、食品、机械为支柱的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1998年为42家,今年可达到171家。其中上亿元产值的企业23家;工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4155万元,增至今年的142.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1.43亿元,增至今年的110亿元。现代商贸、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对全区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4年的2265万元,增至今年的27.65亿元。20年来,项目带动成效明显,发展后劲日益增强。20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28亿元,建成投产了一大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头全区发展大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近几年来,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工作部署,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按照“项目工作落实年”的要求,强化项目落实制度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3年以来区项目投资服务中心跟踪的188个项目中,130个工业类项目,已投产43个,实现投资3.58亿元,开工动工项目56个,实现投资4.06亿元;58个非工业类项目,已竣工、开工42个,实现投资8亿元。本次区庆期间,有25个项目开工,投资总额9亿元;21个项目投产,累计投资3.23亿元;22个项目竣工,累计投资5.23亿元;新签约项目24个,投资总额9.75亿元,利用外资5050万美元。目前全区共有在建项目162个,投资总额35.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8亿元,2005年计划投资20亿元。这些项目的签约、开工、竣工、投产,必将为涵江加快发展注入强劲的推力,增添强大的后劲。20年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非公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建区之初的“半壁江山”发展到现在的“五分天下有其四”,成为全区经济的“主力军”。20年来,全区共有批准利用外资合同项目588个,合同利用外资10.1亿美元,累计实现利用外资6.98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08家。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2.61亿美元,全区对外经济依存度达31.3%,已跃居全省外经贸十大县区之一。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区现有各类个体私营经济组织10000多家。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外资和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5%,上缴税收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已超过80%。20年来,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先后实施了顶铺街、鉴前至保尾路段、旧城东、西片区等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东拓西延,建成区面积达10.5平方公里。先后建成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及一批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重大市政公共设施项目,城区环卫、通讯、电力、供水等设施逐步完善,城乡绿化美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建设了新涵大街、北环城路、人民街、涵黄公路涵江段等一批城市道路,初步形成便捷、顺畅的城市路网架构,全区建城区道路总长从1984年的2.1公里,发展到2004年的40.36公里,增长19.2倍,农村公路建设实现重大跨越,平原地区实现村村通达水泥道路,山区水泥道路通村率达76%,城乡公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2公里。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明显的实惠,生活基本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0250元,比建区时的610增长16.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090元,比建区时的342元增长12倍。至今年11月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8亿元。20年来,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投资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全社会文明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逐步提高,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连续四届获得“省级文明城区”称号,连续5年被授予“福建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被列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长期以来,广大海内外乡亲慷慨捐资近4亿元支持家乡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建设。教育工作在全市率先通过全省、全国教育“两基”巩固达标先进区验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6年保持“全省计生一类先进区”荣誉,是全市唯一获得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的县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稳步推进,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双拥工作获得省“双拥模范城区”荣誉称号。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政府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服务中心和项目投资服务中心高效运转,消除了一大批影响发展的“门槛”,降低了投资者的发展成本,初步形成了让投资者安心创业、放心发展的投资环境。2008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39亿元,增长18.5%;实现财政总收入7.31亿元,增长30.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71亿元,增长44.9%,占财政总收入的5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6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5721元,增长13.1%。工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2.2亿元,增长24.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全区260家规模企业完成产值268.9亿元,增长27.7%。新增1个“中国名牌”产品,品牌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0%以上;新增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个,企业节能降耗工作获全省先进表彰。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6.5%。荣膺“中国枇杷之乡”称号。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东南香”牌大米、东源水产品公司分别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称号;萩芦国家级枇杷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莆兴农牧基地种肉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华林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列入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超额完成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任务,林权改革、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工作进展顺利。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增长14.6%。传统商贸业发展呈现新亮点,量贩连锁超市网点发展迅速,涵江建材城、锦都装饰城和国珍建材批发城相继建成。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增农家店158家,农村消费环境得到改善。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1亿元,增长42.2%。309个跟踪督查项目完成投资34.59亿元,实现竣工投产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3.6亿元。全区60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3亿元;27个预备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9亿元;1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1.08亿元。全年共引进项目116个,总投资额78.73亿元;新批外资项目50个(含增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签订了投资总额达12.5亿美元的亚洲最大第三代太阳能光电伏特薄膜生产基地合同项目和投资3.5亿元的福建紫金集团金属能源合作意向项目,实现了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方面的新突破。城乡建设。城市“东拓西进南延北伸”步伐加快。新建、续建城市主干道,协同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市展现新面貌。实现六一西路通车,开工建设涵港大道涵江段、滨海大道涵江段二期和南环城路,实施河滨路建设、人民街北伸工程,继续推进苍然、孝义、宫口、延宁等旧城东西片区改造。启动塘北片区、人民街片区等新区开发。投资600多万元,完成工业路、六一中路、公园中路、边防路等道路改造、维修;投资1300多万元,实施保尾前街电缆下地、绿化带及路灯改造和夜景工程建设。实施城区部分污水管网工程,新建白塘镇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健全城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市容面貌有效改观,城区卫生连续5年名列全市评比第一。新农村建设典型突出,实施4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白沙镇坪盘村被中央文明办等部委联合评为“绿色小康村”。福厦铁路、荔涵大道等重点项目安置区建设进展顺利。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效推进。完成农村道路建设70.7千米,大江线实现全线通车,农村“七站百亭”建设进展顺利。大力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和“家园清洁行动”,全区107个试点村垃圾整治工作有效进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区中、高考成绩位列全市前列,莆田七中实现省三级达标,莆田侨职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职校验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在全市率先通过省级验收。被市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文化事业加快发展,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延宁宫蔗塔被列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降低了起付线,扩大了报销范围,提高了补偿比例,参合率达97.2%。涵江医院新门诊大院顺利建设,新县和萩芦卫生院病房大楼竣工,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光明行动等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工程。建设梧塘、萩芦敬老院和赤港侨居造福工程。试点推行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39户城市低保户享受到住房租赁补贴。年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圆满实现。

涵江商业

涵江商业文化底蕴深厚,自宋初开商埠,涵江商贸业活动便十分活跃,商路通达闽、浙、苏、沪、粤、港、澳等地区。明清时期为东部沿海商贸中心,尤以抗战时期更甚,涵江的商贸地位举足轻重。千年的商埠重镇养育出一代又一代善于经商、乐于从商、精于引商的涵江人。改革开放后,涵江人适时把握机遇、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在经济大潮中勇搏浪涛,大力发展商贸业,赢得了“小上海”的美誉,因为水路便捷,也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涵江各项经济指标均居莆田市首位。现有在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2万人,分布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有“海内一个涵江、海外一个涵江”之说,特别是拥有李文正、黄廷方等一批商界精英,侨力资源丰富,侨领实力雄厚,是涵江经济社会发展最大优势。现有三资企业366家,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其中规模企业达144家,是福建省外经贸十大县区之一。涵江物流园正在向海西第一物流基地转变,物流配套日趋完善,辐射范围遍布国内各个城市及东南业、美欧等海外重要的商业节点,仓储容积不断扩大。涵江区内物流业十分发达,仓储容积率巨大。截止2008年12月,全区共有鸿达物流、祥宇仓储、名星仓储等物流企业33家,货运站53家,从事持证运输业共有956户,拥有营运性货车2339辆,总吨位9993.7吨,年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为774.3万吨和88591.9万吨公里。

自然地理

涵江位于福建莆田中部沿海,在北纬2523'~2527',东经11904'~11910'之间。地处戴云山支脉向东南滨海延伸的囊山余脉,除西北和东北为高低起伏的红壤丘陵外,其余皆是临海平畴沃野,总面积752平方公里。境内台地最高海拔不到45米,坡度均在10以下。涵江海岸线绵延15公里,浅海宽,可供养殖的滩涂面积达1万多亩。“二十里平田”内,河沟纵横,舟楫穿梭。涵江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季风明显,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2,年平均日照1943小时,年平均雨量1289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