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莆田市地图 > 涵江区地图 >
白塘镇地图
白塘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白塘镇文化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景区濒临兴化湾,地势平坦,水域宽广,河网密布。唐代先民蓄水为塘,灌溉农田,初名注月塘、白水塘、后称白塘,是福建省唯一的天然湖。位于涵江城区南郊约2公里处,省道涵黄公路东侧,亘跨白塘镇上梧、洋尾、镇前三境,交通极为便利。白塘湖风景游览区位于涵江区白塘镇东南约1公里处,主湖面积385亩,包括内河水域面积共有600多亩。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湖,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白塘秋月”胜景所在地。湖中有一座小岛屿,传统小岛会随水流而漂浮,故名浮屿。浮屿上有宋代建筑屿宫(奉祀妈祖),是赏月的最佳地方。每逢中秋之夜,尤其午夜时分,晴空万里,中天圆月,周边以壶公山、九华山、五侯山和囊山诸山,倒映塘中。天、月、山、水溶为一色,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白塘湖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抗金名臣李富民族英雄文天祥、戚继光等历史名人与白塘湖有关,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白塘湖畔的洋尾村,人文丰盛,有许多宋、明、清代留下的文物古迹,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那李富祠、佥判第坊、科第坊及荣归坊等三座牌坊遗址,至今尚存。白塘湖汇集了北洋泗华陂等处的来水,水域宽阔,主湖面积385亩,包括内河水域面积共有600多亩,周围河道纵横,大有“蓄千顷”之概。一年四季,波平水碧。每当月夜,月光映水,愈见清澈。尤其是每逢中秋之夜,华灯初上,“秋夜银河皎洁,兔槐溶融。”游船赏月,络绎不绝。明代也曾立记载有“中秋月明,游舫如织”、“酌酒笙歌,每彻夜不忍去”等,可见当时中秋玩月之盛况。而至午夜时分,晴空万里,中天圆月,周边的壶公山、九华、五侯和囊山诸山,倒映塘中,天、月、山、水溶为一色,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故有“白塘秋月”之雅称,为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塘中有一小屿,上建庙宇,俗称浮屿宫,是赏月最佳的地方。整个风景区与向南不远处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宁海初日”和“梅妃故里”,构成了众多景点连片、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胜地。景区内人文景观丰富,祠、社、宫、寺众多,并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如抗金名臣李富、抗元名臣文天祥、抗倭英雄戚继光等有关。特别是宋代抗金英雄李富回乡后,修水利、造桥梁、济贫困、兴儒学,从而在环白塘湖地区形成了许多以古建筑为载体的人文景观。主要有:1、李制干祠:又叫李富祠,原为李富故居,占地面积380平方米,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2、大宗祠:又叫李制干祠。明代李富子孙为纪念李富修建。为区文物保护单位。3、塔桥:建于宋代,为南宋李富捐建,塔桥系区文物保护单位。4、佥判第坊: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李制干祠附属文物.,5、白塘科第坊: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李制干祠附属文物。白塘镇加快对白塘湖进行科学整治改造,加强环白塘湖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白塘湖景区内目前已投资300万元,征用土地142亩,产业结构调整用地123亩,沿湖边砌波500米,并建成一片桃花林、一条梅花林、一条绿化带等配套景点。其中种植有7200多株梅、荔枝、柳树、凤凰木、木棉、刺桐、高山榕、非洲茉莉、月桂等29种乔树木,初具生态林规模。同时,把白塘湖列入“涵黄”公路第二期景区开发及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工程,促使白塘文化景区成为涵江区的休闲和文化娱乐中心,提高白塘湖的知名度,促进白塘镇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

白塘镇有乡镇企业107家,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17家,支柱产业主要是烤鳗业、服装、鞋业。常年粮食生产面积5500亩,其中抛秧1200亩,旱育秧1300亩,杂优率达60%,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今年旱稻种植面积5900亩,产量2700吨,亩产达458公斤,常年蔬菜生产基面积3000亩,其中无公害蔬菜2065亩,占常年蔬菜面积67%;花卉种植面积500亩;水产养殖生产基地17个,面积900亩,其中鳗鱼养殖450亩,今年自筹资金2300万元,投苗1155万元尾,预计产量1000吨左右;淡水鲈鱼等其他特种水产品产量约1100吨。

农业结构

全面推广优良品种,早稻种植面积5500亩,其中抛秧1200亩,旱育秧1300亩。推广高产优质杂优品种4025公斤,杂优率达60%,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实施基地型农业生产,引导农业由粗放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拥有市级无公害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华林蔬菜生产基地2065亩,形成“基地+农户+科技+市场”的农业生产模式,安排劳动力就业460多人,近2000户的农民耕地得到稳定收益,其生产经营模式得到省委“四个专题”决策调研检查组的充分肯定;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建立显应村花卉种植、淡水养殖、副食品生产生态农业基地。涉及3个村,基地规模1200亩,形成6个种养区。增加农业基础投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建项目进入现场设计和招投标阶段,开展河道河沟清淤清障8000多米,全线加固维护辖区海堤10.74公里,投资31.6万元后宫水闸通过验收并顺利投入使用。逐步恢复水产养殖。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215吨,其中海水产品545吨,淡水产品1670吨,淡水养殖面积3050亩。白塘镇17个养殖场,自筹资金2300万多元,投鳗苗1155万尾,比去年增加投苗量30%。

水利设施

完成江尾村牙口涵洞、南埕村通海水闸除险加固之后,白塘镇又兴起临海水利工程建设热潮,后宫、镇前等村正按照设计方案,抢在雨季来临之前增调机械紧张作业,群众投工投劳,使一个个通海泄洪水利设施得到加固。涵江区白塘镇地处木兰溪下游入海口,白塘镇海堤总长10.7公里,临海水系密布,有水闸8个、涵洞12个。去年夏天,受台风“帕布”、“圣帕”和强降雨袭击,白塘镇水利设施受灾较为严重,特别是通海堤防、水闸等水毁工程多达10多处。因此,白塘镇在积极引导各村兴起“六千”水利工程建设高潮的同时,集中力量整治海堤、海闸、渠道等通海水利工程,一场以“优化临海水利设施配置、提升水利综合调控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临海水利建设大会战,在白塘镇6个沿海(内海)村庄全面展开,保证临海水利设施的无障碍调控。为加快临海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白塘镇特地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水利项目的组织实施,强化项目管理。同时采取上级补助、财政拨款、农村集体和农民筹资等方式,做大资金拼盘,确保临海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截止2008年,白塘镇已投资90万元,修建通海排涝水闸2处,加固海堤0.6公里,疏浚通海河道3.8公里,改善临海灌溉区面积2000亩,提前基本实现临海水利设施的无障碍调控,超序时进度约8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

白塘镇农业区位于莆田市东部,地处兴化平原正面,白塘镇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环境适宜以热带、亚热带为特色的农业生产。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基地。人口4.2万人,2002年白塘镇农业总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镇财政收入2500万元。园区范围明晰,建设规模1.16万亩,集中连片,现有常年性蔬菜5500亩,季节性蔬菜4500亩。是全市六个现代农业示范乡镇之一,“九五”、“十五”期间被市政府定为“农科教结合示范乡镇”,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和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开始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全区“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之路,是园区“十五”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莆田市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华林蔬菜生产基地,有常年性蔬菜基地4050亩,季节性生产基地3000亩,此外还有400户蔬菜生产户挂靠,面积4000亩,全部按照标准化生产。华林蔬菜生产基地产品90%以上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福州20多具大中城市和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新加坡、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8000万元,出口创汇428万美元。2002年5月获得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志证书,2003年6月,作为莆田市的视察点接受省委“四个专题”决策调研检查组的检查,受到检查组有关领导的好评。园区内显应现代生态农业基地(2001-2010年)规划建设规模化的花卉及副食品两大基地,2000年以来已投资300万元进行农业设施建设和农田改造,目前正在发展的项目有:花卉品种生产;名贵花卉设施栽培;现代节水灌溉自动化工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等,这些为扩大蔬菜和花卉区域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奠定重要的环境基础。2001-2003年园区投入350万元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投入220万元对三八片3800亩土地的围堤进行加固并种上防护林;已完成所有基础建设项目的选址;与福建农林大学结成产研对子;承接省级科技项目6个,其中现代节水灌溉自动化调控技术全省首家实施,台湾蔬菜系列品种引进22种;促进了三十一家农户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50亩以上);并对农民培训达8700人次。园区内拥有农业企业“福建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科技型酱菜专业生产企业,已开发十六种“国圣”牌系列酱菜,2002年产值达7000万元。2004年-2005年全面实施园区各项建设项目。力争到2005年良种率达95%以上;推广病虫防治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采后处理技术,加强蔬菜保鲜、冷藏、速冻技术和净菜处理技术研究;加速产品优质化进程;着力发展适宜规模经营,建立现代蔬菜商品基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开拓市场,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蔬菜流通体制,办好龙头企业,完善蔬菜营销体系;开发稀有名贵和观赏相结合、无污染的绿色蔬菜生产;发展设施栽培、喷滴灌设施,立体种植,层次发展,形成别具特色、具有田间情趣的蔬菜观赏区,促进广大农民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技术上,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和各级农业部门的技术力量,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资金筹措上,以群众自筹为主,财政部门投入为指导,市、区财政配套资金或周转金支持,争取省财政专项建设资金,预计两年将投资1400万元。

白塘秋月

从涵江往黄石南行二公里,公路东侧有一个白茫茫的大水塘,就是白塘。白塘位于洋尾、上梧、镇前三村之间,像一个巨大的银三角铺展在美丽富饶的北洋平原之上。水域面积达300多亩。“白塘秋月”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白塘是“白水塘”“白塘沟”的简称。这里原是一片滩涂,唐宋以来围海造田,引木兰、泗华、石盘诸水汇聚于此,逐渐化咸为淡,既收灌溉之利,又可赏心悦目。早在宋代,居住在洋尾东墩的名士李富,以及居住在西墩的李富的第三个儿子,就在塘中和岸上陆续兴建桥亭楼榭,种植奇花异卉,使白塘成为一处水上公园。白塘雅称“注月池”,临水揽胜,四时皆宜,惟以中秋为最。其时沿塘各村张灯结彩,十音齐奏,好戏连台,游塘的人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岸上游人如织,箫鼓喧天;水中彩船穿梭,笙歌满塘。常言道:云蔽中秋月。上半夜往往多云,将近午夜,天上的浮云才渐渐散去,月轮也从东天转到中天,把皎洁的银辉泻满了明镜般的水面。这时,莆仙戏已散场,大多数人渐渐离去,水塘恢复了宁静,这才是赏月的最佳时辰。岸上赏月不如泛舟赏月,但公认的赏月地点是塘中的小岛——浮屿。浮屿又叫“鸭母穴”,在岸上看过去,活像一只鸭子浮在水面。据说,午夜时分置身浮屿,头顶青天明月,环顾玉鉴琼田,有时会看到远方的壶公山、九华山、囊山、青山倒映在水中,与水中圆月如影随形,这就是“众山拱月”的奇观。浮屿有通岸石桥,名“宫后桥”,建于宋景定四年(1263);又有名塔桥,因桥头建有经幢而得名。浮屿宫是南宋初年李富创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建的。这里有一段传说:李富晚年在家乡莆田围垦造田、助教兴学,单桥梁就主持建造了34座。宋绍兴三十三年(1162),李富卧病在床,还关切地向北方归来的人询问宋金交战的情况。当他听到前方危急,悲愤交加,长叹数声而气绝。李富被认为是“千载殊绝”的人物,后人把他与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相提并论。明代太守岳正曾在小西湖畔建“五贤祠”以示纪念。白塘畔的洋尾村就有两处李富(制干)祠,一在东墩,一在李角。东墩自然村的李富祠初建于南宋,明弘治十八年(1505)重建,兴化知府张琦书匾。祠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二进,由过厅、正厅组成。祠内藏有《永思堂碑》,明刑部尚书林俊撰文,陈寿征篆额。又有“白塘科第”横匾,及李纲、文天祥、郑岳等人的题词。近年来,在白塘上还构筑了三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分别命名为秋月亭、映月亭、揽月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