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莆田市地图 > 涵江区地图 >
梧塘镇地图
梧塘镇相关地区地图:

招商引资

梧塘镇近代工业20世纪50年代几乎是一张白纸,只有手工工场或作坊,大多为农具制造和修理、米面等粮食加工、桂圆荔枝焙制、糖烟作坊加工等。50年代后,境内才有国有的粮食加工厂。1978年后,境内建有大型的国有工业企业莆田啤酒厂,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在境内异军突起,以鞋革工业为龙头,带动各种企业的发展。振兴、荔丰、新果、大吉利、吉承等五大鞋业兴起,一举改变境内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的调配。至1994年,全镇有制鞋、鞋材、建材、机械、化工、彩印、包装、食品、建筑、养鳗、农具、粮油加工、交通运输及服务行业等乡镇企业704家(“三资”企业占17家),总产值7.023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93亿元,出口交货4.89亿元,上交税收1230万元,从业人员9663人(境外占2000多人)。1995年新引资2000万美元,拥有8条生产线的新荔丰耐克鞋厂和投资1000多万元的“多必佳”彩印厂即将投产;三盛侨利等2家外资企业和5家较大的民营企业已投产;正在兴建的有6家合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成为梧塘镇重要经济支柱。梧塘镇早在宋代就出现农贸墟集;明清时,发展为商贸集镇,出现街店和墟市;民国时期,成为山区山货和江口、哆头海产销售、转运的重要地点。梧塘街出现粮食、京果、纱布、百货、裁缝、理发、照相、饮食、竹木、砖瓦、石灰、中西药、金银首饰加工等各种行业。到境外经商的人很多,约占境内人口的20%。他们大部分以家乡土特产荔枝、龙眼焙制外销起家,积累资金之后,发展其他行业。店行遍布涵江、城关、福州、厦门、闽北、上海、南京、宁波、温洲、苏州、杭州、湖州、嘉兴、芜湖、金华、兰溪等地。到港、澳、台以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经商的也不少。梧塘镇境内在东南亚经商的侨胞眷属户数,约占境内总户数的1/5。侨胞人数之多,名列莆田县内前茅。梧塘镇侨商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有7家,百万元以上的50多家。国家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梧塘镇这些私营商店被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等所代替。1980年后,经过流通体制改革,私营商业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又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底,梧塘镇境内私营商业大小共700多家,遍布梧塘街和各村,从业人员1600多人,为梧塘镇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由于工农业、商业、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梧塘的金融业也相应扩大。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就在梧塘设服务组,以后改为营业所、办事处,扶持发展信用合作社。1986年,中国工商银行莆田县支行也在梧塘设储蓄所。这些金融机构,曾为梧塘各居委会、行政村、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及经济联合体和承包户,发放贷款,提供资金,有力地支持梧塘镇境内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气候与物产

境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20℃,最高气温39℃,最低-2℃,年平均日照2450小时,降水量1400毫米。梧塘镇的主要水果有龙眼、荔枝、枇杷等,龙眼主要分布在沁后、松东、九峰等村,优良品种乌龙岭,还有“辽本”、“大路本”、“下路岭”、“本树本”、“普明庵”等。荔枝的主产地是漏头村、溪游村,主要品种是陈紫。枇杷的主要产地是沁后、九峰、松东等村,主要品种有白梨、大钟、车本和解放钟。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大豆、蚕豆、蔬菜、食用菌等,其中蚕豆是各村重要的冬种经济作物,品种以“半花”、“沁后本”居多,“沁后本”品种籽粒较大,晒干后每百粒重125—130克,亩产可达150公斤,是著名的蚕豆高产良种。

历史人文

梧塘镇俗称北梧塘。1958年,为涵江人民公社梧塘管理区。1965年后,改为梧塘人民公社。1985年起,又改为梧塘镇,2002年区划调整由莆田县并入涵江区。梧塘镇历史悠久,人材辈出,军界、政界、商界声名显赫者大有人在,有爱国华侨程文铸、林金钵、刘新楼、王文顺等,军界代表有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郑炳清,中将军衔。

建设演变

旧街长不及200米,宽不足3米,两旁店铺稀少简陋。建镇后,按集镇建设规划,划镇区为8个功能区,通过多渠道集资,建新街一条,宽30米,长1800米,混凝土路面,排水沟1条1128平方米;自来水站2个,管道1000米;供电线路1400米,路灯100盏;镇政府3层办公楼,宿舍等建筑面积1628.48平方米;4层侨联大厦1085.87平方米;银行营业楼1404平方米,供销商场门市部2770平方米,邮电、法院、税务、粮站等建筑面积4707平方米;沿街建砖混结构的商住结合的商品房320幢,总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辟农贸市场1处,建筑面积960平方米。东坡村开发为工业区,建有35千伏安的变电站(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和涵梧供水管。1987年建成莆田啤酒厂,占地面积9.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新果鞋业有限公司,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厂大门造型别具一格。沁后村建有中外合资的荔丰鞋业有限公司和立卉电脑有限公司,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荔辉和振兴鞋业有限公司,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沁山鞋厂依山而建,布局和建筑造型都很独特。霞楼、东坡、沁后和新丰等村由华侨捐资兴建小学、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共3000平方米;漏头村华侨捐资,兴建小学3层教学楼1座720平方米;松西村华侨捐资建小学教学楼600平方米。镇内还建有影剧院、文化中心站、福利院、敬老院、卫生院各1所。

教卫文体

梧塘镇重教兴学,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境内就有人开办启蒙私塾,宋、元、明、清各代,私塾、书堂陆续兴办。清宣统二年(1910年),沁后创办省三小学;民国时期,又开办10所小学和1所初级职业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境内中小学还创办了4所小学,3所中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挫。1976年后,学校教育逐步恢复正常,不仅普通小学、中学教学质量开始回升,而且还在梧梓办了莆田师专莆田分班,并发展幼儿教育和社会教育。梧塘镇镇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并出现一个集资办学热潮。各类学校教育基础设施都很完备,各校面貌焕然一新,生气勃勃。梧塘镇年设立学区,建立学区中共党支部,管辖镇内16所小学。1961年改为中心学区,兼管西天尾、荻芦两个学区。实施义务教育,群众办学热情空前高涨,广泛筹集侨资、民资,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和校园建设。梧塘镇学区16所小学建筑面积共3173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6.24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76105平方米,生均占地13平方米。16所小学都已更新了教学楼,新校舍总面积11860平方米。沁后初级中学:沁后初级中学是沁后印尼侨僧海涵遗款,由邓炳池、邓文耀、邓云龙等3人于1989年带回捐献的90万元兴建起来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始建时是梧一中的分校,校长曾少云。1992年,改名为沁后初级中学,列为莆田县22所新布点独立初中校之一。学校现有教学班7个,教职工35人,学生383人,校园占地20亩,有3层12间的教学楼一座,3层40间的教工宿舍楼一座,校园内有一条完整的300米环形跑道。此外,还有足够的学生宿舍、实验室、仪器室和教工文化生活活动室等必要的教学设施。围墙、自来水、用电配套完备,校园实现绿化,办学条件较为完善。莆田师专莆田分班开办于1979年4月,校址设在梧塘梧梓村原部队营房。1979年4月,招收1978年参加国家统一高招上录取线考生582人,分6个专业(数学、物理、化学、中文、英语、生物),学制2年;同年,受福清师专委托,办79级数学、生物两个班。78级、79级两届学生先后于1981年5月、7月全部毕业。78级毕业班582人和79级数学班毕业生都是莆田籍的。79级生物班学生来自莆田地区各县。校长林元霖、书记陈玉荣。学校培养中学师资。学生属国家统招,列人国家计划分配指标。

行政辖域

梧塘镇位于兴化北洋平原,东临江口镇,西接西天尾,南连白塘镇,北扼山区乡镇,全镇土地总面积30.66平方公里,设16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6530人。面积30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001_西庄居委会、~002_东福居委会、~201_枫林村、~202_前东村、~203_后东村、~204_新丰村、~205_沁后村、~206_漏头村、~207_溪游村、~208_松东村、~209_松西村、~210_梧梓村、~211_九峰村、~212_东南村、~213_西林村、~214_霞楼村。

经济发展

(一)农业:梧塘镇北部为宜林山地,中部为丘陵台地,南部为平原水田。古水利工程“太平破”贯穿境内。沁后溪自境北向南,转西绕南向东注人境南的平原水沟。境内南部平原水田地区河网交错,渔灌溉便利。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果树生产、畜牧生产和水产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梧塘境内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早晚稻、大小麦、甘薯、木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红麻、黄麻、蚕豆、豌豆、春大豆、秋大豆、花生、油菜和各种蔬菜;果树有龙眼、荔枝、批把、橄榄、杨梅、柑桔、柿子、梨、番石榴、芒果等;畜牧有黄牛、水牛、奶牛、猪、羊、鸡、鸭、鹅等;水产业除天然的鲤鱼、卿鱼、鲍鱼、鳃鱼、鳗鱼、甲鱼、沟虾、溪虾等外,50年代以后还发展人工养殖的缝鱼、鲤鱼、非洲卿鱼、鳗鱼、甲鱼等。梧塘镇
(二)林业:梧塘地处半山区,山脉多东西走向,为福厦公路第一重山,属尖山、囊山和莆田南少林山脉之分支。1994年梧塘镇境内有林地达20895亩,森林覆盖率45.1%。土壤为山地红壤。植被为芒其、灌草丛、桃金娘、小叶尖楠、拔葵、野古草等;适宜生长马尾松、台湾相思树、杉、杨梅、余甘、茶树等。山地海拔25-596.7米。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
(三)工业:梧塘镇纺麻(纱)织布一直是境内的传统家庭手工业。梧塘长期以农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历史悠久。唐代,梧塘南部平原地区还有海湾深人,境内已有用海水煮沸浓缩加工食盐的作坊。现在漏头村还有“盐灶洋”这一古地名,就是古代用海水煮盐的地方。宋代,梧塘桂圆干和荔枝干加工业也相当兴旺,并有富商投人巨资开辟“兴化桂圆北上之路”,运输江、渐等地。明代,梧塘利用水能建磨房加工农产品已很发达,成为莆田北洋重要的农产品加工集镇。清代至民国间,沁后村有几处烟丝加工作坊,所产烟丝也运输浙江各地。全镇还有兴盛的粮食复制品和具有地方风味的糕饼、酱油等加工业,产品畅销广业山区和城涵各地,但这些手工业企业规模都不大,设备落后、简陋。至民国末,梧塘现代工业只有两家时开时停的机械碾米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梧塘镇手工业有所发展。梧塘的现代工业始于70年代末,大发展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80年代。这期间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原为社队企业)蓬勃发展,国有工业也在梧塘境内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全国三大啤酒生产企业之一、年产啤酒10万吨的莆田啤酒厂。梧塘镇以机砖和建筑石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开始兴起,形成大规模生产。梧塘镇镇鞋革工业兴起,产值超亿元关,达到1.54亿元,成为莆田市新兴的鞋革工业镇。梧塘镇以鞋革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梧塘镇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梧塘镇镇乡镇企业有704家,从业人员9663人,其中工业企业276家,从业人员7061人;乡镇企业总产值7.0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93亿元;乡镇企业出口交货4.89亿元;交国家税收1230万元,其中工业企业占645万元;当年发放工资6099万元,含工业企业的490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