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傣族佤族乡地图
荷花傣族佤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招商引资
几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荷花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乡党委、政府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将玉雕产业及石材精深加工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突破口,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步扩大玉雕从业人员规模,加快玉雕产业朝着精、深方向发展。至2006年底,全乡共有玉雕个体户400多户,从业人员2000多人,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充分挖掘乡内丰富的火山石资源,走精深加工之路,增加其产品附加值,2006年,有火山石加工户135户,实现产值1200多万元。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有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投资商对荷花进行全面开发,2006年成功引进福腾公司等5家企业,开发荷花水电资源,概算投资1.3亿元,修建5座小水电站。通过多方协调,引进康丰公司,重新恢复了糖厂生产,推动了荷花甘蔗主导产业的新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双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为荷花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
荷花乡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前,各少数民族在与生活抗争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沿袭至今的有滇剧、佤族清戏、傣戏、花灯、武术、傣族织锦、刺绣、玉雕等民族民间艺术和傣族泼水节等五彩缤纷的民族民间节日。农民画成了其中的佼佼者,荷花的农民画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少数民族画展、香港农民书画展及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获奖。2000年6月,国家文化部授予荷花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称号。荷花玉雕加工起源于1950年,刘家寿一家迁往荷花池居住后而引燃的民间民族艺术。多年来,在传承艺术基础上融汇了世居民族文化、边地文化、马帮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王雕艺术。产业从简单机械制作粗糙产品向现代机械制作精致产品提升,品种由单一发展到今天的100多个,加工户由1户发展到2005年的546户。期间经历了多次的跌宕起伏,产值也随之升降。近几年随着腾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全县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和旅游资源成为独树一帜的边地民族特色。为加快我乡玉雕产业的发展,2004年4月,在上级部门支持和帮助下,在腾冲玉雕大师杨儒、杨树明的爱心帮扶下,在玉雕基础较好的雨伞,荷花池两个自然村举办了两个工艺提高班,100人,将其培养成今后发展的领头人。2005年2月,乡人民政府利用荷花供销社闲团置场地投资装修,建成“荷花玉雕中心”集中加工户150户,已初具规模。带动玉雕从业人员400户,近2000人。
卫生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及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乡卫生院医疗办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医疗设施齐备,农村居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至2006年底全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32人,享受低保人数54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6633户,共23908人,参合率89.3%。有乡级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10个,乡卫生院面积为20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2人,建有公厕8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9个。
民风民俗
荷花以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吸引着乡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坝派出水洞情、水、山为一体,风景秀丽,清凉怡人,出水流量4.5立方米/秒,四季水温水量稳定,排居腾冲地下泉之首,其水清澈如镜,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羡多人鸟交融的“白鹭之家”,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蓬莱之景;热水塘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最高水温98.7℃,天然热流量3.71千卡/秒,是治疗关节炎、皮肤病、沐浴的良好水源。诱人的民族民间文化,如民间绘画(农民画)、佤族清戏、傣戏、花灯、武术、傣族织锦、刺绣、玉雕等民族民间艺术和傣族泼水节等五彩缤纷的民族民间节日。清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属全国珍稀剧种之一。
文化教育
有中、小学26所,校舍建筑面积50724平方米,拥有教师207人,在校学生3773人,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3773人,其中小学生人数2411人,中学生人数1362人。有文化活动室5个、图书室3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口
荷花傣族佤族乡以汉族为主,是汉、傣、佤、回混居地,其中汉族19562人,傣族5020人,其他民族2188人。全乡有农户6633户,共26770人,其中男13615人,女13155人。农业人口数为26452人,非农业人口318人,劳动力总数15821人,外出务工2441人(3个月以上),其中:常年外出务工1217人(6个月以上),外出务工人员中省内998人,省外2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