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保山市地图 > 腾冲县地图 >
和顺镇地图
和顺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概况

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以西7公里处,和顺的名称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文化发达,人杰地灵的地方。和顺镇,和顺是中原文化与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窗口,蕴涵着“和睦顺畅”的最佳境界。这里屹立着全国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这里有传统民居一千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一百多幢,堪称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和顺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这里所有的道路、墙基院落都用火山石镶砌而成,古朴典雅。六百年历史荟萃了大量诗词、牌匾、对联、著作,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庭、华侨领袖寸如东等一批又一批名商鸿儒和英才人杰。从古至今和顺民风谦恭礼让,古朴儒雅,地方风味饮食“三滴水”、“头脑”更是堪称一绝。和顺是云南第一侨乡。历史上的和顺人就是从大山里赶着大马帮沿着西南丝绸古道走南闯北,闯荡“夷方”,至今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形成了“海外的和顺”。生态之美,和顺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六千居民是和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的生活是古镇靓丽的风景线——洗衣亭下村妇捣衣,让人又寻回了那久违的古朴画面;乡村图书馆里农民聚精会神读书看报的动人情景,既是历史更是未来;田园牧歌的生活令人心驰神往,久久陶醉其间。历经多少沧桑巨变,和顺人以自己超常的智慧使古建筑和文物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和顺以文化为灵魂,以保护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展文化旅游,一跃成为云南著名的旅游圣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云南省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态村示范点。2003年,和顺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

旅游服务

腾冲宾馆:宾馆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馆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静宜人。客房部由东一楼、东二楼、西楼三幢楼组成,共有带229个床位,普通床位19个,有国内国际直拨电话,房内设施高雅、舒适、洁净、安全。馆内服务主动、热情、周到、快捷。
和顺人家酒楼::和顺人家酒楼设在一栋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的古宅,古宅有近百年的历史。和顺人家酒楼环境清幽,文化气息浓郁。院内有小桥流水、瀑布游鱼。春节前后,50余棵名贵茶花红透一片。酒楼常年推出头脑、大薄片、和顺豆腐、大救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家要,是感受和顺文化、品尝和顺风味的绝好去处。曾接待过吴邦国委员长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水上人家酒楼::临和顺水碓湖畔而建的仿古建筑,周边为元龙阁、刘氏宗祠、李氏宗祠、大月台、艾思奇故居等名胜,依山傍水,风景宜人,中秋桂花香飘,是休闲赏月的绝佳去处。可提供大救驾、山地土鸡、湿地黄鳝、农家菜等特色地方小吃。
和顺茶馆:设于和顺刘氏宗祠内,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精致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茶馆内可品到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各色名茶,是品茗休闲、陶冶性情的首选之地。

介绍

魅力和顺,著名侨乡和顺是一颗东方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融的璀璨明珠,是一方古香古色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天地。和顺距县城7千米,人口6000余人,旅居国外的和顺人达6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和顺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这里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人杰,是云南4个典型的文化生态村之一。和顺乡环境幽美、民风古朴、汉文化积淀深厚,畅游和顺,就是将自己融进博大深邃的文化氛围中。和顺,古名阳温登,旧为佤族居住地,因有小河绕村而过,起名“河顺”,再由文人雅士借诗“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之意,更名和顺。和顺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火山锥,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深渐高,房舍密集,错落有致。一条三合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连接村内外大路。村中所有的道路、甚至连村外的田埂都是用石条铺就的,晴不扬尘,雨无泥泞,不烂不滑。环村大路边,每一条巷道的交会处,都有一道围有石栏的半圆形或是扇形“月台”,有的还有照壁,据说是依风水而建,月台中间种有一棵大榕树或是槐树,绿阴如盖,旁有石凳供人休憩、谈天。环村每隔一段就,魅力和顺,有洗衣亭跨河而建,亭约十平方大小,四角微翘,水上铺有井字形石条,饮用水和洗濯水的流向自然分开。抗战期间,和顺得远征军保护,幸免于炮火。长期以来,致富的和顺人对家乡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形成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这表现在其建筑群中,一是和顺图书馆,二是各式民居。和顺图书馆位于村子正中,过双虹桥即到。这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六万多册馆藏图书中不乏古籍善本。和顺图书馆建于1924年,门面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的三孔西式铁门,门匾是胡适的题词“和顺图书馆”。主楼两层,柱少梁多,上下均为玻璃窗,显得宽敞明亮。主楼及旁边伸出的六角亭和天井、花园等构造和谐。大堂里的读书架上有很多报纸、杂志,都是最新的,可以随意翻看。屋角有电脑,拨号即可上网——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魅力和顺,和顺的民居基本上由石头、木材、泥砖建造而成,不同的家境选择不同档次的材料,房屋的造型也各不相同,既有传统庭院式建筑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也有中西合壁式的,还有糅合白族民居特色的。每家宅院中的天井都用石板铺砌,院内广植盆景花卉,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匾额,其内涵与讲究着实让人惊叹。有的人家还裳有进口铸铁花窗以点缀厅堂,在有的人家可以见到雕花精美的中式窗棂镶着进口的彩色玻璃。大多修缮良好,粉墙黛瓦,整洁美观。

2、重庆市武隆县和顺镇

镇情概况:和顺镇地处武陵山系,弹子山上,东与该县白马镇相连,西与平桥镇、鸭江镇接壤,南邻白云乡、长坝镇,北临乌江,与涪陵区相望,新旧319国道贯穿全乡9个村。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64米(寺院坪),最低海拔为大溪河入乌江口处164米,政府驻地沙子沱,海拔1130米,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总人口145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31人,耕地面积12162.4亩,其中田2075亩,人均耕地约为1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乌金”之称的煤炭资源为甚,有各类工矿企业12个,其中县属企业1个,共有煤矿6个,水泥厂2个,非煤矿山3个,是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主要经济作物烤烟和蔬菜。烤烟和蔬菜是全乡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全乡财政入150万元以上,是全县率先摘掉贫困帽子的乡镇之一。辖区内种植高山无公害蔬菜和烤烟,特别是盛产有名以香、辣著称的茅草坪辣椒,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产业也渐成规模,境内有令人神往的万亩竹海、石林、风力发电站等旅游资源。乡境内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境内319国道横穿而过,100%的村、社通公路,80%的农户住上了砖混房,通讯条件相当优越,电话入户率达95%,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达90%。
辖区代码:代码(原和顺乡500232201):~001和顺社区~200弹子村~201清水塘村~202沙子沱村~203青木村~204金坪村~205打蕨村~206周家山村~207核桃坪村~208海螺村
区划沿革:1930年置和顺乡,以戒斗为和睦相处命名。1931年兴顺乡并入,隶属涪陵县第八区(今长坝)。1935年隶属涪陵第五区。1942年后,先后隶属武隆第三、六指导区。1951年由第三区(长坝)划属第六区(平桥),同年4月析祝家、清水、田坎、兴顺、周家、大竹、双龙、荆竹、三合、玄武10个村置石拱乡。1953年8月析苍堡、洗马、共和、印盒、五盐、金坪置金坪乡。1955年12月撤销石拱乡并入和顺乡。1958年改公社。1964年7月撤销金坪公社,将保卫、共和大队划入白云公社,其余划入和顺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辖弹子、沙子沱、青木池、石拱坝、花院、清水塘、杨柳坝、祝家、虚楼、金坪、大坨11个村,66个村民组,乡政府驻弹子山场。1997年,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弹子、沙子沱、青木池、石拱坝、花院、清水塘、杨柳坝、祝家、虚楼、金坪、大沱11个行政村。2002年,和顺乡驻地由弹子山场迁至沙子沱矿区所在地的沙子沱村。2003年底区划调整后的和顺乡,辖原和顺乡、兴顺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03.2平方千米,人口14426人,辖18个村,107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沙子坨。2004年6月村规模调整后,全乡辖1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3个居民小组、49个农业社。2009年,撤销和顺乡,设立和顺镇。
附:兴顺乡位于武隆县西北部,距县城86千米。1952年置兴顺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46.2平方千米,人口0.4万,辖打蕨沟、中堡、周家山、锅圈、核桃坪、海螺、双坟7个行政村。2003年底撤销并入和顺乡。

经济发展

总产值:该镇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农业总产值4600万元,工业总产值7400万元,社会消费品总额4600万元,本级财政收达到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53元。2009年新农合参合率达91%
工业:境内矿藏丰富,有丰富的煤炭、大理石、石灰石等。现有煤矿企业6个,水泥厂2个,年产原煤25万吨以上,水泥15万吨,是武隆的工业大乡之一,工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
农业:由于这里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所有农业品质量较高,对种植水果、干果、玉米、烤烟、蔬菜十分适宜,被重庆市评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烤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干果已成为和顺的支柱产业。
商贸:境内现有3个场镇,群众购买力强,交通十分便利,商贸十分活跃,是商家做生意的好地方。
旅游资源:四眼坪万亩竹海、石林,佛教旅游圣地,风车旅游基地。

景区景点

艾思奇故居:位于县城南5千米的和顺乡水碓村,系一幢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筑占地600多乎力米,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建于民国8年(公元1919年),是艾思奇之父李曰垓任云南民政、司法两司司长及矿务督办时所建的新居。艾思奇故居,艾思奇(公元1910—1966年),原名李生萱,生于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青年时代,荫次东渡日本求学。193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任教,1955年任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党委常委、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9年任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兼哲学研究室主任。艾思奇毕生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与生活》等哲学著作,发表哲学文章360余篇,为我国著名的马列主义哲学家。1984年腾冲政府将艾思奇故居正式对公众开放,陈列展出大量图片实物,展示艾思奇生平及其光辉业绩。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该故居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公布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艾思奇故居占地600多平方米,主体是典型的中式建筑,为其父1930年所建。艾思奇去世后,夫人王丹一于1979年专程由北京回到腾冲,将故居献给国家。1984年,腾冲县政府决定在此建立艾思奇纪念馆,当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设有若干陈列室,分别陈列有艾思奇青少年读书求学时期,到延安参加革命时期以及建国后他在学习、著书、讲学等方面的许多珍贵图片资料、文稿实物。自开馆以来,已有两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和海外客人前来参观。
魁星阁::位于和顺镇西南石头山毓秀风峰,是乡人供奉魁星,设帐育人的地方,有是文人雅士们酬唱吟和避暑消闲的好去处。阁中有李根源先生集名人墨迹刻制的摩崖石刻,立有李根源先生的[和顺镇居吟]诗碑和李曰垓先生的[双彬杉行]诗碑。
洗衣亭::宁静端庄的和顺镇,悠悠小河环乡而过。在清澈的小河上,每隔一段便有一座小亭,这便是洗衣亭。洗衣亭飞角翎脊,四围透风,立于水上。亭下用石条砌成井状,旁边有供人小憩的条凳。洗衣亭,洗衣亭是供人们浣衣洗物,歇息纳凉的小亭。这是出门在外的和顺男人们为在家操劳的妇女们修建的。这许多的小亭,如同男人结实的臂弯一般,虽然不能为女人们遮蔽多少风雨,但却让她们感受到了温暖和依靠。也许只有久远出门而又牵挂着故乡的人,在、才有如此精心的心思。清末庚子之变后,新思潮遍及全国,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寸馥清等乡中先进知识分子,为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迎合时代的需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他们把一个“新”字高标出来,大有与旧时代分道扬镳的气概。社址设在一个格局上经过改革的古庙坛里,由李景山先生书写的“咸新社”三字大匾高悬着,可真是有一番“新”气象。社中购置到成批新知识书籍,供社内外人土阅读,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在这偏僻小乡,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侨乡文化之有新的气象,自此开始。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继承先辈的事业,谋求家乡进步,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在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后,于1924年,创办了一个“书报社”,自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杂志供乡人阅读。从上海到云南边疆,因交通不便,寄到的新闻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八募沿着古老的西南丝道用马帮运至腾冲,最后到达读者手上。当时文人杨策贤先生为书报社撰写了一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从中也反映了当时书籍报刊的来之不易。即便如此,较之从国内走旱路要减短一半以上的时间。书报社的成立,颇受到乡人的赞赏,老秀才刘瑞元先生为题一联云:千秋事业书中史,万国风云座上观。
和顺图书馆::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会员日愈增多,社会影响和作用日愈增大,书报社已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了,于1928年,崇新会将书报社扩大为图书馆,以旧咸新社社址为馆址。一经在国内外宣传发动,捐款捐书、捐,和顺图书馆大门,物资,形成了一个高潮,现藏一些珍贵古今大型图书,如百衲本《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丛》、《云南通志》、《九通全书》、《续藏经》、《四部丛刊》、《万有文库》、《汉魏丛书》、《佩文韵府》等等,都是得自捐献而来。其中不乏精神可嘉,值得称道的事例,如驻缅京瓦城的商界巨子尹玉山先生节约六十寿辰庆典费用,捐赠图书馆建筑费三百元。张德善先生举行“文明结婚”节省费用,捐赠经费一百元。另有遗嘱捐款的,父子同时捐赠的,兄弟共捐的,夫妇合捐的,情节十分动人。和顺图书馆还是当时本县电讯消息提供的机关。先是由旅缅华侨尹大典先生的个人爱好出发,在缅甸自己配制自取娱乐而制成短波机一台,携带回国,后应和顺图书馆的要求,于1934年慨然捐献给图书馆。腾冲地处边睡,邮政迟滞,所得报刊,如昨日黄花,已成过时之物,不能满足关心时事新闻者的要求。图书馆有了无线电收音机,即由尹先生参与和几位热心者每晚收录、夤夜刻印赶制成新闻纸,命名为“和顺图书馆电讯三日刊”,分送各机关、各学校、各乡公所、各商号,以扩大宣传面,外县如保山、龙陵均来函索取。“七七”事变以后,我国全面抗日开始,电讯新闻由每刊一纸增至二、三纸不等,更成为供不应求的新闻资料。接着李生庄先生在城创办“腾越日报”就是由和顺图书馆提供新闻资料的,所以这时的和顺图书馆不仅是腾冲电讯新闻最早的兴办者,也是电讯新闻提供的中心地。馆内藏书,193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又于旧址改建成一座规模更大的中西合壁式的馆屋,一所座南向北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正前面伸出两个半六角亭,算是当时最别致新颖的建筑形式。屋前是宽敞的花园,花园外建一三孔平顶拱门,额上嵌有李石曾书“文化之津”的石刻,正拱门头上悬胡适书“和顺图书馆”的木匾,大门沿用旧有牌楼式老大门。和顺镇的地势本来是坐落在一个缓斜坡上,所以一组建筑往往要层层向上,远看起来就层次分明,格外显然,加上那些飞据宝顶,绿柳粉墙的装点,简直就像置身画图中。从此,和顺图书馆以较丰富的图书资料,舒适幽美的环境迎接着来自城乡的各界读者,它的美名与日俱增,腾人张天放先生于《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上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本世纪初是腾冲新文化的启蒙时代,随着创办各类学校的浪潮而掀起的是创办图书馆,全县农村有好几处曾经创办过图书馆,但是,经过时间的考验,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只有和顺图书馆。它曾经历了两年多日本侵略军占领的苦难岁月和“十年”风雨的洗刷,但它仍然挺立着。近年来,除了每天接待本地读者外,它还接待了国内知名人士、作家、记者、专家、海外归侨的光临和访问,得到了廖承志的题额,国内报刊又不断刊登和报道,因而知名度越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