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镇地图
红星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发展
红星镇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蔬菜生产四季如春。2002年被自治区定为“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镇”,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科尔沁蔬菜”商标,取得了蔬菜进京许可证。全镇的蔬菜生产围绕“绿”字做文章,打绿色品牌、发展绿色农业,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在蔬菜的生产和销售上,借助科尔沁区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了蔬菜销售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
基本简介
通辽市科尔沁区红星镇位于科尔沁区城区东部。镇政府在市区内,镇辖15个行政村,幅员37平方公里,人口22374人,户数6594户。全镇耕地面积28770亩,棚室面积1733亩,年产蔬菜3.5亿斤,尤其以生产名、优、特、细菜见长。红星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镇区1公里的通辽火车站每天从六个方向进出客货列车数十列,可直达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国道303线横跨全镇,形成连接京津、华北、东北和北部边境的运输网络。市区中巴车直通各村,是自治区第一个村村通油路的乡镇。
基本简介
红星镇位于四川省名山县腹心地带,面积37平方公里,北距318国道6公里,辖8个行政村(上马、华光、罗湾、天王、太平、龚店、白墙、余坝),50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1514人,有耕地12375.1亩,成雅高速路横穿境内四个村,太平收费站处于太平、余坝两村交界处,距中心街约500米。
历史沿革
红星,原称太平场,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属下延镇乡。清初属体仁里,1910年(清宣统二年)属卫公乡。1935年(民国24年)属第三区太平联保,1941年(民国30年)更名为太平乡,解放后沿用旧名。1958年为百丈人民公社太平分社。次年7月,成立太平人民公社,辖12个大队。1962年,银木、月岗、高岗大队划归月岗公社。1966年,改称红星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红星乡。1992年,解放与红星合并。1997年元月23日,撤乡建镇。2000年,辖太平、余坝、罗湾、白墙、上马、龚店、天王、华光8个村,50个村民小组。
特色产业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种植业内部打破了过去小麦为主的单一种植模式,发展到现在粮经、饲、草同步发展的格局。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大牲畜存栏数达到4866头(只),其中牛存栏4235头,羊存栏数达到27655只,猪存栏9938头。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全乡共发展香菇种植户180户,搭菇棚210个,生产香菇30万袋。订单农业正在兴起。2000年,与景泰宇翔农副产品购销部签订地膜洋芋种植合同,地膜洋芋亩收入达到1400元以上,2001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500亩,出现产购销两旺的良好热头。发挥优越的沿路优势,建成以武九公路为依托,以乡政府为中心,东西长2公里的新型集镇。以集镇为中心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私营企业达到132户,沿路有煤炭营销户42户,蜂窝煤场8个。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经济建设
花卉产业是该镇的新兴产业,该镇已有部分菜农转向了花农,全镇农业正向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该镇二、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村级房地产开发红红火火,方兴未艾。该镇九星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畅销东三省,红星禽类定点屠宰厂生产的禽类产品供应不求,陶粒厂、汇源木业、铸造厂等企业蓬勃发展。全镇已初步形成蔬菜为主、多种经营、种养加互促进、贸工农协调发展的局面。形成了以“菜”为主和“工、商、运、建、服”各业齐发展的产业格局。
自然资源
红星镇属浅丘地势,平均海拔679米,平均气温在15-15.5℃,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298天,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茶叶。猪、鱼、茶、瓜、菜五大产业已形成规模,是名山县的产粮万吨乡镇和四川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该镇有耕地13751亩,粮食总产6754.4吨,农业总产值578.36万元。年均种植西瓜上千亩,销往省内外。种植田坎玉米500万窝,产量165吨。茶园2844亩,茶叶年产量310.9吨。出栏肥猪14918头。牛存栏1116头。农业总产值7822.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523万元,税收8万元。固定资产投入530.5万元,总产值6717万元,税收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