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洲街道地图
后洲街道相关地区地图:
主要街巷
1960年,台江区人民委员会在中亭街创建第一条卫生红旗街;1965年,建为卫生榜样街。1975年,后洲街道被评为福州市卫生红旗街道;并从1976~1989年一直保持福建省、福州市卫生红旗街道的光荣称号,达14年之久。1982年3月,在全国第一次“文明礼貌月”中,中亭街又建为文明示范街。后洲街道部分木屋毗连区域正逐步改建为居民新村群。从1958年8月台江区房管所在玉环路建成全市第一座砖木结构3层居民新村以来,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政府利用火灾场地建新村或对旧房进行改造,60年代在安庆里建成居民新村11座,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80年代在迎晖里建成6~7层楼房5座,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在江滨路建成名为江振楼、江兴楼、江福楼、江州楼9层楼房4座,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1988年,台江区人民政府结合修缮危屋,对中亭街进行店面改造,建成全省第一条商业广告街。达江路长624米,道路两旁多是倾斜破烂的木屋。1989年初,台江区人民政府发动群众集资1080多万元,于当年9月,拆建成22座3~4屋建筑群体,一层辟为商店。临街商店达150多家,经营百货、交电、药品、化工、家具、小吃等,聘请85位书法家书写店号,人们在购物之余,还可欣赏到书法家的墨宝。并在人行道上,铺设彩色地砖,路旁还修建10个警民共建花圃。
街道工业
清乾隆年间,在后洲桶街形成一条以手工制作木桶为主的前店后坊的专业小街,以老恩利号创制的酱□桶最负盛名。最盛时桶店达32家,主要产品还有水桶、吊桶、胶桶、面桶、粪桶等,畅销福州市及闽清、闽侯、连江、福清、长乐、平潭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后洲桶街于1956年组织生产合作社,逐步转向生产月桌、椅、锅盖、食具橱、简易床架等。1958年,街道办有草药厂、弹簧厂、电机厂、塑料匙挂厂、小五金厂等9家。1969年,街道工厂有的停办,有的迁往山区。1971年后,街道工厂陆续恢复重建。1990年街道工厂有17家,职工1011人,厂房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178.9万元,主要产品有双管猎枪、电动按摩器、多功能按摩器、自行车雨衣、玩具手枪、智力拼盘、卫生香、干燥箱、皮鞋、应急灯、电源开关等54类100多种。年产值1074.16万元、利润40.9万元;尚有居委会工业13家,职工940人,产值300.0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