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淮安市地图 >
淮阴区地图
淮阴区相关地区地图:

物产资源

淮阴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湿怡人。淮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拥有耕地98万亩,林地15万亩,水面38万亩,是国家优质商品粮、生猪、肉鸽生产基地和平原绿化先进区。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出产的大青蟹,黄满膏肥,肉嫩味鲜,享誉四方。淮阴资源丰富,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水域宽广,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有美丽富饶的白马湖、高邮湖,地下蕴藏石油、天然气、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等多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境内拥有世界罕见的高品位高质量的芒硝、岩盐资源,探明储量分别高达12.8亿吨和270亿立方米,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元明粉生产基地。淮阴矿产资源丰富。岩盐、芒硝储量分别高达270亿吨、12.8亿吨,上海太平洋集团、山西南风集团投资的3条年产10万吨元明粉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此外还有碳氢钠石、粘土矿、天然气、石油、硼、碘等多种资源,具有很好的开采利用价值。淮阴是“鱼米之乡”。具有稻米、花生、蔬菜、油菜、山芋、蚕桑、意杨、食用菌、牧草等九大特色农业。年肉类总产量65031吨,其中猪牛羊肉50710吨;禽蛋总产量18064吨;牛奶总产量40992吨。全年水产品产量12795吨。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不断涌现。有道是:天泉粉丝响全国,凌桥大米畅南北,盐酥花生嘣嘣响,淮阴乳鸽飞上海,百万鸡鸭过大江,洪泽湖渔蟹远名扬,“香格尔”牛羊肉香四方,谁不夸是鱼米乡。

淮阴美食

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淮扬菜的闻名从做法上来讲,其主要得益于选料、刀工、火工三个方面:选料严格、刀工精细;火工考究、擅于炖焖;主料突出、注重本味;原汁原汤、清则见底、浓则浮白;浓而不腻、淡而味鲜;咸淡适中、南北咸宜;带骨者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煎炒遛炸者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淮扬菜是以江苏淮阴、扬州一带的烹调手法、口味形成的传统做法,特别是乾隆皇帝南下时品尝、命名后形成,因为当时淮阴、扬州、苏州、杭州并称江淮流域的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而且因淮阴地处南北要塞而排四大都市之首,因而称"淮扬菜",故世上无"扬淮菜"之称。那么,淮扬菜的烹调标准是什么呢?"油而不腻,酥而不烂"。淮扬菜炒菜靠油多而诱人,但并不腻人;靠酥软而可口,但并不烂糊,此实淮扬菜的精髓和风格。确实,秀色可餐,如果翻过来用美女来形象比较中国几大菜系的特色的话,淮扬菜就象贵夫人-雍容华贵。淮菜是“文人菜”,符合我们江淮大地文人雅士辈出的人文环境,符合我们江淮大地一代又一代文人画、文人字大行其道的历史渊源,符合我们淮菜清爽淡雅的人文风格,更符合我们淮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上乘境界。淮阴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有着许多令世人耳熟能详、名震中外的名菜,如软兜长鱼、红烧马鞍桥、狮子头、烧乌参、芙蓉鸡片、翠珠鱼花、鸡汁干丝等等。境内的水产资源丰富、特种养殖和绿色蔬菜基地的建设,给烹饪事业继承、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活鱼锅贴、手抓龙虾、脆皮乳鸽、码头羊肉、鸡丝辣汤、筒儿糕等一批名菜名点,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淮阴气候

淮阴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区域交通

淮阴区水陆交通发达,有“九省通衢”美称。京沪、同三、宁连、徐盐等高速公路和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淮沭河、盐河、古黄河、张福河“五水交汇”,新长铁路又把淮阴区并入了繁忙的华东铁路网。淮安火车站位于区内,该站以开行直达南通、北京、哈尔滨、成都、西安、青岛、兰州、太原等方向列车。淮阴区已日益成为苏北乃至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

淮阴人口

总人口890464人,其中男459584人,女430880人;农业人口649809人,非农业人口230786人;全年出生13018人,其中,男6958人,女6060人,人口出生率为14.62‰;死亡13035人,其中,男6735人,女6300人,死亡率为14.64‰;自然增长人口-17人,其中男223人,女-240人,自然增长率为-0.02‰。

淮阴人物

淮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博大精深的淮河和运河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淮阴儿女,汉代军事家韩信,汉赋鼻祖枚乘、枚皋,三国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东吴丞相步骘,北宋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南宋时著名画家龚开,清嘉靖年间状元郎丁士美,清乾隆时期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汪椿、音乐家孙长源、医学家吴鞠通,三品内阁中书吴昆田,近代教育家李更生,文史学家张煦侯,淮海地区革命先驱吴觉,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作者、雕塑大师滑田友,摄影记者郎静山,作家陈白尘,导演谢铁骊,台湾作家司马中原,台湾金马影后胡慧中,新闻学者、书法家谢冰岩等一批熠熠生辉的著名人物都出生并成长于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童年时代曾在淮阴古运河北岸的陈家花园3年留下过读书和成长的足迹。
春秋战国:淮阴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先秦时期,淮阴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地处淮河(古淮河自南而来,今杨庄以东废黄河是其入海通道),旧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因此名为淮阴。据《禹贡》记载,夏代,淮阴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二州之域。商周史籍称为东夷、淮夷之地。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
秦汉时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属泗水郡(一说属东海郡,也称郯郡),淮阴县治所设在在今淮阴西南四十里许。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王莽篡汉,改淮阴为嘉信,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三国时属魏,魏承汉制,没有变更。
两晋南北朝:晋武帝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永和八年(352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在秦汉故城之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淮城镇附近),自此淮阴为南朝国防要地。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镇,七年(471年),改称北兖州。萧齐建元四年(482年),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郡怀恩县。陈太建五年(573年),吴明彻伐齐,十一月,淮阴城降陈。九年(577年初),没于后周,恢复县名为寿张。再立东平郡,和萧齐时一样。
隋唐时期: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大业初(605年),并淮阴于山阳(县府在今淮安市楚州区)。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阴再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667年),淮阴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
宋元时期:五代至北宋时,称淮阴县。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给了金人。金以吴城镇(沿淮北岸一线)隶临淮,金城镇(淮河北岸北部地区)隶涟水。南宋也在嘉定七年(1214年),将淮阴县治所迁徙到八里庄(《光绪丙子清河县志》疑为韩信城)。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淮阴自秦设县至南宋,县治均在淮河南岸——今码头镇境内或附近)。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1274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于大清口(也称泗口,约今袁集乡桂塘村),同时(或前后),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入于元。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1328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墙(南面临河),边长3.5公里(今码头旧县)。
明清时期: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县城屡圮于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泾(今周桥)、青州涧(今氵义河),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宋时乔维岳开河叫沙河,以避淮水山阳湾之险,后淤塞。明永乐六年(1408年),平江伯陈王宣利用旧河,开渠造闸,改其名为清江浦,其后便成地名,河则称里运河,成为南北孔道,漕运咽喉,在明、清两代设官驻守。自清河(淮阴)县治搬此后,市镇日益繁荣,除在城内有几条东西、南北街道外,在东门外有花街,河北有十里长街,均为商业经营地。清江浦在清同治前就先筑有土圩城墙,后于同治三年(1864年)漕运总督吴棠始建砖城。东西稍长,南北略狭,其周长1273丈6尺5寸(4203米),高1丈8尺(5.9米)。北倚运河,东、西、南各就洼地挖沟垒土为基,用洪泽湖大堤上拆来的砖石砌成。从同治三年春天开始,到次年秋天建成,用白银12万多两,有城门4座,东门叫安澜,西门叫登稼,南门叫迎薰,北门叫拱宸。东北有小水门。东西城下有水关,通城内文渠。四角各筑有炮台一座。这里先后设有河道总督、河道库、淮扬道、清军同知、淮扬镇总兵、淮安府同知、江淮巡抚、江北提督等二三十个官署,名扬全国。
民国时期: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3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伊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民国16年(1927年)撤道,民国21年(1932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为其管辖。民国26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避于此。民国28年(1939年)3月1日,日军侵占清江,江苏省政府迁至淮东,淮阴县政府在县内农村活动至民国32年。
抗战时期:民国29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淮阴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境北乡花庄成立。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驻扎清江。清江市、淮阴县为其所属。民国35年(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清江,其淮阴县政府、淮阴专员公署均设于此;中国共产党政府机关撤出清江市活动于北乡农村。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
建国后: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因前进街太窄,在西马路口西北角(现市一院北宿舍区内)设署办公(时为草屋)。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驻清江博古路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内。1972年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北京路73号。1948年—1983年,淮阴县(市)均隶属于淮阴专员公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其所属。200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辖区不变。2001年7月,淮阴区行政中心从北京路73号搬出分散办公(区委区政府在人民银行大楼内办公,人大政协在劳动局、国土局大楼内办公),并选址在工业园附近新建淮阴区行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