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镇地图
五里镇相关地区地图: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五里镇
基本概况:五里镇地处淮阴区北郊,距城区16公里,面积5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亩。辖11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2.91万人口,劳动力1.48万人,国民生产总值4.99亿元,比上年增长66.89%,人均纯收入4360元,财政收入278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07.46%。邮编223323,区号0517.?【农业经济】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化种植,发展高效农业。新增日光能大棚28幢,钢架大棚76幢、竹木普棚123幢。调整农业结构,经济作物比例达到30.4%;推广小麦新品种3.2万亩,亩产量450公斤,总产量1440万公斤,占全镇小麦面积的90%。推广水稻新品种3万亩,亩产量450公斤,总产量1350万公斤,占全镇水稻面积的95%,形成了以稻、麦为主,油菜、黄豆、蔬菜、山芋、花生等经济作物为辅的高效农业结构。高效规模养殖建成万羽养鸡场1个,万羽养鸭场2个,千头养猪场2个。工业经济:累计工业企业30家,其中进园区企业3家,新落户家禽加工企业一家(百乐欣食品)、服装加工企业7家,稻米加工企业10家,初步形成以服装加工和稻米加工为主体的特色工业经济。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8亿元,实现利税473万元,入库税金90万元。
劳务输出:劳务输出人数14800余人,劳务收入9500万元,人均3166元,比上年增加210元,占全镇人均收入的60%。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32.9万元建设世行三期工程,投入38.71万元新建改造了2座打水泵站;投入2.9万元兴建6座渡槽。投资490万元,完成东北片5400亩土地整理项目,并开展了东南片9700亩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批结工作。
集镇建设:投资10万元对街道和农贸市场的下水道进行铺设和疏通;投入5万元组织了7人的街道保洁队,购置了垃圾清运车,全天候对街道进行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集中居住点实现规划全覆盖,启动建设集中居住点4个,建成165户,入住98户。
社会事业:投资5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34万元新建了敬老院居住楼一栋。争取资金30万元建设了医院病房楼,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6%。稳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98.79%,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3‰.四项手术903例。?(喻怀建鲜艳)?,村名村民小组?(个)村民户数(户)人口(人)劳动力数?(人)耕地面积?(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书记主任五里55902769138519505400蒋永伟丁祖刚镇南107173014154240645100万明生杜家喜老郑117102819147742744500郭家楚郑中元大树85802359119939314400许苏淮镇北127803401174052144100金中祥陈广仁涧桥95672569130439404700姜玉华曹金星花园74702132108142953800蒋同必蒋同春桃园94472147109329645000高殿成王兆兵刘洼54641982101127814500蒋俊峰民强97453204162137195200崔广才李晓田双农126442732137728683900孙正明唐维礼合计9767142912814830400004360?
主导产业
蚕桑产业:本镇兴桑养蚕历史悠久,建国前后,蚕桑业生产有较快发展,六十年代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类产业。但由于人为的因素及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蚕桑业经历了升升降降,徘徊不定的发展过程。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蚕桑专业户、重点户家庭经营形式出现。1982年2月,安康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建立专业户和重点户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对专业户、重点户的性质、计划、义务、技术指导及经济合作等做出明确规定,促进本镇蚕桑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83年,本镇专业户达103户,重点户209户。1992年建成月河万亩桑。1995年全镇养蚕1495张,产茧超百万斤。2000年养蚕7500张,产茧61万斤,桑园保存面积8000余亩。2005年,市区已先后在我镇刘营村召开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生产现场会,对其他各村起到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年底全镇的桑园总面积可突破6800亩,年养蚕能力可达6500张。将继续加快低产桑园改造和新建桑园步伐,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亩桑产叶量和张产茧量,重点在刘营、梅花石、余河洞、龙潭、金鸡山、长河、周营7个村发展。到今年年底力争桑园面积达6800亩,发种5800张,2008年桑园面积达7900亩,发种7800张,2010年桑园面积达8500亩,发种10000张。畜牧产业:五里镇内有川有山,气候湿润,饲草丰富,农副产品种类多,具有发展畜牧业良好的自然条件,且本地农民素有饲养畜禽的良好传统。历史上一年一度的龙头物资交易会,畜禽交易自古就十分兴旺。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带领下,五里镇畜牧业生产更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一、发展形势:本镇畜牧产业以服务队为载体,按照重点帮扶、专职养殖方式,树立典型,拓展界面。会镇12名养殖专干已全部回家兴办养殖,已确立了领导包抓示范点,尤其四岭村刘全先创办的“春亿养猪厂”占地总面积1.5亩,年出栏肉猪600余头,是我镇养殖业的领头人;李湾村外来户岳干庭在包抓领导的支持下,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共投资12万元,新建圈舍1300平方米,共养猪118头,已成为全镇规范化科学化养猪的样板。今年全镇养殖示范村有5个,养殖大户79户,预计生猪存栏16400头、出栏15500头,羊存栏1200只,牛存栏2180头,鸡存栏72000只,畜牧养殖已步入快车道。
二、发展目标:畜牧业本着稳猪、增牛、增羊、增家畜的原则,形成六个大型养殖企业和至少3个畜禽养殖村,其具体目标是:生猪养殖巩固在13300头,猪肉产量稳定在1156吨。以秦川牛为主的养殖业增长50%达到年出栏490头,以布尔山羊为主的养养业增长40%,达到年出栏800只,家禽养殖增长20%,达到年出栏5.4万只。
三、发展规划:畜牧将继续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围绕良种鸡、良种猪和良种羊,重点在柿树碥、李湾、李家沟3个村发展。到2008年年底力争培养示范村2个,专业户50户,家禽出栏75000只、存栏76000只,猪存栏16800头、出栏18200头,羊存栏390只、出栏320只,牛存栏1985头、出栏497头;2008年家禽存栏102477只、出栏9919只,猪存栏20928头、出栏24070头,羊存栏7500只、出栏415只,牛存栏1985只、出栏497只;2010年家禽存栏135526只、出栏131831,猪存栏24597头、出栏31832头,羊存栏827只、出栏458只,牛存栏2188头、出栏486头。
水利资源
五里镇地处越河下游,河流过境最大的有越河--越河系汉江二级支流,自西向东流经本镇,过境长度15公里,过境面积71.1平方公里,沿途两岸分别由八条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汇入,呈“非”字形网状水系。南岸支流源出凤凰山,流程短,水量小,水势湍急,北岸最大的支流是傅家河,流程68.3公里,源出王莽山之烂泥湖。这些河流为五里镇越河沿岸带来了巨大的灌溉效益。正因为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天资源,所以五里镇的水利建设的历史也比较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柳家河一带的先民已经开始蓄水灌溉,种植水稻,利用水资源进行农耕。到现在经由历朝历代的发展扩大水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建国后修建的恒惠渠等和在先人修建的基础下扩大或后来独立兴修的李家沟水库、建设水库、龙滩水库、放牛场水库、塘沟水库等现在成为了五里镇灌溉的重要水源。镇内有些地方由于小河落差大,修建了水塘把水存积于其中,或将附近山坡流淌的天然雨水收集存储,待缺水、干旱使灌溉农田。这种俗称堰塘的水塘现在镇境共有144口可灌溉面积2440亩,有效地保障了镇境人民耕作时的用水需要。土地资源
建国后,五里区全境土地总面积268.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435亩,其中水稻田41331亩,旱地66104亩,全区人均0.8亩。1996年,新五里镇建成后全镇总面积69.2平方公里,境内川道,丘陵、浅山兼有,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现有耕地总面积3589.29公顷,占总面积51.9%。林地1047.77公顷,占总面积15.1%,牧草地55.86公顷,占总面积1%集镇村及机关单位用地455.71公顷,占总面积6.7%,交通用地141.02公顷,占总面积2%,水域占地377.99公顷,占总面积5.5%,浅山丘陵河滩未利用土地1012.96公顷,占总面积14.3%。全镇耕地评定出六等十一级,其中良田好地一等二级至四等八级,占耕地面积52.87%,好田好地多,质量高的主要分布在汉白公路以南月河川道各村,低劣耕地多为南部丘陵浅山区。1998年3月,五里镇政府组织城建、农技、林特、企业、学校、土管等部门,设计编制全镇土地利用总规划。结合本镇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确定全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制定全镇各项用地指标,确定土地整合、复垦、开发、保护分阶段任务,拟定实施规划措施。针对五里镇在土地利用上,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宜农开垦的荒地数量少,土地利用率低,小城镇建设缓慢的实际,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总目标是:1996年至2000年,耕地3554.6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业一级保护面积2541.10公顷;园地282.27公顷;林地1047.82公顷;居民点357.89公顷;建制镇48.49公顷;企业用地35.67公顷;交通用地70.44公顷;土地整理12.33公顷;土地开发50公顷。湖北省通城县五里镇
五里镇位于通城县西南,是农业部“商品瘦肉型生猪定点繁殖基地”,全省闻名的“板栗之乡”。隽水河南北纵贯,106国道、五月公路贯穿全境。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41亩,水田19323亩,16个村,3.1万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407万元,其中农村农业总收入11192万元,工业总产值931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59元。五里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花鼓戏、皮影戏历史悠久、广为流传。吟诗作对,玩龙耍狮是这里的节日文化大餐。楹联能人徐龙保被编入《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传世代表作辞典》。出了李阶民等10名博士,李太平等22名处级以上干部。五里镇资源丰富,景观璀璨。盛产稻米、板栗、茶叶、黄豆、油菜籽、竹笋等农副产品。富藏石灰石、长石、河砂等21种矿产资源,河砂储量超过500万方。有相师山、八景山等多处有500年以上历史的古迹、古树名胜,杜仲、厚朴等20多种名贵药材,8座水库,库容2878.9万方。境内河网、渠道密布,灌溉便利,山奇水秀,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53%,民风纯朴,具有良好的旅游、投资兴业开发前景,是咸宁市沿国道重点建设集镇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之一。实施兴农富民战略,特色农业迅猛发展。已形成千亩特种蔬菜、万亩优质稻、千万元牧业养殖、百万元特种水产养殖、百万斤板栗、万亩楠竹六大主导产业。鱼、板栗、草莓、楠竹、黄豆、油菜籽、花生等各种经济作物年产值达376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4%,农产品商品率68%。实施兴工强镇战略,工业经济渐成规模。形成了以都江水泥为龙头的亿元建材、以湖北益通润滑油为龙头的汽车油品、以清源汁为龙头的饮料饮品、以玉星线条为龙头的饰材、以季山电站为龙头的小水电、以三盛纸业为龙头的生活纸材六大产业群。是湖北汽车油品生产基地,通城、岳阳建材主要原产地之一。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公益建设日新月异。改造、扩建、绿化、硬化、亮化、美化了五里集镇。硬化了五程公路,村组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饮水安全卫生,半数以上村通硬化公路,户户通电。通讯发达,站、点密布,光纤覆盖全域。实施市场引导战略,商贸经济日趋繁荣。拥有综合农贸、工业品市场2个,牧业交易市场1个,个体工商户1375户,私营企业83户,从业人员5632人,民营经济正朝着“一村一品、一街一色”的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拥有医疗院所18所,中小学校17所,在校学生6397人,福利院一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政治社会稳定,行业和谐有序,群众安居乐业。林业资源
明代以前,五里镇遍布茂密森林。明初,垦殖业大兴,月河川道森林逐步减少。清以后,移民猛增,垦殖愈烈,丘陵、浅山的原始森林大片被毁到民国时期大量砍伐林木成风,对森林只毁不兴,致使浅山林地破败不堪。建国以后,政府重视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辖区累计造林20300亩。先后建成15个村有林场,一个乡级林场。1992年国家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辖区造林6658亩,通过省级验收。林业用地:2000年全镇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7000亩,占耕地面积的46%,其中有林地20300亩,苗圃100亩,疏林地1600亩,灌木林地1400亩,未成林造林地1800亩,宜林荒山1800亩,在有林地中,用材林5800亩,薪炭林6050亩,防护林2800亩,经济林5650亩。
林业蓄积:五里镇林才蓄积量为35000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量30000立方米,薪炭林蓄积量3400立方米,防护林蓄积量1600立方米。
树种资源:本镇常见树种有24科44种。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亩、华山松、香椿、臭椿、桦树、白薯、白腊、桂花、桂花栗、山杨、千金、榆树、漆树、茶树、油桐、核桃、油茶、乌桕、油橄榄、柑、桔、柿、板栗、梨、桃、枣、苹果、葡萄、桑、杜仲、樱桃、枇杷、李、木瓜、槐、刺槐、白杨、泡桐、花椒、杏、柳树、米辣、棕树等。
桑树资源:本镇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远在西汉时期先民们就十分注重兴桑养蚕。镇境有蚕桑用林过万亩,年产优质蚕茧超过百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