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镇地图
惠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教育
二十世纪80年代,惠城镇教育设施不足,十分突出,尤其是镇区小学,出现了“大班制”和“二部制”的情况。惠城镇政府,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教育投入,不断的增加学位。自1990年开始,先后新建了四所小学(华群、塘边、东安、东郊)、改建了洋美、盐岭、潮青小学,扩建了梅北、英内、西联小学。到2006年全镇现有小学26所,其中公办21所,在校学生21332人,入学率达99%,教师674人,私办5所,在校学生3874人,教师131人。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善,2006年全镇教育投入达到1753.5万元,其中用于基建投入67万元。小学教师805人,教师学历都符合要求。全镇中学,80年代初,原有三所,(一中、侨中、惠中),在改革开放中又建三座中学(粤东、葵梅、实验中学)。2006年全镇有中学7所,在校学生18868人,其中初中学生10792人,高中生8076人,在校教职员工数1034人。教师学历达标。公路
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从葵岭山入镇境,至虎头山下过雷岭河入华湖镇,全长6公里,在镇区梅北村西设有惠城出入口。省道:S236线(亦称揭神公路)从揭阳市东山区至惠来县神泉镇区。全长100.7公里,惠来路段从船桥至神泉镇区40公里。其中惠城镇区至神泉镇区7公里,于2002年先后分段改修为水泥路面;从镇区至船桥33公里,于1998年改建为二级水泥路面,路基宽12~15米,路面宽9~14米,于2002年完工。S237线(即广葵公路)俗称葵和公路,从葵潭镇到汕头市潮南区和平镇,从惠政桥到惠西桥,穿过镇区,长4公里。
县道:惠河公路。从镇区至河田村。全长13.5公里。1978年建成通车,为沿线各村至镇区的主要干线。
流前公路:从普宁流沙至惠来前埔,1958年建成,镇境内从船桥到山美共21公里沙土路面,2002年省道S236线(揭神公路)改建完成,此路剩下河林村至山美村长11公里,仍是沙土路面。
惠红公路:从镇区到汕头市潮南区红山,镇内从镇区到陇头坑,全长10.5公里,水泥路面6米。
村道:从镇区到盐岭村,全长15公里,水泥路面。从镇区到四香场,全长5公里,沙土路面。从镇区到将军湖村全长11.5公里。沙土路面。从镇区至黄大仙庙,全长7公里,水泥路面。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城区路巷道全面实现路面硬底化。
水利
水库:至2004年全镇建有水库12宗,集水面积77.06平方公里,正常库容5367.4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三宗,有蜈蚣岭水库、镇北水库、船桥水库,集水面积52平方公里,正常库容4639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三宗,有鸡心屿水库、虎头岩水库、长戈水库,集水面积11.3平方公里,正常库容516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6宗,有必田水库、小溪水库、狐狸田水库、打坑水库、鲤鱼岭水库、风门桠水库,集水面积3.76平方里,正常库容212.4万立方米。发电站:镇境内有6宗水力发电站,并入县电网,有牛拖二级水力发电站,装机2台,容量6000千瓦;蜈蚣岭水库坝后发电站,装机2台,容量375千瓦;船桥水库坝后发电站,装机2台,容量500千瓦;竹内水力发电站装机1台,容量149千瓦;镇北水库坝后发电站,装机1台,容量125千瓦,北旗水电站,装机1台,容量100千瓦。总装机9台,总容量7149千瓦。以上都属县管电站。还有私营电站4座(照壁潭、上林、将军湖、茅坪仔)总装机容量1765千瓦。
变电站:惠城35千伏变电站,位于寄港村后,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1974年1月动工,1976年10月竣工。总工程费用66万元,由国家投资,装机2台,总容量6400千伏安。惠城110千伏变电站,位于寄陇村飞鹅山,工程于1986年11月动工,1987年6月竣工,同年7月投产,由普宁变电站,输进汕头市电网电力。工程概算约239万元。
卫生医疗
惠城镇在改革开放后,卫生医疗工作有了很大发展。2006年镇区内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慢性病防治站、县防疫站、镇红十字医院、卫生院以及县计生服务中心和镇计生服务所。合计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还有个体执业医生125人,各社区卫生站17家。农村主要是组织新式合作医疗,2006年全镇参加合作医疗共31496人,缴纳保障金314960元,覆盖率44﹒6%;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57户、1847人。名产
姜薯:石古村特产,属薯蓣科,蔓生,叶心脏形互生,块根植物。雨水种,立冬收,薯形似姜,皮薄肉白粉泥沾连,风味独特,刨片煮甜汤,清香爽口。尖湖茶:老尖湖位于双过年山西麓,有4.8万平方米的平坦山地,名为老尖湖。适宜茶树生长,现有茶树400亩,制茶户36户,所制茶叶称“尖湖茶”气味香醇。
圣龙泉天然山泉水:“圣龙泉”山泉水厂出品,获广东省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
镇区建设
惠城镇始置于明嘉靖三年(1524)的惠来县治,原称惠来都,即今惠城镇区,至2004年已有480年历史。后不断发展,成为惠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惠城镇区,也称县城,2004年建成区约9平方公里,至2010年城区规划面积将达10.8平方公里,有14个社区。城区总人口134511人,镇人民政府驻梅北。市政建设:
街道新中国建立初期,县城街道,基本是土路明沟。1980年后按县城建设规划,先后进行骨干街道的建设。至2006年,县城骨干街道共14条,全长14.6公里,都为水泥路面。
桥梁葵和公路经过镇区一段路,全长3.8公里。80年代前建有三座桥:一是惠西桥,横跨盐岭河,全长60.5米,石拱3孔,1974年建;二是惠政桥,横跨雷岭河,全长114米,石拱6孔,1966年建;三是祚通桥,横跨马头河,为水泥混凝土板梁,1985年建;另有广鸣桥,横跨盐岭河,为水泥桥梁桥,全长12米,1992年建。
镇区其它桥主要是城内城外通过原护城河而建,除原有的西门桥、南门桥、东门桥、北栅桥四座桥,长为5~8米,新中国建立后,根据需要建的桥共有18座。
排水镇区排水系统是根据镇区北高南低的地势设计。从1980年起在修筑镇区街道时,同时建筑排水沟,总排水干渠是从镇区西北的水关起,进入文化路,通过南门桥面的护城河底,进入南门大街,穿过南门西路,排于原惠城运河,入盐岭河下游。城内东部地区排入城内大池,入马夹河。这些排水沟,都埋于道路中心或两旁,最大规格宽1.4米,高1.45米,底铺石,盖水泥板,1997年遭遇一场急雨,城内与南门大桥都成河流,证明排水沟的容积不够。
供水随之镇区人口的增多,工业生产的发展,镇区供水从1975年建水尾潭水厂(已废),到1985年建龟头山水厂、1986年建镇北水库水厂,月供水量从5000吨增加到3万吨。
照明镇区公私单位,都以户安装电表,以计度电费,全镇区分4个供电所交电费。街道照明,自1980年开始,由普通的白炽灯逐步换成低压水银灯、钠灯、碘钨灯。14条主要街道晚上都有不同类型的照明灯。
文化设施2006年镇区有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影剧院、文化广场、人民广场等文化设施,镇有文化站,1998年投资20万元新建镇文化站。其中文化广场位于南环中路,是惠城群众休闲处
房屋建设:1985年全国城镇住房调查时,惠城镇区住宅面积共50129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镇区基本没有新建房屋,1980年至1985年镇区新建住宅约5万平方米。1985年后,镇区向四面发展住宅建设,1986年县建设委员会根据县府指示,成立了县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镇区商品房建设,到2006年,已建成蓬莱新村、蓬馨园、蓬发园、金丰花园、中裕花园、嘉怡苑等20多个商品房小区,总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多万平方米。同时公房建筑,也大量增加,包括县、镇二级政府机关办公楼、工厂、学校、市场、卫生医疗机构,县级企业、事业单位。镇区面积将规划扩大至10.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