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地图
霍邱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据县城东北5公里陈家埠乡桥塘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推测,距今约6000年前县境就有人类活动。本县古属东夷(淮夷)。《尚书·禹贡》载地理位置属扬州之域。《史记·夏本纪》载:禹封皋陶之后(偃姓)于英六。《正义》:“英即蓼也”,是为虞蓼子国,殷(商)属徐州,《禹贡指南》“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为蓼国地(蓼故都在固始县蓼城岗遗址),属扬州之域。春秋,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蓼设蓼邑属楚。后又分蓼邑设雩娄邑(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和鸡父邑(邑治在今金寨县开顺镇)。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未设县,地属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属九江国。西汉,在县境设安风县(治所在今邵岗乡许集村)、阳泉县(治所在今临水集)属淮南国九江郡。又在现霍邱固始之间设蓼县(治蓼故城),安丰县(治所在固始县东南)、雩娄县(治所在固始县黎集附近),归属如前。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刘庆为六安王,以此五县归其辖。后又在现县城北设义城县,不久废。东汉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国省,以其县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三国为魏扬州地,属庐江郡。文帝分庐江郡设安丰郡(治安风故城),以蓼、安丰、雩娄属之。西晋因之,改属豫州安丰郡,以阳泉属扬州庐江郡。东晋安帝时省安丰郡,迁安丰县于原郡治所,属弋阳郡,其余县皆不见记载。《晋书·地理志》:“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县多废,”,南朝·宋设安丰县,复设雩娄县属安丰郡;又分安丰郡立左边城郡,齐因之。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徙旧安丰于霍邱城置安丰州,又立决口县(后改临水县治所在阳泉故城)。自西晋以后,南北分裂,本县境域时南时北,郡县废置无常。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入魏。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设安丰县属霍州安丰郡,宇楼县属霍州西边城郡‘南>齐曾一度归南朝。东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复入魏。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入梁。大同元年置安丰州,属豫州霍邱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东魏,安丰郡废。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县境设安丰(治所在霍邱寿县之间,现安丰塘附近)。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设霍邱县(治现城关),属淮南郡,安丰等县均废。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属淮南道,并于霍邱县置蓼州,别置松滋县于县治西40里沣贞观初属寿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县为武昌县,属淮南道寿春府。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复名霍邱县,属淮南道寿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属淮南镇寿春郡。此后县名无变。五代时期,先属吴,后属南唐寿州。北宋,开宝末年(约公元976年),属淮南路寿州。熙宁中(约公元1073年),属淮南西路寿春府。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归金,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属淮南路安丰军。三十二年,属淮南西路寿春府安丰军(后改寿州)。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总管府,后曾置淮南行省,寻废。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后)),复置,霍邱属之。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属南直隶中都临濠府(凤阳府),后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寿州。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属江南省风颍六泗道寿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凤阳府寿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属安徽省颍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颍州为府,霍邱县属安徽省颍州府。民国1年(1912)8月,属安徽省第四区(驻阜阳)。民国3年(1914)6月至16年4月,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8年(1929)12月,中国共产党在白塔畈领导农民暴动,民国20年(1931)2月成立霍邱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后称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1932)6月,县苏维埃。代表会决议改霍邱县为红城县,属鄂豫省皖西北道区。红军撤出县境后,被国民政府恢复原县名。民国21年(1932)10月,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27年(1938)10月,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1940)4月,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9月,晋冀鲁豫解放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决定成立南霍固县(治叶集),辖一镇四区,一个月后撤销。民国36年(1947)10月,中共鄂豫区党委和行署决定在本县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始东北部,分置霍邱、霍固两县,属鄂豫区一分区。民国37年(1948)6月,撤霍邱县并入霍固县,增设三河尖市(县级),同属鄂豫区一分区。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2月1日,撤霍固县,以原霍邱县区域恢复霍邱县,归属如前。5月改属皖北行政区六安专区。1952年皖南、皖北两行政区撤销,建安徽省,霍邱县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71年3月,六安专区改名六安地区,霍邱县属之。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霍邱县仍属之。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教育人文
文化设施:2002年文化部门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断开创文化工作的新局面。2002年末,全县有放影机构92个,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33个,文物馆、图书馆、创作组、剧场各式各样个。广播电台、中波台各式各1个,电视差转台个,有线电视台、微波中继站各式各1个,卫星电视接收站72个,乡镇广播站33个,通广播乡镇33个,通广播村681个,乡、村通播率为100%,电视覆盖人口为100%。文化艺术:文艺创作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共创作词曲110余首,3首入选国家出版社《世纪之声》作曲集,作词《下雨真好》入选省“五个一”工程,相声《文明赞歌》被搬上舞台,小品《游子之心》、相声《新丝绸之路》、歌曲《日子越过越红火》、《同志哥认亲来》等四首上报待评。有6幅书画作品被《中国近现代书画选集》入选刊登,4幅书画作品分别在中、日、法、韩等国展出并入集获奖。
霍邱名人:丁奉(?-271)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霍邱)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侵犯东吴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除掉了东吴的权臣孙綝,被加封为大将军。闻荣友,1955年生,安徽霍邱长集人。1975年参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历任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机要处干事、副科长、科长、一级巡视员,中央办公厅一局业务处副处长,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副局长(其间: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挂职任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2006年3月任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保密局副局长。宋孟邻,1913年生,安徽霍邱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霍邱县委书记,江淮4地委、滁县地委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皖北行署监委、安徽省监委副主任,中共安徽省委纪委书记、组织部部长、书记处书记,安徽省副省长。1974年11月4日逝世。黎光,1917年生,安徽霍邱人。原名尹昌尧。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第25军团宣传队队长、第27军团政委。参加了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陕北独立1师团政委,八路军留守兵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5师团政委,华北军区旅副政委,第18兵团副师长、师政委,川北军区分区政委兼中共剑阁地委书记。1952年后历任铁路工程部队师政委,铁道部第4工程局局长,武汉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长,基建工程兵副政委。2005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中共12大代表。陈鹤桥,1914年生,安徽省霍邱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七军第三团政治处和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二十五军和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文印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党务科科长、上级干部科政治处主任、太行陆军中学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处长,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太行区对日寇的反“扫荡”作战和对日军的反攻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进军大别山、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政治干部管理部部长,第十四军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十一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军委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王冶秋,1909年生,安徽霍邱人。又名野秋。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秘书、霍邱县委书记。1932年参加左联。1941年后在冯玉祥处任教员兼秘书。1947年后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研究员。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顾问。中共11大代表。全国人大第3届代表,第4、5届常委。1987年10月5日逝世。李华封,1916年生,安徽霍邱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霍邱县委书记,津浦踟西4地委、通化地委组织组织部长,肇东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浮梁地委副书记,江西省人事厅副厅长,中南钨矿局局长,江西省冶金厅厅长,中共南昌市委第2书记,江西省总工会主席,江西省第4、5政协副主席。1985年7月18日逝世。李霁野,1904年生,安徽霍邱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燕京大学肄业。1925年参加未名社。曾任孔德学院讲师,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辅仁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学院、台湾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外语系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市文联主席、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长,天津市第1、2届政协副主席。第2-6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5月4日逝世。臧世凯:男,汉族,1952.9生,安徽霍邱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7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安徽省六安地区教育局干部,合肥市科协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副主席,市委驻肥东整党联络组组长,市郊区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区委书记、政协主席。1993年5月任中共安徽省合肥市委常委。1994年12月任中共安徽省黄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1997年1月当选为黄山市市长、党组书记,同时任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1998年9月任中共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市长。1999年10月任中共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后兼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5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光宇:安徽霍邱人。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泗东、永城县委书记,新四军淮北路西独立团政委,中共豫皖苏三地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阜阳地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副书记,安徽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汪家道:(1916-)安徽霍邱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通信排排长,军部手枪队指导员,红十五军团骑兵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副营长,太行军区独立游击大队大队长,冀鲁豫军区新三旅八团副团长,教导七旅十九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十二旅副旅长,第十一纵队三十一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四十九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五兵团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沈阳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杨国夫,1905年生,安徽霍邱县洪集人,1927年冬,在姚李庙南黄油坊帮工时参加农协会。次年1月任大别山党组织交通员,并参加了共青团。1930年5月转为中共党员。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之后,由营长提升团长,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红四师12团团长,入“抗大”学习。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副司令、支队长,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师长,六纵队副司令、副军长、江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组组长,并兼任黄海区渔业指挥部总指挥,山东省海上安全部指挥。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吴皓(1914—1974),原名乡贤,号饮宾,化名何少堂,霍邱县三元乡人,幼读书五载,固家贫中途辍学,边务农边自学。民国16年(1927年)同乡李斐然从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返里,组织农民协会。吴皓任小组长。民国19年春,三区六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吴皓加入共青团,并参加了第三区游击队。次年秋,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调任三区政治保卫局代办处主任,后任县保卫局秘书。民国21年7月,霍邱保卫战失利,吴皓等43名干部被俘,解往南京军法司看守所。吴皓与李华封等私下商定,个人改名,否定身份。提审时,吴浩然正气,一一驳斥法庭指控的“罪行”,被判刑10年,转押苏州军人监狱。国共第二次合作,吴皓获释回到家乡,与寿县曹云露、张如屏等取得联系。经过积极准备,于民国27年2月建立中共霍邱特别支部,5月成立中共霍邱县委、吴皓先后任特支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在霍邱建立各级抗敌协会、组织群众团体。次年夏,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民国29年2月,中共皖西省委成立,任组织部长,后参加淮北新四军第六支队,历任皖北特委书记、豫皖边区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期间,任豫东南地委书记及其所属第十二团政委,率部随中原部队第二纵队转战北撤,冲出重围。后任河南七地委、汝南、信阳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河南省委工业部长兼省工会主席、省财委主任、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66年2月,调任国家五机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4年9月17日逝世。李学先,1912年生,安徽省霍邱河口人。1929年参加农民协会,同年参加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任红二十七军连长、红二十八军二营营长、红二十五军特务营营长、红二十五军徐海东军长参谋、红二十五军二二五团三营营长兼政委、中共鄂豫陕特委委员、红七十四师一团团长、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南路抗日军五团团长等职。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四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一至三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辎重营营长、留守兵团警备四团副团长、警备二团团长、河南军区第三、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独立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警备区司令员兼警卫团团长、干部旅和十四旅副旅长、中原局驻延安办事处副秘书长、晋冀鲁豫军区十二纵队三十五旅旅长、江汉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参加了中原突围和淮海战役及江汉地区的剿匪斗争。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粤北军区司令员、粤北行署主任兼粤北军区政委、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省监察厅厅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兼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主任、省政协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第5、6届全国政协委员。2000年3月15日逝世。甘英烈,1942年12月生,安徽霍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1959年至1965年历任解放军某部战士、班长、司令部管理股文书。1965年至1968年任安徽省供销合作社政治部干部处办事员。1968年至1975年任安徽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政工小组、组织小组办事员。1975年至1978年任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办公室副主任、共青团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78年至1986年历任中央组织部党政干部局外事处干事、外事干部局干事、副处级调研员、副处长,中央机关干部局三处副处长。1986年至1990年任中央组织部党政外事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其间,1983年至1987年在中南海业余大学秘书专业学习。1990年至1994年历任中央组织部党政外事干部局副局级调研员、副局长。1994年至2000年历任中央宣传部干部局副局长、局长、副秘书长兼干部局局长、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2000年至2001年任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兼干部局局长、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2001年3月起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人口保障: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1602132人,比上年增加29333人,同比增长1.86%,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人口出生20027人,出生率10.86‰,同比下降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782人,死亡率为4.84‰,同比下降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同比下降0.16个千分点。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为89.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825元,同比增长28.2%,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135元,同比增长30.4%。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同比增长2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56元,同比增长2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1%。社保改革稳步推进,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末我县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2.2万人次,征徼基金9350万元、发放养老金5009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3328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82万元、对945位遗属补助228万元、对2300名失业人员发放救济款494万元、创业园区一期工程和再就业一条街已经建成。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961个,190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07年底已有4853名企业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为98.7%,进入社区率为86%。稳妥实施民生工程:1、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对全县农村人均收入低于720元的农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全县有16433户、39969人享受到农村低保共发放低保资金1519.2万元。2、实施城乡医疗救助,2007年以来共救助艾滋病、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等重病人31716人,救助资金达150万元。3、全力搞好农村五保供养,2007年全县农村五保对象达15492人,每人发放供养费1260元,新建五保老人之家52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脱贫返贫交替出现。2006年我县有贫困人口7.13万人,通过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共脱贫2万人,但由我县沿淮、沿湖等低洼地区因遭洪涝害有4万余人因灾返贫,年末全县贫困人口上升到92558人,其中:人均纯收入75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3789人,750元—1000元低收入贫困人口58799人,全县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2007年我县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28个,首批到位财政资金890万元,共安排114个项目,省扶贫办对项目业已批复。
体育医疗
体育事业:体育工作2001年认真贯彻《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加快发展“科教兴体”的战略,取得了新的成就。2001年成功的举办了“邮政杯”万人长跑赛,“新快电脑杯”桥牌赛,“电信杯”武术散打擂台赛,以及“健康迈向二十一世纪”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给新世纪的到来增添了色彩,多项体育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收到了良好效果。2001年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体育大赛,取得了好成绩。全省柔道,武术套路,跆拳道锦标赛荣获金牌6枚,4-8名5人,奖金7500元,“寿州宾馆杯”,篮球友好邀请赛荣获第二名,寿县武术散打锦标赛荣获金金牌3枚,大力发展我县体育事业,为上级输送更好的体育人才,2001年扩大创办体育中学规模,该县体校现有学生200名,经县政府批准将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原有初中部的基础上增加高中部,标志着该县体育中学已具规模,向正规化方向迈步。医疗卫生: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736所,其中县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1所,中心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27所,防疫站、保健站、卫校各1所,乡村卫生室694所,工业及其他部门3所。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1691人,其中医生1149人,另有乡村医务人员1214人,个体行工医60人,校医19人。全县有病床1607张。
气候条件
霍邱属于亚热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城市建设
城市化建设:2003年,城区相继推出八大开发项目,先后与39家开发商进行了洽谈,全年共拍卖城镇土地25宗,收取土地出让金9034.3万元,引资8320万元,改建老城区0.8平方公里,开发各类商品房10.4万平方米,蓼都国际大酒店、新东环商业步行街、育才路商业街、双湖西路商业街、西湖集贸大市场及广场花园、西湖山庄住宅小区一期工程等项目的成功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城镇的品位,并将成为城区新的亮点。城镇布局:以城关、姚李、为中心的中心城区,其功能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城关为政治、文化中心,姚李为工业、商贸、交通中心;以新店、马店、高塘、城关为主的片区中心城镇,其中马店、高塘是全县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和对外经济交流窗口,新店、西湖着重发展旅游经济、水产,长集、乌龙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
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4424万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58146万元,同比增长50.4%,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13306万元,同比增长13.0%,房地产开发投资额7445万元,同比增长89.1%。
重点工程建设:2003年,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铺设主管网2万多米。邵三路河口至乌龙段改造、姚李火车站关山路土方工程已经完成,50公里扶贫砂石路如期建成,修复县乡公路437公里、桥涵14座。总投资1.3亿元的农网建改工程全部竣工,吴集矿区和临淮岗工程专用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白庙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获批立项,开始施工。为期5年总投入6230万元的世行二期加灌项目全面完成。105国道霍邱段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宁西铁路六安段全线通车,阜六高速公路霍邱段征地拆迁基本完成。
环境保护:环保工作进一步改善。全县大气质量二级,二湖三河、五库水质基本达到三类标准,实现了“一控双达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