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岗乡地图
邵岗乡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邵岗乡地处六安市沿淮城镇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4℃,降水951mm,常年均无霜期222天。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山芋、豆类。由于东部8村临城西湖,有广大的水面资源,得天独厚,万余亩的广阔水面为发展渔业和水产品提供了条件;丰富的水草、藻类也为发展白鹅、山羊等畜禽产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在邵岗乡沣河村沿湖水域,出产“沣虾银鱼”是邵岗乡的一大特色产品。沣虾银鱼,体白晶莹剔透,味美为菜中佳肴。沣河水养育沣虾银鱼。据传古时曾给皇上进贡的产品之一。自然灾害
邵岗乡地处沣西灌渠郑塔分干渠的末梢,东部临城西湖西岸。故干旱年份使灌渠水难。而同时“蛤蟆尿股尿,庄稼水中泡”,东部沿湖,地势低洼,最低的沣河村五台队,高程仅为18m,容易受涝。因此,全乡易涝易旱,自然灾害频繁。有时连季灾害,有时连年受灾。全乡基础设施不够配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经济的发展常受自然灾害的制约,群众的收入也常因自然灾害而发展缓慢。自1984年至2004年,较大或特大的洪涝灾害、旱灾和严重虫灾的年份主要有:严重洪涝灾害年份:1991年、1993年、1998年、2003年。1991年的洪涝灾害,91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洪涝灾害。造成80%以上困难户脱贫后又返贫。严重旱灾年份有1988年、1999年、2000年,特别是1999年几乎颗粒无收,减产幅度达70%;2000年又连灾。1998年涝灾,造成三年连灾。严重的虫灾有:1997年发生毁灭性虫灾稻飞虱;2002年夏季,发生稻纵卷叶螟病虫害。历史沿革
1949年建邵岗乡,1958年成立高锋公社,1983年改邵岗乡,1992年撤区并乡时坎山乡并入。文教卫及计划生育
教育:一、幼儿园,邵岗乡于2000年秋兴办了中心幼儿园,实有幼儿教师6人,学生百余人。同时,私人办园的有蒋小妮。邵岗集头幼儿基本都在此两处就园。二、小学,全乡2000年前,每村一所小学,1992年冬,原枣林小学、许集小学、关嘴小学并入城西湖乡,邵岗有中心小学,计18所小学。1999年秋范圩小学撤并入中心小学,2000年撤并何郢小学,楼湾、元林、潘嘴两村小合并,2002年罗圩村小并入沣河小学;古井村小、古埂村小并入何郢小学,全乡2004年底,松山、新楼两村仅有1至3年级,联圩小学撤并入坎山小学。经过撤并,至2004年底,全乡计有小学10所。至2004年底,全乡共有小学教师129人。三、中学,1984年至2004年,邵岗乡均为坎山中学和邵岗中学两所中学,1992年撤区并乡前的邵岗小乡和坎山小乡,均有一所初级中学,并一直保持至今。至2004年底,全乡有共有中学教师74人。四、教办室,1984年至1992年撤区并乡前,每小乡中心小学校长为全乡教育负责人。撤区并乡后,成立教办室,范寿才任主任,负责全乡教育工作,2001年2月撤教办室成立中心校,周效明同志任校长。卫生:乡镇卫生院、村医疗室、个体诊所,1984年至1992年撤区并乡前,邵岗小乡和坎山小乡集头分别有所乡医院。1992年撤区并乡后,并为邵岗医院,坎山集头留一医疗点。村均为一人的村卫生室,负责防疫和医疗。两个集头分别有个人诊所,邵岗有周伟、黄华及其它人员共6处,坎山集头有4处。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1986年元月,原坎山乡联圩村书记王荣贵同志获国家计划生育先进个人。1984年至1992年,每村明确一人负责和兼管计划生育工作,1992年乡组建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全乡计生业务工作。进入2000后,每村配一名计划生育专干,负责计划生育工作,乡同时组建计划生育服务所,负责全乡计生四项手术、接生等具体工作。每年,全乡性的春突和秋突对计生工作进行突击清理。2004年,全乡对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进行清理,县派工作组进行督查。现在人们对计生工作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计生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行政辖村:坎山村园林村潘嘴村上郢村楼湾村尧塘村联圩村何郢村古井村松山村古埂村焦桥村邵岗村范新楼村范圩村罗圩村沣河村茨墩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6407男13615女12792家庭户户数7555家庭户总人口(总)26358家庭户男13577家庭户女127810-14岁(总)69480-14岁男36580-14岁女329015-64岁(总)1745015-64岁男897915-64岁女847165岁及以上(总)200965岁及以上男97865岁及以上女1031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6141经济建设
大农业: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诸方面。①农业:1984年后,农业生产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一九八四至一九九二年的改沤扩午,两次承包土地调整等大的动作。特别是自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对农民减负,并采取多种渠道和硬措施推动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到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实行对农业的反哺政策,如:对良种种植的补贴和粮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至2000年十多年来,乡政府实行各村“推磨转圈”的办法搞水利兴修和农田小区治理。特别是1993年到1997年,邵岗乡引入“黄淮海规划治理”,对田、林、路、渠进行综合治理,配套整治,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针对邵岗乡东临城西湖和位居郑塔分干渠的地理位置,自1984年后,特别是撤区并乡的1992年后,邵岗乡分别在沣河村、焦桥村、罗圩村、楼湾村、潘嘴村、尧塘村、古埂村、何郢村、古井村、新楼村、松山村建了提水站和排灌站,对农田灌溉有了依靠,保证了大面积农田旱涝丰收,农民收入逐年稳步增长。1991年,由于农业经受了特大的洪涝灾害,百年不遇,全年粮产量仅为7800吨,因灾减产损失粮食9855吨,油料370吨,棉花546吨,倒房3660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53.93元。1992年,撤区并乡后,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涌现出范圩村的大棚蔬菜和“豆腐村”的沣河村。沣河村之所以被誉为“豆腐村”,该村510户,有近百户人家磨豆腐,磨出的豆腐鲜嫩、味美,远销霍邱城关。豆渣用做喂猪,该项副业成为沣河村人致富的主要项目之一。范圩村在邵岗集镇西头,全村460户,户户有较大规模的大棚蔬菜,有些户还生产反季节的蔬菜,该项目成为范圩村的一大特色。
②林业:自1984年来,均于每年春季,号召组织全乡干群植树造林,在农田基本建设和小区治理中,也都把林业列入规划之中,做到田、林、路、渠的综合治理。2003年,按照上级退耕还林的要求,全乡开始有计划的退耕还林,特别是原先岗薄岭的地方,实行了成片的退耕还林。至2004年,全乡退耕还林面积达2760亩,经林业部门验收后,按照退耕还林的有关规定,给予政策性补助。至2004年底,经逐年绿化,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
③畜牧业:邵岗乡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乡。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550公斤。特别是沿湖村队和河湾湖队,水青绿饲料多,资源十分丰富,十分有利于牧业的发展,适于牛、羊、猪、鹅、禽的饲养。猪。从1991年起,邵岗乡开始引进长白系良种公猪做父本,与当地黑猪交配的杂交一代。逐步涌现出一批饲养5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杂交一代猪出肉率高,肉质嫩,味鲜美,市场销路好。从撤区并乡以来,年均饲养量都在2.5万头以上,户均2.5头以上,年均值2500万元以上,单猪利润为400元,年利润千万元以上。生猪生产中,涌现出王税等一批养猪百余头的养猪大户。羊。邵岗乡有十个村靠城西湖,多湖洼地和荒岗薄岭,起伏的丘岗,适应山羊的饲养,故历年来,邵岗乡养羊均在5000只以上。二00二年,位于该村东南部的松山村,“靠山吃山”利用村内的荒山荒坡发展养羊。村与县畜牧局挂钩,畜牧局派出人员,进行技术、资金的扶持,建了部分标准化的羊舍和饲养池,进行科学饲养,建起繁养基地。建养殖小区5个,130户,养羊5000只,其中波尔良种2000多只。在松山村的带动下,沿岗岭村养羊逐年有发展,使这项周期短、见效高的项目稳定发展。二00四年,全乡养羊5500只,肉产量40吨。家禽。是家庭副业的重要收入之一。全乡8100多户,户户喂养。进入二000年后,引进自养肉鸡,涌现出千只以上饲养大户二十余户。二00四年,全乡饲养量42.5万只,肉产量495吨。在养殖业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养鸡专业户,沣河村养殖大户宋玉明,最多年份93年规模养鸡突破2万只;罗圩村养鸡专业户郝兵连养殖最高年份达1万余只,并帮助邻里养殖,带动了邻里致富。
④渔业:邵岗乡渔业生产,面临天时、地利、人和。全乡十八个村有十个村靠湖湾。全乡总水面454公顷,可养水面378公顷,另有湖湾外滩水面439公顷。1992年,已养水面365公顷,93年许集、枣林、关嘴、龙王四村划走后,已养水面为260公顷。2001年,邵岗乡发展渔业,确立了“水产兴乡,水产富民”的思路,实施“培植大户,增强辐射,建设基地,提高效益”的开发路子,抓好“坎山渔场,焦桥渔场,楼湾渔场,郝家湖,沣西大塘为养鱼基地。重点发展名、特、优水产品,走好特色路”。引进特种水产墨鱼、螃蟹等品种生产。1998年冬至1999年春,在坎山大圩建精养鱼池13个,做土方24万方;在郝家湖用机械化施工,筑起长近千米堤坝,圩内搞养殖、实行田地制宜种养分离。使坎山内外圩3000余亩,郝家湖面积1800余亩,楼湾圩面积1800余亩,计7000亩水面得到开发。沣河村养鱼大户张术元,架设了一条长一华里的低压线路,发展养殖。
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私营企业:邵岗乡的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84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1984、1985年至1991年,先后兴办了私人小土窑、小型加工厂、小作坊等。1992年,撤区并乡后,乡办企业兴办了皮革厂、预制厂、针织厂。村办企业也陆续办了小型窑厂、渔厂、加工厂等企业。1996年,全乡股份制企业51个、乡办企业17个村办企业114个,精米加工厂11个。随着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发展,1993年至1997年各村和个人雨后春笋般建起了小土窑、吊窑,高峰时的1994、1995年,吊窑达88座,小泥予制厂22个。1998年后,由于农村建房改造进展速度较快及其它种种原因,小土窑、吊窑接踵倒闭。1999年,乡和六安杨代荣联办了20门的轮窑厂,砖、瓦质量大大提高,受到广大群众青睐。2004年,和四川重庆龚正平处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日产12000块砖的自动烘干轮窑厂,填补了霍邱的空白。1999年冬至2001年春,乡办坎山渔塘引进了良种墨鱼,楼湾、沣河等村也和个私联合,办起了渔坊。全乡水产品产量逾2000吨,成为全县重点水产养殖的乡镇。1996年后,乡号召各村发展两白(养羊和养鹅)水产和养禽,发展迅速。养羊以坎山、松山为基地,养鹅以尧塘村为龙头,掀起了养殖热。入冬,在尧塘村村部从傍晚到夜10点以前,群众自发兴起了小夜市,贸易鹅毛、羊皮皮张等。至200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134万元。关于私营企业,在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伴随着经济发展,私营企业发展迅猛,从小商小贩到办吊窑、土窑、小型加工的兴办。1992年后,涌现了个私渔场,养鸡(鸭)坊、养羊、养猪坊。随着经济的发展,1992年,全乡个企发展到300多个,到1999年个体工商户达683户,私营企业574户,个体从业人员4889人,税费收入56万元。1996年,尚郢村付传兵办起了日产30吨的大型精米加工厂。1997年,王守胜的百万元柴、汽油加油站,2001年扶持庞献杰办木板厂;2003年,个体户董心国等人,筹50万元,兴办了液化汽厂,运输专业户范寿来,集150余万元,购大客3辆,跑江苏、无锡、南京等地。2004年,从四川龚正平处引资100余万元,和胡士明联办自动烘干型轮窑一座。
粮站、供销社等:
(食品站、信用社、国地税和工商):1984年,在邵岗集头和坎山集头,分别是两个小乡,均有粮站、供销社、食品站、信用社等单位。1992年,撤区并乡后,这四个单位分别在邵岗设站(所),在坎山集头设点。税务在邵岗设所,工商仅由石店所派一人在逢集时到邵岗收一下工商税。至2004年,开始在邵岗集上设点。食品站。是随着形势变化,市场开放于1992年后解体。解体后,原老职工发生活费。于2001年,建生猪销售管理所,负责生猪屠宰并配合畜牧部门搞好检疫。粮站于1998年在粮改时实行责任制。负责粮食按收购价收购,到2004年底,由县粮食局改组全县粮管部门时,并入城西湖乡粮站。供销站于1996年整个单位实行租壳卖穰,分别为各实体,使原来连年亏损的局面得以扭转。
个体商业、农贸市场及个体服务业:1992年撤区并乡前,邵岗、坎山两个集头没有农贸市场,个体工商户和个体餐饮、理发等都在两个集头上摆摊设点经营.1992年,邵岗集头在集镇中间建一农贸市场并开发老街,实行综合治理,但农贸市场规模不大,占地仅为6000平方米,远远满足不了群众需求。2000年,个体老板邓海轩,在邵岗集西头建起了浴池一座,分别有男、女浴池,设有男八间,铺位32个;女两间,铺位10个。建起浴池后,改善和方便了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