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滩乡地图
虎滩乡相关地区地图:
民营经济
近年以来,虎滩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工作,进一步统一全乡上下的思想认识,更新观念,落实政策,强化措施,细化目标,突出纺织和塑料加工两个园区建设,促进了全乡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立足实际,以棉花加工纺织、塑料加工、铸造、建材四个行业为重点,突出棉纺织企业的发展。目前,已新上项目11家,计划固定资产投资2100万元,已到位投资1060万元。其中,纺织企业2家、塑料加工5家、新型建材2家、苇板加工2家。1、海岩纺织公司:由季立春投资建设,项目一期投资260万元,新上175型织机40台套。2、英华纺织公司:由李保华投资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500万元,新上280型无梭织机40台套,。3、崔庄民营园区:位于崔庄村北,一期规划占地100亩,主要发展废旧塑料加工项目。目前,已入园6家,一期工程投资60万元。采用股份制合作方式,加工塑料颗粒。4、树泽新型建材厂:项目总投资120万元,主要生产新型墙体材料。5、新城建材厂:由刘伟虎与他人合资建厂,项目总投资100万元。6、苇板厂:振海、宏建两个苇板厂,一期投资均为30万元。
蛋种鸭养殖
2005年9月份,麻湾村群众开始发展樱桃谷蛋种鸭养殖,5户群众投资50万元,建起2500平方米的鸭棚5个,引进种鸭4000只,5个半月种鸭开始下蛋,每枚蛋市场价格平均在2.1元左右,最高时达到每枚2.75元,潍坊临朐、昌乐等地客户每2天来该村回收一次,按每只鸭每天投入0.6元、每枚鸭蛋按市场平均价格2.1元计算,1只鸭每天可为农户创造1.5元的利润。稳定的市场、客观的收入,更加激发了群众发展蛋种鸭养殖的积极性。2006年11月,该村又新发展蛋种鸭养殖户5户,新建鸭棚10个,12月份引进种鸭10000只,今年5月中旬已开始产蛋。目前,全村拥有鸭棚20个,总投资180万元,养殖规模18000只,每天可产蛋9000枚,每年可创经济效益260万元。今年6月份,该村群众又与临朐客户签订了雏鸭回收合同,投资60万元建起雏鸭孵化厂一处。目前,占地500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建成,同时购进孵化箱7个,近期装箱孵化。每个孵化箱可孵化雏鸭1.2万只,每28天孵化1批,每隔4天装1个孵化箱,7个孵化箱滚动孵化,孵化出苗率可达80%以上,每只雏鸭的孵化成本为0.5元,每只雏鸭可卖3.8元,净赚1.1元,仅孵化一项,两个养殖户年可增加收入88万元。
特色产业
近年来,虎滩乡郭西村在市、县林业部门帮扶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冬枣生产,逐步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种植致富的成功之路,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绿化专业村”等荣誉称号,郭西冬枣园也被授予“东营市冬枣科技示范园”。郭西村冬枣产业的成功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全乡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郭西村位于虎滩乡东南部,距虎滩驻地3公里,耕地面积1726亩,全村人口639人,183户,是一个出名的冬枣专业村。2006年,全村冬枣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人均2.3亩冬枣园,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年增收5600元。二、发展旅游业具备的优势和条件,1、郭西村拥有1500亩的冬枣密植园,这为我乡发展生态农家游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源条件。2、郭西村拥有2.6公里的绿色通道。从盐虎路到郭西村道路两旁全是纵霄云间的速生杨,使人抬头不见天日,行走期间,让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独特的天然景观是郭西村发展旅游业的又一筹码。3、日渐完善的产业链条为发展旅游业注入了活力。郭西村冬枣产业从种植、批发、储存到加工,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全村拥有农民技术能手80多人,建设冬枣保鲜库10座,冬枣批发市场1处,不出郭西村就能让游客完整地看到冬枣的整个种植、管理、销售、消费过程。4、标准化冬枣生产为郭西村发展旅游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郭西村充分发挥冬枣协会的自律作用,按照《东营市冬枣生产技术规程》,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管理、统一进货渠道、统一市场销售“四统一”措施,做到有机化施肥、无害化用药,搞好冬枣标准化生产。同时积极申报无公害质量认证,目前,已完成了产地认证,10月份对产品进行认证。无公害质量认证证书,将是郭西冬枣的又一名片。三、发展方向及目标,借助丰富的冬枣资源,充分发挥虎滩群众纯朴的民俗风情优势,迎合城市居民追求绿色、追求与大自然融合返朴归真的心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让人们充分享受农家休闲的乐趣。四、主要推进措施,1、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提升品位。聘请上级规划设计院对郭西旅游区进行高标准科学规划。整合自然、人文资源,突出景区绿的特色,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群众风土人情底蕴完美融合,形成“生态游、农家民俗游”竞相发展的格局。2、加大投入,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对村内及冬枣园道路等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同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3、强化宣传推介,提高景点知名度。通过组建宣传推介队伍,印制宣传画册和展板,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提高郭西冬枣旅游区的知名度。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后黄河前来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域地不断向渤海湾扩延。隋代建永利镇,属蒲台县。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镇为县,因邑有东津码头,故称为“利津”,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元明时属山东济南府滨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权,1944年8月18日,解放全县。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1961年恢复利津县建制,仍属惠民专署。1983年10月15日成立东营市划为市辖县,同时原罗家公社的4个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划归新建的河口区。2010年1月,虎滩乡撤销,并入盐窝镇。
农业概况
200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7038万元(现价,下同),同比增长7.8%;农业总产值93082万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谷物及其他作物总产值52138万元,粮食总产70137吨,总产值9966万元;林业总产值2146万元;畜牧业总产值48305万元;渔业总产值34740万元。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4678万元,同比增长4.7%。其中,农业58492万元,增长11.5%;林业1400万元,增长37.8%,畜牧业19956万元,增长24.0%;渔业17733万,增长14.9%。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55.9%,比上年降低了1.6个百分点;林业1.3%,提高了0.2个百分点;畜牧业19.1%,提高了1.5个百分点;渔业16.9%,与上年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比上年增加502元。
发展思想
近年来,虎滩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重点发展工业经济,突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完善配套小城镇基础设施,搞好弱势群体救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全乡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团结一致,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在积极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同时,坚持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一齐抓,建成了英华纺织、海岩纺织、农乐塑料等多家初具规模的工业项目,发展起崔庄塑料和王庄纺织两个专业化民营园区,实现了工业经济新的突破,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颂歌。下一步,虎滩乡将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市欠发达乡镇予以重点帮扶、威乌高速路互通式立交位于虎滩境内以及拥有丰富农产品等机遇和优势,积极启动内力,借助外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的台阶。热情、朴实、勤劳的虎滩人民真诚的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虎滩创业,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