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东营市地图 > 利津县地图 >
利津镇地图
利津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土地: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90多万亩,耕地面积80多万亩,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40多万亩,近百万亩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
淡水:黄河水是利津县主要水源,历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亿立方米。黄河水质良好,氢离子浓度在8~8.3PH值之间,总硬度在3~6度之间,矿化度小于1克/升。2006年黄河供水3.4亿立方米。
矿产:境内有石油、盐、贝壳等矿物资源。利津地下油气资源富积,境内已打油气井3300多口,是胜利油田的主产区之一。
生物: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禽,生长着苇、蒲、茅、柽柳、黄蓿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陈、益母草、车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药材200多种,与黄河口日出、夕照、黄河入海等自然景观一起,形成了新、野、奇的旅游特色。
浅海:县境海岸线长59公里,潮间带38万亩,滩涂宽阔。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机质多,卤水资源丰富,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

礼仪习俗

婚姻:男女婚姻仍以提亲为主要方式,即使是男女双方恋爱多年,也要在定婚时找介绍人(俗称媒人)到双方家庭说开。进入90年代后,城乡青年自由恋爱增多,初为自找介绍人告知双方父母,后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分别到双方家庭“认门”,得到双方父母首肯后即正式定婚。也有少数通过婚姻介绍所牵线的。定亲定婚有两种方式。一是女方家长及近亲与媒人同到男家。男方备酒宴款待,同时给未婚儿媳备好“三金”(金戒指、金耳坠、金项链)和礼钱。当“儿媳”为男女老人们敬酒时,男方及近亲们要给未婚儿媳红包。女方也在未婚婿施礼时,将备好的红包给未来的女婿。二是男方去女家,由女方招待(会亲家),男方带去彩礼。送日子(送柬)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后,按照双方协商的时间,由男方带彩礼向女方送结婚的日子,与女方亲家商谈嫁娶议程及送亲方式等事项。俗称“送日子”。一般是两亲家直接交流,也有介绍人同去的。娶亲20世纪80年代,农村娶亲先是骑自行车,或坐马车,后是用拖拉机、农用车,插彩旗、打锣鼓。有的在结婚前一天晚上找来民间艺人吹吹打打,搭台唱戏演节目(俗称“响门”)。90年代后,改用高音喇叭播放戏曲和喜乐。2000年后,多用小轿车,一般6-8辆,也有10-15辆的。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罩婚纱,清晨4点去婚纱美容店做头。新娘由娘家人陪送到男方,上下车放鞭炮、奏鼓乐。车到男方后,由婚礼司仪主持结婚典礼。城镇居民多在宾馆酒店举行婚礼。农村大部沿续旧俗,新郎新娘拜天地、拜二老、入洞房,男方大摆筵席招待贺喜的亲朋好友。17年里,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节日组织集体婚礼。有的青年男女选择旅游结婚,既节俭又时尚,但为数极少。
丧葬:20世纪80年代,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不少旧礼仪在农村又流行起来。老人死后,由长子或晚辈面向西南“叫魂”、“指路”。然后将死者置于冷床上,供食品、上香、点长明灯、搭灵棚。主持丧事的族长或村干部委派人向死者的亲友报丧。一般是第一天亲朋好友、邻里百居去吊丧,第二天入殓、火化,第三天发丧(排三)。有些地方在老人死去的第一、第二天晚上到村头告庙,俗称“赦老”,意为送老人平安西去。推行火化后,村上死了人,到火化场火葬,骨灰盒入村“纪念堂”或埋入墓地。干部职工死亡,一般是单位协助死者家属在火化场为死者举行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生前好友向遗体告别。死者若是女性,必须有娘家人在场,特别是农村,娘家人非常重视死者的装殓。在农村,旧习俗较重,出殡的那天,由执事人(俗称“白帽子”)带领去墓地,死者长子手捧骨灰盒,披麻戴孝走在最前头,后边按年龄辈份尾随缓行,依次举行“门祭”、“路祭”、“出庄祭”,设供桌、摆腊台、祭品、叩首拜祭,为死者送行。90年代后殡葬改革,各村有红白理事会操持丧事,孝子只戴黑色孝章,系白腰绳。亲戚朋友吊唁者吃顿便饭。到墓地后,死者的外甥先将骨灰盒安放在坑穴内,再将食罐子摆到骨灰盒前。墓穴一般用砖砌,水泥抹缝。也有的预制一个小水泥棺材,将骨灰放进水泥棺材中。棺上再覆盖名旌。此时,晚辈先捧土撒于棺上,意在亲埋,然后乡邻再推土成坟。第三日,儿女们填土圆坟,烧纸祭悼。到七日再去上一次坟,至“七七”为止。葬毕孝子们上门致谢,2000年后改为发谢贴。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多数村建立公墓,有的村建立纪念堂存放骨灰盒。农村时兴为去世者立石碑作纪念。
祭祖:20世纪80年代农村祭祖以“扫墓”为主。清明节扫墓最为普遍,除祭祀外,还要为坟墓添土、压坟头纸。也有少数户在家中祭祖。七月十五日(称鬼节)、“十月一”、春节是集中祭祖上坟的日子。“七月十五日”、“十月一”多是上坟拜祭,春节祭祖多是在家中设供桌,挂“家堂轴子”,上供品,燃香烛,除夕祭拜,初二送先人归。此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绝迹,80年代后再度出现。
寿诞:为老人祝寿是传统习俗。1986年前后,一般是给60岁以上的老人做寿。寿日这天,儿女、亲友带上礼品为老人祝寿。礼物必备面条,谓之“寿面”,其余是老人喜爱食品。家中置办丰盛酒宴,全家老小给老人敬酒,祝老人长寿。90年代后,此俗日盛,祝寿大蛋糕是必备寿品,另有各种营养品。城镇不少户在酒店设宴祝寿。有的子女还到电视台为老人点歌。有的全家陪伴老人照“全家福”像。农村中也有为老人包一场电影以示庆祝的。

行政区划

利津境域皆黄河冲积平原地。成陆最早的今县城驻地及其南部与西部地带,在战国时期经济文化已较发达。成陆较晚的北境和东境地带,是西汉以后逐渐形成的退海之地。元代到明代县城正北至海为60公里,东北至海60公里。全景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75公里。四至为:东临乐安、西接滨州、南与蒲台县接壤,西北与沾化县毗邻,正北至海。清光绪九年(1883年),全境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85公里。四至为:东到乐安县界20公里,西至滨州界10公里,南至蒲台县界5公里,西北至沾化县界15公里,正北到海80公里。民国9年(1920年),全境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97.5公里,总民及4725平方公里。其四至:东临广饶县,西接滨县,南临蒲台县,东南临博兴县,西北接沾化县,正北至海85公里。民国33年(1944年)利津全境解放后,利津域地缩小,全境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60公里,总面积1026平方公里。其四至:正东与东南隔黄河与垦利、广饶、博兴县相望,西临滨县,西北与沾化县接壤,东北临大海。

节令习俗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日扫墓祭祖,并为祖坟添土。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踏青、放风筝、打秋千、拧柳哨、春游等。端午节,也称“五月端阳”,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家家户户吃糯米红枣粽子。小孩子用五彩线系在手腕上,名曰“配五丝”,此俗仍存。六月六境内有“六月六看谷秀”的农谚。此日,晾箱柜、晒衣被、晒书,据说这天晒东西不霉变、不生虫。七月十五实则过十四,七月十四至十五日,上坟祭祖,悼念亡故亲人。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仲秋节。是除春节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讲究合家团圆。节前人们带上月饼、酒、水果及鱼虾等水产品看望亲友。节日晚上,设桌案摆上月饼、水果、酒菜举行家宴,共同赏月。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将此日定为老人节。此日机关单位组织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职工、老军人、老模范,一些家庭给老人购买礼品,祝老人健康长寿。“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多于此日上坟祭祖。腊八节,此日,各户大都用米、豆、枣、莲子、花生米煮粥,称“腊八粥”,农村用黍米糗糕,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另有用醋腌腊八蒜的习俗。辞灶古历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日,又称过小年。这天,外出者尽力赶回家,忌“辞”在外面,新媳妇必须在这天回到婆家,有“媳妇大的天,不敢在娘家过腊月二十三”的谚语。过去有供灶王爷的习俗,今已少见。除夕,腊月最后的一天,在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此日游子全归,全家团圆过大年。农家贴春联、贴门神灶户爷、放鞭炮烟花。农村有置办供品,祭天地诸神和祖先的旧习。20世纪90年代后,大都是举行家宴、饮酒贺岁、吃团圆饭、燃放鞭炮、烟花,看中央人民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年除夕忌说不吉利的话。

生活习俗

饮食:主食1986年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多数家庭由过去的吃粗粮为主改为以吃面粉、大米为主。小米、杂面、玉米、绿豆、白豆、红小豆、红薯等杂粮成为中老年改善生活换口味的辅助品。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城乡居民一日三餐,本着早饭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的诊-则安排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居民家庭早餐以馒头、小菜、粥或面条为主,中餐以炒熟菜、吃馒头、米饭为主,晚餐是稀饭、馒头、炒菜或小菜。
喝茶:1986年前后,农村和城镇喜喝花茶。农村有少数老人习惯喝早茶,俗称“卯时茶”。90年代后,城里人喜喝绿茶的人渐多。2000年后,各种保健茶如菊花茶、枸杞茶之类进入市场,但仍以花茶为主,绿茶次之。
服饰:服装1986年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衣着不再是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了。80年代中期大都着国防服、中山服、列宁服等制服,唯农村的老人们仍穿自做对襟衣褂,宽裆免折裤。80年代末,城乡女性服装逐步向突出女性特点转化。男性青年开始着西服、茄克服。进入90年代,茄克、运动服、西服、T恤衫、休闲服、裙装、休闲旗袍、风衣、牛仔服以及各类皮制服装开始在男女青年中流行。2000年后,城乡居民着装更加花样穃-新,服装色彩鲜艳,红、黄、蓝、绿、咖啡色、灰色、白色、青色的都有,而且每年还流行新花色,特别是青年男女着装越来越新潮。
通讯: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在城乡普及。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成为时尚。在城镇,计算机网络发展较快,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上发布信息、网上投资、网上营销、网上炒股日趋活跃,传统的电报、书信等通讯方式受到冷落。

经商习俗

传统的商业,有坐商和行商。坐商设店铺挂招牌,坐门等客,行商多是小商小贩,有的走街串巷四处叫卖,有的赶集。20世纪80年代后,有些农民边务农边经商,有的已弃农经商,在城镇租赁房屋开商店。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私营经济大发展,各类批发店、连锁店和超市逐年增多。商家门前都有醒目的广告牌,还有形式多样的霓虹灯广告,有的配备音响,既播广告又放音乐。活跃在乡村的小商贩,把叫卖声制成录音随时播放,用以吸引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