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镇地图
江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经济
山海田俱备的自然条件,注定了江口镇农业发展的多元化,粮食生产的水稻、大小麦为主,年产量1.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果树2万亩;主要是龙眼、枇杷、葡萄等;畜牧业有荷斯坦奶牛、法国克里莫番鸭、良种猪等畜禽良种;水产养殖以牡蛎、海蛏、对虾和鳗鱼为主。江口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具体可以总结为"五化"。一是种植良种化,果树生产累计已引进国内外各特优新水果品种30余种,水产养植发展了吊养牡蛎、海蛏、南美对虾等新技术,水稻种植方面,每年都调供良种,2002年引进良种197担,实现种植的良种化。二是种田示范化,目前已建立花生良种繁育基地500亩,建立良果生产示范基地300亩,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种植。2002年3月份完工的江口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20多万元,涵盖丰山、丰美、新前等多个村共约3000亩农田,对发展现代农业、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将对江口镇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示范推广的作用。三是经营集体化,止2002年已有11户承包耕地约2000亩,以生产种植经济物为主;引进4家外资企业承包山地4000亩,实行集体化经营,在禽畜养殖方面,在江口建有良种猪养殖基地,还引进荷斯坦奶牛、法国克里莫番鸭等良种,成为莆田市发展的龙头,集体化生产经营程度高。四是基础建设网络化,水利等到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海堤维护,河道清淤等工作,以维护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2001年,为实现基础建设的网络化,又推出了农业基础建设三大项目,包括九里洋河道清淤,农业综合开发,盐场改造等,九里洋河道清淤改造,总长20公里,投资1800万元,拟于2002-2003年投资建设,前期已投资208万元,投劳12002日,出动船只11艘次,打捞水浮莲面积320亩;农业综合项目改造低产田12500亩,分水利工程和农业工程两大块,分步实施;盐场改造土地整理建设项目,土地整理规模3091亩,就增耕地1703.5亩,总投资1393万元,三大工程全部落实后,江口镇农业基础建设网络化将提高至一个新的层次。五是农业服务系列化,做出基础建设与示范推广,信息提供与技术服务,专家咨询与上门服务"三结合",镇政府就小农业生产服务方面,每年农业信息简报就编发约20期,用于异农业生产。
农业经济
1、种植业:为实现江口镇的经济腾飞,党委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本镇土质肥沃,气候适宜的特点,种植烤烟3000亩,年售烤烟7500担,实现产值5625000元,种烟农户户均6720元,创税100万元以上;油菜7400亩,产量814吨,优质水果2400亩,收入50万元。2、养殖业:党委、政府始终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农牧业调整,实现粮食主产镇向畜牧业的重大转型。目前畜牧业已成为江口镇农民增收和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全镇养生猪100头以上大户16户,大户出肥能力达到1万头以上;母猪大户20户,母猪存栏达到2000头以上;出栏生猪2.67万头以上(猪肉产量160.6万公斤);小家禽出栏30.2万羽,禽蛋7.1万公斤;肉羊1.5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04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0.1%。
地理位置
江口镇位于莆田市东部沿海,属涵江区,东经118°48,北纬25°45&,东与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相接,南滨临兴化湾,西北与梧塘镇毗邻,北与萩芦镇接壤。中部为“九里洋”平原,是兴化平原的组成部分。江口镇旁边的莆田县新厝镇在1956年因福清发展工农业从莆田划给福清,因此江口镇与新厝镇的连接处成了莆田与福州下辖的福清的名义上的分界线,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新厝一带隶属莆田县已有千年的时间,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莆田县境一直以新厝北边的蒜岭与福清县交界,新厝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不仅该地使用莆田话,就是该镇北边和东边的乡镇的西边和南边的一些村也使用莆田话,这些人其实是莆田人而不是福清人。北部为囊山和大帽山两大山脉。境内的两大溪流:北萩芦溪和蒜溪横贯交汇,注入兴化湾。江口镇总面积79平方公里,共有农田18049亩,其中水田13000亩,旱地5049亩;有林山68000亩,果树8100亩;有滩涂面积12000亩,海岸线总长11公里。
工业经济
全镇现有企业16个,从业人员120人,5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有5个,50万以下的工业企业7个,全年创税35万元为全镇人均增加收入250元,解决剩余劳动力200人。江口白酒远近闻名,有中小型酒厂5家,年出酒量250吨以上,创税达十万元。目前,酒量销售势头兴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江口酿酒分公司隶属于剑阁县酿酒有限公司,创建于1965年,现有员工22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及设备50余万元,是剑江牌江口白酒品牌创始厂,年生产剑江牌江口白酒120吨,产品有60°、57°、52°散装红高粱酒,2200ml大瓶红高粱酒,取江口著名“面口子”山泉,以东北优质红高粱为主要原料在保留传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发酵精酿而成。口感醇和,长绵回甜于一体。曾于1989年荣获广元市优质产品称号,自1999年企业连续每年创税利3万余元,被评为先进集体。企业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努力开拓,扩大经营生产规模、以品牌创效益,以产品质量占市场,以优质的服务赢利消费者的厚爱,江口酒厂规模有待开发,我们热诚欢迎有意者前来投资,我们将以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欢迎投资者的到来。江口预制板厂,位于江口场西南方,与柏江路相邻,通方便,年产预制板1万张,销售范围辐射相邻乡镇,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并开展配套服务。江口页岩砖厂两家,投资规模500万元,年产红砖2000万块,年创利税70万元,产品远销毗邻五个乡镇。
历史文化
江口镇是一个有史记载长达2000余年的文化古镇。它在公元前201年的年汉朝就是霞萌县的治所,相继在东晋的安帝,南北朝的宋、齐、梁,北魏的宣武帝,北周等朝晋安县的治所,南宋设霞萌县至元朝的至元二十四年,隶入昭化,江口紧依嘉陵江自秦汉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千多年间,都是嘉陵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它在嘉陵江流域设置县最早,故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场镇中除保宁(阆中)顺庆(南充)外,它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东自马道院大沟边,西至新禾村一组大沟边,有学校、庙宇、会馆、寨子门、烽火台,兵器库、店铺民居等,由于嘉陵江通航早,流域长,将中原、黄河的先进文化带进了江口带进了西蜀,从上世纪的90年代至本世纪2003年在本地及嘉陵江故河道中出土的秦砖及船骸,王莽时期的钱币,70年代炸掉的烽火台等就足以证明江口的历史岁月。嘉陵江是一条内陆通江通海的水上丝绸之路,也是唯一一条避开难于上青天的旱蜀道,自阳平关至重庆的水上蜀道。公元756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幸蜀就是从阳平关弃车马乘船至江口经木马、剑阁、梓漳、绵阳至天回镇,再经剑门走旱蜀道返回长安,并在剑门时留下墨宝。江口也是兵家的战略要地,在明祯十年十月(1044年左右)左右农民军首领李白成、混天星、过天星兵分三路寇四川,因官兵塞石牛道不得过,问道江口袭陷剑州其间对江口场镇进行了报复性的烧杀,将长约4公里长的街道几乎烧毁殆尽,一九三五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强渡嘉陵江这里也是强渡渡口之一,解放后江口担负着全县乃至梓漳、江油的的公粮收储调运任务,保障了川北行署、沿江市县和重庆市的粮食供应。为了按时如期调运,把江口作为川北物资集散地和重要转运港口,)II北行署特在江口段设立船业工会,保障了运输的畅通。
历史沿革
江口古镇历史悠久,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置信安县于芙蓉江西岸马鞍山,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信安县更名为信宁县.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信宁县治地迁芙蓉江东岸边罗州坝.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降信宁县为镇如彭水县.其间江口为县治地447年.明万历年间改称信宁县,清康熙年间改信宁县为江口镇,设巡检司、武器讯置于镇上;光绪四年改造江口镇为遗爱乡、民国二十四年复称江口镇。1953年划归武隆县,1958年,人民公社时与蔡家人民公社合并,又于1992年建制调整恢复为江口镇至今;2003年底,全县乡镇建制调整,将原黄草乡及文复乡双山村一组、中嘴乡柏香村擦耳岩农业社整体划入江口镇。
气候
江口镇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霜雪稀少,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降水量为1130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