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尾乡地图
角尾乡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2006年角尾乡国民生产总值22816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294万元,农业总产值19316万元,第三产业1909万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3348元,比2005年增长3.4%。工业门类主要是晒盐,其次的是珍珠加工,贝壳加工。农业方面,主要是发展渔业、养殖业和以蔬菜为主的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渔业占51%,养殖业占10%,种植业占25%,副业占2%,畜牧业占10%,林业占2%。城乡建设
不过多数村民还到迈陈圩赶集。全乡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年用电量112万千瓦时,实现城乡用电网同价,开通程控电话2000多部,建起村级敬老院7座,公墓场一个,移动电话3500部,各自然村实现通邮、通讯。全乡建成水塔15个,解决28000多群众吃水问题,实现全乡90%群众吃上放心水。角尾乡根据县“七五”规划的要求,结合该乡地少人多,集市小等具体情况,在乡政府驻地角尾管区,对住宅区、街道以及商业、能源、工业、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建设做了重新规划,规划区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基本完成。2006年对全乡36条自然村进行修篇规划好,杜绝了农村乱搭乱建。“灯楼角”旅游区景点建设,目前建好公厕、旅客休闲廊及种植上花草树木,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辖村简介
角尾乡辖下社区、村(居)委会包西村委会:包西村委会包西村委会位于角尾圩北约5公里,一个村委会一个村民小组,有308户1314人,现有村干部5人,其中村“两委”干部4人,定员3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清乾隆初年建村,现住有邓、黄、陈、林、邹、等姓。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前包西洋2000亩坡地是包西村群众农业主产区,也是角尾乡最大农业示范基地。以前,由于缺水大部分农田只能种植耐旱低产农作物。1998年省委、省政府解决打井治旱资金钻打大小口径机井遍布田间地头,又解决灌溉用电问题,并建好了道路,大大地改善生产条件。现包西洋四季常青,农业主产红葱、青椒、茄子、玉米等,农民年人均收入近3500元,是角尾乡农业最发达地区。村中有完小一间、露天戏台、敬老院。2004年由上级支持,群众捐款建起了2条长5公里水泥硬底化道路。2005年也建成水塔,群众全面吃上自来水。
北注村委会:北注村委会位于角尾圩北约4公里,迈放公路西侧,面积4平方公里,辖北注、潘宅、昌寸、新村4个村民小组,有323户2524人,现有村干部5人(有一名村干部在2007年6月辞职),其中村“两委”干部5人,定员6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北注是一个纯农地区,主产稻谷、蕃薯、花生、玉米、芒果、红葱等。北注是一个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不足1100毫米,大部分耕地都是“望天田”,人均耕地不足0.2亩。1998年前,大部分耕地由于缺水无法耕种,群众生活十分困难。1998年后,省委、省政府解决打井治旱资金,钻打大小口径机井数百眼,解决农田没水耕种问题,此举大大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弃荒的耕地全部种上农作物,北注坑常年郁郁葱葱,生生绿绿。当地群众瞄准市场,发展名优良种,特别是发展北运瓜菜种植,现已成规模化、产业化,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富裕起来的群众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已筹集资金320多万元,建成了村道水泥硬底化道路8条长15公里;建起了水塔,全部解决群众饮水难题;有2个自然村建起了路灯。2005年,村委会也建成了二层面积近250平方米办公楼,实现了村委会办公楼房化。现正在动工建设北注小学教学楼。
放坡村委会:放坡村委会位于角尾圩西南约2公里,迈包公路终点,濒临放坡港,一个村委会一个村民小组,有436户2123人,现有村干部6人,其中村“两委”干部5人,定员3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明代初期建村,现住有林、叶、李、颜、邓、黄、邹等姓,林姓占一半左右。放坡村依海,沿海盛产珊瑚,被评为广东省最美海岸。群众的主要收入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农业生产为主。耕地687亩,主产蕃薯。机船40多艘,主产马鲛、黄花鱼、鲨鱼、石斑。200多户养殖珍珠或从事近海养殖业。村中有百多年古榕一棵。有完全小学、文化室。村旁驻有国营徐闻盐场场部。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近几年,放坡村群众在上级支持下,捐款集资40多万元,建起村道水泥硬底化道路2条长2.3公里,还建起水塔,全村群众都吃上自来水。群众人年均收入3200元。现村群众正在筹款建设村门楼、防浪堤及排水沟渠工程。
符宅村委会:符宅村委会位于角尾圩,辖符宅、梁宅、北寮、东河、李宅5个村民小组,843户3613人,现有村干部6人,其中村“两委”干部4人,定员4人,年集体经济收入4000元,。角尾村委会群众经济收入以渔业生产、海水养殖和农业生产为主。现拥有大小机船46艘,其中东河村为最多,有30多艘,主产马鲛、黄花鱼、海蜇。海水养殖业以对虾、珍珠为主,从业人员近400人。农业生产主产蕃薯、花生。自生态文明建设以来,该村已在5条自然村建起了2条3公里水泥硬底化道路,全面实现了自然村道路硬底化。现群众都吃上自来水。符宅村委会是角尾乡第三大村委会,也是角尾后进村委会。该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现有村干部6人。建有村办公楼一座二层300平方米。
角尾村委会:角尾村委会位于角尾圩,辖放沟、南岭、定村仔、西坡仔、郑黄5个村民小组,有987户3982人,现有村干部6人,其中村“两委”干部4人(有一名村委副主任于2007年12月辞职),定员5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角尾村委会群众经济收入以渔业生产、海水养殖和农业生产为主。现拥有大小机船60多艘,其中南岭村为最多,主产马鲛、黄花鱼、海蜇。海水养殖业以对虾、珍珠为主,从业人员近500人。农业生产主产蕃薯、花生。港口有南岭港,该港港宽水深,可停泊较大吨位船只。自创建生态文明工作以来,南岭、定村仔、郑黄3个村民小组已建好村道水泥硬底化,南岭村还在村中安装上路灯。角尾村委会在2002年实现了5个村民小组群众饮上自来水。现村中有群众戏台一座。该村为了鼓励学生上学,由村委会牵头,成立起了教育基金会,共资助近50多学子完成学业。该村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多次受县乡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没有集体经济收入。
沙土村委会:沙土村委会位于角尾圩西北约2公里,西濒包西港,一村一个村民小组,有228户925人,现有村干部5人,其中村“两委”干部5人,定员3人,年集体经济收入8000元。群众收入主要依靠海水养殖、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从事海水养殖300多人,从事农业生产近200人。沙土属干旱地区,农田土质以沙土为主。1998年前,大部分耕地无水荒芜,群众生活十分困难。1998年后,省委、省政府下拨治旱资金钻打大小口径机井,解决农田坡地灌溉用水,改善生产条件。现农民耕种主要以花生、蕃薯为主,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沿海养殖业有10多家近800亩,主要从事对虾养殖、石斑鱼养殖、罗非鱼养殖、虾苗蜉化。近几年来,沙土村委会依靠上级和外出人员支持,发动群众筹款近80万元,建起水塔一座,让全村群众都吃上放心自来水;投入资金35万元,建起村道水泥硬底化道路1条长2公里。群众大部分都盖上小洋楼和瓦房。群众讲文明懂礼貌、民风纯仆、社会治安良好,多次被县、乡评为先进党支部、安全文明小区,各项工作都走在全乡前列。
上寮村委会:上寮村委会上寮村委会位于角尾圩南约1公里,辖上寮、新村仔两个村民小组,392户1630人,现有村干部5人,其中村“两委”干部4人,定员3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沿海捕捞、海水养殖以及农业耕种为主。1995年前,上寮村委会是角尾乡较落后村委会。1995年换届后,选举产生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新班子上任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支持。在村支部带领下,群众大力发展沿海珍珠养殖、对虾养殖、石斑鱼养殖和沿海捕捞业,群众生活日益得到改善。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两委”班子又带领群众建设家园。几年来,共投入资金80万元,建起村道水泥硬底化道路2条长1.8公里。钻打一眼大口径机井,铺设自来水管道,全面解决群众吃水难题,还建起村级敬老院。现正着手筹划建设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村级办公楼。该村民风纯仆、社会治安稳定、无一人吸毒、贩毒。村两委班子十分团结,各项工作都走在全乡前列,多次被县、乡评为先进党支部。
仕寮村委会:仕寮村委会位于角尾圩北约3公里,濒北海港,辖仕寮、蔡村宅、北兰、新村四个村民小组,786户3206人,现有村干部7人,其中村“两委”干部7人,定员6人,年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仕寮是一个半渔农经济地区,从事渔业生产占总人口四成,其他从事耕种。主产稻谷、蕃薯、花生、玉米、红葱、茄子、青瓜、青椒等。仕寮地处沿海,过去大部分耕地由于受海潮浸透,已成盐碱地无法耕种,群众耕地较少。没有受海潮浸透的耕地由于缺水也无法耕种,大部分弃置。1998年,省委、省政府下拨打井治旱资金帮助群众在田间地头钻打大小口径机井,解决了部分农田和坡地无水耕种问题,现大部分耕地已恢复种植。近几年来,当地群众以市场供需为导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3年,省国土厅下拨易地占补资金1200万元对仕寮洋2000亩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使大部分盐碱地得到了复耕。仕寮村委会北兰村是徐闻县新农村建设发祥地,早在1995年,该村群众在村民小组长蔡大华的带领下,捐款集资建成了徐闻县第一条水泥硬底化道路。截至目前,该村已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建成水泥硬底化道路22条长10公里,全面实现了村道水泥硬底化;全面完成改水工程,全村群众全部都吃上自来水;还建起了村办公楼、敬老院、篮球场、戏台、村级卫生站。该村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多次被市、县、乡评为先进党支部、安全文明小区、文明村庄。
潭鳌村委会:潭鳌村委会位于角尾圩北约4公里,辖潭鳌、孟宁、养逢、大备、小备、北胜6个村民小组,有1004户4193人,现有村干部6人,其中村“两委”干部5人(有一名村委委员2007年10辞职),定员6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该村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渔业生产和耕种为主,有四成群众从事渔业生产,两成群众从事海洋运输业,其他群众从事农业生产。潭鳌是一个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农业生产十分困难,大部分农田和坡地受困于干旱。1998年,省委、省政府拨款钻打了大小口径机井数百眼,解决农田灌溉用水,使部分缺水农田和坡地得到复产。生产条件改善大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群众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名优农作物,特别是发展北运瓜菜和反季节农产品,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从事渔业生产的主要以沿海养殖业和沿海捕捞业为主,随着渔业经济日益不景气,孟宁村群众率先以带资入股,股份分红的形式发展起海洋运输船队。目前潭鳌村委会群众已拥有运输船36艘,总吨位近4000吨,总价值近400万元,每艘船年均纯收入近60万元。潭鳌村群众腰包涨起来后,积极支持公益事业。目前,由群众、外出人员集资,建起水泥硬底化村道共3条长7公里,建起水塔2座,解决近3000群众吃水问题。并建起村委会办公楼、敬老院和完善潭鳌小学改危工程。
下寮仔村委会:下寮仔村委会位于角尾圩西南约2公里,依迈放公路,辖下寮仔、北插寮、西沙仔、曾宅寮、西坡5个村民小组,面积6平方公里,有762户3161人,现有村干部8人,其中村“两委”干部6人,定员4人,年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沿海捕捞、沿海养殖和农业耕种。2005年前,下寮仔是角尾乡落后村委会之一,2005年以后,固本强基工程以及回归工程使下寮仔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湛江纺织(集团)企业公司固本强基工作队驻点该村委会,支持资金近300万元兴建起村委会办公楼、敬老院、学校教学楼、村篮球场、文化室、水泥硬底化道路、改水、改耐以及搞好村庄绿化、亮化工程。经过几年来努力,实现了各条自然村道路水泥硬底化、群众饮水净化、庭院绿化。下寮仔村人多地少,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固本强基工作队的牵头下,引来香港迪生公司兴建起全乡第一间乡村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500人,月人均纯收近入700元,村委会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由于成绩显著,该村多次被市、县、乡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全文明小区、综治先进单位。
许家寮村委会:许家寮村委会许家寮村位于角尾乡南部,东连上寮村委会,南濒琼洲海峡,西接上寮仔村委会,北与下寮仔接壤,总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1780人,是一个“以渔为主,渔农并举”的村委会之一,也是一个革命村庄。现有村干部5人,其中村“两委”干部4人,定员3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该村人杰地灵,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相距18海里,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后建有11个炮洞,也是7447部队徐闻驻地。名人有前广东省省长何乐秘书—留美博士生导师陈海洲,现在国外留学、创业的人员6人,是角尾有名的侨乡。近几年来,许家寮村以班子建设为龙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加强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文明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该村有文化娱乐设施齐全,有篮球场、群众戏台。该村村风民风纯朴,至今还沿续着100多年“过堂亲”民族文化遗产。该村抢抓机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筹资近30万元完成3公里村道硬底化建设任务,并在路边两旁种植上花草树木。规划村民建房用地,积极开展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大力推进村改水、改厕、绿化工作。通过努力,该村实现饮水净化、公厕无害化、庭院绿化、村道硬底化、村容村貌美化,显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同时,该村加强了对村内古村、名人故居、古老建筑物的保护和维护工作。至今还保存着清代武秀才千总衔候守备朝政公古居以及民国末组织开展武工队孤胆英雄耀南公的古居。该村古村落和新民居座落有致,相得益彰,鲜花相映,绿树成荫。让人体验到古村换新颜,新村留旧韵的特别风味。相继被村省、市、县评为特色文化村、美德在农家示范点、卫生村、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