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鹰潭市地图 > 余江县地图 >
锦江镇地图
锦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锦江为千年历史古城,1962年前为历代县邑。这里文风久著、人杰地灵,是柳宗元、朱熹、杨万里、邹韬奋等历代文豪吟诗赞美的地方。镇内"小华山"自然景观独具特色,佛教、宗教文化与著名的龙虎山道教文化连为一体,被列为龙虎山延伸旅游风景区。
工业:微型元件加工业是锦江支柱产业,有近30年的生产历史,发展至今,镇区共有微型元件加工企业40家,形成了钟表元件、仪器仪表元件,电子通信器件、精密冲压件、精密光学镜片五大系列近1000多种不同规格的产品。2002年被省认定为"全省最大的微型生产基地",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销售良好,并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锦江镇党委政府为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一个面积为750亩的微型元件工业园区。目前,面积为200亩的一期工程已竣工,面积为200亩的二期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古安仁新锦江诚招四海客创新创业,小元件大产业渴求八方贤士做大做强"。开放、创新、诚信的锦江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来锦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力争把锦江建设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微型元件加工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的经贸重镇。
农业:锦江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平均气温17.7度,年均降雨1752毫米,无霜期270天,年日照1852小时,镇域土地多为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排灌方便,是余江县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区,也是鹰潭市蔬菜种植基地之一,供应的时鲜蔬菜占鹰潭蔬菜需求量的30%以上,素有"蔬菜之乡"美称。镇党委、政府根据本镇优势,确立了"稳定发展优质稻,重点发展商品蔬菜"的经济发展思路,推动蔬菜生产朝市场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以鹰潭市飞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的300亩集中连片大棚示范点,在西门村、民主村、范家村、光荣村、洲和村、团湖村共建立大、中棚和常规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其中:大、中棚蔬菜基地4000亩,种植农户达3000户,生产的主要品种有反季节辣椒、茄子、胡萝卜、两茬冬瓜及常规蔬菜。产品主要销往景德镇、鹰潭、上海、广州、福建等地,日均外销新鲜蔬菜20-25吨,本地销售3吨,另外保鲜及储藏外销3吨,加工(腌制)蔬菜1吨左右,市场销售情况良好,每天清晨在镇区内自发成市,各地菜商云集购销两旺。

历史文化

锦江,历史悠久.从北宋大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设置安仁县始(1914年易名为余江县),至1961年县城迁往余江县城止,锦江乃历代县邑。古县城锦江名胜古迹甚多。孔庙槐荫、柳祠桧色、玉真墨迹、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后书声、锦江鱼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诉说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了不少墨客骚人来此漫游、赋诗,寻觅仙境。南宋文豪杨万里写的“余干溯源至安仁”,朱熹“安仁晓行”等著名诗篇,勾勒出千年前锦江的美景。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明正德年始筑的古城墙几经修筑,至咸丰五年,己达江南县城城墙之巅,虽经历史长河的洗涤,但至今仍保留下500多米的较为完整的古城墙供游入赞叹。锦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好学之风盛行,特别是南宋时期兴办的诸多书院,不仅吸引了全县莘莘学子,而且辐射到邻县、邻省。“玉真书院”、“锦江书院”、“见山书院”,“小儒学”、“龙门书院”、“龙溪书院”是历代颇有影响力的书院,明大学士桂萼创办的“见山书院”,曾获嘉靖皇帝题写“清气”和“理义充足”匣额悬挂中堂;“玉真书院”、“锦江书院”的名气曾在江西与南宋四大书院齐名;清乾隆年间修建的“龙溪书院”至今保存完好。

城镇建设

创新经营理念打造精品城镇:近年来,我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措施,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许为全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我镇投入资金百余万元,用于城区排水道改造和新区排水道建设,新建和改造下水道3800米,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扩建了自来水厂,使日供水能力达到3000吨,自来水管网得以更新,延伸自来水主管3000米,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0%。主街与国道两旁进行了绿化和亮化,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实现了程控电话扩容,新建了二个移动电话基站和一批IC电话亭;新建了35KV变电站一座,城镇功能得以提高。
道路网络初步形成:按照规划建成了贯通东西,交错南北的五条街道、道路,投资l00余万元,新修了一条长1000米的商贸大道和一条长200米的工业路;5000平方米的人行道铺设了彩色地砖;路宽了,路通了,路靓了是我镇近年来小城镇成就之一。
各种功能区各具特色:按我镇总体规划,整个城区分为行政综合区、市贸文娱区、微型元件工业区、新区生活住宅区和老城生活住宅区五个功能区。依托产业建市场,围绕市场兴产业,在开发新区,建成了一条长1000米,宽28米的商贸大街,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建有一个面积为70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已建成面积为200亩的微型元件工业园区。
经济带动效益初具规模: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市场的繁荣。新增个体工商户200户,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余人:微型元件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从而增强了我镇经济的凝聚和辐射作用。

行政区划

锦江镇面积:119.7k㎡人口:48877人邮编:335203代码:360622101,辖兴安、东北、塔前、立新、中心、东风等6个居委会,流源、联盟、九亭、乐泉、团黄、高峰、团湖、光荣、洲和、民主、前进、黄壁、范家、石港、七都、铁山、灌田、书院等18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开发新区。

上高县锦江镇

规模:锦江镇位于上高县县城西郊,国土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钟家渡、新华、凌江、六口、大塘、五里、斜口、石湖、董丰、锦河、锦南、团结、朱桥13个行政村和观音阁、万寿宫两个居委会,全镇总户数6721户,总人口28567人。320国道与建设中的武吉高速公路在锦江境内交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锦江镇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高岭土、瓷土、河沙、水泥白岩、硫铁矿、绿辉岩等,尤以石灰石为全县之冠,品质极为优良。全镇耕地面积30950亩。农产品主要有优质水稻、甘蔗、花生、西瓜、油菜籽、商品、蔬菜、生猪、家禽、中药材、蚕桑、葡萄、有核珍珠等。全镇共有林地面积38445亩,森林覆盖率达24%,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2653亩。全镇养殖水面面积4000亩,其中池塘1639亩。这些都为锦江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经济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锦江镇一直把“三农”问题当作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立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镇农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以来,锦江镇通过全面推行税费改革和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持续升温。粮食种植面积达26965亩。为了进一步让农民增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一村一品发展道路,不断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种养产业效益。现已形成了以石湖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的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旺发葡萄园为龙头的千亩优质葡萄基地;以锦南、锦河、石湖为主的万亩绿色稻米基地;以新华、大塘、南瓜庄为主的三个万头生猪畜牧小区。农业特色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锦江镇积极争取支农项目,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风险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十五”期间,全镇共投入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200多万元。城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建设这个载体。为了进一步搞活城镇经济、商贸经济,锦江镇按照“一江两岸”的总体规划要求,加快了河南老城区的改造步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一是全面实施了团结路的开发建设,搞好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使其成为商贾云集,批零兼营的商贸街和居民区;二是全面推进戏院路、刘家桥路的建设,拓宽了城区面积,增强城市吸纳功能,提升城市人气指数;三是进一步扶持四大专业市场,继续搞活锦江综合大市场,加紧构筑商贸流通的载体和平台,形成以场纳市、以市兴场的良好格局。以人气旺盛促成物流商流的繁盛,做优商业经济,打造全县的物流商流和信息中心。
发展:美丽富饶的锦江镇,是上高农民摄影的发源地。早在八十年代初,只有24人的农民摄影小组在这里宣告成立,如今发展到136人,创作作品12000幅。其中有三幅作品在全国摄影比赛中荣获金、银、铜等奖项,并已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级艺术馆展出收藏。1996年9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锦江农民摄影艺术作品展”,获得巨大成功,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七十多家新闻媒体对此先后作了宣传报道。农民摄影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影响、推动了全镇农村文化建设。祠堂、宗庙改头换面,变成了村民读书、文体活动的场所。2005年,石湖村罗家文化大院受到中宣部、文化部表彰,锦江镇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历史名人

锦江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风流人物层出不穷,明朝宰相桂萼威征朝纲;宋朝“华文阁”学士中奉大夫汤汉名扬宋室:获宋仁宗皇帝赋诗称誉的兵部尚书周旬是乡梓人土的楷模;仅南宋时锦江就有36名进士,明清两朝进士达200余人。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后,佼佼者层出不穷,这里有在锦江得以启蒙教育的近代革命文豪邹韬奋;有在大革命时期任中共南昌市委书记,解放后任山东省工会主席、计委主任的周平辉等老一辈革命者;有余江二中培育出来的中国工程院士水利专家朱伯芳;有担任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高级指挥人员的张国栋;有担任教授、专家的王以敬、王倘、吴晓求、徐龙祥、李光辉等许多著名学者,从政,从军、从科技各路精英,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桂萼:桂萼字子实,号见山,余江县锦江镇人。明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所经各任都能端正风俗,抑制豪强,政绩颇著。嘉靖二年(1523)升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这时嘉靖皇帝朱厚熜因其生父不能受太庙享祀伤透脑筋。桂萼主张在太庙之侧,另建小祠祭祀,使嘉靖争得了面子,又比较好地解决了所谓“统嗣”问题。因此下令晋升桂萼为翰林院学士。嘉靖四年升詹事府兼学士,很快再升礼部右侍郎。不久,转左侍郎,旋又晋职礼部尚书、调任史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并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升迁之快,史不多见。或说,他是依靠“议礼猝贵”。嘉靖八年八月,桂萼自请退休,九月复奉召回京,更得嘉靖优遇,称赞他“俊彦宿学”,赐银质印章两方,一刻“忠诚敬慎”;另一镌“绳愆匡违”。桂萼于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还乡,不久病死私第,朝廷追赐太傅,谥“文襄”。遗著有《奏议》八卷。桂萼墓葬于安仁七都杨源塘(今锦江镇铁山山底邱家村)。清同治年间尚存有墓志铭。
汤汉:汤汉(1202~1272),字伯纪,号束涧,饶州安仁(今江西馀江东北)人。理宗淳祐四年(二二四四)进士,授上饶县主簿,以荐改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山长。十二年,入为史馆校勘。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授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校书郎。历提举福建常平、知宁国府、提举江西常平兼知吉州、江东运判、知隆兴府。召为尚左郎官兼太子侍读,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改知隆兴府。度宗即位,累官权工部侍郎兼侍读。咸淳八年卒(《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纪》),年七十一。谥文清。有文集六十卷,已佚。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卷四三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