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镇地图
冷水镇相关地区地图:
企业
目前,冷水镇的企业分为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两种:(一)乡镇企业:
1、黄连种植场:1985年3月,冷水乡企业办在原喻槽村的蚂蝗沟建立黄连种植场,种植场子设队长一名,有职工231人。职工们在蚂蝗沟搭建简易厂房6处,以供居住和看管黄连。1985年种植黄连31亩,1986年种植黄连45亩。由于田土、山场下放,黄连种植场于1987年撤销。
2、一煤厂:一煤厂又名长天槽煤矿。一煤厂从1985年6月开始,企业办以每年900元的承包金承包给原宏武村支部开采,煤矿有七八十名工人。1994年3月,对冷水乡一煤厂进行企业改制,主要由县矿业公司自负盈亏进行开采。由于设备较简单,负债沉重,冷水乡于2001年12月以120万元拍卖给大歇茶店的个体企业主王宗发,乡政府收回周转金24.2万元。
3、二煤厂:冷水二煤厂原名蚂蝗沟煤矿。该矿位于原喻槽村境内,从1984年6月动工挖掘,由于选址不当,后来发展成为一矿三井。其中一口井承包给湖北人冯益伍经营,因经营不善,连年负债,冯躲债外逃,工人离散,该井自然关闭。另一口井由现八龙村刘世明同志以乡企业办的名誉经营。在1998年7月以后由现河源村的曹显祥同志开采经营。该井一直有工人近50人。再就是现太平村的陈尚忠同志以蚂蝗沟一矿三井的名誉在现马皇沟煤矿风井位置开矿采煤两年后关闭。在2002年12月底,二煤厂的一矿三井实则只有曹显祥同志经营的一口井。
4、电厂:冷水乡办企业电厂从1970年破土动工,于1981年技改后能年发10一14万度电。从1986年至1995年10月,一直由乡企业办牵头管理,电厂有工人5名。1995年11月乡政府将电厂承包给竹林村街上组的黄德兵同志经营,直至2001年3月乡政府以8.5万元的价格拍卖给县电力公司。拍卖前,承包经营者每年能获纯利3.5万元。
(二)私营企业:
1、国坝煤矿:国坝煤矿位于太平村境内,于1996年3月动工开挖,其法人为谭书长同志,该企业除承担煤矿附近两个组所有群众的农税提留外,于2002年捐资10万元修建了太平村的小学校,并将该校命名为书长希望小学。国坝煤矿现有固定资产500万元,能年产煤1.2万吨,拥有职工276人,2002年利润80万元以上。
2、四方红砖厂:四方红砖厂位于河源村的前锋组,于2001年11月开工建厂,其法人为原双坝村的沈思龙。该厂在2002年有固定资产40万元,有工人20人,生产红砖700万块。
3、菜子坝酒厂:菜子坝酒厂由该村村民杨华明于1999年投资建成,该酒厂每天可煮白酒300斤。
4、冷水街上酒厂:冷水街上酒厂由黄德兵个人于1994年建成投入煮酒,每天可煮白酒300斤。在2000年以前每天煮酒300斤,2000年以后每天煮酒200斤。
5、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青坪莼菜专业合作社: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青坪莼菜专业合作社(原“重庆市石柱县青坪利民莼菜加工厂”)由许先松、许先林兄弟于2005年3月投资兴建,每天收购并进行杀青加工莼菜3000斤以上,方便了菜农,并让利于民。现由兄弟共同出资,长兄许先林全面负责经营。
社会
(一)人口情况:2002年冷水乡村组建制调整后,年末天河村有439户,1525人;八龙村有334户,1262人;河源村有312户,1098人;太平村有272户,1004人;玉龙村有316户,1021人;乡级机关48户,60人(其中乡级机关男性人口48人,女性12人),共计5936人。在这5936人中,5岁以下的413人,占总人口的6.9%,6一17岁的1317人,占总人口的22.2%,18一49岁的2194人,占总人口的37%,50岁以上的2012人,占总人口的33.9%;在这5936人中,男性3090人,占52%,女性2846人,占48%。冷水乡只有汉族和土家族两种民族,土家族4387人,占73.9%,汉族1549人,占26.1%。由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冷水乡已基本扫除文盲,全乡7一12岁的入学率达99.3%,17周岁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88.3%。在18岁以上的4206人,小学2947人,占70%;初中863人,占20.5%;高中347人,占8.3%;大学49人,占1.2%。(二)姓氏统计:冷水乡的姓氏中,人口较多的主要有陈、黄、杨、王、谭、张、刘、曹、向、李等姓。2002年,全乡共有92个姓。分别为:张、李、黄、杨、武、谭、刘、曹、向、陈、彭、马、谢、瞿、杜、邵、苟、冉、许、戴、盛、周、沈、龚、侯、廖、唐、罗、吴、朱、郑、蒋、岳、邓、胡、巫、全、段、汪、喻、秦、肖、乔、殷、石、高、赵、丁、范、易、田、董、余、毛、金、禹、曾、姚、鳌、孙、袁、何、崔、米、郭、康、聂、仲、卢、文、牟、隆、翁、池、哈、徐、夏、潘、黎、靳、雷、贺、陶、包、邹、尹、甘、莫、白、颜、伍、申。
(三)人民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好转,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进步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同时,冷水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民储蓄存款和人均生活费用支出大幅度上升,大件商品广泛进入农村家庭,全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部分农民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快速转变,人均住房面积日益增多,住宿环境日趋良好。在2002年,全乡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100元,95%以上的户购买了电视机,50%的户看上彩电,30%的农户用上洗衣机,大多数家庭户买上了钢磨和摩托车。近年来,随着莼菜和烤烟收入不断增长,黄连价格基本稳定在50元/㎏左右,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档次更是极大提升,修房买车成了人们的热点话题。
名胜
(一)石门坎:石门坎位于河源村新建组菜子坝东面的七矅山上,现为渝鄂两少市的分界线。在山垭上顺山修筑一道长54米,厚4米,高5米的石墙,石墙中部留有高2.5米,宽1.4米的一道门框,早年是川鄂两省的通道,其修筑历史和原因难以考证。因此处有此石门及石墙,人们将此地取名石门坎。(二)百家岩洞:百家岩洞位于太平村见天坝组西边,挨小山的岩上,在大烟站背后不远处。百家岩洞距政府所在地近10公里。从洞口到洞内必须经过风洞、硝洞、然后通过上滑石板或下滑石板到达洞内。洞内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千奇百怪,让人目不暇接及直叹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魅力。洞内有走不到尽头的阴河和数不清垢池塘,在阴河边感受流水潺潺,在池塘边聆听泉水叮咚。洞内狭窄处只能匍匐前进,开阔处又是那么空旷,仰望洞顶如望繁星,让人自觉渺小。遇上较大的池塘,望不着边际,沿池塘边走,要么峰回路转,要么另有一片天地。在洞内沿着阴河走,走着走着便不知流到何处,突然消失,当你折转直一层后,观溪流。洞内池塘连池塘,水塘隔着水塘,一条阴河消失后又可见阴河,下了一层一层,爬了一层还有一层,洞子连着洞子,走不完,看不累,让你总感叹大自然的神秘。相传,百家岩洞曾住有一百家贫苦农户,洞内有一出米洞,每天出的米刚够这一百家人吃,即使外来几个客人,所出的米也恰好够吃,后来,因一人贪得无厌,想多出点米,每天有剩余,遂将洞口打大,自将洞口打大后便不再出米,人们不得不搬出谋生。百家岩洞洞内景观奇特,可与湖北腾龙洞媲美,洞内池塘还能划船开设游艇,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三)水杉母树:“2号、3号水杉母树”位于八龙村消洞湾,树高四十多米,树径约两米左右。因其生长在沼泽之中,水份与营养皆很充足,因而挺拔苍翠,长势喜人。站旅游路上,尽可饱览它们的英姿。消洞湾,是因有一溶洞可泄洪水而得名。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因一场特大暴雨导致洪水泛滥,淹没了整个村庄,形成湖堰。因洪水长久不退,人们并祈求上天,感动了天神,故在此开洞泄洪。此溶洞口原有簸箕大,洞里却很宽敞,可容纳几十上百人,人们可以用楼梯放进洞里可见的平台处下去,可在里面躲避战乱。里里层层叠叠,深不见底,而且险峻陡峭,象一个无底洞。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们在四周栽植了竹子,并在山泉流经处栽种了水杉树以示标记,不至于黑夜跌落至洞里。但后来被敌人发现,用火药把洞口炸塌,在里面躲避战乱的人们全部被活埋。因而后有每到夜半三更之时,洞里就传出哀号之声的传说。后人为了祭奠亡灵,专请了法师超度了七七四十九天,并把洞口封住,只容泉水可以流进。其作为标志路线的水杉树因大多数被炸毁,仅剩两颗而幸存下来,并存活至今。至于是否有此事,年代久远,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