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定西市地图 >
临洮县地图
临洮县相关地区地图:

现任领导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郭维团,副书记:石琳、郭燕宏,常委:贾记贤、史书昌、张平、石珍、李作明、王在凯、牛兴国、,邓有奎、张玉
临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耀洲,副主任:蒋景林、张成发、吴有仓、张霞、杜建华、范鸣
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石琳,副县长:史书昌、李作明、张玉、柴繁荣、汤晓春、杨东平
临洮县政协:主席:陈永寿,副主席:王国成、陈玉鹦、何维彪、张宏伟、王河生、李映柏

历史沿革

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远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绍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秦筑长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维出狄道以扰关陇,魏人据狄道,使姜维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镇边,宋王韶安抚熙河,均以洮河流域为必争之地。明徐达盛称熙河对经略湟鄯的战略作用。辛亥革命后,甘肃数次军阀争夺战中,临洮得失,关系兰州、临夏的安危。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军渡洮河,解放临夏、西宁,以侧翼迂回作战,配合解放兰州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使全县经济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198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一番的基础上,又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两番,并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89亿元,比2005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80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91亿元,同比增长11.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8.95:28.07:32.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527万元,增长36.8%,实现利润总额3152万元,增长28.1%,上缴税金2473万元,增长81.3%,其中非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3619万元,增长48.6%,实现利润总额3113万元,实现税金216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908万元,同比增长11.7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394万元,其他投资完成67514万元。

文化特色

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值此“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甘肃兰州举办,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在老子“飞升”地临洮举办分会活动并组织参观,影响更深远。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据《史记》、《后汉书》记载,老子西行到渭水上游,洮水流域秦地——夷狄(今临洮):传道修行,著书立说,超然飞升。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全世界影响深远,他的“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天地对映”、“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容”的对立统一思想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今天我们在打造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西部文化旅游名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临洮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产业

文化大县:临洮历史悠久,是文化大县。自距今五千年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开始,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的文化。被誉为人类文明曙光的马家窑彩陶文化,是古文化遗存中最灿烂的代表,是仰韶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高峰。1988年马家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遗址的保护方案已通过评估,可望在2004年开工建设。另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28处比较完整的文化类型。秦长城首起临洮县城北三十里的洮河岸边,穿越县境九十余华里,蜿蜒曲折,雄伟壮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洮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东二十铺汉墓群,位于东峪沟南岸,为汉代墓葬遗址。东山上有姜维墩,超然书院。城内南大街有哥舒翰纪功碑。
文化特质:临洮,为河陇汉羌氐文化交融之地,自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曾是使节往还,僧侣络绎,商队逶迤的富庶繁华之地。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汇集、交流碰撞,提升了临洮文化的品位,并以发展创新的大气魄给黄河文化注入活力。临洮文化的实质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豪迈大度,自强不息。明朝杨椒山的对联,清朝吴镇的诗,唐琏的书画,李景豫的书法,李道真的戏曲创作都著名于陇上。
文化机构:1949年成立文教科,1954年,专设文化科。1957年文教合并,1983年,成立文化广播局,1989年成立文化局,现有局长1人,副局长2人,下设办公室,群众文化股、市场管理股,文化稽查队,工作人员8人,共11人。1949年,成立人民文化教育馆,1957年,增设县博物馆,图书馆1958年文化馆、博物馆合并为文化站。1980—1985年,三馆相继恢复分设。文化馆现有馆长副馆长各1人,工作人员7人。图书馆现有馆长副馆长各1人,工作人员10人。图书馆藏书已接近12万册,博物馆现有馆长副馆长各1人,工作人员6人,2004年7月博物馆投资90万元,从岳麓山迁至隍庙中院。2000年成立县文联,挂靠文化局。设专职秘书长1人。现有文联主席、副主席各1人。首届主席张祖印,现任主席燕嘉琪。秘书长乔举平。2001年成立县文化中心。编制15人,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02年成立县画院,编制2人。设院长、副院长各1人。聘请画师15人。2004年,乡镇撤并后,有18个文化站,专职文化专干30人。聘请农民文化专干2人。
群众文化:临洮群众文化生活,历来以节日最为活跃。“春节”、“五一”,均按各地不同情况,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主要有社火、舞龙、狮子、旱船、高跷、推车、花蓝、秧歌、高月灯、腰鼓、太平鼓、唱戏等活动。1956年,举行了临洮第一次戏曲观摩大会。每年五一节,在物资交流大会期间,举行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2003年举办了临洮社火调演。2004年“五一”节期间,举办了第一届“洮阳之春”文化艺术节。上营乡每年举办文化节,衙下镇油磨滩的花儿会已连办5届。初步形成花儿演唱基地。群众文艺演唱活动起步很早。1924年王竹庵创办临洮图书馆,并在馆内设演厅,举办秦腔演唱。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文艺演唱十分活跃。主要形式有表演唱,快板、民歌。1958年,临洮县被省上命名为甘肃第一个“文化县”,群众性的作诗,画画,唱歌掀起一个高潮。王瑞昌创作的眉户剧《把猪买给国家》参加省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1981年,编印《临洮文艺》八期。2001—2003年,编辑出版《洮河》杂志1—3期,发表作品600多篇。产生很大影响。200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三十多篇。吴连芳的长篇小说《三生石》,曹敦的散文集《陇中风情》、赵举民的小说集《寻找一条河的源头》,王开元的诗集《声音》、厉凯腾的诗集《灯下集》都是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另外王子建、乔举平、田生成的散文,李鸿武、赵怀侠,赵锐的小说都具有较高成就。农民作者曹永福在剧本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诗词协会办的《临洮诗词》已出了21期。业务艺术团体有:老年书画协会、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临洮诗词学会、银河艺术团、春晖艺术团。一中、二中、三中、都有自己的小刊物,广场文化方兴未艾。
书画:临洮素以油漆家具著称于陇上。民间女艺人精于花样刺绣,剪纸窗花,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厚。峡口王寿英的剪纸作品,有7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寺庙建筑雕梁画栋,极为盛行。早在1926年,张教三就举办书画展。绘画方面的代表有张教三、陈绍伯、周剑名;书法有蒋绍伯、张崇昭。另有张月秋、牟月秋、王宇之、王熙之、王威杨等。进入本世纪以来,书画活动十分活跃,作品不断升位,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2000年,临洮书画作品到苏杭展出,2002年到天津展出,并在兰州举办高规格的展览。活跃于省内外的书画家有:何裕(书法)、康庄(书法)张壁原(国画竹、梅)、肖克俭(工笔花鸟)、高举明(书画)孙维天(绘画)、潘瑞(山水画)、杨继周(书法)、庆忠(油画)、樊寿(书法)张应欣(花鸟画)、潘养之(书法)苟惠迪(书法)、樊寿(工笔花鸟画)、张亚平(工笔画)。还有一些极有实力的书画作者:张祖印、赵春瑞、高念曾、杨志、肖长林、赵为民、张宏林、苏建军等。
戏曲:清同治年间,李道真的戏曲创作就很有名。1926年,成立民众教育馆,设民众俱乐部一处,供爱好者清唱。光绪末年,成立“福盛社”秦剧团,在春节及山会、庙会演出。每逢节日,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剧种有秦腔、眉户、小曲等,尤以秦腔为广。1961原属民乐剧团与定西秦剧团合并,改临洮秦剧团。目前,临洮秦剧团有36人,团长马维真、副团长张永忠。在农村,以戏曲爱好者为主,组成许多业余剧团。有玉井王寿班业余剧团,改河张永顺业余剧团,站滩皮影戏等。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广大群众赞誉的民间艺人有:张永顺、石吉泰、陈志三、陈琪、王瑞昌等。临洮秦剧团艺术较高的演员有:王昭安、刘世有、王佐育、窦小强、孙庆霞、王德敏。
音乐和花儿:民间音乐,以民歌、花儿、劳动号子和民间乐曲为主。民间有小曲、小调、劳动号子、社火、秧歌、酒曲。根据不同乐器,三弦琴、板胡、唢呐、箫、笛等、都有不同的曲调。在临洮范围内,流行一些秧歌小调,如划旱船、踩高跷、上满场、进庄歌等。其内容是歌颂吉祥,五谷丰登。1981年编印了《临洮民歌》。舞蹈,多数是集体舞蹈,随从社火表演。道具有扇、花、绸带等,以锣鼓击拍伴奏,动作粗犷优美,阵势庞大,气氛热烈。花儿是临洮民间的奇葩,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临洮有花儿会场24处。紫松山,鸦沟、油磨滩、郭家泉的花儿最为有名。所唱花儿,一般为莲花山令,兼有临夏花儿。莲花山花儿格律独特自由,诗意浓郁,高亢奔放。有散花和整花之分。花儿歌手丁如兰,曾在人民大会堂进行演唱。男歌手靳尚明曾出席全国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会议。赵惠琴于1985年7月参加了省文联举办的“金城花儿演唱会”受到奖励。县文化馆在花儿的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花儿选集》等四个集子。马文惠在花儿收集、研究、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200年5月临洮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成立了花儿研究会,推动了花儿艺术的发展。花儿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一支,它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现代音乐,演唱以流行歌曲为主,于平创作了《西部的太阳》歌词集,王守廷谱曲30多首。演唱成就突出的有燕嘉琪、张亚平、雷娟、雍亚丽、罗晓军等舞蹈方面有郑华等。摄影方面有赵忠、李效民。洮砚、彩陶、奇石收藏经营代表有:王志安、王芬兰、孙向东、李克勤、张春瑞。

人口行政

临洮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洮阳、八里铺、新添、辛店、太石、中铺、峡口、玉井、衙下集、南屏、龙门、窑店)、6个乡(红旗、上营、站滩、漫洼、康家集、连儿湾),6个社区居委会、324个村委会,2379个村民小组。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3.91万人,户籍137402户,户籍人口530230人,其中农业人口49.26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东乡、回、蒙、藏、朝鲜、布依、苗、侗、佤、纳西、保安、京、独龙、壮、裕固、维吾尔、满、土族等18个民族,占总人口的0.25%。第五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全县总人口51649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洮阳镇58363、八里铺镇27824、新添镇33102、辛店镇16231、太石镇23868、西坪乡15310、沿川子乡6260、卧龙乡12630、刘家沟门乡14615、中铺乡10573、五户乡6136、何家山乡2798、马家山乡5792、红旗乡14314、上梁乡8021、改河乡14890、上营乡17350、峡口乡16520、东廿里铺乡14883、康家集乡10490、石家楼乡6682、塔湾乡12210、窑店乡15997、达京堡乡7167、站滩乡8110、漫洼乡10983、云谷乡6390、连儿湾乡9857、玉井乡27127、陈家咀乡10366、衙下乡23973、三甲乡15872、潘家集乡18446、苟家滩乡13348。

投资环境

以把临洮建成兰州“卫星城”、“后花园”和建设兰州南部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定位,相继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一大批环境建设重点项目,临洮森林覆盖率达到12.6%。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地方特色旅游业,培育各具特色“农家乐”60多家,大中宾馆10多家,旅游服务日趋规范。新美花卉园区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岳麓山公园被评定为国家2A级景区。持续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工作,县城分别被认定为“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化城市”和“市级文明城”。临洮县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实施了五县战略—“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商旅活县、文化兴县”。力求打造三大基地—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全省重要的花木生产基地、全省最佳的宜居休闲度假基地。兰州南部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实现新一轮的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铺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临洮县委、县政府依托省级开发区——临洮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区四园”的工业发展布局而规划建设的新型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理念是现代化、生态型、可循环,打造全省县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样板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

地理交通

临洮县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广河、康乐县接壤。县城距省城兰州100公里。临洮南北狭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境内以黄土地貌为主。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在县内流长115公里,平均径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为1790立方米/秒,最小为17.15立方米/秒。全年降水量在317-76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6℃),无霜期80-19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