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镇地图
辛店镇相关地区地图:
区划沿革
相传,辛店镇的前身是镇南的古城巷,“先有古城巷,后有辛店街”,辛店系因有辛家人开店而得名,现为临洮县集镇之一,1941年曾在此发掘出大量商周时期的彩陶罐及石刀、石斧等,为黄河上游最早发掘的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相传辛店后坪上有辛庆忌墓,故命名为“辛店文化”。建国前该乡属洮沙县辛甸乡,1950年洮沙县合并临洮县后为太石区辛甸乡,1956年为辛甸镇,1958年公社化时期建立辛店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了与“辛店文化”名称一致,故改“甸”为“店”,1983年更名辛店乡,1993年改建镇。2004年由于乡镇撤并,区域调整,将原改河乡12个村及原上梁乡的5个村并入。
地理位置
辛店镇位于东营区西北部,镇机关驻地距区政府所在地2公里,东靠胜利镇,南邻六户镇、牛庄镇、油郭乡,西、北两面与垦利县交界。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9年,周家村周品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周家村成立党小组,翌年2月建立党支部。1946年6月,中共广饶县委决定,将八区北部的村庄划出建立辛店区,同时建立中共广饶县辛店区委员会,隶属中共广饶县委,机关驻地辛店村。1984年7月,辛店公社改建为辛店镇,同时成立镇党委,隶属中共东营区委。1996年,镇党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近几年来,全镇共调整农村支部书记11人,调整村两委成员48人。2000年底,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1341人。基层政权建设1946年6月,广饶县委决定,将八区北部的村庄划出建立辛店区,机关驻地辛店村。1949年10月,广饶县辛区改为九区。1956年1月,广饶县九区改为辛店区。1958年1月,广饶县辛店区撤销,将辛店、李佛等乡合并组成县辖辛店乡。1958年9月,辛店、西营两乡合并组成东风十四社。1958年12月,东风十四社改为辛店人民公社。1964年3月,广饶县辛店公社撤销,重建辛店区。1966年5月,广饶县辛店区划归垦利县。7月,辛店区撤销,建立县辖辛店公社。1982年3月,辛店公社改为北辛店公社。1983年10月,垦利县北辛店公社划归东营市东营区,同时改为辛店公社。1984年7月,辛店公社改建为辛店镇,同时成立辛店镇人民政府至今。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46年6月,建立广饶县辛店区各界救国联合会、辛店区农民救国联合会、辛店区青年救国联合会和辛店区妇女救国联合会。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九区工作委员会,1956年1月,改称共青团辛店区委员会,1984年7月,改为共青团辛店镇委员会。1949年10月,辛店区妇女救国联合会改称九区民主妇女联合会,1964年3月,改为辛店区妇女联合会,1984年7月,改为辛店镇妇联。
自然状况
辛店镇地处黄河三角洲平原,地势西高东低,面积11110公顷。引黄五干渠、六干渠、五六干合排横贯东西,广利河、广蒲沟斜穿境内。地下有石油、天然气、卤水等丰富的矿产资源。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水稻、棉花等。其中黄河水稻粒大、透明、味香,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是黄河三角洲的特产。2000年,全镇辖16个行政村、1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a率为3‰。全镇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0人。全镇有王、李、刘、张、周等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自然资源
境内马衔山一带有丰富的萤石矿资源。总储量在50万吨以上,CaF2(氟化钙)含量平均为70%,最高达97%。有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一个,村办萤石厂3个,年产萤石3万吨以上,销往省内外。另外,大理石、白云石、方解石等资源丰富,易于开采,产品用于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等。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86年9月,辛店镇集资318.23万元,完成了校舍改造任务。全镇35处小学、5处中学全部达到“六配套”标准。1989年,有小学26处、中学3处,在校学生6172人,教师335人,其中民办教师1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5.1%。幼儿园29处,幼儿入园率100%。1998年,符合选招条件的78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2000年,全镇共有初中3处,初中在校生1184人,小学18处,小学在校生3815人。初中共有教职工127人,小学共有教职工205人。幼儿园在园人数683人,幼儿教师55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95%。2000年,全镇共有各类科技人才1869人,培育科技示范村4个,示范户168个,科技示范企业4家,农村科技协会3个。1995年辛店镇被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技兴业贡献奖”,1997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农业委员会、山东省科协授予“省科技工程示范单位”。1987年,辛店镇投资137万元,建起镇文化大院,内设镇委党校、图书室、娱乐室、电影院。近两年,全镇用于文化大院建设的资金超过500万元,其中辛店居委会大院建设投资超过200万元。目前,全镇29个村居均建起集思想学习、科技教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院,其中辛店、东赵两个居委会达到了省级文化大院标准。同时,注意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逐步深入到家庭内部,全镇共培养体育、摄影、书画等特色文化大户85余户。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不断,卡拉OK比赛、油地共建消夏晚会、书画比赛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全镇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建区初,辛店镇卫生院为东营区仅有的1处卫生机构,有职工36人。1987年成立东营区人民医院时,辛店镇卫生院被无偿划拨给了东营区人民医院(包括房屋设备、人员等)。1995年,成立了辛店镇卫生所,重点协调管理辛店镇农村卫生工作,负责镇政府驻地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工作。1996年,辛店镇荣获“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荣获“市级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年获得区级“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截止2000年,辛店镇卫生所共有医务工作者21人,病床10张,年门诊病人8500人次。拥有村级卫生室25处,其中24个村居达到甲级水平,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2人,全部实行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全镇共有2.05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筹集资金33万元,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7.3%。人民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吃穿有余,生活得到极大改善。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9元,1983年为165元,1989年为710元,2000年达到4620元。1997年,东赵居委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玛琅、孙路、茶坡等村居基本达到小康标准。截止2000年底,全镇共建成别墅式小康村4处,规划建设新村12处,所有新村主要街道都进行了硬化,排水设施、路灯、公共绿化等配套工程全部完善。村村通上了电话,建成了12个有线电视村,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卫生水人口普及率达90%。1999年,镇幸福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有50多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乡镇建设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对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对辖区内村居、住宅小区、商业街等进行全面调整规划。1992年、1996年,东赵村、辛店居委会分别被山东省建委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9年,镇幸福院被评为市级绿化美化花园式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