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口镇地图
峡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峡口镇,因境内有“石景峡”,镇政府驻峡口村为名,解放初属上营乡所辖,1951年属(上营)所辖,1958年公社化时属上营公社所辖,1961年成立峡口人民公社。“文革”期间改名红峰公社,1972年仍恢复“峡口公社”。1983年更名峡口乡,2001年撤乡建镇为峡口镇。现辖:峡口、新集、党家墩、马家岔、凡家岭、陆家湾、大咀、学校湾、大山、普济寺、上王家、张郭家、庙湾13个行政村。峡口镇位于临洮东北部干旱山区,是全县马铃薯种植大镇,年平均气温6℃,海拔2200米,辖13个村,101社,3619户,16496人,耕地面积67550亩,人均耕地4.09亩,2006年年底人均纯收入1750元。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峡口镇镇党委、镇政府立足本镇镇情实际,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提出了“洋芋强镇、畜牧富民、市场带动、劳务增收”的经济发展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已形成了南北二山两个万亩优质洋芋种植基地、马家岔村千亩地膜洋芋种植基地、党家墩、新集村千亩地膜辣椒套圆葱种植基地、大势肉牛育肥基地和正大养猪基地;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完成主街道1000米长、24米宽的油化硬化绿化亮化任务,完成投资1000万元镇区主街道两侧1公里二层以上商铺建设;完成投资35万元、建成占地33亩的大型洋芋交易批发市场,将峡口建设成为峡口镇及附近2万余群众政治经济中心,成为周边地区的销售和购物中心。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狠抓小城镇建设,在三年时间内里,坚持走“一年拆,二年盖,三年一个大变样”的路子,以创造富有地方特色和浓郁田园气息的现代化小城镇为理念,把峡口镇建成临洮县具有较强辐射效应和带动能力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为目标,小城镇建设已大有成效。完成了镇区主街道1000米长、24米宽的油化硬化绿化亮化任务,完成镇区主街道两侧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峡口小学及私人投资二层以上商铺建设,完成投资35万元、占地33亩的大型洋芋购销市场。
区位特色
峡口镇驻地属原贯山区公所所在地,镇辖峡口、文贯两个集镇,人口居住集中,金融、公安、工商、法庭、林业、土地、电力等部门均设有驻镇站所,政治文化集中,商贸流通活跃。峡骆路、峡大路、贯沙路三条县级公路横贯境内。通村水泥路7条24公里贯穿8个行政村,程控电话,联通、电信信号稳定,可谓通讯方便,交通便利。全镇没有无电区。
领导班子
吴义林: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张永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负责财政、审计工作。王克强:人大工作主要负责人,主持镇人大工作、交通工作。李涛:党委副书记,分管党群、组织人事工作、宣传工作、纪检监察、负责信访、公共安全、负责机关效能工作。张祥莲:副镇长,分管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和环保、安全生产、劳动就业与保障工作、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工作。岳玉庆:副镇长,分管计生工作,负责人口计生、工作。
政府职能和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扎实做好第二批先进性教育工作。组织5个支部的105名党员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二是全面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三是结合行政区调整,加强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四是落实组织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峡口镇一处自然景观:峡里湖,位于峡口镇,江山港上游,一个依高山峡谷而建成的人工湖。两岸青山环绕,岸线绵延曲折,波光流影,引人入胜。泛舟垂钓,其乐无穷。湖外的峡口镇,距江山市区41公里,地理条件优越,江山港和205国道傍镇而过。此镇有得天独厚的消暑降温条件,夏临此地,犹入清凉世界。其得天独厚之处有三,其一是令人惊奇的"峡里风",酷暑期间,每到夜晚神奇的峡里风便彻夜劲吹,凉爽宜人;其二是镇旁建有峡口水库,东西两条干渠及众多支渠绕流全镇,库深水冽,沐身浴休,冰肌彻骨,人到渠边,暑消汗止;其三是全镇林木茂盛,拥有林地33513亩,林木总蓄积11651立方米,常年枝繁叶茂,绿荫翠盖,身入其间,凉爽无比。夏季日平均气温仅29℃,是理想的消夏避暑胜地。湖西北的肩头垄和古城山留有商周文化遗址。湖边有三卿口古瓷村,至今还保存着宋代窑作坊,在上海博物馆里用了100平方米展示了古瓷村原始风貌的微缩模型。
沿革
1953年建大兴乡,1958年为涂山公社大兴管理区,1961年复乡,1992年撤乡建峡口镇。位于区境东北部,长江南岸,距区府8公里。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1.8万。有公路在此交会。水上设有码头,客轮可直达渝中区。辖西流、大兴、五星、大石、大田、柏林、上坝、高峰、胜利9个村委会和广阳坝、大兴正街、大兴一村3个居委会。企业以建材、建筑、运输、机械、化工、加工等行业为主。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