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池州市地图 > 东至县地图 >
龙泉镇地图
龙泉镇相关地区地图:

山东省即墨市龙泉镇

基本概况:龙泉镇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在素有“青岛后院”之称的即墨市东郊,东涉黄海,南依崂山,北与华山国际乡村俱乐部毗邻,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万人,耕地8万亩,山丘面积1.2万亩。
地理气候:龙泉镇地处温带季风区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
交通网络:龙泉镇系青岛即墨市的卫星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烟青(烟台----青岛)一级公路与青威(青岛----威海)高速公路交岔穿越境内20余公里。两条公路是本地区与内陆地区进行资源配置的交通要道,并与辖区内道路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东距青威高速公路5公里,西去12公里与山东交通大动脉——济青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相接,南距青岛港15公里、青岛海港40公里,西距蓝村火车站30公里。
水、电、通讯:龙泉镇有水库、塘坝16个,库存容量达201万立方米;有35KV变电站一座,供电能力为16000KVA;已开通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3000门。
海岸线:龙泉镇位于黄海西北部,距海岸线10公里。
空港情况:辖区距青岛国际机场15公里,青岛港40公里,柴岛码头10公里。
特色农产品:玉米、花生、小麦、地瓜、莲花、蔬菜、番茄、黄瓜、辣椒、西瓜、菜瓜、家禽、肉食鸡。
行政辖区:龙泉镇下辖村:范家街村河东杨头村河北杨头村韩家后寨村,东蒋戈庄村西蒋戈庄村张家小庄村河南崖村,修家街村潘家泊村北窝洛子村单家街村,李家街村刘家街村高家屯村邵家屯村,俞家屯村汪汪泊村小王家庄村于家兰蒿埠村,崔家兰蒿埠村钟家兰蒿埠村何家庄村石泉头后村,石泉头前村小寨村大寨村柳林村,玉石头村杨家演泉村何家演泉村刘家演泉村,吕家演泉村石门村东塔子夼村西塔子夼村,前麦泊村后麦泊村黄甲山村窑上村,解家村大埠村小埠村辛疃村,笏立头村果元村岭上村汪河水南村,汪河水北村前碾子头村后碾子头村满贡一村,满贡二村满贡三村吴家庄村解戈庄村,东河北村西河北村李家蒲渠村台子村,邹家蒲渠村张家庄村前蒲渠店村后蒲渠店村,梁家屯村

吉林省靖宇县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靖宇县西部,东南与靖宇镇相接,西面以老岭为屏障与辉南县接壤,北与辉南县四岔乡、靖宇县景山镇毗邻,总面积191平方公里。龙泉镇开发于1911年,1913年建屯,屯南有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天然湖,名为龙湾湖,屯附近又有多处自然泉水,遂名为龙泉。1931年至1945年为蒙江县四区。1956年至1958年为龙泉乡。1959年2月,改为龙泉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龙泉乡。1985年1月改为龙泉镇。龙泉镇地处长白山系龙岗山脉,龙岗山脉由东向西斜卧在县境东南,支脉向西北伸延,构成全镇东南低、西北高的特点。主要山脉有龙岗山脉、五台山脉。龙泉镇东亚季风区、寒温带湿润型,其特点是大陆性气侯,四季分明。春季温带变化剧烈,冷暖无常,多偏西风;夏季短,温湿多雨;秋季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均降水量767.3毫米,年均日照2408.5小时,年均有效积温2140℃,无霜期平均为100天。该镇所辖10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人口1.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83万人,镇政府所在地位于龙西村。龙泉镇属松花江支流珠子河流域,珠子河横贯镇域,平均流速2米/秒,平均流量66.4立方米/秒。镇政府所在地南0.5公里处的龙湾湖,由于火山地质构造,周围遍布矿泉,共有泉眼14处,日涌水量近万吨,水质良好,经鉴定属重碳酸钙镁型含偏硅酸类矿泉水,极有开发价值。镇内矿产业主要有玄武岩、石灰岩、火山渣,其中石灰岩的储量约有1700万吨。龙泉镇有耕地16605亩、林地面积136.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73.5%。土壤以灰棕壤和白浆土为主。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林蛙、松鼠、黄鼬、蝙蝠、野兔、山鸡、刺猬、蛇、狍子、麻雀、布谷鸟、画眉、乌鸦、猫头鹰等;植物有人参、天麻、细辛、蕨菜、大叶芹、黄花菜、山芹菜、猴腿、刺嫩芽、山核头、圆枣子等。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

历史沿革:建国初期为淄川县三区,辖龙口乡、韩圣乡、圈子乡、渭头河乡、石谷乡、车宋乡。1955年4月,撤淄川县,龙泉划为昆仑区、后归属洪山区,成立龙口办事处和渭头河办事处。1958年3月,洪山区撤销,并入淄川区。1958年9月,成立龙口人民公社。1960年6月18日成立龙泉城市人民公社(简称龙泉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龙泉镇。
地理位置:龙泉镇位于淄川城东南,镇机关驻地在龙一村。南与西河镇以劈山为界,东与张庄乡相邻,北与洪山镇接壤,西与城南镇、昆仑镇相连。
自然概况:龙泉镇地处山丘地区,东部为石灰岩山区,西部为沙页岩山区,中部地形较为平坦,整个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高北低,成箕状,东西最大距离6.9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9公里,全镇总面积为40.16平方公里。南部王山海拔高度373米,般阳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韩庄沟、台头沟与般阳河相连。省道湖南公路贯穿南北,柳泉石矿、龙泉煤矿两条铁路支线分列东西。全镇共有耕地面积789公顷,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类蔬菜,全镇植被面积1200公顷,覆盖率达30%。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铝矾土、陶土、紫砂石、石灰石。主要特产有渭头河大瓮、龙口毡帽、泉头砂锅等。2002年,全镇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3万人,人口增长率2.94‰,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和综合措施落实率达到100%。2002年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全省“婚育新风进家,宣传教育进村”活动先进乡镇。
经济状况:镇内以陶业发达著称,明清时期誉为“大瓮之乡”。新中国建立初期,全社经济总收入90万元,1978年1149万元,2002年2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26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亿元。
第一产业:1949年粮食总产591万斤,1978年粮食亩产617斤,总产1551.6万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镇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村成立农机大院、农业服务站和农田水利专业组,购置链轨车、50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农机具,实行统一耕播、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运输、统一脱粒,农业实现社会化服务。1996年始,全镇发展特色农业,建蔬菜大棚46个,建大型花卉场8处,建综合养殖场58处,分别养鹿、猪、羊、鸡、肉食狗、奶牛等十几个品种,年创产值760万元。2002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200万元,其中种植业4130万元,林业90万元,畜牧业980万元。
第二产业:自宋元始有制陶业,明清以来,逐渐发展成为淄川制陶业中心,形成传统产品——“渭头河大瓮”。建国初期,渭头河一带有窑场20家,缸窑、碗窑、盆窑44座,年产日用陶瓷15万件,产值49万元。建国初相继建木业社、龙口毡帽、泉头砂锅、红炉、砖瓦窑、石灰窑等手工业,年收入90万元。1958年始,发展社队工业,建粘土矿、农具厂、砖瓦厂、陶瓷厂、耐火材料厂、缸厂等小型企业。1962年从业人员2000人,固定资产总值180万元,1970年始建起中型缸瓦厂、机械加工厂、陶瓷厂、拖拉机站、运输队等企业,从业人员3000人。1978年建化工厂、建材厂、纸箱厂等企业,是年,社办企业总产值337.78万元,村办企业产值502万元。1985年,出现镇、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的局面。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493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5200万元。1987年始,全镇以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为导向,主攻建材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建1.8万kw龙泉电厂,基本摆脱劳动密集型,拼体力、作坊式的自然经济,形成以建材工业为主导,以高科技产业为导向,地下转地上,内涵转外延,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是年,实现工业产值6272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10年间,全镇工业累计投入18.8亿元,企业投入5.5亿元,兴办合资企业17家,步入国家企业集团一家,省级企业集团2家,全国大型二档乡镇企业3家,中型一档4家,中型二档10家,有5家企业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有5家企业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有6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3项获国家专利,有2个部优、4个省优、8个市优产品,1996年被省科委评为高新技术示范镇,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振兴工业”先进单位。2000年始,抓重点工程建设、进行企业改制和创新、壮大骨干优势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磁性材料、晶体材料、金刚石材料、高性能电池为代表的“三材一电”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建起淄博新材料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5.9亿元。淄博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三位。2002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64家,其中建材企业30家,年产量7000万平方米,工业企业年产值21.73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上交国家税金2911万元。
第三产业:新中国建立前,龙泉靠着陶业、毡帽、砂锅等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使龙口、渭头河形成较大集市。建国初,群众入股,办起龙口地区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国营网点12处,集体网点36处,个体网点118户。此外,农村尚有小商贩120户。1990年始,先后建起农贸市场5处,镇政府驻地沿湖南路建商业街一条,开设各类门头330家,形成龙泉商贸集散地。2002年底,全镇个体工商业户8200户,私营企业160家。全镇有大型超市2处,中小型酒店40处,全镇第三产业人员600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2亿元,实现总收入3.2亿元,创利税3000万元。
文教卫生:1949年境内有学校8处(其中完小2处),学生850余人,开办农民夜校10年,多数青壮年达到初中文化水平。1958年,淄博第十四中学设龙泉。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1000人。90年代,镇投资500万元建起2处高标准中学和2幢教师宿舍楼。2002年,全镇有2处中学,在校学生2022人,6处小学,在校学生2708人,其中3处为市规范化学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各项奖励275项。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教育强乡镇之一。2002年全镇现有教职工359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1982年,龙泉镇和庄村发现一古墓,出土青釉莲花瓷尊1件,青釉瓷碗3件,现收藏市文化局。根据造型、纹饰和胎釉分析,应是北齐时期北方青瓷窑所产。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代表着北齐时期的北方陶瓷艺术水平。1972年成立公社电影队,1975年成立公社文化站,1984年建起龙泉影剧院。各村相继建立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大院。1988年先后办起《龙泉通讯》、《工程简报》、《龙泉信息》、《工作动态》等内部刊物。新中国建立之前,镇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少数名中医和部分个体药铺;1956年成立联合诊所,卫生人员22名,1959年建卫生保健站,1961年改为卫生院。1999年建门诊大楼一幢,购置b超等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2002年全镇有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18处,病床40张。1991年承办“龙泉杯”全国少年足球赛,并组队参加比赛。1992年举办“迎省运山东省‘龙泉杯’农民中国象棋比赛”。1992年9月淄川德利陶瓷厂与山东体育报合办德利艺术摄影大奖赛。韩圣村连续举办八届元宵灯会,尚庄高跷、矾场舞狮均获得优秀表演奖。
人民生活:20世纪70年代,以小麦、玉米、瓜干为主粮。80年代,以面粉为主食。90年代,以面食为主,鸡、鱼、肉、蛋、奶、蔬菜多样化,穿着趋向高档化。1985年以来,全镇有18个村实施旧村改造,拆平房、盖楼房。住宅走向楼房化。台头、和庄、圈子村全部改造为二层小楼,渭二居委会盖起16幢高层住宅楼,水电暖气配套。2002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10200部,闭路电视普及率60%,80年代,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运输和代步工具。1996年,全镇各村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马路,18%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镇敬老院1989年被评为省级敬老院,1991年龙泉镇列入省级文明镇,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镇,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28元。
镇村建设:1985年始,镇聘请省、市专家进行小城镇整体规划。湖南路龙泉段拓宽改造工程长8.4公里、宽31米,投资3500万元。投资420万元建江北第一家程控电话工程,投资1440万元完成全镇供水工程,完善全镇交通、电力、通讯、汽等基础设施。2000年,为建设高标准中心镇,聘请省勘察设计院,重新修编原有规划。1995年始,总投资3.6亿元新建农贸市场5个,完成小城镇建设总面积30万平方米,高层住宅楼7.3万平方米,二层住宅楼20万平方米,商住两用楼3.3万平方米,湖南路龙泉中心路段安装路灯204盏,种植花草867600平方米,全镇40个单位3000户居民解决冬季取暖和生产用汽,集中供热8.5万平方米,淄川城区供热面积45万平方米。和庄、渭二、台头村被省人事厅、省建委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6年龙泉镇获得省级“城镇建设新型乡镇”称号,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中心镇”。
中共地方组织:1946年建中共龙口地区党总支,1949年建龙口乡、韩圣乡、圈子乡、渭头河乡党支部。1958年9月成立龙口乡党总支。1995年经市委批准设村级党委,1992年镇党委被省委命名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全镇有村党委7个,总支7个,党支部86个,党员1519名。
基层政权建设:1948年解放后,为淄川县三区,辖龙口乡政府、韩圣乡政府、渭头河乡政府,1955年4月,淄川县撤销,成立龙口办事处和渭头河办事处。1956年10月,洪山区撤销办事处,成立龙口乡政府。1958年9月成立龙口乡人民公社,1960年6月成立龙泉城市人民公社(简称龙泉公社),1968年3月建革命委员会,1984年3月,龙泉公社改称龙泉镇人民政府。
群众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建农民抗日救国协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1945年更名为农救会、民主妇女联合会、青年救国会。1949年10月,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龙口区工作委员会。1957年8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龙泉委员会。1964年6月成立贫下中农协会,1980年撤销。妇女组织解放前为民主妇女联合会,1955年4月改称妇女联合会,1982年6月成立龙泉科学技术协会,1984年6月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1985年6月成立老干部协会,是年,成立龙泉计划生育协会。
领导班子:孙丰国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镇政府全面工作。张栋党委委员、副镇长主持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全面工作;分工工业、三产、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工业园区建设、镇办企事业单位、民营经济、劳动保障、统计、安全生产工作;综合协调供电、金融、保险、工商、技术监督、东华水泥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袁宝辉副镇长分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水利站、兽医站、农业园区建设、经管、民政、老龄、移民工作。崔志波副镇长分管城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综合协调国土资源、交通、环保、邮电工作。
内设机构:龙泉镇政府内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财政审计所,计统办,城镇建设服务中心,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水利站,兽医站,文化站等机构。其职责如下:党政办公室:主要负责党委、政府的日常事务包括人事、文档、老干、机关后勤、综合协调等工作;负责组织会议、起草文稿,及时做好上呈下达,保证政令畅通;负责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负责原镇办、村办、个体私营企业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搞好经济政策研究、发展规划和经营、销售、信息方面的服务,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做好乡镇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责外经外贸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协调和服务;协调工商、税务、金融、农电、交通、环保、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工作。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负责民政、老龄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各项事业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做好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司法、信访、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协调公安、检察和法庭等单位的工作。财政审计所:主要负责镇级财政的预决算工作,编制镇级财政收预算、决算报表,按期向人代会报告;加强财源建设与研究,协调税务部门完成税收任务,组织管理农业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加强预算外资金的“零户统管”,做好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工资等工作;负责对各村(居)、镇直各企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工作。计统办:主要负责指导全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全镇计划安排工作,各种统计报表。城镇建设服务中心:主要负责镇域规划的编制、实施;抓好镇村开发建设和管理;组织实施城镇综合治理,规范市场秩序;负责城镇绿化及维护工作;加强城镇建设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宣传、普及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节育、优生科学知识;开展婚、育、生、养全程服务,做好各种节育手术和优生优育咨询;组织育龄妇女健康查体,做好一般治疗工作;做好避孕药具的储存发放和推广工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协调管理农、林等工作;抓好植树造林、农业技术培训、林业防火等工作;抓好科技推广等工作。农机水利站:主要负责农业机械的管理、年审工作;农机推广工作,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抗旱期间的人畜吃水、农作物灌溉及抗旱活动情况的统计摸底及上报工作;负责全镇防汛工作;负责全镇的社会化供水,做好自来水管道、用户水表的维修、维护工作;定期收取水费。兽医站:主要负责全镇畜牧业生产、管理与发展规划,提供畜牧业技术服务,搞好动物检验、检疫、防疫等项工作。文化站:做好社会文化宣传报道工作。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

烟台市牟平区辖镇。1956年属牟平县为龙泉区,1958年并入姜格庄乡。同年改公社,1962年设龙泉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设镇。位于区境东部,昆嵛山北麓,距城区中心20公里。面积1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公顷,人口3.4万人。上(庄)泽(口)、俚(岛)李(格庄)、大(窑)龙(泉)、任(格庄)殿(后)、松(岚后)龙(泉)等公路在境内纵横贯通。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半山半泊,著名的昆嵛山风景旅游区就在镇境内。以驻地村龙泉汤得名。1992年撤乡设镇。辖龙泉汤、窑厂、北夼、高家疃、西店子、东店子、东北疃、王石夼、邹家庄、赵家夼、孔庄、官道南、星石泊、西杭格庄、埠后疃、丁家庄、尤家泊子、埠岭观、北岘村、南岘村、任格庄、吕格庄、神童、大苇子、小苇子、西桥、杜家庄、北台、六甲村、芦其洼、河里庄、官道北、巨格庄、赵家庄、高家疃、东汤、八甲村、曲家屯、头甲、匣子口、王家口、西口子、金沙夼、狮子夼、西庄、西殿后、东殿后、汤西、南观、潘格庄、河北崖、马家都、埠前、卧龙堡、滩上、涝夼、钓鱼石、西台、杨家泉等60个村委会。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盛产苹果、梨、大樱桃、杏等。种植板栗8000亩,年产160万斤,被山东省林业厅和烟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省,市级板栗基地。有建材、冶金、木材加工、绣花等镇村和私营企业。其中绣花、刺绣较为普及,金岛渔具有限公司生产的碳素鱼竿,热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国最大厂家之一。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1.872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216亿元。有卫生院一处,农村医疗点39个,中小学7所。台湾著名实业家苗育秀先生功成名就后不忘回报家乡,于1993年捐资600万元在家乡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建起了“育秀学校”。有国家级森林公园--昆嵛山,有久负盛名的温泉疗养院,有名胜烟霞洞。龙泉温泉历史悠久,旧负盛名,是胶东半岛最著名的温泉。

黑龙江省拜泉县龙泉镇

龙泉镇隶属拜泉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哈黑公路穿过镇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3公里。龙泉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8506男9526女8980家庭户户数5086家庭户总人口(总)18471家庭户男9498家庭户女89730-14岁(总)40560-14岁男20990-14岁女195715-64岁(总)1350515-64岁男690015-64岁女660565岁及以上(总)94565岁及以上男52765岁及以上女418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7867,龙泉镇,曾名“韩瘸子店”、“中兴镇”。清末,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俗称韩瘸子者从山东来此地开大车店,因是通往安达必经之路,又是过往大车的唯一食宿店,人烟日渐稠密,故得名“韩瘸子店”,并逐渐发展成为小集镇。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归拜泉县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拜泉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第五保,1938年5月改为振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取名中兴镇,并设中兴区,后改为第三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中兴乡。1958年9月,改为中兴人民公社。1962年划分为中兴、繁荣两个公社。1977年5月,因与甘南县中兴公社重名,将中兴公社更名为保华公社。1984年初,改为龙泉乡。1986年4月,改设龙泉镇。龙泉镇辖区地处半丘陵地带,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有耕地13.7万亩,林地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亚麻、向日葵等。镇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加工、铁木加工厂等。全镇共辖卫星、东星、拥政、新化、公义、增产、群富、民意、龙泉、朝阳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7人。镇政府驻地卫星村。

黑龙江省巴彦县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黑龙江巴彦县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地处骆驼砬子山脚下,巴洼线公理穿街而过。龙泉镇历史悠久,清道光元年(1821年)已有人烟,形成集镇后,商贾云集,工贸兴隆。成为当时巴彦县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龙泉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镇内街道整齐,白色路面横贯东西大街,路旁楼群林立,商贸云集,新型城镇已经初具规模。龙泉镇,原名“天增泉”。后因龙泉河环绕其境,故改名“龙泉”。清代晚期,1852年(清咸丰二年),始有人烟,隶属呼兰城守尉管辖。1862年12月(清同治元年十一月),划归呼兰厅管辖。1878年(清光绪四年),有名为张振禄者来此领荒垦殖,逐渐形成村落。1883年(清光绪九年),揣万宝于此开一烧锅,名“天增泉”,后演化为地名。清末,1905年1月(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划归巴彦州管辖,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隶属第二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改隶巴彦县管辖,仍属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商贾云集,形成集镇,始称“龙泉镇”,隶属第二保,1939年1月改设龙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龙泉区。1948年11月,改称华山区,1950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设置龙泉乡。1958年9月,改称龙泉人民公社。同年11月,将原华山、通达乡并入龙泉公社。1959年4月,划分为龙泉、华山两个公社。1984年2月,将龙泉公社改为龙泉乡。同年8月,改设龙泉镇。龙泉镇面积146.4平方公里。东部为浅山丘陵区,有蒙古山余脉富大山、骆驼砬子山、成志沟山等。其中:成志沟山高海拔564.3米,是巴彦县的最高点。骆驼砬子山为巴彦、木兰两县界山。山深林茂,树木葱郁,清爽宜人,蜿蜒山路,直通山顶。玉皇庙石刻、抗联活动遗址,残垣断壁犹在,每逢夏日,游人络绎不绝。西部平原区。以农业种植为主。龙泉镇辖5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有耕地面积166450亩,其中:水田面积13350亩,全镇共有林地面积4340亩。全镇共有户数8052户,人口29395人,其中:农业户数7734户,农业人口28453人,人均耕地面积4.1亩,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共有劳力15107人,其中:男劳力8113人,女劳力6994人。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完成70%,住房砖瓦化率55%,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为4%,3个自然屯1258人能够吃上安全水。龙泉镇以农业为主,是商品粮重要产区,种植作物以玉米、大豆、谷子、高粱为主。镇党委、政府在确保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实现县委确定的“半壁江山、猪坐殿”的战略发展思路。生猪饲养量在7.4万头,以黄牛、生猪、羊、家禽为主的养殖业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有组织的输出富有劳动力6500人左右,创造劳务收入8000万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龙泉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居全县各乡镇的首位。1983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先进集体,1984年镇文化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2006年,龙泉镇福乡村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现已建成10000平方米高等级农民文化休闲广场,是全县最大休闲广场。2006年,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670万元,易地新建龙泉中学,泉中学,新楼宽敞明亮,软硬件设施全县一流,全校教职员工正在为争创省级一类学校而努力工作。

安徽省东至县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皖赣两省的东至、彭泽、鄱阳三县交界处,周边与本县的青山、昭潭、泥溪及江西鄱阳的石门、侯岗等乡镇接壤,地处安徽最南端,俗有安徽“南大门”之称。是安徽省十三个重点边贸市场之一,是安徽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及省中心建制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镇,2006年被省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境内有龙泉河,迤逦北来,淼茫南去,源于仙寓山,注入鄱阳湖。与龙泉镇隔河相望的是江西省鄱阳县石门街镇,其间有一桥如虹勾通两地。景泉(景德镇至龙泉)、大石(大渡口至石门街)两条联接两省、沟通南北的公路,在此交汇,傍206国道,距景九高速仅24公里,交通便捷。因地处交通要塞,历史上战乱时期为兵家角逐之地,和平年代是商贾云集之所。境内辖14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三个国有场(种子场、园艺场、茶树良种场),人口2.7万人,耕地面积3万亩,镇域面积187平方公里。境内资源丰富,盛产棉花、粮食、油料、莲子、木材、香菇、木耳、鲜鱼等农副产品,一马平川的万亩盐田大板是安徽久负盛名的“米粮之仓”,有26万亩山场资源,木材蓄积量十分丰富。有国家旅游圣地,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地,大板红军局、天主教堂、屈原祠、天子坡、小九华香山等一批旅游景点,龙泉既有山色之灵秀,又兼具平原水乡之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