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渡镇地图
尧渡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早在至德年间就是县至所在地。解放初期为城关镇,1958年成立尧渡人民公社,1969年改为东方红公社,1972年建立尧渡镇,1992年全省撤区并乡时与徐村、良田乡合并仍称尧渡镇,1995年良田析出,2001年良田复并入。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查桥乡(查桥乡以驻地查册桥得名。1952年曾用名为历山乡,1958年并入尧渡人民公社,1961年从尧渡析出成立毛田公社,1969年与马田合并为前进公社,1972年马田析出,1981年更名为查桥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改为查桥乡,1992年全省撤区并乡时与马田合并仍称查桥乡)、建新乡(建新乡是1969年由建东、新岗两公社合并,取两公社名首字建立建新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改为建新乡)并入。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全镇拥有耕地4.06万亩,有林山场39万亩,可开发水面9600亩。盛产水稻、油料、蔬菜、甘蔗、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特产品。特色农业方兴未艾、生态蔬菜闻名遐迩。城郊“巾帼花卉科技示范园”引领潮流,徐村绿色草莓、西瓜、野葫芦四季飘香,建东的瓜果、大庄的青皮葡萄独占周边市县鳌头,“东山甘蔗”甜透大江南北,安徽绿生源山野菜畅销上海、南京等大都市,“兴农菌业”成雨后春笋之势,蓬勃兴旺。鬼斧神工天然成就,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镇内华龙洞,2006年8月份发掘出大量的动物化石,已整理出6万多件,涉及的动物十几种,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水牛、鹿、貘、棕熊、犀牛、老鼠等啮齿类和食虫类动物以及两种尚未鉴定出来的动物化石。“20万年前,这里密林覆盖、大河环绕、动物成群,一个向阳的山洞里居住着一群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古人类,他们用石头做成的简单工具猎杀动物,然后带回洞中食肉寝皮、敲骨吸髓。后来附近出现的地下溶洞使地表河流与森林消失,这群古人类也迁移或者进化了,但是大量的动物残骸、石制工具与稀少的人类遗骨却长埋地下。从如此大量堆积、人工砍砸痕迹明显的动物细碎骨骼来推测,华龙洞遗址应该是古人类对捕获的动物进行屠宰的场所,这里存在过繁盛一时的人类文明……”这是省考古所专家韩立刚教授为记者描绘的20万年前东至县尧渡镇汪村的古人类发展脉络。舜帝躬耕胜地----大历山,志南禅师住锡过的梅山古寺、松涛、竹海、宝衣坞及中国南宋思想家朱熹过访志南禅师留下的石刻,梅城的周馥古居、森林公园、寿字崖,南门岭烈士陵园,东山观山古道、滴水崖,高岭古徽道、溶洞,古民居,乃滩漂流,镜湖水上乐园,尚合迎春洞等旅游景点,吸引着八方友人前来访古寻踪,吟诗作赋。奋斗目标
2008年,镇党委、镇政府将把握机遇,奋力拼搏,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5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收入实现3600万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52元,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十一五”期间,镇党委、镇政府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改革的精神,开放的胸怀,求真务实的态度,满腔热情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前来经商兴业,一展鸿图。工业经济
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镇龙头骨干企业------东至县玩具总厂,实现产值7200万元,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入库税金450万元,取得历史性骄人的业绩。奥运“福娃”从这里奔向2008北京奥运会;曙光、信发、华升、昌盛等建筑企业工程质量大幅提升、房地产开发日新月异;勤丰纺织、华瑞服装、春光照明玻璃节能灯具、百杰皮件产品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商品交易十分活跃。县城新区、建东工业集中区和火车站站前区建设初具规模。境内铜九铁路,安景高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即将通车运行。16个村45.52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一条条水泥大道如彩带连起了城乡。镇内生产总值完成5.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08、2.10、2.02亿元。财政收入实现3020万元,比上年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招商引资完成7850万元,工业项目资金占到位资金的87.1%,编制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个。尧河、团结、西湖、小商品、尧舜、河西商贸走廊六大市场接纳四方商贾。城区商铺鳞次栉比、云集八方客商。旅游景点
天台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森林公园,不仅山清水秀,风光迷人,而且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盛唐时所建的“云中寺”、宋朝著名的“梅山寺”、“梅公亭”、“云峰寺”均坐落于公园之中。理学家朱熹、著名诗人陶渊明、梅尧臣,僧人志南等人描写东至山、水、林、寺、洞的诗文名扬四海,并留下诸多石刻。南朝宋武帝刘裕南巡路经天台山,留下“断马腰”遗迹和神奇的传说。分布在公园内的“仙女洗澡盆”、“镇龙井”、“五龙朝珠”、“仙姑山”、“镇狐洞”、“水晶洞”、“蟹子壳”等景点,均有悠久而美丽的传说。云中寺:云中寺位于天台山半山腰的五条山脉接攘处,是“五龙朝珠”。传说唐朝繁盛时期,有一云游僧人采药至此处,休息之时,忽觉香气扑鼻,听见阵阵流水之声。拾头观望,见一仙女飘飘向天空飞去,低头观见一个石盆,泉水清清,盆中水花尚存,即将石盆起名为“仙女洗澡盆”。僧人观此山脉,只见五条山脊如虬龙起舞,交会此处,气势磅礴,确认是一处风水宝地,便立即砍草搭棚在此修行,后四处化缘,建此庙寺,起名为“云中寺”。从此香火繁盛,僧人众多,四方八围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文庙大成殿它坐落在林场东南1.5公里的白象山下,茹兰河(现梅城河)旁,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文庙原有潘池门二,下马牌石二,棂星门三,大成门三;中有潘池,池上建桥、月台,还建有崇圣祠、敬一亭、名官祠、乡贤祠、忠义祠、宰牲所等。大成殿为清式重檐建筑,正面门上镶嵌着“大成殿”三个鎏金大字,四面飞檐,下有16组浮雕栏板,刻着龙、狮、仙各种图案,周围设有外走廊,道宽敞2.1米,有廊柱16根,有国产第一代混凝泥土地面,通道10米,建筑面积558平方米,宏伟壮观,结构玲珑别致。文庙毁于“文化大革命”,大成殿亦于1995年5月25日毁于洪水。
梅公亭:梅公亭梅公亭位于文庙大成殿东北一百米处,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所建。梅尧臣祖籍安徽省宣城,著名诗人,后欧阳修自以为不及,将梅尧臣迁为建德县令,他在任时多处游览山水,多处题咏,建下梅公亭。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将此亭重建,民国七年(1918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刻于亭基岩壁之上,文曰:“一亭缥缈临秋浦,西岸波涛送晚潮”。两广总督周馥也于民国七年岁民戊午四时题刻“秋浦梅公亭纪事碑”,现犹存。
三洞烟霞:三洞烟霞三洞即迎春洞,朝霞洞、蜕龙洞。迎春洞又名藏春洞、银珠洞,距文庙大成殿6千米,洞如屋形,旁有两石穴,洞口宽4米,高6米,曲折深度约十余里,内有泉水塘、石钟、石笋、石泉、石床,冬暖夏凉,洞外建有庙宇,“文革”间,庙宇遭毁;朝霞洞距文庙大成殿四公里处,深广数丈,悬面若钟鼓形,叩叩有声,建德邑令词云:“数椽恍惚翼山飞,行径穿泉滴翠微。酒力消时茶正熟,朝霞须带晚霞归”。蜕龙洞距文庙大成殿一百米处,深广各数丈,有石刻“焚香论茗”四字大如拳,右上方刻有“水晶”二字,对面藏金坞内藏三库罐黄金,传说此洞与天台山镇龙洞的小青龙相争的小白龙被关在此洞内,后修成正果出洞,故为蜕龙洞。
玉峰山:玉峰山寿字崖摩崖石刻位于文庙大成殿西面500米茹兰溪旁的玉峰山中,此山旧名为“峰子山”,梁昭明太子游此,视此山石光莹如玉,命名为“玉峰山”。山半腰有巨大寿字摩崖石刻。俗称“寿字岩”。据〈建德县志〉记载:汉元封元年)公元前二世纪一一○年)武帝登嵩山,闻山呼万岁声音,其欲为夸奕世,顾命词臣制寿字牌。今这块摩岩石刻,虽历经风雨剥蚀,字迹仍清晰,“寿”字围径丈余,字体为汉隶八分书,笔迹古朴厚重,气势磅礴,加之岩旁山石壁立,层峦若呼若拜,显得更为壮观,明朝徐绅曰:“严君雅奇尚,嵩刻远携镌。汉篆八分劲,楚山千古研。云烟相掩映,笙鹤共周旋,采约吾将老,心中访握栓。”寿字岩旧有“福”字岩之并峙,现“福”字无迹。绕山还建有茹兰庵、五老亭、节孝亭、百子堂,山下有茹兰溪水流经,但现惜已荡然无存。
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始建于是1975年,座落在梅城路南的鹫台山上,与南门岭碑坊群毗连,占地面积累17公顷,有1062名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烈忠骨埋在青松翠绿的林中。陵园底层是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场地,台阶入口处双狮守门。中层台阶两侧是烈士陈列馆。浓郁的民族风格,古朴典雅的造型,依稀可见,顶层中间处,坐北朝南矗立着高昂15米的烈士纪念碑,高耸挺拔,尤为壮观,碑身由下而上逐渐收小,正面镌着“烈士纪念碑”三个大字,驻足瞻仰,令人肃然起敬。
梅山寺:梅山寺又名崇明院。位于林场梅山工区西南三里处,建于宋建明天启二年,是宋淳熙间著一时名流志南禅师的住处,是显光具所构修习地。相传原寺在工区对面的茶叶山上,宋朝时搬迁到此处,当时搬运砖瓦,约一千多僧人排成长龙,不用肩桃,只互相抛接,一日即完成,可见僧人之多。而且此寺灵度也较高,香客络绎不绝。志南禅师自诗曰:“古木阴中系短蓬,杖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梅尧臣游梅山寺曰:“春山日可爱,因访旧禅宫。路远危溪入,桥缘古木通。白鸡鸣屋外,绿水过庭中。独坐昔云乐,何如亲友同”。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晦翁)常时游山到此,看望好友志南禅师(海庵),迄今梅山父老儿童犹能诵说:“梅山之兴在此二人,有不知海庵就不知晦翁,有不知晦翁就不知海庵”。
梅山庵:梅山庵位于梅山寺西500米处,始建于1946年,相传是舅侄二人为避战火,来此处建,后两人为争住宅和周围财产吵闹不休,经尧渡知名人陈水东调解,将大门改为园门,在内进修,后两人迁出,正式改为“梅山庵”,目前香火燎绕,香客不绝,被列为省宗教活动寺院之一。云峰寺位于林场河西工区山场内,离县城6公里处,原是皖南寺院僧人犯了戒规,集中到此寺修正果的佛地,是南宋绍兴初年永瑞僧人筹建,绍兴五年宋高宗亲笔御书“云峰古刹”四字。元三十年又置鼓架一足,析料壮丽,明朝郑三俊曰:“探胜寻幽径,风云入旷怀,清流木末下,古殿石崖开。棒喝闻僧谛,登临见尔才,相携春事好,何日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