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乡地图
龙潭乡相关地区地图:
9、四川省渠县龙潭乡
龙潭乡是四川省达州市渠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华蓥山麓,距县城13.6公里。民国年间始设龙潭乡,1958年改龙潭公社,1984年复乡。2004年与原大峡乡合并,称龙潭乡。全乡辖凉桥、龙溪、老龙、龙寨、寨湾、麻园、后河、偏岩8个村委会。总人口5万余人,总面积68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大的乡。该乡煤炭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采煤、水泥、制茶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注重培育主导产业。把着重点放在促进农民群众增收长效平台的构建上。在龙潭村着力打造“432”工程,即开发建设1000亩花椒产业带、以梨和柚为主的2000亩优质水果产业带、800亩优质茶叶产业带、1000亩鸭毛草产业带“四条主导产业带”;经营好有106头安格斯肉牛的养殖场、3000多只鸡的养鸡场、正在建设的PIC种猪养殖场“三个养殖场”;培育好龙凤渡假村、东方农庄“两个家乐”。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龙潭村新修村社公路三条11公里(环村公路5公里、环山公路4公里、1—6社环社公路2公里),计划8月底前硬化水泥路1公里,9月底前铺砂石路4公里。新建的标准化石渠12公里已基本竣工(其中龙潭村境内3.5公里,团石村境内8.5公里),新建5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口,切实解决三个村群众的农田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三是注重“一池三改”。以抓好沼气池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改变和治理农村脏乱差,引导群众自觉美化亮化以庭院为主的生产生活环境。规划建设的50口沼气池工程已全部启动,目前已建成沼气池20口,同步进行的20户农户全部实现了改厨、改厕、改圈。已美化、亮化庭院38户,已建成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连户石板路或水泥路8条近100米。11、重庆市石柱县龙潭乡
龙潭乡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部,距县城63千米。面积136平方千米,人口0.45万人。辖龙潭、都会、万宝、双河、木坪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龙潭坝。[代码]500240216:~201龙潭村~202都会村~203万宝村~204双河村~205木坪村,[沿革]1953年置木坪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0.2万,乡政府驻马湾石,辖春风、春光、通塔、龙潭、四坪、阳光6个行政村。2001年将春光村划归马武镇管辖,区划调整后,木坪乡管辖原都会、万宝乡及木坪乡的龙潭、四坪、通塔、阳光、春风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36平方千米,总人口4545人,辖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龙潭坝。2002年7月31日,木坪乡更名为龙潭乡(渝府[2002]123号)。附:都会乡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部,距县城59千米。[沿革]1953年置都会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38.5平方千米,人口0.1万,乡政府驻沙凼,辖双流、三沟、宝龙3个行政村。附:万宝乡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部,距县城66千米。[沿革]1953年置烂泥乡,1958年更名万宝公社,1983年设万宝乡。1997年,面积53.8平方千米,人口0.2万,乡政府驻烂泥坝,辖核桃、白岩、小河、大河4个行政村。2、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
龙潭乡为桃园县的一个乡,人口约11万人(2005年5月),面积约75.24平方公里,因市中心的一口大潭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龙潭大池”。教育:私立泉侨高中、国立龙潭高级农工职业学校
旅游:龙潭大池、石门水库、南天宫、小人国、活鱼街、石门山、龙潭运动公园
12、云南省玉溪元江自治县龙潭乡
龙潭乡位于石柱县东南部,东邻马武镇、黄鹤乡,南接彭水县太原乡、棣棠乡,西靠丰都县、都督乡,北连六塘乡及三星乡。该乡座落于七跃山脉腹地,山高坡多,地形复杂。全乡幅员面积136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29个组1440户4820人。海拔在610米—1900米之间,年均气温14℃,年降雨量1400毫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2001年机构改革,原木坪乡、都会乡、万宝乡于三合一为木坪乡,龙潭乡由木坪乡2002年8月更名而来。龙潭矿产资源丰富,富集锌、铅、铜、银、汞等多种有色金属;森林覆盖率达78.2%,林副产品种类奇多,万亩竹海苍翠连绵,万顷草甸牛羊成群。在境内分布有4000多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龙潭紧紧围绕“出路在工业,做强做精采掘冶炼业;重点在骨干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依托在集镇,做精做特服务业;希望在生态建设,推进农业中的旅游业,旅游业中农民的非农化;基础在社会事业,构建和谐新龙潭,努力将龙潭建设成为高寒山区特色经济强乡”的战略思路,全乡经济社会快速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已建1座乡卫生院和3个医疗卫生分院,正筹建各村医疗点;科教事业健康发展,全乡共有6所小学校(中心小学校1所,完小3所,村小2所),教育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两基”“普实”巩固提高验收全面达标。工农业生产中实用新技术普遍推广使用,正拟建龙潭科技示范园区和电脑农业网络体系;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业突出“绿色、环保、发展”主题,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如今,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幅“百里生态龙潭,千年冶炼文化,万顷荒原草甸”的生态旅游画卷。龙潭乡沟壑纵横,地形奇异,山、水、林、洞、竹等多种自然景观目不暇接,浑然天成,趣味盎然,美不胜收。知名景点有龙潭、鱼泉飞瀑、玉泉沟溪水、仙人托肾、玉石洞、大风门、大硝洞、天生桥、千里竹海、万顷林涛等;烟、林、药、畜特色产业迅猛发展。2008年种植烤烟4000亩,烟叶产量101万斤,产值630万元,创税125万元,2009年种烟5000余亩,有望产烟125万斤,实现产值800万余元,创税160万元;林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年均植树造林面积5000亩以上,竹笋年产200吨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万亩,年产值150万元以上,发展潜力巨大;畜牧业作为后续产业,潜力无限目前肉牛存栏常年保持在3500头以上,山羊存栏常年保持在3600只以上。龙潭乡投资环境日益宽松,除严格执行上级各项政策之外,还在土地协调、证照协办、招商引资等各方面竭诚为大家服务。近年来,龙潭乡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目前已有铅锌矿采、炼企业6家,林业开发企业1家,电站2座(其中1座在建设中)。龙潭,这片投资开发的热土,亟待各位有识之士慧眼识珠。龙潭人民热忱欢迎你的到来。13、河南省漯河郾城区黑龙潭乡
黑龙潭乡距漯河市区3千米。2006年,辖14个村委会:河沿李村、土城王村、南街村、北街村、西街村、黄赵村、半截塔村、姚庄村、生杨村、老应村、张得武村、田庄村、坡杨村、何庄村。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黑龙潭乡原名青龙镇,自古就是众多客商的集散地,素有“水旱码头”之称。相传沙河黑龙潭段深潭内住一青龙,历尽艰辛保佑两岸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为表感激之情,遂以“青龙”命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地缘优势突出,水陆交通便利。黑龙潭乡位于中原腹地,南与漯河市接壤,西与107国道、京广铁路毗邻,境内有京珠高速公路漯河北站上下道口,据郑州国际机场不到100公里,东紧临沙河,境内正在筹建纳入“十一五”规划的沙河水旱码头。漯{河}开(封)省道和市区新北环咱纵横贯穿全乡,乡村公路相互交织,密布成网,沙、颖、塔、柳四河纵横,粮基、旱保区片相连,水陆交通便利,水利资源极为丰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几年来,黑龙潭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强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以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社会进步为目标,以找准定位,优化方略为前提,以现有及潜在的资源优势为依据,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为杠杆,以灵活方位、创新机制为动力,以优化服务、优良环境为保障,主攻二产、壮大一产、启动三产、开创了全乡“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目前,全乡工业总产值达6.8亿元,农业总产值达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0元。绿色养殖发展迅速,养殖基地享誉中原,养殖业作为该乡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之势,养殖基地享誉省内外,先后受到罗干、费孝通、马忠臣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自视察和高度称赞,截至目前全乡千只以上规模鸡场已突破900座,蛋鸡饲养总量已达300万只,居全市第一位;万头以上猪场2座,3000头以上猪场4座,确保“漯河养殖第一乡”向“河南省养殖第一乡”的新跨越。3、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
基本概况:龙潭乡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南部,大南山南麓。北靠东坝办事处和南河办事处,东、西、南与大石镇、元坝区的元坝镇、梅树乡、紫云乡、射箭乡和利州区的盘龙镇相连。面积138.9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辖区17个村,113个组,4437户,17007人。除回族102户,410人外,其余均为汉族。2008年8月25日,广元市利州区同意龙潭乡在龙潭场和紧挨的驿地河新场共同组建成驿地河居委会,乡驻地龙潭场,距广元市区19公里,以场东跳蹬河与驿地河水所冲之深潭,传为有龙得名。明清时曾设置驿站,亦称龙潭驿。乡以驻地取名。截止2008年龙潭乡下辖18个村(社区),分别是;驿地河社区,金鼓村,青龙村,复兴村,界牌村,春风村,庙坪村,柏佛村,红岩村,官山村,桃园村,曙光村,元山村,建设村,和平村,林场村,回民村(回族)和胜利村龙潭乡在清代属柏龙里辖柏龙堡。民国初属金帽乡、第十四(王家)团区。1935年设龙潭联保处。1950年在境内建龙潭、柏佛两乡,属新场区(现元坝区新场乡)。1951年建大坝区划属大坝区(现元坝区元坝镇大坝村)。1953年撤销柏佛乡,分别并入龙潭、梅树乡。1955年撤销大坝区后,划属河西区;撤销界牌桠乡并入。同年撤销河西区,为广元县直属乡。1957年恢复河西区,又划属河西区。同年分出原界牌垭乡境另置界牌垭乡。1958年将界牌垭乡并入。同年撤销万缘乡将新农6村并入。1961年又分出原界牌垭乡境建立界牌垭乡。1989年划属东坝街道办事处。1992年将界牌垭乡并入。龙潭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7510男9019女8491家庭户户数4338家庭户总人口(总)16752家庭户男8530家庭户女82220-14岁(总)41240-14岁男20980-14岁女202615-64岁(总)1244915-64岁男647315-64岁女597665岁及以上(总)93765岁及以上男44865岁及以上女489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7239
自然气候:乡境属中区山,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境东鹰王岩海拔1108.9米,最低点境西黑水塘海拔490.4米,乡驻地海拔528.5米。境内主要有石板河等大小溪沟三十余条,总流长约58公里,其中龙爪沟较长,支沟较多,长达6.5。耕地多分布于沟槽地带,多系梯田坡地。年均气温15.2℃,降水量972毫米,以夏秋两季偏多,地霜期240—280天。全乡耕地面积14243亩,其中田9888亩,地4355亩,人均占有耕地0.84亩。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和玉米。现有山坪塘1216口,河堰70条,总蓄水量260万立方米,有效灌面10538亩。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万吨,人均产粮588公斤。油料产量3万公斤。造林累计保存面积38767亩(其中飞播林11400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64%。年林产品收入达62万元,主产核桃、棕片、板栗。
经济发展:龙潭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五大产业。先后栽种梨树、冬枣、桃树等果树29万株,年产果品3000吨,龙潭水果以其绿色无公害和味甘、汁多深受城区消费者的喜爱;全乡常年种植蔬菜6000余亩,产各类反季节蔬菜1.7万吨,已成广元城区重要的二线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龙潭年出栏生猪3.8万头,出栏仔猪20万头,龙潭仔猪远销内蒙、河南、陕西、南部、巴中等省市,是远近闻名的“仔猪之乡”;劳务输出是龙潭的又一大产业,全乡每年有近6000余人常年在省内外务工,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年要带回2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援家乡的建设;随着南河湿地公园的开发,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飞速发展。如今,水果、蔬菜、仔猪、劳务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全乡人民致富小康路上的五朵亮丽“金花”。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4265万元,人均纯收入1975元。龙潭乡现有1所初级中学,1所民族小学,1所中心小学,村小5所,在校学生18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乡有卫生院,17个村有医疗站。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乡建有标准化有线电视网络,五个村开通了村村通工程,乡境内有四座无线通讯发射塔,无线通讯覆盖全90%的地区,2005年又开通了有线电话,全乡有60%的农户都用上了电话。乡建有中心文化站一个,五个村建起了村文化室,10个村建有图书室。境内有广元至元坝区白果乡的县级公路,由北至南横穿境内,长22公里。公路通村、通组率达100%,入户率达95%。为加快和谐龙潭构建步伐,龙潭乡根据全乡实际制定了“农业立乡、交通活乡、特色兴乡、生态富乡”发展思路,并围绕思路制定了“抓重点、抓特色、抓示范、抓亮点”工作方法,组建了三个重点工作组,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分类指导,狠抓落实,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