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镇地图
梅花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历史
梅花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古时因境内九座梅花山上梅花繁茂而得名,梅花境内考古发现的赵庄龟墩遗址,经专家认定为黄淮地区大型古人类生活部落遗址,佐证了人类6000年的文明史;段庄的“兵马塘”和“七十二眼溜溜井”,相传是唐朝征西大将军薛仁贵军队驻扎时留下的;另有凤墩村“七彩凤凰栖息”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渊源流长,梅花是一块红色的热土,皖东闪最早的党支部建于此,是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彭雪枫和江华战斗过的地方。
乡镇概况
梅花镇位于泗洪县西北部,苏皖两省交界处。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32146人(2009年)。辖梅花1个居委会和从庄、段庄、赵庄、郭嘴、凤墩、大罗、川城、万全、前老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梅花,距县城15千米。宁宿徐高速(S49新扬高速)、121省道过境。【沿革】1949年设梅花乡,1962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6年,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楼花、赵庄、从庄、段庄、郭嘴、凤墩、陆桥、大罗、川城、义井、韩井、五迁、万全、前老、林场、梅花农科站16个行政村。2003年,辖梅花1个居委会和赵庄、从庄、段庄、郭嘴、凤墩、川城、大罗、万全、前老9个行政村。【2010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21324107:~001121梅花居委会,~200220赵庄村,~201220从庄村,~202220段庄村,~203122郭嘴村,~204220凤墩村,~205220川城村,~206220大罗村,~207220万全村,~208220前老村
地理交通:梅花镇位于泗洪县城北郊15公里处,距宿迁市区35公里,东与金锁镇接壤,北邻归仁镇,西与安徽泗县刘圩、黑塔两大镇相邻。总人口3.15万人,辖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辖域面积9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9万亩,水域面积2.4万亩,利民河、拦山河、老濉河3条河流南北蜿蜒穿流其境,拥有进士湖、胜利水库等9面水库,镇域地形呈西高、东低。宁宿徐高速、121省道穿境而过,梅曹公路横贯东西,高速入口毗邻镇区,“十一五”规划建设的宿宿淮铁路客货站将于2009年开工建设,交通十分便利。
历史、古迹
梅花镇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朝海防古城墙、蔡夫人庙、林位宫等,梅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镇,历代军事之要塞,是省会门户、军事要地。古代梅花先后设巡检司、千户所。梅花城:围山而筑,山顶有石盈亩,巍然高出数丈,上镌“龙东石”。明洪武十年(137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造立城池,委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督造。三面临海,南建于沙冈,延袤三里。城高一丈八尺,广六尺,周六百四十八丈。女墙一千二百二十,占楼二十有四,窝铺二十。辟三门,东门至海,南门面山,西则水门;城门外围筑“雍瓦城”占地亩许,侧向设门;潮至舟航抵城下。城内梯岩架军寮,连墙接屋,栉比鳞次,皆兵民之居,最称雄峙。明万历(1573~1620年)之季,倭寇各处剽害,梅城拒守独全。清初海氛又炽,丙申(1656年)遭屠。朝议行清野之计,康熙辛酉(1681年)将居民迁内地;己未(1679年)诏复故土。城以年久沙压。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知县卫良佐领帑重修,筑内城墙一面(俗称新城)。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殷凤梧、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戴永朴、乾隆二十七知县贺世骏分别领帑重修,递复之后,东门外又是人烟辐辏。嘉庆丙辰(1796年),海盗林发枝沿江剽劫,居民以竹筐来别装实沙,沿岸叠布,兵民联防,始得无患。宋元时有巡简司公署在上街。筑城时移置巡简司于仙岐蕉山,立梅花千户所,有屯军一千五百四十名,有卫指挥一员、副千户一员、镇抚一员、百户一员,世袭铁印官十三员驻防梅花。清初调迁兵燹频仍,址屋厌墟,惟上街所衙门巷址尚存。道光间,梅花所改凡署,春秋两凡千总把总轮防。城北抵闽江,东临东海,西有“百流湖”水汇闽江。现在百流湖淤积填地建梅花中学,水流淤窄剩下“百流漏”和“大沟漏”二条小水沟。梅城历今六百多年,屡修屡坏;最后一次修整(1762年)距今二百多年。女墙、战楼和大部墙体已倾塌无存。但东门一带保存尚好;东西北三面残墙尚能坎坎坷坷断续相连,埋没于占城搭盖、乱草野藤和垃圾渣土之中;仔细观察当年威镇海疆雄风尚存;南面两城墙虽已毁平而基址可寻可辩。梅花古城地势甚高,要攀上石阶,转过高低略有不平的石板路,才能步入梅花古城唯一一条大路,说是大路,其实宽也不过两米。街面上,老样新式的房屋交替出现。老厝,飞檐黑瓦白墙,犹现当年古城风采,只不过疏于保护,多已破败,人去楼空,残垣横陈,只有门口水井常驻,有圆有四方口。现今只留下一段墙垣,连着城门。城门全由石块垒筑,呈拱形,依旧坚实,城门下一位老妪摆着摊,城门旁则贴有“电影院做戏,欢迎群众观看”字样。城墙头长满了簇簇的绿色爬藤类植物,并往下伸展。城墙一直延伸到中心校旁,学校围墙加筑其上。块块石条,因为年深日久,岁月的冲刷,石面光滑无比,只有失去生命的青苔痕滞留其上。清康熙末,梅花因沙拥压,改为寨。曾四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清乾隆二十七年?穴1762年?雪,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并标“梅城弄笛”为长乐十二景之一。有贺世骏诗为证:梅花丛里斗城悬,傍水依山四面研。长笛一声倚重阁,清音几曲入云天。兴来掩仰情何极,吹到悠扬怨亦消。最喜月明风静候,楼中有句忆青莲。抬头望去,傍山面海的梅花古城略显老态,似乎不胜风力,摇摇欲坠,却矗立几百年。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每处古迹、每个故事都隐现刀光剑影。忆古:草鞋退寇“姑婆”护佑大路转弯处,可见一古庙。庙上方正中大字书:调羹胜境林位宫。这是为了纪念几百年前草鞋退倭寇的林位而建造的庙。林位(1528-1564年)是明嘉靖年间奉命镇守梅花城的邑侯。时逢倭寇压境,梅花城告急。兵临城下之际,林位棋走险着,乔装改扮成小贩,经小路潜至城外,叫卖三四十厘米长的草鞋。此举被倭寇头目引以为奇,询问如此大的草鞋有何用处。林位假称,梅花城内军民身高体壮,这种草鞋就是特为其所制,并趁此机会故作泄露,实则夸大了城内军事部署情况。倭寇头目不明就里,听信其言,果然脸有惧色,急令退兵;梅花镇梅西村的蔡夫人庙,流传民间的传说却温婉人。蔡氏族谱》载:蔡夫人系琉球人,姓蔡名红亨,擅长刺绣。明万历年间,织龙袍入贡,深受皇帝赞赏,册封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召她入京。过梅花澳时,遇风登岸,乡人热情接待,居住梅花宋直家中;不久因病逝世,葬于梅花马鞍山田螺坞,敕赐建庙奉祀。门额上书“懿德夫人”。明洪武和永乐年间,朝廷各赐“闽人十八姓”赴琉球国定居,史称“闽人三十六姓”。明万历年间,“三十六姓”中有个叫蔡金城的,其女即为蔡红亨,因其长得倾国倾城,则被万历帝派去琉球选宫娥的大使一眼看中,送到长乐梅花港上岸。而蔡红亨先祖原是长乐人,红亨念祖心切,便在长乐宋家庄拜祖认亲,长乐蔡族人即称她为“蔡姑婆”。无论是因巧手刺绣进宫,还是选秀,两处都记载有蔡夫人从琉球来到梅花宋家留下足迹。传说“蔡姑婆”在长乐被陈靖姑收为徒弟,以后学得一身本事,经常在海上与风神作对,救人无数。长乐人有事,只需呼唤“琉球国蔡氏姑婆”,蔡红亨无不显灵相救。
概况
梅花镇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北部,镇驻地距县城16公里。东界双牌县理家坪乡,南接白马渡镇、东门乡、富塘乡,西邻寿雁镇、乐福堂乡,北连双牌县打鼓坪林场、理家坪乡。镇驻地梅花村。辖梅花、虎头牌、江南、蒋莫、斜皮渡、赤源、大路边、修宜、沙路源、盘家、西田、正鹄、黄土祠、车头、石下渡、贵头、井头、仙田、上仙田、直州、玉岗、斯屋、司空岩、廊洞、社湾、新屋、洞中、老母宅、周家、棠下30个村,254个村民组。全镇总面积8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7公顷,林地4070公顷,9733户,35905人。该镇村民同时兼用西南官话与湘南土话两种语言。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有宜山和胜穆岭等山,南部处于盆地中心,大部分是中部平岗山。地貌特征是“丘平交错,地势低平,以岗地为主”。岗地坡度平缓,岗顶浑圆。河流水网发育,光照充足,气温高,雨量充沛,水利条件好,土质较肥沃,盛产水稻、甘蔗、板栗、大蒜、蔬菜、水果、烤烟等。宜水和廊洞水库左右干渠自北向南纵贯全镇。交通方便,洛湛铁路、G207线和道县至江村公路横穿全境,是县北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镇经济以农业为主。镇年工农业总产值10172万元,财政收入105.46万元。
领导班子
邓金林(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主持党委、人大全面工作。黎海华(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财贸工作。付仙宝(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分管党群工作。杨福达(党委委员):分管企业、黄烟工作。丘天东(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日常工作,兼管后勤、物业工作。肖文明(副镇长):分管城建、国土、环保、交通、公路、城监工作。陈昌泉(副镇长):分管计生、林业工作。王小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分管武装、劳务、工会工作。王重华(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组织、人事、干部、教育、卫生工作。廖根荣(党委委员):分管宣传、文化工作。刘以香(党委委员):分管民政、合作医疗、青年、妇女工作。吕锦东(党委委员):分管农业、科技、畜牧、扶贫、经管、水利工作。雷春红(党委委员):分管党政办、安全生产工作。
历史文化
重建后的梅花惨案纪念馆,位于河北省藁城市区正南20千米,藁城、赵县、栾城三县(市)交界处的梅花镇,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交通非常便利,往北经藁(城)梅(花)路直通307国道、藁城市区、石德铁路、石黄高速、石家庄机场;往南直达赵县县城、赵州石桥;往西过石家庄炼油厂,直达石家庄市。基地由三部分组成:北院、南院和辘轳把水坑。占地1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相对,以水泥路相隔。坐北朝南的惨案纪念馆位于北院的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形体,寓意“神州陆沉”。展览馆前门正上方镶刻着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馆名。北院大门为两个大写的“九”字,示意惨案发生的农历时间九月初九。南院东西长65米,南北宽25米,西为血井,东为“三十六口坟”。展厅分为中央浮雕和四部分的环绕展览。参观线路流畅,易进、易看、易出。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2.35米的妇女,怀抱被日军杀害的孩子,满脸怒气,满腔仇恨控诉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铜雕,身后为长7.02米,高2.65米的两组巨石浮雕:一组为被残害的妇女儿童群;一组为遭杀害,并与日寇搏斗的青壮年群。浮雕背面为惨案中遇难同胞名单,下方棺材中装殓着死难同胞的根根白骨,是日军侵华暴行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