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宁德市地图 > 福安市地图 >
穆阳镇地图
穆阳镇相关地区地图:

相关文章

历史上传诵着“福安好穆阳”的称誉,在闽东北各地尽人皆知!,穆阳好在哪里?“福安好穆阳”是怎样形成的?,穆阳地处穆水下游,地理位置良好,系闽东北与浙南交往的必经之道。过去闽东北交通闭塞,货运靠肩挑,严重地制约了商品经济的流通。而穆阳人将闽东北及周宁、寿宁、屏南与邻近地区散落的农副产品加以收购,利用穆水扬帆赛江,再转运到福州、温州、宁波、上海,然后运回工业品供应广大农村,从而使穆阳成为闽东北物资集散地及工业品供应站。解放前温州、平阳、周宁、政和、屏南、寿宁等地在穆阳设有货栈,商贸活动十分活跃!,穆水(穆阳溪)对穆阳的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它不仅有利水上交通而且是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动力。古、近代溪北洋因水利问题,大部分种小麦、花生、黄豆、甘蔗等旱地作物,加上周边山区盛产油料作物,穆阳人利用周边丰富的农副产品,以穆水为动力进行磨粉、碾米、榨糖,从而使线面、红板糖、纸伞成为穆阳农业加工的拳头产品。这些产品流通往省内外,既为农业产品打开出路,又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打开销路。穆阳的经济主要靠茶叶出口起家的。清代穆阳的茶叶供销已十分活跃,穆阳人到广州、福州等地与国内外商人签订茶叶供销合同。为了适应外商大量的茶叶需要,解决单家独户能力之不足,民国时期穆阳就有以金、元、亨、利、丁为字号的茶叶公司,有专人负责茶叶外销。当时穆阳已能精制花茶。为了保障茶叶的质量,茶箱内还用铅纸包装,以确保茶叶不变质,每年茶叶交易量上万担。由于经济的发展,近代穆阳在文化教育与街市建设等方面进入全国、全省的先进行列。1898年穆阳人缪锡龄创办同文小学堂(穆阳小学前身),到1998年能举行百年校庆的仅有北京大学与穆阳小学两家;1917年穆阳就有13米宽的印坪街,它是按福州中心街的宽度建设的,是我省当时最宽的街道之一,当时的泉州、漳州尚无如此宽的街道,印坪街的建成对促进穆阳成为闽东北物资集散地及工业品供应站的历史形成,为工商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39年为避日寇骚扰我沿海地区,霞浦二年制简易师范拟迁内地,引起闽东各县的竞争。为了迎接霞浦师范到穆阳办学,穆阳人供出四座祠堂,将六座神庙的神像扫地出门以供办学之用,这种崇尚教育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此外,缪昆庭还向闽东教区赵主教借用穆阳天主堂罗洒修院(该院有10间教室,每间可容纳50多人),以优越的办学条件赢得了霞师在穆阳奠基。随后又用王田坑缪氏隆岗祠山场之杉木建了两幢教学楼。在穆阳人民的支持下,穆阳师范很快发展成为具有四年本科、二年普师的六年制完全科省立福安师范,使穆阳成为闽东北及福州、罗源、连江及浙南温州地区培训师资的摇篮。省立福安师范(穆阳)有地下党支部,革命活动十分活跃。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组织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发动群众抵制日货、焚烧日货;解放战争时期,宣传“二五”减租,发动群众举行发压迫、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连穆阳小学的学生也参加了。因此,穆阳师范亦被誉为“革命摇篮”。穆阳对闽东水果的发展功不可没。1927年缪昆庭从国外带回了许多动、植物优良品种加以推广。他亲自用比利时蜜桃与本地白蒲桃嫁接,培育了粒大、果香、味甜的“接蜜桃”(水蜜桃是谐音),现在这个桃中珍品已推广到闽东各地。他与缪顺周、张育民、黄淮山等人合办桐子坪果树场(现穆阳水电站办公楼所在地),种有从国内外引进的水果良种:蜜柑、蜜桔、蜜桃、蜜李、蜜奈、大种葡萄、枇杷等,为闽东北水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与促进作用。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极大地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产销旺盛。解放初期,穆阳供销社收购的农副产品高达537种,名列全省各乡镇第一位。福安第一个国营茶厂就落户穆阳。穆阳人商业经营能力是十分强的。1956年工商业改造时,穆阳有上百人往闽东北邻县帮助他们举办商业、供销业,为闽东北的商贸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穆阳本地没有什么茶叶,它是茶叶集散地与转运站。古、近代松溪、政和、屏南、周宁、寿宁及靠近穆阳的晓洋、社口等地的茶叶均是经穆水外运的。穆阳近代有36家茶行、36家钱庄,这当然不是实际数量,大概是形容其数量之多而已。不但穆阳人办有茶庄,而且寿宁、周宁、晓洋、社口也有不少人在穆阳开茶庄。由于工商业的发达,穆阳有三座泊船码头,客栈林立,饮食业开张到三更半夜。1988年穆阳成立了闽东第一家茶叶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茶商前来购销,年产销量达3000吨。穆阳周边有上百家茶叶初、精制厂,从事茶叶生产及拣茶女工上万人,曾一度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穆阳率先创办了闽东第一家玩具厂,在外贸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并吸引了台商前来投资浮雕家俱及精制棺木生产,产品出口海外。为了扩大玩具业的生产,还到屏南等县发展分公司,从而带动当地出现了10多家玩具厂。穆阳地区花岗岩储量丰富,仅辉绿岩就达20万立方米,曾出了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好的宏达石材有限公司等。日本人也到穆阳联营生产精制板材,产品直销日本,其周边也创办了几十家小型石板材厂。穆阳是农村集镇,古、近代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有的处于全国、全省的先进地位,有些大、中城市办不到的事它办到了!我们认为除当时的地理及交通条件外,最主要的还是人们的开拓进取精神。现代穆阳由于交通格局的变化,穆水不但失去了运输的优势,反而成为天堑,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某些兄弟地区由于有104国道便捷,致穆阳相对落后了!福安好穆阳已成为历史名词。穆阳也有它的优势,穆水虽失去了运输价值,但它作为黄金水道,已建设10多个水力发电厂,还有很多潜力可挖,不少水电站在逐步形成中。此外,穆水还可以发展水上旅游业。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穆阳创办了一系列工厂,当时制茶、玩具、电机、铸钢、铸铜等企业已颇具规模。穆阳的交通条件正在不断改善,我们已经有了省道小浦线与县道福穆公路,路经穆阳的宁武高速公路即将开工,交通条件在不断改善。穆阳是革命老区,又是我国畲族最集中的地区。党和国家已经制定了帮助老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只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扬长避短,重振穆阳雄风指日可待。

穆阳特产

“穆阳水蜜桃”是闽东传统的地主特产,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应区以福安西部地区为中心,主要分布在穆阳、穆云、康厝、溪潭等乡镇,由于具有果大核小、外表美观、色泽鲜艳、肉质柔软多汁、味甜、清香、风味独特等优点,其鲜果在市场上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被誉为穆阳“仙桃”、“闽东珍果”,是闽东地区最具开发潜力的地方特色名优水果之一。“穆阳水蜜桃”产业已成为福安西部地区综合经济效益高,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

穆阳镇特产穆阳烤肉

简介:穆阳烤肉是由穆云桂林村历史悠久的桂林伴面扁肉店(桂林亭街)发明,桂林拌面扁肉店现今已有百年历史,在福安市名气很大,整个福安的人都爱吃桂林拌面扁肉店里的伴面扁肉,各地旅游人士专门开车过来吃,当时制作烤肉是作为拌面饵料,久而久之烹煮制作味道精美的烤肉也就随之在食客中流传开来,也是最正踪的唯一一家烤肉店。从上个世纪初王心田先生创办至今,手艺一代代传承,现由第三代店主王松光继承。穆阳镇山清水秀,盛产美女。当地没有工业,当地人主要养猪、种菜为生。穆阳镇属福建宁德地区福安市的一个乡镇,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从而使一些土特产保留着传统的制作方式。常有同乡大袋大袋买了穆阳烤肉带到外地,为方便亲们买到家乡美味,掌柜特地加了这款烤肉的代购,几斤的鲜肉才能做出一斤烤肉,这个价格相当于白菜价了……
材料:选择上等猪后腿肉,特别是本地农家饭喂养的猪,其肉味道特别鲜美;每头成猪只能取其十余斤肉,,
做法:一、把瘦肉切成一块块的块状,如果内中含有肥肉,要切除干净,不能含有一点点;其三是加上酱油以及特别的香料配方,放到锅中红烧,红烧时火候要掌握好,直到把所有的配料全部吸进了肉内为止;二、最后就拿到太阳底下暴晒,或放在专制篾具里烘烤,全部晒干或烘干之后,就可以放于阴凉处储存了。

民俗文化

古巷—凝固的音乐:穆阳的房子都是依溪而建,汲水洗衣非常方便。溪边的房子是土木结构的,黑色的瓦顶,远看就像黑蝴蝶。穆阳多巷,小巷是穆阳的神经。要体验穆阳的好处,小巷是最好的去处。那里的小巷纵横交错,织成密密的网,在巷里走,以为走到了尽头,一拐,却又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房子错落有致,小巷窄处,抬头望天,天是细长的一条,在巷里偶尔裸露的空地,不是祠堂,就是宗庙,高大的宗祠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有马头墙、翘角檐。马头墙上刷有“毛主席语录”之类的毛笔字,尽管爬满苍苔,但仍很显眼。小巷店铺多,有铁匠铺、小吃铺、酒坊、酱酒坊、零食店等,很热闹。店铺皆因地制宜,楼下开店铺,楼上住人,经济又方便,和气融融。店铺从不打广告,不挂招牌,不愁巷子深,哪家酒酿得沉,哪家铁打得实,顾客都了如指掌。做生意的都有板有眼,一分钱一分货,称顾客为客人,大家一团和气。要逃避闹市的喧嚣与浮躁,小巷是最好的去处。特别是雨天,撑一把伞,在巷中漫步,听屋檐滴水声,雨燕叽叽喳喳声,你会明白什么是诗意,什么是最美的音乐。
生活—典型的艺术:典型的环境,孕育典型的性格,这里的人们遵循千百年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的生活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实在和细腻。穆阳人的日子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活着就要干点事,从不乱想。就拿节日来说,那里除了传统的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以外,其他的如神仙生日、祖宗忌日,他们都要轰轰烈烈地纪念一番。那里至今还遗留着民间的巫文化,如樟树崇拜、石头崇拜等等。人们在照顾温饱的同时,也将生活艺术化了。那寸许长的绿茶,经过高温杀青,竟可以捻成珠子状,包成菊花状,卷成毛茶状。好客的穆阳人,以茶待客,茶的清淡和缕缕幽香,则惹人品尝不已,正如穆阳人生性好平淡,淡中有真味。
历史—隐藏的风景:人们喜欢用“人杰地灵”来形容某个地方,地灵固然重要,但没有杰出人物的点缀,总会觉得有一点遗憾。在穆阳,我发现人们对历史并不张扬和炫耀。穆阳在唐朝时曾出神童缪氏子,七岁能赋诗《新月》,“初出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十五团圆照满天”。但那些过去的荣誉,穆阳人很少提起。千百年过去了,像溪水一去不复返。那些宽大的庭院总是木门紧锁,那里发生过的事,恐怕只有门口那披满褐绿苔藓的石头才能说的清,但石头却一直沉默。或许那里的人曾富甲一方,曾出过进士,中过举人……一切都是无言的。就连那里的林卓午先生,周恩来也曾亲笔题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送给他,也极少有人提及。唯有林氏祠堂门前那块不起眼的石碑见证了这一切。穆阳总是这么善于隐藏,不知穆阳的人以为那里只有丝竹管弦之乐,读懂后才发现那里的人也可以发大气磅礴之音。穆阳山水的清音、民风的淳朴不是用笔就可以说尽的。只有走进穆阳,看看那里的山水,叩问历史,才可感受穆阳真正的魅力。
注:林卓午(1889年———1957年)福安市穆阳苏坂村人;抗日期间,从事危险的艰巨的军邮工作,为国共通邮作出很大努力。在延安期间曾接受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的接见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