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地图
宁县相关地区地图:
相关记载
火葬之俗始于宁县:“火葬”之俗,最早见于《墨子·节葬》篇:“秦之西义渠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焚后又如何?未说。可由公元1982年,宁县城南山一出土的文物作补充:一农户修庄子,挖出大小不等的许多陶罐,皆装有半罐骨灰。陶罐纵横排列有序,像当今“神主厅”牌位的样子。这便是周代以前,义渠戎族的葬俗了。《墨子》一书,是黑家鼻祖墨翟的门徒按老师遗愿编纂的。内容收入墨翟的论说,墨翟与弟子们的言行。墨翟是战国初人(前480—前420年),他周游各国,走过许多地方;有可能来过宁县。他死后,过了199年东周即灭于秦。所以,在战国中,晚期,《墨子》已有了册本。后至汉代,班固编著《汉书》,即将《墨子》录入《艺文志》目。据史载:义渠国都,原在宁县西北部地带。周平王(前770—前327年)东迁后。移入宁县,在公刘邑(今庙咀坪)原址上“筑城以自守”。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母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秦昭王接着起兵灭了义渠国。止此,宁县已被义渠戎族统治达数百余年。义渠国被灭后,又在宁县设立过义渠县制。从义渠国建都和出土实物,都说明“火葬”之俗始于宁县地区。木形象棋诞生在宁州:象棋在中国流传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初象棋是“金钢成形”的象形立体棋子。象棋的制作十分不便,这就导致象棋仅为达官贵人把玩,普通百姓是很难涉足其中的。在象棋的发展史上,古老的宁州曾经演绎过一段象棋轶闻。唐代“天宝之乱”时,玄宗皇帝逃往四川,肃宗李亨在宁夏灵武继位,圣号“肃宗”。次后,肃宗驻跸宁州彭原郡(天宝元年改宁州名),发兵平叛乱。闲暇之余,肃宗与爱妃张良娣(后封为皇后)对奕,“金钢成形”的棋子碰撞发出的声音传到了屋外,散官李沁听到后忧心冲冲地向肃宗劝谏:“现在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时候,前方战士拼着性命打仗,您这样疏于政事,玩棋作乐,很容易引起将士的不满,后果不堪设想啊!”,肃宗想李沁说的也不无道理,但军旅生活实在枯燥无味,棋还是要玩的,否则还不把人闷死。肃宗让手下人用一种叫做“于树鸡”的棉质软木雕刻成棋子,它克服了铜形棋的各种弊端,玩起来既轻便又没有响声,肃宗皇帝非常满意。李亨做梦也没想到这种棋子问世后会很快风靡全国,虽然它还是象形棋子,但制作毕竟比铜形棋子简便了许多。它是铜形棋向文字棋过渡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象棋史上有着辉煌的一笔。木形棋的诞生地宁州虽然不为全国众多人熟知,但这段在象棋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轶闻却是我们无法忘却的。
工业发展
2006年,全县建成各类工业企业50户,其中建成投产的47户,完成投资8218万元。重点对甘肃润玉食品公司、宁县旺市胜牛食品加工厂、绿鑫草业公司、甘肃恒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庆饮业公司、庆阳市陇源实业公司、绿丰食品公司、宁县佰通油脂公司等8户企业实施了技改,完成投资3117万元,同比增长27.8%。全县具有自营出口资格的企业达到5户,实现出口创汇13万美元。限额以上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1080万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102.4万元,销售收入达到942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4%、29.9%、30.7%。2007年工业发展思路。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扶持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抓招商、抓项目、抓投入、抓技改,当年新办各类工业企业36户以上,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着力发展园区经济,构筑产业集群。采取向上争取支持、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流转升值、内资外资联动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园区建设。长庆桥经济示范园区完成总体规划和各小区详细规划,移山填滩500亩,复垦土地1200亩,开通、硬化商贸物流小区骨干道路。和盛工业聚集区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六通一平”,重点实施工业乙醇、板材加工、鲜肉加工、饲料加工等项目,新建企业10户,完成投资5000万元。加快煤炭资源开发进度,确保完成南部煤田详查,力争完成中部煤田普查,积极申报煤层气项目。其他传说
狄仁杰斩九龙:古时候,在宁州(现甘肃庆阳宁县)长春门内的蛇洞里,盘踞着一条巨蛇,兴妖作怪,制造灾难。它给州官托梦说:只要每年四月初一,献给它独生童男童女各一为饷,就可以不再制造灾难给人们。州官依梦立例,年年给百姓加征赋捐,强行绑买民间独生子女,届时到蛇洞前祭祀送饷,官吏们从中贪污,百姓受害更甚。狄仁杰到任,得知此情,命手下人役照例而行,但嘱:“届时,于其地增备滚油一锅,待我亲往祭祀”。这一天到了,狄仁杰朝服往祭,他命人役们先将沸滚的油锅移近蛇洞,再以两个独生童男童女去洞口晃扰,只是不准推下洞去。如此逗惹,妖蛇急不可耐,张开血盆大口,蠕动而出。狄仁杰立命人役翻锅倾滚油入洞。只听一阵怪吼,一股浓烟涌出洞外,冲天而起——妖蛇被滚油烧死,两个独生孩子获救,宁州百姓不再受妖蛇之祸患。可是,谁知这妖蛇原是州城东河之龙母,因老朽无力,居洞兴妖。这便激怒了河中九条龙子,决意水淹宁州,为龙母报仇。龙子化一彪形大汉挑来九江八海之水。恰巧,观音菩萨和他的神童,驾祥云横空而过,见大汉脚挑江海之水,兼程行往宁州,即命神童下去:“设法喝掉那九江八海之水!”。神童下地,见那大汉正搁担歇息,即化做一白发老叟,上前施礼求道:“请壮士恩赐一口水喝,老朽焦渴死矣!”,“尽饱喝吧!”大汉一看是一位枯瘦老头,傲慢地背身去歇凉,心想:我挑了九江八海之水,你却能喝多少?,神童咕都咕都……很快喝完了一桶水,又喝另一桶水,眼看喝了大半,大汉猛然回头:“啊!这老混物能喝这么多……”说着夺了那半桶水,恼丧的走了。神童回复了菩萨,菩萨道:“虽剩半桶,亦有一江一海之水,足以淹没宁州,当助狄仁杰以御之。”,这一天,狄仁杰公事劳碌,异常困倦,临近午时,不禁伏案而睡,梦一白发童颜老人告道:“此刻,有人送乌牛、宝剑给你,还不去接?”狄仁杰惊醒,梦境犹在。忽有人役来报:“适在街头,为老爷购得青牛、宝剑”。“售者何人?”,“童颜老者。”,“现在何处?”,“不知所去。”,狄仁杰自知有异。入夜,宝剑悬壁,铮铮有声,而青牛盘厩,激动不已。半夜子时,人役慌报:东河无雨而涨水,已浸城垣。狄仁杰起命吏民合力抗御,他披月登城,只见东川漫平,洪波连天;俯视前川,则奇光异辉,妖氛升腾。九条蛟龙,化小儿形体,戏据河口,兴风鼓浪;洪水至此,聚若断岸,不下长川。霎时间,洪波内溢,州城半淹。狄仁杰以朝笏、官帽击水,但妖势甚嚣,水退而复涨。就在这时,有人来报:“宝剑长鸣,青牛怒腾!”,狄仁杰方有所悟,返身佩宝剑、跨青牛,如风驰电挚,直扑洪涛之中。青牛搏风斗浪,直奔河口;狄仁杰飞臂挥剑,立斩九龙。于是洪水如雪崩山塌,激流下川,水患消除。至今,县内有许多与这一故事相联的地名,传说:龙池,即当时斩除九龙河老龙的地方;八纵坡,是追赶老龙,青牛八纵而过的山坡;烂泥沟,本是淤泥陷住青牛的烂牛沟;青牛胡同,则是青牛累死后掩埋之地;青牛虽然累死,然而它的精灵,却育出了驰名遐迩的后裔,今天的早胜牛便是。孔道辅击蛇:宋真宗祥符中(约公元1013—1017年),龙图阁待制孔道辅佐幕宁州,为军事推官。道辅为孔子后裔,才华出众,胆识过人,遇事往往有卓见。当时,宁州天庆观真武庙出现一条大花蛇;出则不避来人,或伸颈吐舌,或品食供物;人皆以为“神蛇”。此事惊动宁州地面,天天人拥车往,焚香拜祭。州刺史而下所有官吏,都是早晚前去拜祭。一日,孔道辅路经殿前,见状愤怒,说:“蛇惑吾民乱吾俗,杀无赦!”于前健步登阶,“以笏击蛇,碎其首”。欢者“惊慌失措,目瞪口呆”。此事传开去,人人惊服,宁州社会秩序也变得谨然有序了。当时,东鲁有位名作家石?,特撰一篇《击蛇笏铭》以赞正气。文中说:“……?独毙一蛇而已!轩阶之间,有罔上欺民先意顺旨者,公以此笏击之;朝廷之内有谀容;妄色附邪背正者,公以此笏击之。夫如是,则轩阶之下不仁去;庙堂之上无奸臣;朝廷这内无妄人……”孔道辅也因此成为名人。
名优特产
曹杏、羊肚菌、神虫菜:宁县九龙金枣:宁县九龙金枣又名宁县晋枣,已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诗经》和隋唐史志中均有记载,曾以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因之得名。其枣梭状圆隆,个大、皮薄、色玫、肉厚、核小、味甜。鲜食脆酥醇甘,适口性强。加工而成的金丝蜜枣、金枣罐头、金枣酒等产品色亮形好,品质优良,堪称佳品,是天然绿色保健精品,1986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农产品,1996年获甘肃省第二届名优产品鉴评会金奖。2005年以来,“宁州”牌九龙金枣鲜枣、干枣两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认定为“中华民果”,在中国(国际)首届枣产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宁县早胜牛:宁县早胜牛为秦川牛的一个地方优良类群。早胜牛牛体高大方正,肌肉丰满,骨骼发育良好,背腰平直,四肢粗壮,蹄劲坚实,是肉役兼用的优良畜种,因产于宁县早胜塬而得名。该牛以红色、枣红色为主,部分呈橙黄色,全身被毛纯一。站立时,前肢端直开展,呈外向姿势;卧息时,四肢拢收于胸腹下,俗称“四蹄不露”。
宁县豆油:豆油是一种多维高营养油脂,是食用油中的佼佼者,清醇、芬芳且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亚油酸等多种成份。经甘肃省质检部门检验鉴定,宁县豆粕厂生产的豆油达到了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市场信誉度极高。
宁县金丝蜜枣:宁县金丝蜜枣是当地传统果品特产之一。以宁县晋枣为原料,采取多道工序精心加工而成,其产品质细肉嫩,甘甜可口,营养丰富,为滋补及馈赠佳品,具有解毒、健脾之功能,久负盛名,畅销不衰。1982年获甘肃省优质农产品奖。
宁县富士苹果:宁县富士苹果于80年代引入试栽,因其丰产性强及果实甜脆而发展成为当地特产。90年代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宁县栽培面积最大的苹果品种。以长富2、岩富10品质最佳,平均单果重250g,最大果重490g。
宁县曹杏脯:宁县曹杏脯是采用当地特产曹杏为原料,精选加工而成的蜜饯类名牌产品。该产品选样考究、整形精致,片状饱满,脯质脆韧,色晶剔透,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健胃消食、防癌功效,是国内外名优特产。1982年获甘肃省优质农产品奖,出口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获甘肃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奖。
民间艺术
总述:宁县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繁多。按照市上提出的“黑绿文”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把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作为向外推介宁县、向内致富群众的新途径,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驱动的形式,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已由自发、分散的经营状态向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文化产品种类繁多,全县民俗文化产品主要有香包、刺绣、剪纸、皮影、雕刻等十大类160多个品种,特别是石雕、皮影、刺绣被中国民俗专家靳之林授称宁县三绝。二是产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县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其中制作户650户,联营5户以上的制作大户166户。庞清河等8人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杨维勤等12人被甘肃省民间艺术学会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昔会科等37人被命名为“庆阳民间艺术大师”。三是产销规模日趋拓展。全县建立公司22个,协会18个,建立县外营销窗口21个,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2006年生产各类民俗文化产品62万件,销售41万件,销售收入36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深圳等中大城市。书法:权保乾,男,汉族,1945年11月出生,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联谊会理事,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甘肃分会理事,宁县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书画协会理事长。国画、书法入选于《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传览大典》、《中国书法选集》、《中日书法作品汇观》等十几部书籍和《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刊物,有14幅作品参加了“中国潍坊国际书画展”,10幅作品在北京美术馆参加了《当代中国书法家12人联展》。作品获《96中外当代书画家精品展》金杯奖,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书展金鹅奖,宣传西部大开发国际书画邀请展金奖,台湾“故乡情”书画大赛二等奖,中日交流展三等奖50余次。张致和,男,生于1927年中秋,宁县春荣乡徐家村人,大学文化程度,曾在陕西省教育厅任教研室主任,现为庆阳地区老龄书法协会会员。其兼收历代楷书名家之长,而自成一家。1989年获于佑任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1999年获甘肃省知识分子书画展优秀作品奖。曹艾生,男,汉族,副教授职称,1936年6月24日出生,甘肃省宁县人。1980年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院。现任庆阳地区西峰市书法协会理事,庆阳地区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作品在省市多次展出,曾获三省十七县书法联赛二等奖、全国书画大赛奖,曾入选《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入刻《中国西王母万碑林》,并收入入刻作品大典。参加2001年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华魂”书画作品展。昔会强,男,生于1962年10月,大专文化程度,现任宁县文化馆馆长。从1985年至今,有30多幅作品在省地报刊及书法作品选集发表。2001年2月在湖南省书协、《书画报》编辑部、世纪书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举办的“世纪书香全国书画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并被授予“书纪书香艺术人才”荣誉称号。
石雕:庞清河,宁县湘乐镇庞家川人,农民,高中文化程度。1994年冬,有《南极寿翁》被庆阳地区艺术馆选展,引起庆阳地区艺术界的重视。1997年6月,创作《四牛八犊》一件,受到高度评价,同年9月至11月又发表了《西游记》、《老寿星》作品的摄影并参加《墨宝轩》工艺美术展。1997年6月,庆阳地区旅游局特选作品8件,送北京南戴河展览馆展出。
刺绣:宁县刺绣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具有稚拙、粗犷、浑厚、朴实的风格,凝聚着宁县人民宽厚乐天向上的气质,蕴含着博大、雄强阳刚的民族魂魄。在现代,宁县刺绣成为高贵的礼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受到国外友人的青睐。
剪纸:尚秀琴,女,生于1946年,家住宁县早胜镇寺底村,现任县政协委员,村妇联主任。自幼喜爱剪纸,从13岁开始逢年过节给村上群众剪窗花,七、八十年代是她技艺及作品成熟期,曾参加过乡、县、地、省剪纸培训班及创作班。作品“孔雀戏牡丹”、“上工”等在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及飞天杂志发表,受到地、县多次奖励。作品曾销往新疆、平凉、西安等地,十多幅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王惠萍,女,1957年出生,七、八十年代参加乡、县、地、省剪纸培训班和创作班。她的多件作品发表在甘肃农民报和甘肃日报上,她和马衡麟合作创作的国画《马儿停一停》、《草原女民兵》等作品发表于省、地报刊,并被省文化部门收藏,受到文化部门的奖励。王念茸,女,1953年出生,家住早胜镇清华村。从小喜爱剪纸艺术,七、八十年代参加乡、县、地、省剪纸培训班和创作班。她的剪纸作品曾在甘肃农民报、甘肃日报上发表。作品“养鸡”被庆阳地区群众艺术馆收藏。
美术:刘希贤,男,汉族,1947年5月生,甘肃宁县人。大专毕业,现为甘肃省宁县一中一级美术教师,宁县书画协会副主席。作品被《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一书认定为美术一级作品并入编许多绘画书籍,曾在甘肃日报,教育报,中国书画报刊登。多次参加省内外及地县展出,获奖多次。画路较宽,山水、人物、花鸟皆能,尤其是精心创作的梅花,既有传统技法,又具时代精神,堪称一绝。张鹏英,又名张巨洲,男,汉族,1945年生,甘肃宁县人,现为宁县文化馆美工,高级画师,地县文联、美协会员。作品在省内外数十次参展,参赛中十多次获奖,2001年5月其作品“虾四屏”在首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应邀参加了文化部门颁奖仪式。
纸布胶塑、根雕:石琦岳,男,1938年生,笔名石正明。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2年以来,经多次研究试制,创造出一种纸布胶塑新工艺,先后创制出“三星高照”、“唐僧取经”、“嫦娥奔月”、“双庆丰收”等作品,还研制出一种既可观赏又可实用的“虎柜”、“狮柜”、“象盒”、“马盒”等工艺品。1986年,作品“寿星”获庆阳地区一等奖,并被庆阳地区文化处收藏,1996年,国家沈阳国际艺术节上有8件作品参加展出。王俊祥,男,1939年11月出生,现为宁县二中教师,现代书画家联谊会民间艺术委员兼根雕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30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创作,已创作根雕作品200余件。1992年在县政府举办的“书法、绘画、根雕大赛”中获奖,1993年12月被选入《中国民间名人录》,1995年被辽宁沈阳市邀请参加“中国绝技博览会”,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艺术家”、“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作品被现代书法家联谊会收藏6件。“黄陵舞魂”被评为国际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