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庆阳市地图 >
宁县地图
宁县相关地区地图:

革命老区

民国初,宁县境内战火频仍,兵燹迭遭,封建军阀巧立名目,强取豪夺,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风起云涌。1915年,东南区5000农民包围县城,提出“反对新税,归交农具”的口号,点燃了陇东农民革命斗争的烽火。从此,宁县农民武装起义接连不断,抗税斗争如火如荼。民主革命时期,宁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最早活动的地方之一。1925年,出生于宁县太昌镇的青年王孝锡在家乡组织了“青年社”,在苦难深重的宁县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进步组织。1927年,他又与任鼎昌等人秘密成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太昌支部,宣传革命真理,点燃陇东革命火种。1930年初,刘志丹、谢子长到宁县一带宣传群众,开展兵运活动和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1933年,宁县先后建立起5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1934年,新宁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浴血奋战,开辟了1000多平方公里、拥有3万多人口的革命根据地。新宁县根据的建立,把陕北、南梁和关中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北上抗日的红军和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一师和红四师的一部分驻防宁县。陕甘宁边区时的新宁县,在抗日战争阶段,党政军民万众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抗日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武装斗争蓬勃发展,文艺事业一片辉煌,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对我党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和粉碎其军事进攻,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一个具大的贡献。在解放战争阶段,宁县党政军民一方面就地开展对敌斗争,配合野战部队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屡次进犯,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另一方面随军作战和踊跃支前,为解放大西北和解放全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自然资源

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物产富饶。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7℃,年日照2375小时,无霜期160—180天。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境内有马莲河、泾河、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多年平均总流量为55.05立方米/秒,总径流量17.36亿立方米。宁县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黄豆、小米等,尤以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宁县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山水形胜的灵气所致,出产的早胜曹杏、九龙金枣、黄甘桃、红富士苹果享誉国内外。近年来,果产品系列开发已成气候,年加工杏脯、枣脯、桃脯等果制品20多种6000余吨,有多种产品获部、省级奖,销往全国,走出国门。黄花菜产量居全市之首,质量为西北之冠,被外贸部命名为“西北特级金针菜”,荣获出口产品荣誉证书。薄皮绵核桃具有仁饱、味香、含油量高的特点,备受外商欢迎,畅销不衰。早胜牛名扬四海,是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名牌畜种。境内盛产各种中药材,有69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5种列入出口商品。生长在子午岭密林深处的羊肚菌、黑木耳极其珍贵。新近探明,县境西北部有油,东南部有煤,属西峰油田和陕北煤矿的一部分,开发前景诱人。

火葬之俗

“火葬”之俗,最早见于《墨子·节葬》篇:“秦之西义渠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焚后又如何?未说。可由公元1982年,宁县城南山一出土的文物作补充:一农户修庄子,挖出大小不等的许多陶罐,皆装有半罐骨灰。陶罐纵横排列有序,像当今“神主厅”牌位的样子。这便是周代以前,义渠戎族的葬俗了。《墨子》一书,是墨家鼻祖墨翟的门徒按老师遗愿编纂的。内容收入墨翟的论说,墨翟与弟子们的言行。墨翟是战国初人(前480—前420年),他周游各国,走过许多地方;有可能来过宁县。他死后,过了199年东周即灭于秦。所以,在战国中,晚期,《墨子》已有了册本。后至汉代,班固编著《汉书》,即将《墨子》录入《艺文志》目。据史载:义渠国都,原在宁县西北部地带。周平王(前770—前327年)东迁后。移入宁县,在公刘邑(今庙咀坪)原址上“筑城以自守”。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母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秦昭王接着起兵灭了义渠国。止此,宁县已被义渠戎族统治达数百余年。义渠国被灭后,又在宁县设立过义渠县制。从义渠国建都和出土实物,都说明“火葬”之俗始于宁县地区。

民间艺术

总述:宁县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繁多。按照市上提出的“黑绿文”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把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作为向外推介宁县、向内致富群众的新途径,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驱动的形式,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已由自发、分散的经营状态向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文化产品种类繁多,全县民俗文化产品主要有香包、刺绣、剪纸、皮影、雕刻等十大类160多个品种,特别是石雕、皮影、刺绣被中国民俗专家靳之林授称宁县三绝。二是产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县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其中制作户650户,联营5户以上的制作大户166户。庞清河等8人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杨维勤等12人被甘肃省民间艺术学会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昔会科等37人被命名为“庆阳民间艺术大师”。三是产销规模日趋拓展。全县建立公司22个,协会18个,建立县外营销窗口21个,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2006年生产各类民俗文化产品62万件,销售41万件,销售收入36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深圳等中大城市。
书法:权保乾,男,汉族,1945年11月出生,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联谊会理事,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甘肃分会理事,宁县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书画协会理事长。国画、书法入选于《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传览大典》、《中国书法选集》、《中日书法作品汇观》等十几部书籍和《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刊物,有14幅作品参加了“中国潍坊国际书画展”,10幅作品在北京美术馆参加了《当代中国书法家12人联展》。作品获《96中外当代书画家精品展》金杯奖,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书展金鹅奖,宣传西部大开发国际书画邀请展金奖,台湾“故乡情”书画大赛二等奖,中日交流展三等奖50余次。张致和,男,生于1927年中秋,宁县春荣乡徐家村人,大学文化程度,曾在陕西省教育厅任教研室主任,现为庆阳地区老龄书法协会会员。其兼收历代楷书名家之长,而自成一家。1989年获于佑任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1999年获甘肃省知识分子书画展优秀作品奖。曹艾生,男,汉族,副教授职称,1936年6月24日出生,甘肃省宁县人。1980年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院。现任庆阳地区西峰市书法协会理事,庆阳地区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作品在省市多次展出,曾获三省十七县书法联赛二等奖、全国书画大赛奖,曾入选《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入刻《中国西王母万碑林》,并收入入刻作品大典。参加2001年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华魂”书画作品展。昔会强,男,生于1962年10月,大专文化程度,现任宁县文化馆馆长。从1985年至今,有30多幅作品在省地报刊及书法作品选集发表。2001年2月在湖南省书协、《书画报》编辑部、世纪书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举办的“世纪书香全国书画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并被授予“书纪书香艺术人才”荣誉称号。
石雕:庞清河,宁县湘乐镇庞家川人,农民,高中文化程度。1994年冬,有《南极寿翁》被庆阳地区艺术馆选展,引起庆阳地区艺术界的重视。1997年6月,创作《四牛八犊》一件,受到高度评价,同年9月至11月又发表了《西游记》、《老寿星》作品的摄影并参加《墨宝轩》工艺美术展。1997年6月,庆阳地区旅游局特选作品8件,送北京南戴河展览馆展出。
刺绣:宁县刺绣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具有稚拙、粗犷、浑厚、朴实的风格,凝聚着宁县人民宽厚乐天向上的气质,蕴含着博大、雄强阳刚的民族魂魄。在现代,宁县刺绣成为高贵的礼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受到国外友人的青睐。
剪纸:尚秀琴,女,生于1946年,家住宁县早胜镇寺底村,现任县政协委员,村妇联主任。自幼喜爱剪纸,从13岁开始逢年过节给村上群众剪窗花,七、八十年代是她技艺及作品成熟期,曾参加过乡、县、地、省剪纸培训班及创作班。作品“孔雀戏牡丹”、“上工”等在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及飞天杂志发表,受到地、县多次奖励。作品曾销往新疆、平凉、西安等地,十多幅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王惠萍,女,1957年出生,七、八十年代参加乡、县、地、省剪纸培训班和创作班。她的多件作品发表在甘肃农民报和甘肃日报上,她和马衡麟合作创作的国画《马儿停一停》、《草原女民兵》等作品发表于省、地报刊,并被省文化部门收藏,受到文化部门的奖励。王念茸,女,1953年出生,家住早胜镇清华村。从小喜爱剪纸艺术,七、八十年代参加乡、县、地、省剪纸培训班和创作班。她的剪纸作品曾在甘肃农民报、甘肃日报上发表。作品“养鸡”被庆阳地区群众艺术馆收藏。
美术:刘希贤,男,汉族,1947年5月生,甘肃宁县人。大专毕业,现为甘肃省宁县一中一级美术教师,宁县书画协会副主席。作品被《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一书认定为美术一级作品并入编许多绘画书籍,曾在甘肃日报,教育报,中国书画报刊登。多次参加省内外及地县展出,获奖多次。画路较宽,山水、人物、花鸟皆能,尤其是精心创作的梅花,既有传统技法,又具时代精神,堪称一绝。张鹏英,又名张巨洲,男,汉族,1945年生,甘肃宁县人,现为宁县文化馆美工,高级画师,地县文联、美协会员。作品在省内外数十次参展,参赛中十多次获奖,2001年5月其作品“虾四屏”在首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应邀参加了文化部门颁奖仪式。
纸布胶塑、根雕:石琦岳,男,1938年生,笔名石正明。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2年以来,经多次研究试制,创造出一种纸布胶塑新工艺,先后创制出“三星高照”、“唐僧取经”、“嫦娥奔月”、“双庆丰收”等作品,还研制出一种既可观赏又可实用的“虎柜”、“狮柜”、“象盒”、“马盒”等工艺品。1986年,作品“寿星”获庆阳地区一等奖,并被庆阳地区文化处收藏,1996年,国家沈阳国际艺术节上有8件作品参加展出。王俊祥,男,1939年11月出生,现为宁县二中教师,现代书画家联谊会民间艺术委员兼根雕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30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创作,已创作根雕作品200余件。1992年在县政府举办的“书法、绘画、根雕大赛”中获奖,1993年12月被选入《中国民间名人录》,1995年被辽宁沈阳市邀请参加“中国绝技博览会”,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艺术家”、“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作品被现代书法家联谊会收藏6件。“黄陵舞魂”被评为国际优秀作品。

历史文化

远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从事种植、畜禽饲养、制陶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九龙河畔的董庄村,有一处距今约六千多年历史的仰韵文化遗址,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炭化粟粒,是庆阳市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谷物。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境内桥山(即子午岭)一带活动,同北地人岐伯论医,形成《祝由科》,进而被整理成《黄帝内经》,后世尊岐伯为医学鼻祖,称中医为“岐黄之术”。黄帝原冢就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夏商时期,宁县属雍州,是周族发祥之地。《庆阳府志》载:“夏桀二十二年公刘迁豳”,在宁县城西庙嘴坪筑公刘邑,建古豳国,大展农耕,扩疆僻域,经10代400余年的经营和发展,成为西北最强大的部落方国。“周道之兴肇始于此。”平王东迁后,义渠族在这一带建立部落方国,雄踞一方。义渠戎国都城治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秦灭义渠后置义渠县,兼置北地郡,宁县始有地方行政之机构。秦始皇数游北地郡,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经县属子午岭主脊约60公里,使宁县成为辅翼咸阳的军事要地。汉置泥阳、大要、弋居、彭阳、襄乐、义渠6县(道)。公元30年,征西大将军冯异进军义渠县,兼领北地太守事,控制了这一军事要地。汉时,宁县文臣武将层出不穷。丞相公孙贺文武兼备,政绩斐然;公孙敖四次为将,屡立战功;义阳候傅介子智斩楼兰王,打通了丝绸古道;度辽将军梁?#91;南征北战,数败匈奴。魏晋时宁县地属雍州安定郡,文臣、武将、学者辈出。良平傅氏家族史册有名者达50多人,傅玄、傅咸父子著述“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傅玄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北魏先后置华州、班州,邠州、豳州,辖西北地、赵兴、襄乐3郡,领10县。辖区南到陕西永寿、旬邑,北至陕西吴旗。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抚宁戎狄”为名,改豳州为宁州。隋、唐时,数度置州辖郡领县,成为当时的京畿重地。隋时,上大将军乐安郡公袁谐、上大将军蕲春郡公达奚长儒、左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窦荣定、左卫大将军绛郡公李礼成、河间王杨弘先后任宁州刺史。唐初,秦王李世民三战宁州,翦除割据势力,大败突厥兵,巩固了唐王朝的西北边防。中宗年间,宁州刺史狄仁杰“德政斐世”,“州人勒碑以颂”。“安史之乱”中,唐肃宗驻跸宁州彭原郡,召集天下兵马,平息叛乱,恢复统一。宋、元时,宁县为军事州,辖五县,地处边关前哨。驸马都尉韩崇业系眷云阳公主出任宁州刺史,右仆射张集贤为宁州经略使。抗金名将吴?、王庶、吴?先后驻兵宁州。金蒙大战于大昌原。明时,宁县仍置州领县。康熙二年,析庆阳等府四府以置甘肃省,宁州遂属甘肃省。这一时期,宁县教育特别发达,在历次科举中进士及第者达数十人。吕经一门三进士;贾瓘高才积学,卓冠一时;刘奕煜为道光严师,深受朝野敬重。辛亥革命爆发后,彭四海、汪兆黎等有识之士积极响应,聚众4000人,在湘乐莲池发动起义,打响陇东反帝反封建第一枪。

相关记载

火葬之俗始于宁县:“火葬”之俗,最早见于《墨子·节葬》篇:“秦之西义渠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焚后又如何?未说。可由公元1982年,宁县城南山一出土的文物作补充:一农户修庄子,挖出大小不等的许多陶罐,皆装有半罐骨灰。陶罐纵横排列有序,像当今“神主厅”牌位的样子。这便是周代以前,义渠戎族的葬俗了。《墨子》一书,是黑家鼻祖墨翟的门徒按老师遗愿编纂的。内容收入墨翟的论说,墨翟与弟子们的言行。墨翟是战国初人(前480—前420年),他周游各国,走过许多地方;有可能来过宁县。他死后,过了199年东周即灭于秦。所以,在战国中,晚期,《墨子》已有了册本。后至汉代,班固编著《汉书》,即将《墨子》录入《艺文志》目。据史载:义渠国都,原在宁县西北部地带。周平王(前770—前327年)东迁后。移入宁县,在公刘邑(今庙咀坪)原址上“筑城以自守”。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母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秦昭王接着起兵灭了义渠国。止此,宁县已被义渠戎族统治达数百余年。义渠国被灭后,又在宁县设立过义渠县制。从义渠国建都和出土实物,都说明“火葬”之俗始于宁县地区。
木形象棋诞生在宁州:象棋在中国流传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初象棋是“金钢成形”的象形立体棋子。象棋的制作十分不便,这就导致象棋仅为达官贵人把玩,普通百姓是很难涉足其中的。在象棋的发展史上,古老的宁州曾经演绎过一段象棋轶闻。唐代“天宝之乱”时,玄宗皇帝逃往四川,肃宗李亨在宁夏灵武继位,圣号“肃宗”。次后,肃宗驻跸宁州彭原郡(天宝元年改宁州名),发兵平叛乱。闲暇之余,肃宗与爱妃张良娣(后封为皇后)对奕,“金钢成形”的棋子碰撞发出的声音传到了屋外,散官李沁听到后忧心冲冲地向肃宗劝谏:“现在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时候,前方战士拼着性命打仗,您这样疏于政事,玩棋作乐,很容易引起将士的不满,后果不堪设想啊!”,肃宗想李沁说的也不无道理,但军旅生活实在枯燥无味,棋还是要玩的,否则还不把人闷死。肃宗让手下人用一种叫做“于树鸡”的棉质软木雕刻成棋子,它克服了铜形棋的各种弊端,玩起来既轻便又没有响声,肃宗皇帝非常满意。李亨做梦也没想到这种棋子问世后会很快风靡全国,虽然它还是象形棋子,但制作毕竟比铜形棋子简便了许多。它是铜形棋向文字棋过渡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象棋史上有着辉煌的一笔。木形棋的诞生地宁州虽然不为全国众多人熟知,但这段在象棋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轶闻却是我们无法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