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盛镇地图
和盛镇相关地区地图:
畜牧业发展
和盛镇从本地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开发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饲养为基础,以建设重点村、规模户为重点,突出抓好农头企业建设,走“小群体,大规模”和“公司+农户”的路子,大力发展牛产业,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有效地促进和带动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突出发展重点建好龙头大场:“点燃一盏灯,照明一大片”。为此,和盛镇以培育发展龙头养殖大场为重点,合理定位,稳步推进。近两年来,该镇以诚信服务、扩大宣传,放宽用活政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一方面从加大环境创建工作力度入手,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服务功能;加强镇区及长西庆沿线环境专项治理工作,改变镇容镇貌;进一步优化投资优惠政策,积极推广“一站式”工作,“一条龙”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各方努力,使兴旺牧业、中盛畜产、天和公司等一批以养牛为主的大型企业落户和盛,舞起了牛产业的龙头。龙头养牛大场的兴起,使和盛小型家庭养牛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该镇趁势引导,一手抓规模牛场建设,一手抓农户散养,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配套服务,努力增加全镇牛存量,使全镇的养牛业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牛经济“牛”气十足。龙头养牛大场——兴旺牧业公司,现完成10栋130间双列式牛舍建设工程,目前牛存栏650多头。养牛重点村子湫包头集中连片建成暖棚44栋89间,全村牛存栏达到390头,养牛户占总农户的70%。全镇累计牛存栏达到7583头,青贮饲草5000多吨。
加强科技指导推动品种改良:加强科技指导,推动品种改良,是和盛镇着力做好“牛”文章的重要一环。该镇在扶贫部门《宁县肉牛胚胎移植及品种改良项目》的支持下,在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公司建立起了早胜肉牛良种繁育中心,建成胚胎移植、冻配改良试验操作室内800平方米,母牛舍7栋105间,种公牛舍2栋10间。同时,该镇在县畜牧中心大力支持下,使县畜牧中心畜牧师李振明作为科技特派员,下派兴旺牧业公司担任技术指导员李振明下派后,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拥有0.1%的股权,成为公司的股东之一。为了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水平,他突出抓源头工程,充分发挥个人技术特长,凭借自己掌握的家畜胚胎移植、胚胎分割、克隆等技术,推广了肉牛胚胎移植、疫病防治技术、改良品种早胜牛品种,并在和盛镇及兴旺牧业公司的协助下,与甘农大动物科技学院、省家畜繁育中心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全力开展了企业技术创新,以技术合作联营形式,引进利木辛、海福特、德国黄牛、红安哥斯、西门塔尔、荷斯坦奶牛等良种牛冻精1180支,开展早胜牛杂交改良、胚胎移植、冻配母牛97头,产杂交牛犊15头,实施胚胎移植46例,产牛犊14头,提高了早胜牛的品质,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申报品牌商标提高产业效益:针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和盛镇采取了一切行之有益的手段,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为了使早胜牛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以兴旺牧业为主体,积极建立科学饲养、安全防疫、安全检测标准体系,把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轨道。在兴旺牧业等重点养殖场严格依据国家和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化生产,建立“防疫至上”的安全防疫标准体系,实现“绿色养殖”。抓住饲料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对饲料供应定期抽样检查,确保不出问题。经过一系列努力,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东紫”牌早胜牛商标,经报请国家质检总局核准了港澳活牛出口权。兴旺牧业严格按各项标准指数,选出了23头早胜牛,从饲草配制、药物使用、科学育肥等各个方面,严格按国家检疫总局标准进行精心追肥,据测每天每头增重1.72公斤,2008年11月底便可出栏出口,可收入近20万元。
资源优势
镇内电力资源充裕,拥有年发电量130万千瓦的小型水电站1处,矿产资源丰富,是西峰油田的一部分,瓜菜、苹果、规模养殖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已有各类企业40多家。市场繁荣,商贸发达,是宁县西区文化、商贸中心。该镇已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文明乡镇”称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46元。
教育发展
温江区和盛小学位于温江区和盛镇杨柳河畔,学校占地面积25.5亩,校园布局合理,四季如春,是一所典型的花园式学校。中心校现能容纳24个教学班,全镇有二所基点校,二所村小,共计达40个小学教学班、12个幼儿教学班的办学规模。学校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高级教师33人,市优秀青年教师1人,县优秀教师12人,学校向城关及周边学校输送干部3人,优秀骨干教师近20人(其中包括市优青、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学能手、区教坛新秀)。学校本着“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整体育人”的办学思路,全体教员工以饱满的热情、培育和关爱着学校的每一位学生。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从“普九”复查到“课程改革”,和盛小学都以他特殊的身份展示了温江区农村小学的风范。1997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并连续十多年被市教育授予“成都市体育传统运动学校”,1999年和盛小学率先完成了普九的复查验收,并成功的接待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现场会等重大会议的召开,先后被温江区教育局授予“五优学校”、“绿色校园”、“全区青少年航模试验基地”、“温江区社区教学办学点”等,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成绩显著,连续三年在“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中获一等奖,多次受到了各级领导单位嘉奖。先后接待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原中国教育总工会主席方明,原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市委副书记黄忠莹及外国友人来校视察参观。那来之不易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那气势磅礴的“千人武术操”,那精美别致的“千蝶剪纸”,那历史修久的“悠悠图腾”!这一切都折射了和盛小学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相信和盛小学全体师生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将迈着更加坚实的步伐,与时俱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农村建设
宁县和盛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这两个主题,扎实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镇上投资59万元,完成了民乐、昌盛西街500米的硬化及街区辅车道3120米的铺油硬化。通过启动民间资金,鼓励私人资本投入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2458.5万元,新建住宅居民楼6栋260户、2.42万平方米;新打机井1眼,建成5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一座,铺设供水管道2640米、排水管道2510米,安装路灯60盏,提升了小城镇品位。镇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结合各村实际,完成了全镇22个村的小康村规划及居民点的规划和土地协调工作,重点实施了和盛村小康农宅示范点和西高村农宅示范点建设。西高农宅示范点改造复垦土地36亩,建成前庭后院式农宅15户。完成3条330米的道路整修、铺砂上石工程。和盛村小康农宅示范点规划占地20亩,计划总投资375万元,建成二层独院式小康住宅30户。各村还设立文化书屋、组建了秦腔、秧歌文艺演出队,在农闲时间为群众义务演出。镇团委、妇联组织青年农民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六进家庭”、“美德在农家”、“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创建活动。目前,全镇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农户”890尸、文明家庭1109户;已完成农电网改造村16个,自来水入户14个村;村庄道路铺油罩面2条12.5公里,村庄道路铺砂硬化21条58.4公里,整修拓宽土路基50多公里;新建高标准住宅3350户,架设闭路电视2440户,全镇电话、闭路电视普及率达95%,有80%以上的农户家用电器齐全,65%以上的农户进行了改厨、改厕、改圈。
基本介绍
和盛镇位于吴凤公路沿线,是董志塬重要集镇,交通信息便捷,自然条件优越。现辖19个村委会,171个村民小组,37350口人,耕地7.14万亩。
科技发展
一是科技管理体系日益健全。镇上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科技副镇长,健全了科委科协,确定了5名科技专干,24个行政村调整补充了科技副村主任。确定了村级技术员、督导员。全镇形成了层层有组织,级级有人抓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二是全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镇政府将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科技意识的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宣传培训活动。全镇年均培训农民0.6万人(次),技术骨干500人。已初步形成各级干部抓科技,科技人员推科技,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全镇上下依靠科技兴镇富民的共识。三是科技示范效应日趋明显。按照“上规模、上水平、强效应、增效益”的基本思路,加大人、财、物、技术和项目的投入力度,实施重点突破,加快示范点建设,全镇共建成科技示范村20个,各类科技示范点10个,基本形成了村村有示范田,户户有明白人的科技示范新格局。四是科技兴农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全镇共种植地膜玉米5600亩,油菜地复种玉米1300亩,建成优质蔬菜基地3800亩,种植紫花苜蓿1600亩,新增九龙金枣220亩。落实果实套袋40万只,重点产业的技术含量得到提高,科技投入经济效益明显。五是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形成。我们把科技投入作为一项“硬指标”,提早安排,纳入预算,作到了专款专用。今年全镇科技投入达165万元,群众性自筹127.5万元,并多方争取,全力筹措,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群众自筹和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