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镇地图
平海镇相关地区地图:
资源优势
海洋资源:平海优势在海,希望在海,潜力在海,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空间大。全镇21公里长的海岸线环抱着10米等深水线浅海及滩涂面积约6.3万亩,已开发近万亩,未开发的达5万多亩,为平海建设海洋强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海水水质优。平海湾海水常年平均水温20℃,工业污染少,淡水径流注入量小,海水盐度适中、稳定,实乃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风水宝地。三是风浪较平静。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美称的平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平海湾内洋面的风浪较湾外显得平静多了,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天然屏障。
旅游资源:1.文化资源,平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平海卫学培养出举人64人,进士13人,还有周德兴、戚继光、施琅、郑成功等英雄人物,曾经到过平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平海成为远近闻名的“海滨邹鲁”(拥有蜚声中外的“天后宫”、“城隍庙”、“师泉井”、“探花府”、“进士坊”等一批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区位资源,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美称的平海金色沙滩、众多形态各异、鬼斧神工的海滩岩、观音洞、鸬鹚屿、箭屿两个小岛屿以及平海与湄洲岛、乌丘岛一衣带水且呈犄角之势,所有这些都为平海发展滨海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风力资源:平海的风力资源相当丰富,年均5级以上风力约320天,10年前曾是国家风力资源开发十大重点跟踪评估单位之一。
石头资源:全镇石头储藏量1亿立方,可创产值15亿元,且石头质量上乘,名闻遐迩,尤其是上林的锈石,曾是天安门广场修葺的首选材料。
人力资源:贤人能人多。平海临海近台加上得风气之先,台胞、侨胞、胞澳同胞众多(约5000人)、各种高级人才(高工、教授等)约100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0人(其中厅级约15人,处级约60人)、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约200人。
海洋经济
养殖业:平海镇现有海带养殖面积1.2万亩,现每年以千亩面积进行拓展,年产量达3万吨,产值1.2亿元。主要销往广东、四川、江西等大城市。养殖龙须菜2000亩,年产量2000吨,产值1000万元,养殖牡蛎5000亩,产量2.5万吨,产值1300万元,梭子蟹、对虾等池塘养殖年达500吨,产值5000万元。近年来,邀请科研院校及专家论证,一般认为鲍藻套养模式切实可行,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经镇领导研究,采取村主干带头发展鲍藻套养模式,即鲍鱼与海带混合养殖,于2007年投入苗种100万粒,通过1年多来的试验,其成活率达93%,比室内提高3个百分点;生长速度快,比室内养殖可节约养殖2个月。之后2008年下半年,我镇又鼓励部分渔民先带头养殖,予以一些养殖设施费用补贴,为做好鲍藻套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状鲍藻套养模式发展越来越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育苗业:平海现有20多家育苗场,主要育苗品种为皱纹盘鲍、九孔鲍、刺参,白虾、海带、鱼苗等,年产鲍鱼苗5000万粒,刺参2000万只,对虾50亿虾、海带4万片、鱼苗50万尾。
加工业:针对海藻资源丰富,现发展上规模的海带加工场1个,位于平海村,年加工海带5000吨,产值2000万元,小型海带加工20多家。
基本概况
平海镇位于惠东县境东南部,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南临南海,西北接巽寮镇,北连铁涌镇,距县城44公里。因镇区南部一处地面,高度与南湾海海面几乎同一水平线而得名。撤并乡镇前,该镇海岸线长33公里,面积142.13平方公里。平海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特产丰富,盛产各种优质蔬果和名贵海产,素有“鱼米之乡”之称。2006年以来,平海镇委、镇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建设“富裕、安康、和谐新平海”的总目标,全力打造“四大基地”(即以平海电厂、东山海风力发电项目为主体的电力能源基地;以碧甲码头、大澳塘码头为依托的稔平半岛区域物流基地;以“古城—双月湾—海龟湾—温泉”为品牌的滨海旅游基地;以冬种马铃薯、大顶苦瓜及高位池养虾、工厂化养鲍、高科技养鱼等为支柱的特色农业基地),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完善水、电、交通、通讯、码头等基础设施,加强市政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昔日的古城焕发了新姿。
历史名人
杨朝枢(生卒年不详),字松涛。清代归善县平海(今惠东平海镇)人。授生徒百余人,乡中生员全出其门。虽不甚富裕,却乐善好施。乾隆年间平海三次灾荒,他尽力赈济。凡修建桥路、学宫、考棚等,倾家出力。著有《诒香集》,与其子举人观奇、其孙举人炳奎合著《三世合稿》。乾隆《归善县志》收有其《过唐子西故居》诗:"南原缓绺夕阳西,欲觅幽踪径草迷。沙子步头晴露浴,舍人巷外晚鸦啼。省愆只觉君恩重,寄傲何知客况凄。岭上白云千古在,高名应与鹤峰齐"。光绪《惠州府志》有传。
行政辖村
,佛元村渔业村东和村径口村寨头村六乡村油元村鹧洞村咸台村碧甲村
旅游资源
平海古城于1991年2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保护完善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和城内十字古街。古城门楼高大雄伟,门洞深14米、高24米、宽2.5米,城楼长16.8米、宽10.6米、高7.1米,有浓厚的民族建筑特色。古城内外,有著名的龙山松翠、星海联珠、平楼烟景、魁阁梅英、江天晴雪、岳涧清流、龙泉听梵、古岭观湖、古渡渔村、孤洲钓月等十景。平海城南2公里处的平海湾,湾长6.5公里,宽3.5公里,面积22.8平方公里,半月形海滩长达10公里,离岸边百米内,海底平坦无礁石,海水清澈,深不超过1.5米,是优美的天然海水浴场。鹧洞有一处温泉,有待开发利用。该镇海陆交通便利。海运可达香港、惠州港等地。公路通稔山与广汕公路相接。正在修建的大亚湾海滨公路纵贯全境。600年沧桑,平海古城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
文化资源
1、英雄民兵连:前身是1951年建立的工人纠察队,1958年改名为“警卫连”,1961年又改名为“港口基层民兵连”。1962年10月7日,以张苞为连长的民兵连在小星山岛与偷袭的美蒋武装特务进行了浴血斗争,击退了敌人,保卫了国家。民兵连队1964年8月1日被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广州军区授予“英雄民兵连”称号。港口英雄民兵连是重要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中小学生数千人次,是平海镇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2、民风民俗:平海古城是东江地区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区域,这里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传统:元宵的“闹花灯”、“偷青”,农历三月三的“摆戏台”,瑞阳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拜月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古城民俗风情。同时,平海还保留了多种民间艺术:楹联,渔歌,书画,扮景,民间舞蹈“鲤鱼追春”、“九凤朝阳”、“彩蝶恋花”……,似一颗颗闪亮的星光点缀着古城璀璨的夜空。平海被市评为“楹联之乡”,西北村被市评为“舞鲤鱼特色之乡”。为继承和弘扬古城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1984年以来平海镇已举办了五届古城民间文化艺术节,古城民间文化艺术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盛事。3、独特方言:平海古城曾是守御城所和当时的商贸集散地,各地的将士、客商云集,南腔北调的人们长期聚居,不同的方言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混合型方言土语――军声。军声是一种以北方语系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客家话、闽南话,军声语音十分动听,极富音乐性,总给人以清新、亲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