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襄镇地图
平襄镇相关地区地图:
发展劳务产业
与此同时,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增收难的实际,镇上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入手,重点发展劳务产业。2007年,该镇结合新农村试点、IFAD、整村推进等项目的实施和千名干部下基层宣讲等活动,先后组织举办缝纫、花边刺绣、种植、养殖等培训班16期,培训各类人员3680人次,向北京、浙江等用工基地输出各类劳务工10220人,创劳务收入达3352万元。今年,全镇已输出各类劳务工今年4869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平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坚强的后盾。如今,“富在农家”在平襄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发展概况
2007年,平襄镇完成生产总值达6300多万元,同比增长9.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销总额11390万元,同比增长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98万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30元,净增100元。2007年该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乡镇”、“基层组织建设和‘双培双带'工程先进乡镇”、“项目建设先进乡镇”、“梯田建设先进乡镇”等十多项荣誉奖项。同时,被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
抓增收结构调整添活力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近两年来,平襄镇大力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使农民的种植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全覆膜玉米打开种植新局面。平襄镇现有川台地1.5万余亩。多少年来,这些宝贵的水川地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种的全是清一色的冬小麦。2007年春季,镇上有选择地在川区4个村推广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一举成功,发展面积5000亩,经受住六十年一遇的大旱灾害获丰收,仅此一项,群众产粮360余万公斤,产值近500万元,老百姓亲切地称其为旱不垮、打不烂的“铁杆庄稼”。由于抗旱增产效果特别显著,镇上加大了推广力度,在去年完成5000亩秋覆膜的基础上,今年镇上因势利导,按照川台地就是任务的要求,在天气解冻后就组织群众抢墒覆膜,完成春季顶凌覆膜7000亩,使全镇全覆膜玉米种植由4个村扩大到15个村,面积突破13000亩。这一做法为干旱地区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开创了新路子,省上在该镇宋堡村召开了全膜玉米种植推广经验交流会,要求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种植不断提升、示范片带种植规模扩大。该镇采取马铃薯种植与梯田建设、机械化、良种化、科学栽培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2007年人均达到2亩,在孟河等8村建立了万亩马铃薯种植示范片带,亩均达到2000公斤,农民户均增收1900元,马铃薯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户达150多户。同时,在旧店子村搭建网室100座,繁育马铃薯原原种100亩,已经取得了初步效益。今年,全镇规划连片种植马铃薯10000亩,其中建设2000亩以上示范点4个。
蔬菜种植规模明显增加,草畜种植创出新路
蔬菜种植规模明显增加,草畜种植创出新路。平襄镇通过政府扶持、项目补助、大户带动,蔬菜种植无论从规模、品质、收益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2007年仅在宋堡村就新建塑钢大棚200座,全镇大棚累计突破1500个,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0亩以上,年产值300多万元。目前,平襄镇以蔬菜为主,肉、蛋、奶、饲料为体系的城郊经济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采取项目拉动、协会带动、企业促动、政府推动的四轮驱动发展模式,加快推进草畜产业发展步伐,全镇畜禽存栏达到4.99万头(只),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到325户,培养了王德祥、杨维江等一批种草养畜致富带头人。
求发展项目建设绘蓝图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近两年来,通渭县平襄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千方百计抓项目,凝心聚力谋发展,两年间全镇共争取各类项目30多个6000多万元,为全镇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2006年,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被确定为全省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该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梯田、道路、生态林、沼气池等建设,圈舍改造、牧草种植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年度任务。亲临一线指挥的镇上负责同志介绍说,“我们一定要按照不抓项目就是失职,抓不好项目就是不称职的要求,积极争取项目,认真实施项目,严格管理项目,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够按期完工,确保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确保真正发挥效益”。据了解,2007年平襄镇共有各类在建项目19项,总投资4054.92万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12项。目前已储备各类项目14项,总投资达6000多万元。
夯基础民生环境大改善
平襄镇是通渭县情的典型代表,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群众生活困难。梯田建设一度是修修停停,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几十亩的点就算“破天荒”了。然而在近两年来,平襄镇党委、镇政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两个坚持不懈”的决策部署,在梯田建设上大手笔谋划、大规模兴修、高标准建设、整流域治理。按照“发动群众是基础、科学规划是前提、机制创新是关键、工程质量是核心、资金筹措是保障、产业开发是出路、综合治理是根本”的梯田建设总体思路和“政府引导、(村)两委主抓、村民理事、群众参与”的运作机制,高标准推进梯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