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地图
平阳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数据
据六次人口普查,平阳县境人口情况是:第一次(1953年6月30日)342524人;第二次(1964年6月30日)435784人;第三次(1982年7月1日)675467人;第四次(1990年7月1日)702804人;第五次(2000年11月1日)740448人;第六次(2010年11月1日)76.17万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4.8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6.1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8人减少0.5人。在性别构成上,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9.39万人,占51.72%;女性人口为36.77万人,占48.28%。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1下降为107.13。在年龄构成上,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47万人,占15.06%;15~59岁人口为53.68万人,占70.48%;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01万人,占14.4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8万人,占10.2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4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0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3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7个百分点。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27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03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73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7.5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715人上升为5609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7353人上升为1185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8471人上升为3116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4735人下降为36150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86万人,文盲率为7.69%。同名废县
历史上还有一些“平阳县”建制,均已废除。列举如下:一、古尧都,春秋晋羊舌氏邑。汉置平阳县,故城在今山西临汾县南,隋改为临汾。二、战国齐南阳邑,汉置南平阳县,故城即今山东邹县治。三、三国魏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四、西晋改西汉平春县为平阳县,从刘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起为义阳郡和司州、北司州、南司州、郢州、申州治所。隋开皇三年(583)改名义阳县,西汉治在今信阳市平桥区西北,东晋末移治仁顺城今信阳市浉河区。五、东晋置,五代晋省,宋复置,明省,即今湖南桂阳县治。六、南朝宋置,属始平郡,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西北。梁废。七、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赣县置,属庐陵郡南部都尉。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平固县。县城在今江西兴国县永丰乡马良村一带。历史沿革
平阳县境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领土,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越灭隶楚。秦统一中国,属闽中郡。楚汉之际,闽君驺摇(越王勾践后裔)率越人从诸候灭秦击楚。公元前192年(汉惠帝三年),论高祖时佐汉功,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始有文字可据。三国吴时,在今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晋时始建县,初名始阳,继改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横阳既平,改名平阳,一直沿袭至今。1981年析鳌江以南7区1镇另置苍南县。分县后,平阳县辖万全、鳌江、水头、麻步、腾蛟、山门、顺溪7区和城关镇;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全县辖17镇17乡;2000年并为17镇14乡;2010年并为16镇13乡;2011年,根据温州大都市核心区区划调整方案,调整为10镇1乡。建置从属:据《史记·东越列传》,驺摇因佐汉“功多其民便附”,乃立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平阳属东瓯王国。至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惧闽越攻击,“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间,”国灭。公元前85年(汉昭帝始元二年),以其地为回浦县地,隶会稽郡南部都尉(据《汉书·地理志》)。东汉光武帝时将原来的闽中地更名章安(《后汉书》及《宋书》另引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属会稽郡东部都尉。公元138年(顺帝永和三年)分章安的东瓯乡设立永宁县。239年(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又分永宁南面置罗阳县,并在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仍隶会稽郡东部都尉。至257年(三国吴孙亮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都尉设临海郡,罗阳改属之。268年(三国吴孙皓宝鼎三年),改罗阳为安阳县,领属不变。西晋统一后,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安阳为安固县,隶属州郡仍无变动。这是平阳建县前的历史。
建县历史:平阳建县有1700多年历史。283年(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仍隶扬州临海郡。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设永嘉郡,统永宁、安固、松阳、横阳,从此横阳改隶扬州永嘉郡。县治据说是郭璞所选,隆庆《平阳县志》云:“自晋郭景纯定县治,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蛾眉’之句。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鸣山为伏虎,言其形势也。”在当时闭塞的条件下,县城不得不偏于东北一隅。隋唐之际,因战乱频仍,一度撤销县制,并入安固或永嘉,而自701年(武后大足元年)复置。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辖地,改名为平阳。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艰辛开垦,及大自然条件的变化,宋朝以后,平阳已成为“两浙咽喉,八闽唇齿”。至明、清两朝,“邑之盐亭大小屿诸山,向为斥卤者,兹皆为沃壤,而旁海成市如堂奥焉。至番舶贡琛,往往守风其间。远望海上马鞍、麂山,俨然外屏。是不独两浙咽喉,八闽唇齿,抑又为大洋之门户矣”(乾隆《平阳县志》)。民国以来,一直延续县级建制,并发展为平阳、苍南两大县。
县境变迁:自283年(西晋太康四年)建县以来平阳县境历经多次小变迁,一次大变迁。1452年(明代宗景泰三年)闽、括间政局不稳,山民穷困无告,时有起义发生。为了加强统治,巡抚孙原贞奏设泰顺县,因析原归仁乡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区域归泰顺。三十四都因无户口可稽,以其地分隶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县由55都减为51都。清初,郑成功等义军在东海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1661年(顺治十八年)曾下令“迁界”由尚书苏纳海负责,“撤边海三十里居民而空其地”,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移民并村的残暴政策。平阳副总兵张思达反对当时县令高仪坤依瑞安例内迁五里的主张,坚持内迁十多里,造成“男号女哭,四境相闻”的惨状,田园弃置过半,“所存图里,十仅有四”。1670年(康熙九年),清朝严正声明政局较前稳定,下令“展界”,一直到1691年(康熙三十年)才恢复原来图籍。只有原属二十四都的南麂诸岛,明时居民因倭寇之乱散入内地,以军籍余额编补,名存实亡。南明时,郑成功曾驻营其地,终清之世,未入版图。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垦发展,建立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鉴于老根据地革命斗争形成的惯例,于1952年将瑞平行政村从瑞安凤翔乡划归腾蛟区的龙尾。1953年,又将属瑞安石龙乡的根竹行政村划归腾蛟包洋。195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麂乡划归成立不久的洞头县管辖,1957年8月,又将其重划归平阳,恢复原貌。1955年秋,国务院决定,将平阳管辖的台山列岛划归福建省霞浦县。宋桥乡的杜山头自然村毗邻瑞安,历史上一半属瑞安,一半属平阳,管理方面诸多不便。经两县有关代表磋商,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经上级批准后,于1958年上半年,将该村划归瑞安县仙降区吴桥乡管辖。平阳原是一个大县,1949年以前面积5690.3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土地总面积相当于瑞安、文成二县之和,而耕地面积则比瑞安、文成、泰顺之和尚超出5万多亩,人口则占温州地区的三分之一。浙江省和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接受全县干部和群众的要求,颁发了(81)国函字68号和浙政(1981)68号文件《关于平阳县划分为平阳、苍南县的通知》,决定于1981年6月18日开始,将平阳县的矾山镇和宜山、钱库、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7个区析出,另建苍南县,这是平阳建县以来县境的最大一次变迁。全县面积由原来的2243平方公里减为1051平方公里,海岸线减为22公里。
行政区划
2011年,平阳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平阳县辖昆阳、鳌江、水头、萧江、万全、腾蛟、麻步、山门、顺溪、南雁等10个镇和青街畲族乡1个乡。【昆阳镇】面积80.4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人民路,邮编:325400。辖6个社区(城南、仙坛、横阳、九凰、兴业、联安)、50个行政村(水塔、后垟、沙岗、九街、南岙、凤山、南丰、垟岙底、皇岙、阳岙、平塔、牧垟、城东、前宕、白垟、雅山、烟台、龙安、西浦、殿后、童桥、黄山头、垟教、溪岙、万兴、后岙、长山、步廊、三杆桥、雅村、水亭、前爿、庆丰、石塘、西戈、莲大新村、临区、万金、万丰、溪坑店、庙头、民丰、蒙垟、上林垟、建丰、鸣山、郭庄、铁凤、新欣、湖屿)。【鳌江镇】面积191.5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塘古北路,邮编:325401。辖8个社区(商城、兴隆、曹门、江滨、南门、水深、西洋、曙东)、112个行政村(种玉、藕莲、孙家垟、横河、蓝田、古鳌、下埕、柳王、东河、郑家墩、五板桥、雁门、山外、徐家站、三大厂、后半厂、罗垟、高垟、联南、龙山、贵德、岱头、旺厂、厚垟、塘下、岳巢、西塘、河东山、环溪、玉莲、下河、新城、城北、海城、东城、联城、荆溪、新明、珍岙、三永、枫林、垂杨、塘东、塘北、塘中、塘西、阳屿、平河、和家、下厂、塘外、下垟埠新桥、天源、河滨、西桥、横店、福山、友谊、务垟等)。
【水头镇】面积189.8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剧院路,邮编:325405。辖9个社区(望雁、城中、振德、泾川、泾口、凤尾、腾龙、凤林、乐溪)、1个居民区(鹤秀)、101个行政村(内岙、金山垟、外岙、三桥、水凤尾、中后、金凤、龙垟、仕静、溪心、下林、詹江、下埭头、鹭鸶湾、寺前、上林、周山、凤岩、青岙、南山脚、金塔、上店、麻园、龙涵、清河、银溪、小南、章岙、蒲潭、建安、雅屿、湖桥、凤塆等)。
【萧江镇】面积36.8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永乐路,邮编:325402。辖4个社区(胜利、双榕、沿河、富强)、56个行政村(萧江、岱口、江边萧、西炉、青龙、毛家处、直浃河、立后、潘南、潘汇、四大屋、浃底、落马、落马头、河头垟、裕丰、山下垟、山桥、夏宅、后林、垟浦、张家山、凤头、前河头、前林、淡浦、上汇、高黎、上宅、兰花桥、下汇、永门、夏桥、浦口、夏后垟、棋盘桥、河峥、上园、前村、岙底坑、垟心金、门前垟、叶段、河浦、河坤、杨梅庄、鹤湖、胜光、曾山、桃岭、桃源、包岙、岩山、塔下、兴源、硐垵)。
【万全镇】面积71.1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万全路506号,邮编:325400。辖84个行政村(宋桥、章岙周、章岙底、林岱、孙楼、金垟、鲍垟、章桥、下桥、黄垟、冯宅、栏杆桥、尤里、瑶山、陈岙、东湾、岭下、上岙、山头外、横塘、湖蛟桥、吴岙、赖岙、三都王、林庄、东村、宝兴、江畔、金宕、汇河、郑二、陈交大、古农、古渔、郑三、张阁、郑一、倪垟、周垟、下鲍垟、下薛、叶垟、吴垟、后陈、岗上、岗下、林步桥、姜垟、廖垟、柳垟、迎学垟、周贵垟、十五殿、光山、郑东、练兴等)。
【腾蛟镇】面积82.9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凤鹤路,邮编:325404。辖3个社区(龙腾、昌荣、凤翔)、48个行政村(腾蛟、驷马、岱山、金田、腾带、腾溪、联源、北溪、南陀、青塆、岭门、双坑、塘溪、霞山、平棋、林家、金岭桥、王坛、同兴、双垟、梅坑、赤金、文理、湖窦、碧源、和兴等)。
【麻步镇】面积42.8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永安街,邮编:325403。辖2个社区(万安、永安)、39个行政村(麻步、雷渎、欣雅、新桥、鳌寒、雷峰、黎明、华亭、陶贡、西岙、显桥、郑家内、下堡、前垟、水港、江景、沿口、西村、高阳、仙垟、宏寮、河古、岙底、江湾、上周、四十五、高沙、燕州、下泛、华龙、新华、渔塘、横山、范岙底、凤山头、兴民、东坑、盖竹、富民)。
【顺溪镇】面积100.3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益民路,邮编:325407。辖2个居民区(桥西、桥东)、32个行政村(溪口、溪南、白云、青石桥、双田、石柱、下东、山头庵、上顺溪、顺溪、下顺溪、溪北、处基、鹿岩、只音、田里、中山、富溪等)。
【山门镇】面积98.6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镇前街,邮编:325406。辖3个居民区(老街、大桥、曙光)、51个行政村(山门、郭岙、下东山、西山、悦来、亭后、水门头、下路堡、大屯、田中央、碇步头、高一、高二、大楼、下屯、上垟、大岭脚、大岙、永安、坑东、屿边、梅丰、溪源、石牛坑、旺庄、包山等)。
【南雁镇】面积43.5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南雁大街,邮编:325406。辖19个行政村(后仓、东门、蒲岭、笠湖、溪边南、迢岩、朱寮、岭坎、栗园、岭街、前山、苔湖、堂基、周岙、雁峰、南雁、吴山、五十丈、雁山)。
【青街畲族乡】面积21.80平方千米。乡政府驻青街村,邮编:325407。辖11个行政村(九岱、十五亩、南朱山、王神洞、太心、垟心、南网、青街、新三、睦源、东坑)。
旅游资源
平阳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形成融山、水、洞为一体,集史、地、文于一身的大旅游体系,新老风景名胜旅游项目缀遍境内。有“贝藻王国”和“碧海仙山”之美誉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有以秀溪、幽洞、奇峰、石堑、银瀑、岩景为“风景六胜”、儒释道三教荟萃而著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有林木参天、碧浪排空的国家级南雁森林公园,有浙江省的精品旅游景点白云三折瀑,有古老韵味、独具艺术风格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溪古屋,有革命圣迹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省“一大”会址,有风光秀丽、泉水淙流的市级风景名胜区赤岩山,有书法名家刘海栗、沙孟海、林剑丹书写镌刻的品位极高的霁山碑林、中国棋王碑林,有明正德庚午年间最早石刻的位于南雁门风景区的摇动岩摩岩,有称为“傍海洞府”的西湾风景区,有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刹百僧堂、宝兴寺和东狱观等众多景点。每年慕名来平阳的游客逾百万人。南雁荡山:南雁荡山距温州市区87千米,离平阳城关32千米,总面积97.68平方千米。分东西洞、顺溪、畴溪、石城、东屿五大景区,因山顶有荡,秋雁栖之而得名。境内峰峦蟠迥,溪壑交错,岩洞密布,怒瀑飞奔,“儒、释、道”三教荟萃,文物胜迹众多,民俗风情独特。南雁自然景观以山得势,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为主要特色,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等自然风光六胜而闻名遐迩。苏渊雷楹、赵朴初书的对联曰“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景区山岳由浙闽边界的洞宫山山脉延伸而来,多在海拔500米以上,北部以明王峰为主峰,海拔1077米。九溪汇流,中贯溪滩,山水相映。有67峰、24洞、13潭、8瀑、9石之胜。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9℃。南雁开发始于唐代中期,盛于五代、两宋。唐宗室李皋任温州长史时,曾作《游南雁荡山》诗。《方胜览》载:五代时高僧愿齐“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天晴则钟梵相闻”,遂“杖锡寻访,结茅其间”。吴越王钱氏“因建普照道场,尽以平阳一乡之赋赡之。”北宋时建会文阁,后称会文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来此讲学,一时人文荟萃。人文景观仅就古建筑而言,就有13古刹、18庵、12院、3亭8堂、2洞2楼、1庙1坛。儒、释、逍三教遗址四布,历代摩崖石刻碑记林立。
南麂列岛:南麂列岛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五个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距鳌江港30海里,陆域面积11.3平方千米,拥有大小岛屿23个,似一盘明珠镶嵌于万顷碧波之中。南麂列岛拥有各类景观180多处,充满了自然的天韵和神话般的魅力,具有独特的海岛风味和地方色彩。景观以大沙岙金沙碧海、奇峰异石、天然壁画、海岛平原、天然草坪、大擂水仙最为著名。南麂大沙岙海滩宽800米,长600米,水质、沙质皆属上乘,是全国罕见的贝壳沙质海滨大浴场;被专家誉为“国宝”的东海奇观的天然壁画,气势恢宏,鬼斧神工;海上日出,气象万千;海洋奇观,“海市蜃楼”时而观之。南麂生物景观丰富,是浙江省四大渔场之一,已初步探明贝类403种、藻类174种,均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居全国之首,故有“贝藻王国”之称;大擂岛水仙满山遍野,花香扑鼻;三盘尾天然草坪面积63亩,绿草如茵,人入其内,疑进仙境。南麂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练兵场,至今留有摩崖题刻等遗迹多处。
顺溪民居:顺溪陈氏民居多为古老建筑,始迁祖名陈育球,明隆庆年间举家从大岙迁至顺溪落户。经过百余年生聚繁育,传至清初陈嘉询(1691-1760)一代,开始大兴土木,营建第一座大屋,其子孙从祖屋分出各立门户,择地重建大屋。样式类似祖屋,惟面积大小有别,现存大屋计有清康乾年间陈嘉询祖屋、乾嘉年间陈显仁、陈安仁、陈作仁大屋和嘉道年间陈崇仁大屋共五座。陈嘉询祖屋平面建筑形似东字,以中心纵轴为主体,横轴为副,依次建有门台、前厅、中厅和后厅,两边横厢均有走马楼,横厢后边又有廊厢别院。每厅9开间,厅间为宽敞开井。建筑群以回环廊道分隔为六个庭院,彼此形似独立,却又毗连沟通。门户相对,回廊串接,四通八达,错落有致。大小天井6个,套房99间。四周围以高墙,总面积为4200平方米。门台为长条粗石砌成,悬山顶,铺圆筒瓦,门台前两旁竖立旗杆石。大厅悬有古匾,房子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屋脊悬山顶,饰飞吻,门窗雕镂精致,形象生动,柱子粗壮,础为方形青石,排列有序。山乡小镇萃聚多座庞大古建筑,世所罕见,故平阳民间长期流传“青街毛竹、顺溪大屋”民谚。其设计之独特,工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1997年列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遗迹:平阳县是老革命根据地,山门、凤卧一带素有“浙江延安”之称。现存革命遗迹众多,形成了以红军革命史迹、闽浙边根据地史迹、中共浙江省一大史迹、烈士纪念史迹和粟裕大将骨灰敬撒处等五大板块为主的革命圣迹景观群。2005年2月6日,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十三个部委正式发文,将温州市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当地名人
古代名人:愿齐:五代宋初高僧,南雁荡山开山鼻祖。被视为天台宗十五祖羲寂的三大著名弟子之一。宋之才,(1090~1166)宋桥人。宋代使金外交家。徽宗朝进士,曾任国子司业。卒谥文简。陈经邦、陈经正:鹤溪人。兄弟二人均为程门之高足,宋代理学家,洛学平阳学统发端者,开永嘉学派之先声。萧振,萧江人。南宋高宗朝名臣。曾被推崇为太学“三贤”之首。《宋史》有传。蔡必胜,(1139~1203)昆阳人。南宋乾道二年武科状元。叶适称其为“一代名臣”,人称“武举绝伦”。徐谊,(1144~1208)昆阳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于永嘉学派别学为一家,形成平阳学派。朱熠,(1192~1269)水头人。官至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是平阳历朝任职最高的官员。朱元升,(?~1275)水头人。著十卷《三易备遗》,对当时的经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林景熙,(1242~1310)腾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黄公望,(1269~?)寓居浙西,晚年回平阳。元代著名山水画家,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元季四大家”。史伯璇,(1299~1354)钱仓人。元代儒学名家。被誉称“东海大儒”。精思善学,很多方面都达到“博涉能通”。
张南英:(1702~?)昆阳人。清代进士。致仕后全力编修《平阳县志》(俗称乾隆志)。张綦毋,昆阳人。张南英之子。清代诗人。所作古近体诗气魄雄伟,在当时温州地区诗人中无可比肩。
近代名人:陈少文,(1857~1934)顺溪人。著名实业家、慈善事业家。开发南雁,析产捐金倡建会文书院,被誉为“南雁主人”。
宋恕:(1862~1910)万全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陈黻宸、陈虬并称“东瓯三杰”。刘绍宽,(1867~1942)白沙(今属苍南)人,后移居昆阳。近代浙南地区杰出教育家和著名学者、一代经学大师。黄溯初,(1883~1945)郑楼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先后创办瓯海医院、温州师范学校,被追认为温州大学创办人。王理孚,(1876~1950)鳌江人。开垦南麂第一人,自称“海外虬髯”。曾协助编纂《平阳县志》。
现代名人:谢侠逊,(1888~1987)凤巢人。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爱国象棋家。曾被誉称“中国棋王”。苏步青,(1902~2003)腾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数学王。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苏昧朔,(1900~1966)昆阳人。平阳“三苏”之一,多产人物画家。诗、书、画三者俱佳,被誉为“温州派人物画鼻祖”。马星野,(1909~1991)万全人。新闻学者、杰出的新闻教育家。曾任南京《中央日报》社社长。被誉为新闻巨子。吴景荣,(1915~1994)昆阳人。著名学者、教育家。和许国璋、王佐良并称“英语三大权威”。名列多种世界名人录。张鋆,(1891~1977)鳌江人。中国解剖家,医学教育家。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等职。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平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皮革制革、塑料包装、机械电子、服装服饰、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全县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全县企业总数的95%以上、产值占全县的98.1%。规模工业迅速发展,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0家,超1000万元的企业94家,超500万元的企业138家,企业集团13家。2001年,拥有国家、省、市级在建技改项目62项,总投资9.08亿元。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拥有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30多个。开放型经济势头强劲,出口产品8个大类、近30个品种,产品销往54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70余家,2000年出口商品交货值达13.1亿元。工业园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萧江塑包科研生产园区、平阳经济开发区鞋业园区、昆阳服饰工业园区、水头皮件制革工业园区相继建成投产,给平阳的工业经济注入强大的发展后劲。2000年以来,平阳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产业提升、中心集聚、生态优化、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谐构建”六大战略,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为主基调,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平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4亿元,同比增长12.7%;工业总产值335.2亿元,同比增长15.7%;外贸进出口总额3.97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财政总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24.7%;城市居民人均收入177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34元,分别同比增长8.2%和10.8%。2006、2007连续两年跻身全国最具潜力中小城市(县)百强和全国中小城市(县)综合实力百强。农业:平阳农业发展迅速。全县农业总产值从1981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6.1亿元,增长9.8倍,年均增长9.6%。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该县把推广轻型栽培、推广良种、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和开展高产示范竞赛作为粮食的增产的重要措施,把粮食自给工程建设和十二大商品粮基地建设作为粮食稳产的保证,采取抓点办方的办法,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该县粮食生产以生产稻谷为主,常年产量在20万吨左右,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总产为23.5万吨。牧业生产走向规模化。该县始终把畜牧业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点来抓,采取经济扶持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民走农科教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规模经营。截至2007年,建成规模养猪场76个,规模养禽场586个,生猪存栏稳定在9万头,家禽存笼数稳定在150万羽左右。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马蹄笋、大黄鱼、鸽蛋、早香茶等特色品牌日益打响,南麂大黄鱼获得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保护,荣获“中国马蹄笋之乡”称号。
工业:平阳牢固树立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理念,以工业发展、重点工程推进、商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和富民攻坚“五大工程”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实施“园区集聚、品牌提升、项目推动、选商引资”战略,狠抓扶持政策出台落实,狠抓项目投入生产,狠抓瓶颈制约破解,狠抓工业环境优化,经济运行态势良好。针对平阳区域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的实际,开辟建设了鳌江省级经济开发区、昆阳服饰基地、萧江塑包生产基地、水头皮革皮件生产基地、万全轻工生产基地、郑楼标准厂房、墨城不锈钢基地等工业发展主阵地,扶持培育了庄吉、乔治白、远东、英博、晨光等一大批规模龙头企业,申报创建了“远东”、“庄吉”、“乔治白”等众多国际国内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免检产品等,吸收引进了罗赛洛等国际明胶巨头,基本形成了皮革皮件、塑料包装、商务礼品、服装服饰、电子通讯、机械机电、印刷等七大支柱特色产业,相继成为“中国皮都”、“中国塑编生产基地”、“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工业总产值由1981年的794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35.2亿元,增长420.9倍,年均增长26.2%。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60亿元,是1981年7945万元的453倍。
第三产业:平阳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发展。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62.3亿元,是1981年的144.9倍。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攀升,由1981年的23.2%提升到2008年的46.5%。
基础设施:平阳基础设施配套完备。以“三水两路一桥”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平阳引供水工程、昆鳌排污工程、顺溪水利枢纽工程竣工;104国道平阳段、57省道平阳段拓宽改建全线完工;瓯南大桥建成通行;甬台温高速公路平阳段、昆鳌大道、500KV温南输变电工程、温福铁路平阳段、水头城市防洪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还建成了平阳大厦、平阳体育馆等标志性建筑和一大批上档次、上规模的文化和教育设施。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成,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工程建设扎实有效。平阳水电设施完善。截至2005年,已建成小水电站45座,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平均总发电量达5274万千瓦时。另有火力发电厂一座,年总发电量达6500万千瓦时。随着顺溪水库的启动建设,电力供应更加充足。在温州市率先进入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行列。
城市建设:平阳城市化建设迈出大步伐。按照鳌江流域建设中等城市目标,“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集镇”三级城镇体系规划不断完善,全县17个建制镇集聚了79%以上的人口,99%以上的工业和87%的商品市场。昆阳、鳌江、水头、萧江、麻步、腾蛟六大镇工业产值占了全县的90%。昆阳、鳌江两镇进入全省百强镇行列,昆阳、鳌江、水头、萧江四镇进入温州三十强镇行列。按照“优化布局、促进融合、做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推动昆鳌组合城市发展,着力把昆阳镇建设成为政治文化中心,把鳌江打造成为金融商贸中心。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同步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拆除旧城面积50多万平方米,新建面积102.7万平方米。行政区划调整后,昆阳、鳌江两镇总面积达到182.4平方千米,总人口22.9万人。截至2007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8.4平方千米,城市化水平达50.6%。截至2005年,全县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52亿元,其中社会资金投入占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