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滁州市地图 > 明光市地图 >
桥头镇地图
桥头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风光

英东中学全省第1所老区革命学校。1942年,地下党组织为培养革命骨干,发展党的力量创办。校长和教员中,许多是共产党员,其中有从延安学习回来的。这所革命学校曾先后于1945年和1947年两次有各100多名师生集体参加游击队,以其光荣的功绩载入史册。现该中学正不断扩建完善,设有初中、高中部,总占地面积7060平方米,有教学楼1幢24间课室,建筑面积2226.93平方米;学生宿舍楼4幢,面积3246.52平方米;教工宿舍7幢,面积4020.9平方米。烈士陵园原革命烈士纪念碑,后通过改建而成,占地面5亩,内有六角亭、四角亭、石台石椅,有一尊价值3万元的游击队员铜像,供人们缅怀先烈。

资源特产

荷兰豆种植历史悠久。产量高、质量好。历年来主要以秋植(反季节)辅以冬种。1998年种植面积5500亩,总产量2800吨。出口港澳,远销欧美。桥头莲藕久负盛名,尤以潭坑社前塘为最。身细节疏、汤白不浑、肉粉软幼、香味独特。桥头红瓜子色泽红亮,粒大饱满,壳薄肉香。在省市的市场上享有高的声誉。桥头杨桃新植品种,97年始投产,产量高,质量好。一年三季皆开花结果,果大肉嫩,清甜爽口。已销往省内各市、县,初具盛名。桥头沙田柚果大饱满,肉质鲜嫩,晶莹剔透,香甜可口,渐露头角。煤初探工业储量650万吨,现仍是小煤窑生产,年产量3.5万吨。销往广州、深圳、珠海、从化、花县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县市。铁现已发现铁矿点13个,勘探储量1076万吨,部份矿已进行开采。此外,还有叶腊石、瓷土矿等矿产资源,现已有少量开采。

地理位置

桥头镇位于英德市东部,东经113°20′,北纬24°21′。距县城51公里。东与青塘镇、白沙镇接壤,南与鱼湾镇、英德华侨茶场毗邻,西与大镇镇、黄陂镇相连,北与横石水镇交界。面积148.6平方公里。桥头镇属丘陵山区。年均气温21度。年降水量1900毫米。土地肥沃,有耕地面积3.74万亩。森林覆盖面积98%。因翁江穿流其中,水力资源非常丰富。矿产资源具有品质好、储量大、开采容易的特点。1998年底,桥头镇总人口29688人,汉族。其中农业人口27044人,占总人口的91.1%;非农业人口2644人,占总人口的8.9%。此外,有华侨、港澳台同胞100多人。

历史名人

郭保慈(1877—1958),字少云。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1910年回国,应学部考试,赏给农科举人。翌年殿试列为一等,授主事,签分家商工部。嗣返粤,创办南韶连进会,任会长。1912年任广东农业教员讲习所所长。1913年任众议院议员,并任农业和财政委员。袁世凯解散国会后返粤。1916年国会恢复,复任众议院议员。1958年病逝。廖碧波(1902—1979),1926年秋投身革命创办了亚婆石小学,任校长。从此,以学校为陈地,团结进步表年,进行革命宣传,成立亚婆石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并先后多次率领农军增援鱼湾农民暴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英翁边和桥头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曾两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继续坚持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英德县第一区区长、英德县副县长等职。1979年在英德病逝。

基础设施

桥头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镇政府设在桥头墟。墟镇面积1.21平方公里。有13条混凝土集市马路,即府前路、桥西路、桥东路、园陵路、先烈路、吉祥路、利民路。有40米高的电视差转塔,全镇可接收电视差转节目。老街中心有一幢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贸易市场。已于1990年绘制墟镇20年建设规划蓝图。1991年建成有线广播电视接收站,可收中央和省市各频道等10套节目。1994年在小桥西面开发新城区并建成程控电话大楼,开通了程控电话。1995年得新建成板甫大桥。1997年建成移动电话讯号站。1997年建成11万千伏安变电站1座。1998年在集镇西约400米的开阔地带建设了一个面积8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批发市场。目前,不少的楼房建筑往西、南面辐射,这一地带的开发使新旧集镇连成一片。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

【桥头镇】镇政府驻桥头村,辖51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万人,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3239公顷。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2亿元,财政收入62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0元。中学1所,小学4所,在校生3427人。桥头因盛产日韩黄金梨而被称为“果之乡”。“桥头牌”优质红富士苹果属国家绿色品牌,远销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全年粮食总产量1.3万吨,果品总产量1.6吨,农业总收入4.5亿元。全镇共有企业39家,其中外资企业12家,产品涉及10大类200多个品种,主导产品有保温杯、渔具、网浮、建筑塔机等,年创产值过10亿元。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绿色食品”生产先进单位。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2231男16060女16171家庭户户数12200家庭户总人口(总)30844家庭户男15467家庭户女153770-14岁(总)52590-14岁男26300-14岁女262915-64岁(总)2290815-64岁男1160515-64岁女1130365岁及以上(总)406465岁及以上男182565岁及以上女2239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8810

历史沿革

建制于明洪武二年(1369)。镇内原有潭坑墟,由于税捐重,桥头乡绅赵汝老召开东坑、坪山、石角、土头陈、鸭麻围、高车坝、赵屋、上塘、丘屋、宁屋等“六甲会议”,在今桥头镇建“六甲祠”作墟场,凡赴墟者皆免费供应半斤油。后来赴墟的人越来越众,在小溪上建了一座石桥,因墟场正在石桥的东头,桥头镇因此得名,潭坑老街也随之自然消失。属英德县象属岩贵、甘棠都溪头、板莆图。清光绪十二月(1886)属英德县总局溪头、板甫、潭坑、五石分局。民国期间英德县第三区溪板、新兴乡。1949年10月至于1951年9月属县第三区。1951年9月至1956年6月属英德县第十三区。1957年11月属英东工作委员会。1958年9月划翁源县,称翁江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划归英德县,称桥头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称区。1987年7月改称区。1987年4月改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