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集镇地图
桥头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下辖村小韩村等18村(居)
小韩村,山王居委会,桥头集居委会,复兴居委会,刘集村,团山村,红光村,华光村,桐山村,龙泉村,桥安村,梅山村,三站村,太平村,大韩村,淝光村
经济情况
桥头集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桥头集镇明确并实施“工业强镇、资源兴镇、三产活镇”的发展战略,以招商促发展,以发展促招商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2005年,GDP达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桥头集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小麦、大豆等。桥头集镇先后被列为国家级花卉示范基地、国家级万亩优质油菜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开发“金桥工程”安徽省项目基地,涌现出安徽和鑫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苗木示范基地等一批城郊型农业。桥头集镇拥有21个村居,年平均人口54609,年平均劳动力30460,2007年的工业生产总值71965万元(不包括合肥二电厂和合肥红四方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其中第一产业24049万元,第二产业42916万元,第三产业5000万。
乡镇建设
桥头集镇有专门引进巢湖水源的设备和管道,电力充足,布局合理;通讯设施配套,电话、电传、传真、因特网、特快专递具有现代化水平,有线电视与县联网。桥头集镇周边厂矿林立,机器轰鸣,现有近200个大中小企业,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年轻镇。桥头集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桥头集镇明确并实施“工业强镇、资源兴镇、三产活镇”的发展战略,以招商促发展,以发展促招商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桥头集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政策优惠,诚信服务,是建设工业园区较为理想的区域,竭诚欢迎内外客商前来观光、考察、论证、投资、发展。
畜牧业发展
桥头集镇地处半山区半丘陵,有着广阔的畜牧业区位优势,镇党委、政府在注重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发展畜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产业,完善畜牧业和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优化养殖结构,将发展畜牧业向节粮型方向转变,节粮草食性的禽肉、牛羊肉比例由过去的33%提高到40%。桥头集镇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注重拓宽养殖领域,培育养殖技术能手,运用典型引路,加大辐射力度,使畜牧业的发展驶上快车道,促进了该镇“畜牧业进位”和“畜牧业富民计划”的实施,畜牧业形成产销两旺的趋势,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27%左右。桥头集镇猪羊牛存栏达3.2多万头,家禽达47万多只,形成了12个养殖带和养殖小区,使养殖方式转变加快,适度养殖规模比重上升。为抓好产业龙头,培养典型,发挥带动示范作用,镇上在环境、资金和防疫上给予支持和优化。
历史古迹
龙泉古寺地处桥头集镇龙泉山腰,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腾。《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山川》载:山腰寺内有“龙泉”清澈萦流至山下,故说龙泉山。寺内龙泉水常年保持18℃,甘甜爽口,经化验有25种对人体有宜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唐朝张又新著有《煮茶水记》评价此水为庐州第一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五年(1045年)在滁州任太守时,慕名前来游山品尝泉水,把龙泉列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记事。剧现存的《龙泉碑记》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朝初年,与盛于明代,重修于清朝嘉庆五年。这以后,历经兴衰,几度重修,规模逐渐缩小。现唯有“龙嘴”中汩汩而出的龙泉水,涓涓成流,常年不断。“小延安”在肥东县桥头集镇有一个叫上份叶的自然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抗日武装来往活动于该村,向敌占区民众提供对敌情报,传递歼敌信息,培养对敌斗争人才,为构筑游击区阵地作出较大的贡献。上份叶村四面环山,地形险要,高坎和低洼纵横交错,加之这里有一支兵强马壮的农民抗日自卫队,日军和顽匪多次对上份叶村进行袭击和围剿,都被自卫队打得落花流水,以失败而告之,从此这里成了一块平安的净土。形成了军民同心团结抗战的政治局面,开展军民大生产,军民学文化,军民习武训练,共研歼敌战略战术对策。上份叶村的良好社会环境,被人们称为“小延安”。
资源环境
桥头集镇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的铁矿、磷矿、白云矿、大理石矿、猪肝石矿藏量大、品位高。合肥市二电厂、合肥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合肥四方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东南冶炼有限公司、合肥市化工园等知名企业均落户桥头集镇镇。桥头集镇交通便捷,淮南铁路和合马路省级干道穿境而过,5号公路和桥青公路以及10条村级公路纵横交错。有专门引进巢湖水的管道和设备,通讯设施配套。桥头集镇钟毓灵秀,人杰地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繁多,旅游资源丰富,龙泉寺、双山寺、梅山仙人洞、拖枪岭等名胜古迹无不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