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镇地图
溱潼镇相关地区地图:
溱潼八景
溱潼旧有八景之说,说法有二:一说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教授溱潼孙家庄进士孙乔年,分别以八处自然景物为题材,题了七绝八首,景以诗传。其八景是:东观归渔、南楼读书,西湖返照、北村莲社、花影清皋、禅房修竹、石桥明月,绿院垂槐。辛亥革命前后,溱潼八景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即:东观观渔、西院庭槐、北村禅院,板桥秋月、堤柳春莺,花影清潭,荒窑灵树。这两种说法,有同有异,但仔细一排,有七景相同,只是称法不一。不同的是诗中有禅房修竹,而后者则为荒窑灵树,现在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第一种说法。东观归渔:东观是一座道士庙,里面的菩萨甚多,足有七、八个系统。他们毗邻而居,俨然象是大杂院。因该庙座落溱潼镇东头,所以称东观。沿东观围墙外二米处,便是东大湖,一泓清水澄澈见底。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渔人之乐,饶有情趣。其诗云:苍茫暮色夕阳斜,三两渔舟泊水涯,白发引觞儿绕膝,醺醺红面映流霞。
南楼读书:古寿圣寺,俗名河南寺,南寺,在镇南,与湖南村、湖北口、湖西庄隔湖相望。寺内有三间两层大楼名水云楼,取其云水苍茫之意。水云楼建于明代。道光《东台县志》称其为溱潼古迹,并且绘了一幅图附在志上,观其图,可见当年水波云影,楼台耸立,树木扶疏,风帆远近,景色十分雅致。水云楼原来四角翘起俗称“泛角”,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后来主持僧大更和尚重砌,改为不“泛角”。据说明代吏部侍郎储巏少年时曾来此楼读书。故“南寺书楼”又称“南楼读书”。南寺已成为溱潼粮食仓库,水云楼不复存在。此景意境,只能从诗中去体会了。登临纵目瞰三湖,帆影迷离戏水凫,料得储君居此日,课余闲睡一尘无。
西湖返照:“西湖返照”与“堤柳春莺”,两者要从“堤”说起,明代泰州盐官杨澄为方便运盐,沿泰东河筑堤一条,史称杨公堤。据《东台县志·杨公堤记》中载,堤高七尺,树以万柳等云云。堤长百余里,柳树成荫。“堤柳春莺”的景色,可想而知。溱潼西北角(即现在盐仓库),当时为纤夫的“茶岸”。因“茶岸”地处西大湖,连接夏家网,那滔滔白浪,汪洋一片。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在湖面上,景色诱人。盈盈绿水映长虹,倒影楼台镜底红,片片去帆风力饱,秋芦似雪映丹枫。
北村莲社:北村即现在溱潼医院西边广场主席台处。溱潼北村有一大家,姓朱,过去在北村建屋几楹,以为别墅,因门前有两口池塘,栽满荷花,每逢盛夏,荷叶亭亭,莲花朵朵,集社吟诗,畅饮高歌,抒发情怀,故称为“北村莲社”。后来朱家在北村又建一座阁子,供奉地藏王菩萨,庙名北禅院。人们泛称北楼。从孙进士的诗章里,不难看出,“北村莲社”这一景点,在他写诗的时候,即已湮没了。十里荷花今已无,芳塘遗迹尽糊涂,闲谈昔日社中景,雅士群居诗酒娱。
石桥明月:溱潼镇中原有横贯东西的一条夹河,河上东、中、西有三座桥,中间一座是石拱桥,俗称中石桥。东西二桥都是板桥,称东板桥、西板桥。东板桥易石是清末的事,西板桥易石是民国12年的事。笔者以为“板桥秋月”是指东板桥,“石桥明月”是指中石桥。东板桥临近东大湖,每值秋高气爽,水波不兴,星河明月,万籁俱寂。此间,大有杭州平湖秋月之胜,所以叫“板桥秋月”。中石桥确另有一番魅力,此桥拾级而登,足有二十级台阶。抬头望明月,低头窥倒影,明月水中游,那如醉如痴的景色,怎不令人叫绝。拾级平登入太清,冰轮普照万家明;长空寂静钟声远,此际无余物外情。
花影清皋:“花影清皋”即“花影清潭”,是指蒋家潭。原名蒋家窑,当年这里住有一大户姓蒋,所以窑、潭俱姓了蒋。蒋家潭的水面较宽,潭深,且有一泉眼。1929年天旱不雨,河水尽涸,独蒋家潭不干。多少年来,溱潼人考究饮用蒋家潭的水,因其水清澈甘醇。潭边辟有花园,泉清花美,令人赏心悦目。蒋家潭居水边高地,故又称“花影清皋”。诗是这样写的;满庭花卉一灵泉,碧水清澄镜面圆,月下阶前僧去后,闲听窗外水涓涓。
禅房修竹:孙进士所指的禅房修竹,疑是北村禅院的幽静所在。孙进士是乾隆四十六年的进士,退隐回乡来游溱潼,当是嘉庆年间的事,此时正是“北村莲社”之后,北村禅院已初具规模;孙进士咏诗“北村莲社”是向往的口气,说的是往事,陈迹是指莲社。那么,“禅房修竹”该指何处?当时,北村禅院西侧内,确曾有个竹园,且有几座和尚的骨殖塔。所以,“禅房修竹,实则为北村禅院的一部分。曲径当途树竹篁,一竿挺拔入禅房,等闲争说风光好,毕竟虚心赋性凉。
绿院垂槐:绿院即西院,是座和尚庙。相传,几百年前,有一和尚在这里栽了两棵槐树,一棵正栽,一棵倒栽。两树似有灵性。一棵高屋建瓴,枝条四覆成荫。一棵巍巍参天,高有数丈,绿荫如盖。庙内拥有十一架梁的大殿,中供千手观音,并砌有“听槐轩”。绿树院由此得名。遗憾的是倒栽的一棵,毁于抗战时期伪军的刀斧下,仅存的一棵成了此景的唯一证物。其诗云;数年四季勿衰颓,绿叶纷垂伞盖成。不仅游人堪玩赏,薰蒸炎热好乘荫。
民俗活动
天下第一会船:中国十大民俗节庆之一的姜堰溱潼会船节6日在省级溱湖风景名胜区开幕,近十万名游客云集当地,争睹“天下第一会船”的壮观场面。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及游人。溱潼会船源远流长,已有近千年历史。相传南宋时岳飞旗下的义军与金兵曾在溱湖鏖战。此后,当地百姓于清明时节撑船祭奠阵亡将士,形成风俗。目前,会船节已从单一的水乡群众会船活动演变成一个融文化、民俗、体育、旅游、美食、经贸多种内涵的盛典。溱潼会船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保存最完整、最具原生态特质的“水上庙会”,作为一项省级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溱潼会船已初步具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会船文化圈”应更好地呵护,让它健康传承、发扬光大。溱潼会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一千多年来一到会船的日子,当地老百姓“上到八十三,下到要人搀”都要赶来参加,从看会船到踏青、会亲、赶会,完全是一种民间庙会的形式,是一种遗存在民间的节日文化活动,这种社会行为的历史沉淀本身构成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内核。历史沿革
溱潼原名秦潼,古称秦泓。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这里河港交织、气候湿润,境内多处发现麋鹿化石遗骨和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器。大约在5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因其地面海向阳,属海阳地域范围。汉初改海阳为海陵,属海陵县,南唐升元元年,海陵县升为泰州,溱潼属泰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置泰州路,此间溱潼始称为镇。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析置东台县,溱潼划归东台县。清末民初一度时期称“溱湖市”。民国年间,溱潼一直隶属东台县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这里是中共民主政权兴东行署辖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民主政权兴东县溱潼镇设在这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民主政权兴东县兴南办事处设在溱潼,1945年10月民主政权溱潼县成立。1949年5月19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决定撤销溱潼县,溱潼行政区从原国民党时期的东台县划入泰县,为泰县溱潼区。建国以后,此地行政区辖几次更变,1950年5月属泰州县、1950年10月为苏北泰州专署泰县溱潼区。1954年7月苏北泰州专署泰县溱潼,1958年9月泰县溱潼人民公社。1959年1月隶属扬州专署泰州县溱潼人民公社。1962年6月隶属扬州专区泰县溱潼镇,乡镇分设。1971年扬州地区泰县溱潼镇。1983年实行市管县后为扬州市泰县溱潼镇。1986年5月溱潼乡镇合并。1990年12月溱潼乡镇分设。1996年11月扬泰划分建市,为泰州市姜堰市溱潼镇。1999年9月,溱潼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再度合并为溱潼镇。基础设施
溱潼镇东接宁盐一级公路,南接328国道和宁启铁路,西傍宁靖盐高速,北枕省一级航道-泰东河。镇南部的喜鹊湖,水面2.1平方公里,宛如镶嵌在苏中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湖边水草丰茂,蒹葭苍苍,至今仍保持湿地生态环境。溱潼镇地势低洼,水面宽阔,河网纵横,垛田星罗,风光旖旎。长江、淮河、东海水系在这里汇集。泰东河、姜溱河、姜兴河、黄村河缠绕其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分布在镇区鹿鸣大街两侧;中小学主要分布在镇东、镇西,其中溱潼中学为省重点中学;文娱设施有文化中心、影剧院;镇区有医院两所。现有自来水厂四座,日供水能力15000吨,自来水普及率已达100%。变电所地处镇西部,受电电压:11万伏,供电电压(112/35/10KV),主变压器两台,容量:1/800KV、1/3150KVA。10KV配电线线路有4条。年供电量3200万千瓦时,年售电量2950千瓦时。其中:工业2100万kwh,农业:250万kwh,生活600万kwh。溱潼邮政分局分设东西两营业网点,月均邮件处理量(以2003年进出口邮件总数为例)125281件/份。溱潼电信支局现有电话用户1万多门,占总户数的92%,无线市话用户达3500户,上网用户数近800户,专线用20多条。溱潼镇广播电视站一直是本市同行中的佼佼者。她第一家开通乡镇有线电视,第一家实现镇至村音频广播共缆,第一家开通调频广播,真正实现了广播喇叭音箱化、广播电视共缆化、有线电视干线光纤化,内部管理制度化。站内现有7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大楼,另有近200平方米的广播电视会议中心。机房设备均达部颁甲级标准。主要广播电视线路近100公里,村村组组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用户达8500多户。在此基础上,政府数据宽带网已开通了镇政府、溱潼中学等多家集团用户,数字电视信号在全镇范围内的有线电视网中已传输,正常的有线电视用户只要购买机顶盒,就可以看到近60Hz的有线数字电视节目。自然气候
溱潼镇地理位置为东经120°05′,北纬32°19′。位于泰州、兴化、东台三县市的交界处,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距泰州和东台水路各60公里,素有'存中'之称。溱潼与姜堰市区相距15公里,是姜堰市域第一大镇,也是姜堰市计划建设的副中心。溱潼素有'水乡明珠'之誉,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个历史重镇,江苏百家名镇之一,亦是远近闻名的'水乡卫生镇',也是原扬州地区的三大古镇之一。与之接壤的乡镇北有兴泰乡、西有俞垛镇、南有桥头镇和沈高镇、西南是淤溪镇。溱潼镇四面环水,风光秀丽,是一颗水上明珠。流经镇北的泰东河和横贯镇东的姜兴河像两条玉带缠绕其间,镇南碧波万顷,湖光潋滟的喜鹊湖更似一只玉盘依依相托,辉映出明珠的晶莹剔透。溱潼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风速3.7米/秒,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在990mm左右。溱潼镇地势低,大部分在海拔2.5~4米之间。常年水位为1.1米,近四十年来最高水位3.42米。水系较发达,水面面积占总面积将近三分之一。土质松软,地耐力较小,地耐力大部分在6-8吨/平方米。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以下,属非设防地区。特色美食
溱湖为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处,其水域宽阔,水质清淳,水草丰茂,营养丰富。所繁育生长的水生动植物一是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为谷氨酸、赖氨酸等含量较高;二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人体不可缺少的多种维生素;三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溱潼水国物产丰饶,以溱湖水产品制作的“溱湖八鲜”名宴,取自天然,加工精细,兼具江淮风味。其八鲜分别为:溱湖簖蟹:溱湖水清澈见底,溱湖簖蟹,青眼红毛,膏厚肉腴。每至金秋,螃蟹东行,设簖捕蟹是溱潼人特有方法。自古以来“南有澄湖闸蟹,北有溱湖簖蟹”又称“南闸北簖”。能爬过簖箔翻身入网者皆为体魄健壮的上乘之品。
溱湖甲鱼:溱湖甲鱼生长在水草茂密、泥藻淤积之处,有大、厚、团、黑四大特点,有滋阴补肾、凉血降压之功效,常与童子鸡配成“霸王别姬”,与甲鱼蛋配制成“带子上朝”,与海参配制成“夜战马超”等名贵大菜。
溱湖银鱼:溱湖银鱼通体透明,如晶如玉,形似柳叶,体态纤细,无鳞无骨,仅在镇北一小段河面上按季节才可以捕获。是溱潼稀有的水产品之一。
溱湖青虾:溱湖之虾以壳坚肉厚、体肥色青见长,虾籽颗粒细小,易于晒干收藏,取其肉剁成泥制成的“虾球”为溱湖名菜之一。此外,用醉、炸、煮、炒、捏仁等手法制成的名菜更是别具风味。
溱湖水禽:溱湖水禽品种繁多,有“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之说。仅鸭子就有麻鸭、哨鸭、台鸭、野鸭等。溱湖老鹅更为美食水禽,其体内所含赖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等均远远高于其它水禽及异水域鹅的含量,加之鹅以食草为主,肉、蛋中抗生素和农药污染极少,溱湖老鹅不失野生风味,营养价值较高。
溱湖螺贝:溱湖螺贝属内河螺贝,壳薄肉嫩,具鲜美之味,无臊腥之气,性温凉,滋阴降火,降压补肾,平肝宣肺,常加以枸杞、陈皮、山药、川椒一起食用。
溱湖四喜:溱湖四喜,为四种鱼而得名,有大四喜和小四喜之分。大四喜为青(鱼)、白(鱼)、鲤(鱼)、鳜(鱼)。小四喜有昂(刺)、旁(皮)、罗(汉)、餐(鱼)。大四喜可分别制作各式大菜,以青鱼、白鱼制作加工的鱼饼,色泽雪白,味美爽口,实为溱湖美食之佳肴。小四喜因其体小不易出肉,往往配以水咸菜、花生米等一锅烹煮,“小四喜”均为野生,因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份,而味道特别鲜美,食用昂鱼对人体还具有消炎、镇痛等疗效。形态各异,数鲜俱全,风味独特。
溱湖水蔬:溱湖水蔬,品种繁多,全部施以天然肥料,为无公害绿色食品,一年四季,源源不断。春有荠菜,夏有瓜,秋有莲藕,冬有芹。更有椒红、韭菜、黍黄、茄紫,色彩娇艳,水灵脆嫩。此外老菱、荸荠、茨菇、山药等也应时而生。单是河藕就能做出若干种菜,就连荷叶也是溱潼美食的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