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温州市地图 >
瑞安市地图
瑞安市相关地区地图:

地貌气候

【地质地貌】,地质史上的燕山晚期,地壳活动逐渐减弱,第四纪火山活动趋向宁静,瑞安境内的花岗岩地貌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经过长期的自然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造成了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瑞安市地势西高东低,分为西部山区、中部丘陵、东部平原、浅海滩涂和沿海岛屿等5类。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属南雁荡山与洞宫山的余脉,是天然的林业基地。其间群山绵亘,峰峦起伏,海拔一般在600米-1000米,最高峰巾子山海拔1320米;中部为丘陵与河谷冲积平原,是主要经济作物产区;东部为飞云江冲积和沿海淤积共同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一派水乡景象,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飞云江在上游地区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运动影响,地势陡峻,河谷多呈北东及北西向发育,在岩性和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下,常形成山间小盆地。飞云江在下游地区表现为平原河流,水流分散,多沙洲,河床极不固定,往往由于冲刷、淤积而形成河曲,在仙降和桐浦之间表现较为明显。海岸线较曲折,多为淤泥质海岸。东海大陆架上散布着北麂、北龙、铜盘、凤凰、齿头等大小岛屿三十九个,是天然的渔场。瑞安地质比较稳定,历史上无火山、地震、断层、泥石流、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记录。

未来规划

(2006——2020)
发展定位:温州大都市区的南翼中心城市、具有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的滨海工贸城市。
市域总体空间发展策略:东部提升拓展、中部新兴崛起、西部生态保留和海域适度开发。
市域空间发展框架:(一)东部一个核心,依山傍水、优化拓展:建设一个人口规模超百万人的综合性特大城市,山、江、海、田作为城市的生态保育空间。优化整合农村城镇化地区,拓展二产空间。(二)中部一个组群,山环水绕、网络布局:建立一个功能互补的城镇群,周边山体及蜿蜒曲折的飞云江是城镇组群的生态保育空间。依托交通网、生态保育网串联各个城镇。(三)西部两个中心,生态基底,点状开发:开发龙湖、湖岭,两镇承担西南山区和西北山区中心城镇,两镇的发展重点在于社会设施的完善。(四)海域综合利用,保护海洋,适度开发:应综合利用开发建设,发展修造船业、探讨石油中转基地建设的可行性,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尤其是海洋渔业资源,根据现有发展条件可优先开发海岛旅游资源。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等级规模结构分成三级,第一级为中心城区,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115万人;第二级为6个中心镇及特色镇,人口规模1.3~5万人(马屿、仙降、碧山、陶山、湖岭、龙湖);人口规模0.6~0.8万人的小城镇划为第三级(曹村、平阳坑)。
市规划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心一网两点三轴”。“一心”指瑞安中心城市,“一网”指中部城镇网络,“两点”指西部南北两个中心城镇,“三轴”指以56省道、瑞枫公路构成的两条由中心城市发射的横向城镇发展轴线以及以陶马公路联系温州市的纵向发展轴线。
城乡居民点体系框架:构筑“东部一中心、中部一网络、西部两重镇、全市90个中心村”点线面结合的城乡居民点体系框架。其中“东部一中心”为市域中心城市,即瑞安中心城区。“中部一网络”为北部陶山、碧山、桐浦和南部马屿、仙降、曹村镇组成的城镇群组。“西部两重镇”指以龙湖、湖岭为西南、西北部区域中心。“90个中心村”指建设90个中心村。

气候气象

瑞安市,全年无严寒酷暑,冬短夏长,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全境所处纬度较低,又受海洋影响,温度条件为全省最佳。境内常年平均气温17.9℃,北麂等海岛略低,为17.5℃,海拔400-800米的山区稍低,在14℃-16℃之间。境内年平均降水量1110-2200毫米,历史年平均降水量1527.2毫米。年内各月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全年降水高峰期3次,分别为3-4月春雨期、5-6月梅雨期及8-9月热带风暴暴雨期,各占全年降水量的18.3%、26%、26.2%。瑞安季风气候明显,夏季多东南偏东风,冬季多西北偏西风,年均风速1.9米/秒,瞬时最大风速16米/秒。瑞安处于温州--汕头的台风地带,夏季台风众多,1994年百年一遇的17号台风登陆梅头(现龙湾海城街道),汪洋一片,造成巨大的损失。

瑞籍名人

一、历史人物:
◇蔡敬则(约151—约222),东汉末年被推举为孝廉,任南阳县令。后弃官归故里,创立“都尉衙署”于邵公屿,号令明肃,境内大治,进爵“安乡侯”。吴孙权赐谥为“忠义”,不久加封为“辅正王”。他最早将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立在瑞安,是瑞安的奠基者。
◇叶一源(约600—645),唐高祖李渊在夺取政权前命他掌管军中机密,后随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在征战的关键时期遭高丽军负隅顽抗,他单骑冲杀高丽阵营,中流矢阵亡,终扭转战局。唐太宗为他辍食哀悼,下诏在他的住地立祠祭祀,谥“武义”。武后时加封为“忠烈”。
◇周行己(1067—约1125),永嘉学派的先驱。曾求学于程颐,最早将北宋中原洛学和关学带回温州,并在谢池坊创办浮沚书院,讲学授徒,被认为是“永嘉学问所从出也”,学者全祖望更把周行己推崇为浙学的前驱。他的货币论最早提出了金融思想史上的准备金理论。
◇许景衡(1072—1128),北宋忠臣、永嘉学说的重要传承者。官至尚书右丞(副宰相)。平生奉公廉洁、刚直不阿,多次弹劾奸臣童贯,并上书请罢“花石纲”运输劳役。抗金名将宗泽遭忌时,他力为辩护,竭力主战,反对议和。后被贬,死后谥“忠简”。高宗叹息,以为“自即位以来,执政忠直,遇事敢言,惟许景衡”。
◇陈傅良(1137—1203),南宋著名思想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一位唯物主义学者,学重“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成为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曾讲学于岳麓书院,湖南学风为之一振。所著《历代兵制》是中国第一部,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兵制通史专著,已成为研究中国兵制史的必读书。
◇王执中(约1140—1207),南宋著名针灸医学家。他不畏思想禁锢,重视科学真理,根据自己的临床积累和民间经验写成的《针灸资生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针灸临床治疗重要著作,在中国针灸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创研的“同身寸”法,被针灸医师临床沿用800多年而不废,至今仍作为针灸家的取穴标准。
◇蔡幼学(1154—1217),宋代爱国名臣。官至兵部尚书。礼部试第一,殿试时,宋孝宗准备将他列为首选,但他却直论外戚专权,触怒了权臣,因而落第。后来在给宋宁宗的谏奏中有“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一句,是成语“一筹莫展”的出处。金派兵向宋索讨岁贡,他认为损害了国家尊严,于是宁宗下诏与金绝交。
◇叶适(1150—1223),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淳熙年间中榜眼。历任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江淮制置使等职。韩侂胄伐金失败后,他退敌防守有功,朝廷赐金带奖励。后因投降派得势,被罢官。他回乡建立了永嘉事功学说体系,使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时期的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曹豳[bīn](1170—1249),南宋爱国诗人。为官四十余年,清正为本,始终勤政为民。以直谏而著称,为“嘉熙四谏”之一。他的《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清新自然,脍炙人口,是温州历史上4首入选《千家诗》的诗作之一。他的词《西河——和王潜斋韵》入选《全宋词》。,◇高则诚(约1305—约1359),,元末著名戏曲作家、世界文化名人。字则诚。瑞安阁巷人(今属南滨街道)。所作《琵琶记》是历代戏曲出版物中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被誉为“南戏之祖”,享誉海内外。《琵琶记》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戏曲草创时代的结束,是戏剧舞台从内容到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则翁(1232--1296),南宋末年时任广东副使,1296年崖山之变南宋亡后,不仕元朝,遂返回瑞安故居柏树隐居,字仁则,号瑞洲,瑞安阁巷柏树村人。南宋咸淳试登学究科,宝佑年间继登宏词科,历官至广东副使,所著集名《沧浪兴》,现存诗九首。
◇卓敬(?—1402),明朝忠臣。官至户部侍郎。明洪武年间中榜眼。他性格耿直,善于谈沦,曾秘密上疏建文帝朱允炆,称燕王朱棣雄才大略,建议把燕王徙封南昌以便控制,可惜未被采纳。靖难之役后被杀,并灭三族。抄家时一室萧然,唯有书画数轴,朱棣为之慨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卓敬尔!”
◇杨景衡(1359—1444),明朝郑和船队的“后勤部长”,任福建左参政(副省长)达21年之久,主管财政、民政等工作。郑和下西洋正是在其担任该职位期间,因而他为郑和庞大船队的后勤供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在他的建议下而立,由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销毁贻尽,所以此碑文成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和实物依据。
◇韩伟(1385—1445),四川道察御史,字英仲,瑞安罗南八水里人(今属塘下镇)。其先祖于韩寓自五代间从闽之赤岸(今福鼎)避战乱徙罗南,将其所居之处称为韩田、上韩。等到明初,后裔韩山童迁八水,生韩伟。韩伟自幼聪颖好学,13岁入县学。训导黄潮光为他讲学,经明行修,文翰兼美。1418年韩伟成为贡生,入京太学。升试优等,由太学试事。1427年入狱史泰台见习,后巡按广西、河南。九年授文林郎、四川道察御史。次年巡按京师真定府。所到之处,励精图治,风纪肃然。1445年六月中暑而死。韩伟墓在韩田山上,现今墓道依山而建,新建花岗岩牌坊确有些雄伟,新铺石级也足见韩氏后人对先祖的膜拜之情。
◇姜立纲(1444—1499),明朝著名书法家。历任中书舍人、太仆寺少卿。7岁能书,即被朝廷征选为“翰林院秀才”。擅长楷书,草书的造诣也极高。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日该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史上的一则佳话。
◇孙诒让(1841—1908),晚清国学大师,甲骨文字学的开山鼻祖,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实业救国的先驱。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章太炎称之“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之“启后承前一巨儒”。主要著作《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间诂》`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他领导温州、丽水两府十六县先后成立各类学校三百多所,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陈虬(1851—1904),近代著名改良派思想家。定居瑞安已十世,仍自称乐清陈虬。他是早期维新派人士的代表,1892年出版《治平通议》,提出“创设议院”,这是中国最早提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1885年曾全力参与“公车上书”,深得康有为器重。1898年参加保国会,又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一直站在戊戌变法运动的前列。同时他又是一位卓有造诣的中医师,中国最早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的创办人。
◇黄绍箕(1854—1907),清末著名教育家。曾任京师大学堂首任总办(校长)、湖北提学使等职。同张謇等人被称为“后清流”人物,与康有为交往甚密,助其上书,维新变法失败后,正是因他的通风报信,才使康有为幸免遇害。曾被日该国教育会推为“汉学统一会”名誉会长。黄绍箕在中国教育事业上业绩卓著。《清史儒林传》称:“今日海内学校如林,教科成立,皆绍箕首先倡导之力。”他草创的《中国教育史》是国内最早的教育史专著。
二、现代人物:
教育家:◇陈黻宸(1859—1917),教育家、历史学家,曾是国会议员、上海世界宗教会长,最早在北大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首劾段祺瑞”,著名学者马叙伦、许德珩、冯友兰等均出自其门下。
◇林损(1891—1940),北大任教时,在学术上和胡适唱“对台戏”,与张学良曾是至交,去世后张学良亲笔书写挽幛“人师、经师、国学大师”。
◇金嵘轩(1887—1967),瑞安林垟人(今属南滨街道)。浙南著名教育家,曾三度主政温州中学,历时最久,建树尤多,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被他请到温州中学执教。
◇周予同(1898—1981),经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时参加“火烧赵家楼”的壮举。1965年他公开讲吴晗是好人,导致上海“首批周予同”,他遭到残酷迫害。
开拓性学者:
◇许璇(1876—1934),农学家,中国现代农学奠基人。
◇曾省(1899—1968),农业昆虫学家,运用生物防治害虫的先驱。
◇曾勉(1901—1988),园艺学家、柑桔专家,中国柑桔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戴家祥(1906—1998),文字学家,“中国金文研究第一人”,所主编的《金文大字典》为中国当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
◇缪天荣(1914—2005),眼科专家,中国眼视光学的开拓者,“对数视力表”和“五分记录法”发明人。
◇缪天瑞(1908—2009),音乐学家,中国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曾获中国音乐家协会终身荣誉勋章。
◇陈兆复,1933年生,中国岩画研究泰斗,将中国岩画推向世界的第一人,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5位执行委员之一。
“两院”院士:
◇伍献文(1900—1985),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学家,中国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伍荣生,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家。
◇孙义燧,1936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力学家。
◇戴金星,1935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天然气之父。
◇方国洪,1939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潮汐学主要开拓者之一。
国旗设计者:◇曾联松(1917—1999),激于爱国热情,响应国家号召,他设计了“五星布成椭圆形,大星导引于前,小星环绕于后,恰似众星拱北斗”的五星红旗,从3000余幅应征图案中脱颖而出,被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为国旗。
实业家:◇李毓蒙(1891—1961),浙南近代机械工业先驱,发明了中国第一台弹棉机。
◇温邦彦,1947年生,曾被授予世界发明一级骑士勋章,07年荣获“世界和谐突出贡献人物奖”。
文艺界:
◇郑剑西(1901-1958),琴师,并擅长诗书画,境界甚高,时人称其为“四绝才人”,曾替梅兰芳操琴,他是第一个用工尺谱记录京剧唱腔的人。
◇邹梦禅(1905—1986),书法家,旧版《辞海》编辑,并为《辞海》封面题字,曾为民国名画《八骏图》题跋。
◇黄宗江,1921年生,影视剧作家,他在中国同时代的文化人当中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杂家,被誉为“一部善本奇书”、“一部中国电影史的活字典”。
◇黄宗英,1925年生,电影演员、作家,上世纪40年代曾走红上海电影界,文学作品曾获第一、二、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黄宗洛,1926年生,话剧演员,塑造过100多个小人物形象,被称为“龙套大师”,曾获中国剧协颁发的金牌奖、国务院颁发的终身贡献奖。
◇姜嘉锵,1935年生,男高音歌唱家,是当前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擅长演唱中国古曲诗词歌曲,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
◇陶慧敏,1966年生,影视演员,电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是她的代表作,曾被认为“把中国传统女性的性格演绝了”。
◇李慧珍,1976年生,歌手,当年以一曲《在等待》成名,曾被誉为“亚洲女歌手中最值得期待的新人”。
体育界:◇夏煊泽,1979年生,羽毛球世界冠军。
◇周小菁,1977年生,亚洲艺术体操冠军。
◇吴美锦,1980年生,举重世界冠军。

地名故事

瑞安的地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与瑞安历史人物有关联的部分地名:1.陶山,《词源》“陶”字条下有《陶山》与《陶弘景》两目。“陶山:山名。在浙江瑞安县西。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曾居此,因名。道书以此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时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字通明。初为齐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今镇江西南)句曲山(即今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佐萧衍夺齐帝位,建梁王朝,时谓山中宰相。著《真灵位业图》、《真诰》等道教经籍。晚年受佛教五大戒,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曾遍历名山,寻访药草,著《本草经注》、《肘后百一方》等。谥贞白先生。从以上内容看,陶山因名人陶弘景曾居此,以他的姓名山,后又以山名地,有陶山区、陶山镇等。当地还留有部分纪念他的祠宇和民间传说。陶山镇大坟村有一自然村名“药齐”,传说陶弘景曾于此采集草药,配备齐全,故名。此外,陶山福泉山顶有片平地名“种玉畦”,传说是陶弘景曾在此修炼,并种白谷,故名。吴鹏《种玉畦》诗云“陶公仙去玉畦空,剩有白云护垄东”。2.紫霞山(即今市区西山,又名西岘山、秀砚山、鳌山),梁朝道士马湘曾居此炼丹,山上旧有炼丹台和观潮、鳌山两阁,山麓有二十八井。传说因山上常有紫色云霞覆盖,故名。今康乐街(瑞安剧院一带),古名“紫霞坊”,也是因山名街坊。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倭寇由闽北犯县境,瑞安守备刘隆曾督兵西山,题名于原石刻“紫霞山”三字下,今题名已剥蚀。3.周正议巷(即今所坦街其中一段街),北宋周泳从祖居地湖岭迁居瑞安县城慕贤坊。周泳于皇祐五年(1053)进士、官正议大夫,故名。其子周行己,元祐六年(1091)进士、官太学博士、温州教授(府学官员)、齐州教授,为“温州元丰九先生”、“瑞安元丰四先生”之一,晚年曾在温州城内筑浮沚书院、教授生徒,传播中原文化,对南宋永嘉事功学派诸儒影响较大。周行已中进士时,京师贵族争欲以女妻之,但他因母亲有意,毅然辞婚回里娶姨母盲女为妻,受到时人赞誉。慕贤坊的名字疑为明清时取,慕周行已之贤。4、花园村(今属陶山镇),清嘉庆《瑞安县志》载,村多张姓,自唐开元以来,也有冠冕;自宋元丰至开禧,第科目者13人。其中张声道(1150—1220),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曾官莆田知府,精医学。为皇族一郡王的驸马,奉诏建御凤楼为郡王公主回瑞探亲时居住。楼边并建花园、围域垣,今残存遗迹依稀可辨。后城垣内为居民聚落,以园名村。5.探花楼(即今瑞安中学新校舍内),清乾隆间瑞安桐田里(今属碧山镇)学子孙希旦和另一位瑞安学子林露,少年时曾在县城西门外陶尖读书。后来,孙希旦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殿试第三名及第。第三名进士又称“探花”,所以当地群众称其读书楼为“探花楼”。林露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进士,是希旦的妹夫。探花楼在瑞安北郊以愚溪为中心的风景区一带,历来为瑞城文人学士春秋郊游的雅集处。瑞安中学建新校舍时,遗址还在校园内,便按原貌重建,以激励学子上进。6.大隐庐、师姑娘巷(分别为今市区虹桥路南段和城心巷),大隐庐原为明末清初瑞安人林增志(1593—1667)的住宅。林增志于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崇祯死后,清兵入关,林增志到南京与史可法佐南明福王共图抗清。后又随南明唐王移宋延平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唐王死后,林增志归里,被入瑞的清兵所执,不屈下狱,受酷刑,得邑人王履昌疏通狱卒逃遁。清顺治间朝廷征召他为官,以僧服应召,得放还,归隐故里9年,其间辗转密印、雪窦诸寺。后来,民间嘉其节操,名其故居为“大隐庐”,以庐名街。林增志下狱后,传说其婢惠莲仍留主家每日为其送饭、送药不辍。后亦出家为尼,民间以其庵名巷,称“师姑娘巷”,庵边有井俗名“师姑娘井”,遗址尚存。7.鹿木乡,明朝崇祯死后,南京国子监贡生、“复社”骨干邹元椒(1615—1696),江西吉水人,后迁居南京。先隐居金华山洞中,为躲避清廷征召又于顺治九年(1652)辗转来到瑞安五云山麓胡岙(疑为今鹿木乡河岙村,《瑞安地名志》作岙底村,待考)耕隐,创草堂名“鹿木居”,取“与麂鹿为伴,与树木为伍”之意。清廷多次征召不赴,曾徒步赴北京祭拜明帝陵墓。后民间以其居草堂名村,又以名乡。8.君子石、玉海楼、花信楼,这3个地名中虽没有直接包含瑞安历史人物的名字,但与人物关联甚为密切。君子石在市区与塘下镇之间的员当山上。北宋“温州皇祐三先生”之一的林石(当时著名的《春秋》研究者)在塘岙(在今塘下镇小南山西面塘岙底)办塘岙书塾,教徒学习《春秋》,并奉养老母。常率生徒来到员当山巅一群巨石中赏景讲学。这群巨石中有一巨石直立,旁边数巨石环拱。后人为纪念这位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学者,取名“君子石”。玉海楼是孙氏父子参照南朝齐张融著的《玉海》(已佚):“概以玉比德,海崇上善”和南守王应麟200卷的类书《玉海》:“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翰,”用两本书的书名来命名他的藏书楼名。花信楼在市区柏树巷,为清末民国初学者洪炳文治学之所,因洪家有棵树,取“二十四番花信风”名楼。9.瑞安府、瑞安门,瑞安府的建制时间是南宋咸淳元年(1265)至元至元十三年(1278),它的辖区大大超过宋元时的瑞安县、州。辖当时的永嘉、瑞安、平阳、乐清4县。府衙门不在瑞安,而在永嘉县城(今鹿城)。瑞安府实际就是以后的温州府。取名瑞安府的原因是南宋度宗赵禥立皇太子前先封永嘉郡王,当了皇帝后,把他的“潜邸”由州升为府。瑞安当时属温州,由于“瑞安”这个名字吉祥,比永嘉还好听,便以瑞安名府。“瑞安门”并不是瑞安县城的城门,而是温州城的大南门。大南门是俗称,瑞安门是正式名称。因为瑞安是温州的南面,大南门正朝着瑞安,故名。瑞安门和瑞安府,往往被别人误认为是在瑞安,其实这是瑞安境外的两个特殊的地名。
二、与瑞安历史事件有关联的部分地名:1.所坦街、二百巷、三百巷、四百巷、六百巷、泥城路、沙城头(均在市区)、海安所(在塘下镇海安)、沙园村(在飞云镇阁巷)、寨下村(在汀田镇)。以上各地名都与明朝抗击倭寇斗争有关联。明朝初期,朝廷对倭寇已有所防备,采取筑城屯兵、屯田政策,军事上实行“卫所制”。瑞安县境内设3个守御千户所。一是瑞安所,设在县城内,今“所坦”就是原千户署的遗址,因房屋已坍毁只留一片空坦,故名。二百巷等是原百户带兵的住处,故名。海安所,沙园所新建,海安所原址地名徐村,沙园所原址地名榆木浦,建所城后分别改名海安所、沙园所。清朝废所,海安所仍留旧名,沙园所城墙废除,建居民聚落改名沙园村。嘉靖三十一年(1552)初,新任瑞安知县刘畿到任不久,看到海防松弛,便在巩固3个所城的基础上,在瑞安县城临时构筑两条沙城。沙城开6个寨门,东段依次为司前寨门、车头寨门、岩前寨门、五社寨门;西段为西埭门和上河寨门。其中岩前寨门俗称排石寨,附近的村庄因寨门得名“寨下”。嘉靖三十一年五月,倭寇大举侵犯瑞安城乡,当年瑞安军民凭借沙城与旧城墙打退倭寇的多次进攻。沙城至今虽然残迹无存,但尚留在地名中。瑞安人俗称沙城为泥城,故有“泥城路”和“沙城底”的地名。2.潘营村(营前乡),《瑞安地名志》:“潘姓建村于山岙中,原称潘岙。后因在此驻过兵营,故名潘营”。据笔者初探可能是元朝末年吴成七(珊溪人)、朱君达(处州人)、黄檀(闽人)等农民起义军反对元朝统治,曾在瑞安西部山区长期建立据点;也可能是官员张文员(瑞安人)等带兵扎营镇压起义军;或者是明嘉靖间倭寇曾在瑞安山区一带抢掠,官兵扎营防守。因为有“潘营”一个地名,又衍生“营前”和“营内”两个地名,“前”是南的意思,营前原称陈岙,后因在潘营之南,故名。“营内”与“潘营”毗邻,故名。3.左营坦、大较场、小较场,小较场和左营坦今称文化巷。清顺治三年(1646),清缘营兵南下,驻瑞安县城,明制瑞安所革除。康熙间,县城驻军在城西北隅的称城守营左营,其余称城守营右营,由参将统领。雍正二年,改城守营为水师协营,仍分左、右营,由副将统领、专管海防。“左营坦”即原左营将官署的旧址。左营官兵为操练士兵将射圃改为小较场,即原瑞安中学旧址的操场。大较场在县城南边,历史比小较场早,因有小较场,改称大较场。4.秀才坪村(为市区北郊,原横山乡西岙北山坪上的自然村名称),公元239年,即三国孙吴赤乌二年,瑞安境内始置罗阳县(从永宁县中析置),县治(衙门)在鲁岙,(现具体位置失考,大概在西岙一带)。据父老所说,秀才坪在县治北山上,又扼飞云江边(当时飞云以西岙山麓为北岸),为防守盗贼,派兵在此瞭望扼守。原名“守贼坪”,后雅称“秀才坪”。此说有待考证。5.屏星街、会文里(均在今市区虹桥路西),前者因北宋正议大夫周行已置屏星第于街南,故名屏星街。后者因“宋项泽一门十八人登第,立会文坊,后演变为地名,称会文里”。(查宋进士及其科第名录无“项泽”,而有“项公泽”,疑即一人,待考。),6.二年村(飞云镇吴桥行政村的自然村,在吴桥南0.2公里),这个地名不但取名特殊,缘由也特殊。南宋乾道二年(1166)八月十七日傍晚,大风雨、海溢、大潮水倒灌浙南沿海,拔木、飘屋,溺死数万人,为瑞安历史上最大的水灾之一。原村庄被湮。灾后,平阳山区林姓数户迁此定居。以“二年”(即乾道二年)名村,纪念这次大水灾。“二”读“冷”。7.拱瑞山(位于市区至莘塍段温瑞塘河上),明以前,瑞安城郊东原有西垟陡门,后废于洪武时。万历时,集云山诸水由九里陡门直入飞云江,致使河道遇旱即干涸,城内火警频繁。万历六年(1578),新任知县齐柯倡浚东塘(即今温瑞塘河市区至莘塍段),将所浚淤泥聚积于河中成一小山,并重开西垟陡门,使河水回流入城,保持城内外河道蓄水,便利县城居民用水、防火和城外农田灌溉。传说浚河时齐柯儿子参加督造,不慎跌入河中溺死,葬在此小山上。这项水利工程竣工时,父老将此小山取名“齐公山”,齐柯谢绝,改名“拱瑞山”,有“拱护瑞安”之意。

河流水系

瑞安全境江、河、湖水面面积为105728.55亩,密如蛛网,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主要河流有飞云江、温瑞塘河、瑞平塘河。瑞安全境内陆河流均属飞云江水系或瓯江水系,飞云江为我省八大水系之五,发源于浙闽交界的洞宫山,流域面积3731平方公里,主流长173公里,其中穿贯瑞安市境内74.8公里,流域面积1801平方公里,在上望、阁巷之间入东海。下游河段宽600~1000米,入海处宽达3公里。500吨级货轮能直达上海、宁波和福州等港。其主要支流有漈门溪、高楼溪、金潮港等分布在山区,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是该市修建小水电站的主要地区。瑞平塘河、温瑞塘河位于飞云江南北两侧,瑞安境内长为3.28公里和20.4公里,是该市内河主要通道,也是粮食产区抗旱、排涝的重要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