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乡地图
三溪乡相关地区地图:
重庆市巫山县三溪乡简介
三溪乡位于巫山县城东部,距县城42公里,2005年月池乡、田家乡撤并入三溪乡,辖18个村,99个社,6547户,22048人,面积106.96平方公里,有耕地2096公倾。全年实现粮食产量2300万斤,农业总产值6180万元;县下达的全年税收收入指标193.01万元,已超额完成国地两税征收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按照10%的增长比例已达到2280元。乡政府驻三溪河。
三、教育工作
三溪乡有初级中学一所,学生656人;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4所,有学生2056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98%以上。三溪中学2007年初中升重点高中创有史以来最好成绩。石柱、九镇、团包三所村校已纳入县教委的排危规划,三溪中学宿舍楼得到扶贫办的大力支持,都即将动工修建,乡、村、企业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教育转移支付全部用于教育事业。“普九”复查验收工作过关。
基础建设
近年来,三溪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抢抓机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三溪”为目标,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目前,全乡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群众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以房梁村、余杨村为代表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经济建设
劳务经济:全年组织在乡煤矿务工1153人,在重点公路建设和烟水配套工程项目用工1219人,全年有序转移劳动力到县外700余人次,自发转移劳动力4200余人次。超额完成进疆摘棉任务13人,培训劳动力1253人次,实现农民务工收入2520万元。二、产业发展。烤烟:稳定2006年烤烟面积3050亩,实际移栽面积3100亩。完成烟水配套工程任务64口38000立方米,烤烟产量60万斤,产值320万元。新培育10亩以上的烤烟大户30个户。煤炭:2007年产煤实现产量48万吨,按照煤炭行业的关闭整合政策,已全面结束了梯子岩煤矿的关闭整合,顺利通过验收过关,同时为重煤集团巫山煤矸石电厂技改和田家煤矿20万吨新井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蚕桑:全年发蚕种106张,产茧2241.6公斤,产值35266.7元。畜牧业: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达到96%,特别是2007年的毛猪春防、秋防工作是近五年来效果最好的,培植了养殖专业大户210户,其中养猪95户,养牛63户,养羊50户,家禽2户。全年可出栏生猪2.4万头,山羊1.2万只,牛318头,家禽7.2万只,畜牧收入可达3200万元。林果:认真抓好天保管护工作,管护面积93000亩,无一起火灾、火警和乱砍滥伐林木事件,实现林业收入90万元。完成18个村退耕还林初步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在后椅村投资29万元,建水池1200立方,铺设管道2500米,高垭村投资12万元,建水池2口500立方米,铺设管道4700米,红花村投资11万元,建水池2口,1000立方米,庙垭村投资5万元,建水池300立方米,铺设管道4300米,团包2口1600立方米,石印村建水池3口1500立方米。新建烟水配套池64口38000立方米。2、农网改造。已完成了关坪、团包、木耳、九镇四个村技改工程,红花、白鹤两个村已基本完成打窝栽杆工作,完成了双龙、田家两个村的副表费收取工作,受益群众达到8个村1784户6357人。3、乡村道路。已新修村级公路51公里。其中,木耳村公路10公里,石印村公路5公里,田家村公路6公里,高垭村公路5公里,石印村公路4公里,三溪村村级公路6公里,月池村级公路3公里。整修双龙村公路6公里,木关公路21.8公里,整修楚三路11公里。全乡220公里乡村公路,分别落实了乡村社群众的管护责任,确保了公路通畅。4、库周绿化建设。库周绿化投资48万元,已在三溪村2、3、4社硬化0.8米宽的人行道3条共3500米,建蓄水池3口600立方米,维修“双岩大堰”300米。在三溪、九镇、白鹤、桂坪等村建沼气池287户。
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6年,培训劳动力385人以上,累计输出4319人,实现劳务收入1123.5万元,比2005年增加收入120万元,仅此项人平纯收入就增加67元。
一、文化建设
落实了专职放映员,每月在每个村集中点定时放电影一次,并利用放映机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种科技知识,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讲解生产发展、农民致富的科学技术;建设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室3个,结合全县举办的山歌赛、庆重庆市直辖十周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百日道路安全宣传活动,在三溪初级中学、三溪中心小学举办了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3次;向农民朋友发放《农村科技》、《惠民政策》等科技、政策方面的书籍1609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村社发掘民间艺人,组织了一个乐器歌唱表演队,参加全县民间艺人文化表演大会,并获得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