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镇地图
商家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数据
1949年,1432户,7840人。2002年,全镇8223户,26026人,其中男12584人,女1344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镇内有姓氏79个,其中王姓最多。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7345男13554女13791家庭户户数8306家庭户总人口(总)26005家庭户男12744家庭户女132610-14岁(总)53140-14岁男26450-14岁女266915-64岁(总)1936815-64岁男972315-64岁女964565岁及以上(总)266365岁及以上男118665岁及以上女1477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4747
生态建设
商家镇充分把握市委、市政府对萌山湖开发的发展机遇,开展了“建绿色商家,创生态家园”系列活动,动员全镇人民共同参与。该镇从2008年年初开始,启动了萌山水库生态建设综合开发工程。该工程规划面积8500亩,涉及13个村,2651户、8204人。将石佛寺周围东官、李家、西岔3个村2000余亩,作为整个工程的示范片区,以主干道和生产路两侧高档绿化为骨架,形成地头堰边栽植常绿树、大田内栽植经济树的总体绿化格局。为此,镇上成立了萌山水库生态建设综合开发指挥部,多次召开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有关村主要负责人会议,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抽调精干力量组织实施。目前已整修道路3.6公里,路旁栽植蜀桧、紫叶李、国槐、椿芽、侧柏45万株,已完成总任务的90%,景观效果初显。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实行党政领导挂包重点工程制度,成立了农业重点工作领导小组、企业绿化年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任务的落实。邀请山农大专家及上级有关部门实地考察、调研,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及时把任务分配到各村、各企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到部门、到村、到人。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宣传车、办培训班、入户调查、座谈会、党员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征求意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争取上级扶持,努力抓好萌山水库生态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实行一村一策,一地一策。镇上出台了补偿奖励政策,为群众无偿提供椿芽苗,按时完成任务的村按每亩30元标准奖励村干部。通过以上措施,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及村干部的工作热情。现该工程进展顺利,新修生产路1.5公里,路两侧栽植紫叶李、蜀桧2000余株,计30余亩。大田内栽植椿芽24万余株,计1200亩,地头堰边挖穴1万余个。同时,认真做好育苗工作。新育黄金槐等景观苗木10亩,杨树苗20亩,核桃苗7亩,为明年萌山水库生态建设经济林栽植提供了苗木保证。认真抓好二沿三环绿化及区直部门挂包荒山绿化工程。按照区里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合理规划地片,重点抓好商中路、胶王路、三太路、白尼河及支流河滩绿化。现已栽植速生杨1088亩,计10万余株。全民义务植树达到6万余株。及时与挂包荒山绿化工程的各区直部门进行对接,确定具体山头地片,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目前区政协已栽植侧柏12000余株,面积达60余亩。在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商家镇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引导企业树立环境意识和节能降耗意识,走科学发展之路。2008年,镇上关停了淄博吉磊水泥厂、淄川红旗耐火材料厂2家污染企业,指导建材、冶金、矽砂等高耗能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淄博鑫拓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研制的碳化硅飞尘过滤器国家863项目,产品试产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2008年有2个耐火项目、1个饲料生产项目、1个大型养殖项目因环保不过关被拒之门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方案的实施,为商家镇的环境保持奠定了基础。该镇建立了68人组成的环境卫生保洁施工队,2008年新建了40个垃圾池,设立1台垃圾车定时清理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同时,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出资10万元给保洁人员发放补贴,有力地维护了商家的生态环境。经济状况
新中国建立初期,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万元,1978年470万元,1993年14156万元。2002年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303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981万元,人均纯收入3961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75:12。农业发展:1956年,粮食亩产95公斤,总产272万公斤;1972年,粮食亩产180公斤,总产337.5万公斤;1972年,修建西马水库和东商水库。1974年,配套两大干渠,总长5500米,其中,高架渡槽2000米,三级扬水,扩大水浇面积400公顷,13个大队受益。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216公斤,总产654万公斤。1998年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高产田,实行立体种植,多元化发展。七河村引进花菇食用菌新品种,进行工厂化培育,建培育棚35个,蔬菜大棚40个。2001年,建花菇、蔬菜大棚4个,“七河”牌无公害蔬菜销往省内外,实现产值250万元。2001年,七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山东农业大学列为科研开发基地,镇政府被淄博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九五”期间农业科技先进单位。2002年,武家、冶西、红星村引进沾化冬枣,建起14公顷冬枣园。西阿村投资40万元,建冬暖大棚16个,引进“春捷桃”,被列为市高科技林果示范园、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2002年,全镇调整土地300公顷,建设生态示范镇。2002年底,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达4:6,农业总产值7052万元。
工业发展:新中国建立初,乡内无工业。1962年,成立农机制修厂,1979年更名淄川化工阀门厂。1972年始,建公社煤井、耐火材料厂、化工厂、面粉厂、保温厂、纤维厂、五金厂、食品厂。1976年,队办企业开始起步,以小五金加工、生产耐火材料为主。1978年,从业人员553人,企业年收入164万元。1985年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专业村先后形成,大邢村服装、红星村沙发、双山村羊毛衫、循途村轻工机械制造,长远、王家村冶金铸造,杨家、代家村矽砂加工,馆里村铜材、节能电器,东商村砂轮。以山东淄川真空开关厂二轻机电产品为龙头,冶金、建材产品为骨干,小五金加工为基础的发展格局。1995年,组建省级乡镇企业集团山东华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镇、村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137个镇村企业中改制的96%,实现工业总产值18764万元。2002年底,全镇企业137个,从业人员3847人,工业总产值60629万元。
商业服务:新中国建立前,大邢家庄设集市。1953年,成立商家供销社。1982年,仅有商家供销社饭店餐饮业1家。1993年始,陆续设立中小型农贸市场8个,餐饮业发展到145家,大邢服装专业村服饰园入园经营者206户。1995年,镇域内占地270公顷的鲁中机动车驾驶员教考中心建成使用,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仅教考中心胶王路商家段,新设餐馆29家,售货点47个,出租车80台,劳务市场2个。2002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1959家,实现营业额2202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