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镇地图
西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科教文卫
1980年,成立西河镇科学技术协会。1984年8月,成立镇科协办公室。1986年10月,市科委在本镇召开沈阳耐火材料厂淄博分厂耐火材料产品论证会,推广我镇研制的耐火材料,玻璃浮法窑炉锡槽底砖科研产品。1987年6月,在西河水泥厂召开全市硅酸盐水泥科研成果论证会。1993年3月,调整镇科委、科协组织,充实科研人员,1996年9月,全省旱田小沟麦经验推广研讨会在西河镇召开,推广西河科学播种旱田小沟麦成功经验。清末,境内有私塾5处,私塾先生5人,学生60余人。1920----1942年,成立博山县第二高等学校1处(现中心小学),初等学校1处。解放后境内建立完全小学2处,1951年7月,第一届高小毕业生毕业,分别考入博山中学和周村韩家煤矿子弟中学,这是解决后的第一批中学生。1964年,镇内共有小学4处,(西河一小、西河二小、坡地小学、东岭小学)1965年,建农业中学一处,两年后停办。1969年,全镇共有小学11处。1978年,设立初、高中4处,1982年,改为初中。1985年,投资120万元新建1处西河中学,规模24个教学班;1987年8月,厂里联中,海庙联中,西坡联中、中黄联中师生并入西河中学。1995年,九年义务教育考评验收合格,1997年8月,解决中学校舍问题,镇党委、政府投资36万元为中学建起西教学楼。1999年12月,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合班并校,11处小学合并为6处。2000年6月17日,教育强乡镇验收合格,并创2处市级规范化学校;2处区级规范学校;1处市级规范成教中心;3处市级一类幼儿园;1处市级示范幼儿园。2000年10月,政府投资200万元新建中学41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2幢,并当年竣工使用。2002年6月,中学添置微机30台、语言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2个,中心小学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全镇中小学微机联网,实现现代化教学。2002年底,全镇小学6处,中学1处,在校生2634人,其中中学生1270人、小学生1364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标。
地理人文
西河镇东面是30余里的石灰岩地貌,怪石嶙立、溶洞交错,天马山矗耸500余米,代表西河人民质朴、勤劳、勇敢好客的象征,中部有雾柒河,动河穿过,地势平坦。厂矿企业都分布集中在此。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西部属于高寒山区,人口分布较为稀散。西河是全省有名的建材之乡,全国有名的武术之乡,西河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渊源于湘中的梅山地区,大致在湖南境内辖新化、冷江、安化一部分、新邵和溆浦、隆回的小部分地区,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在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大系中,也当属一个异数。梅山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据湖南考古发现,在九千年前,围绕洞庭湖之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们,已经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形成了农耕文化的雏型。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归入楚国,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进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发展得更加辉煌灿烂。在漫长岁月中,聚居在这里的“梅山峒”人,凭借雪峰山和资水的险阻地势,自为生理,“旧不与中国通”。直到北宋开发梅山置县之后,汉文化不断注入,徭、苗、汉民族逐渐融合,梅山文化渗透外来的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不断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西河民风淳朴,历以诚信为处世之本。因其诚,故不为人所戒惧而乐与之交;亦不因贫穷而弃义,不为过失轻易责人。每逢客人来访,主必迎于门外。人室后,要泡茶敬烟,谊重者还要留餐留宿。客出主送,道以“招待不周”、“好走”、“再见”等词。每逢喜庆,必设宴以迎亲朋。入席时,讲究座位,要请长辈或贵客坐“上席”,席间频频敬酒敬菜。西河人平时交往亦诚而有礼,路遇亲朋,必点头或握手,相互招呼问候。走路要让长辈走前,平时不直呼长辈姓名。亲朋家遇病痛之事,必登门慰问。逢婚嫁、寿辰必登门祝贺;遭丧事,必亲临吊唁。西河人在外亦宽和大度,互助友爱,乐善好施。在经济活动中,重名誉,讲信用,童叟无欺。梅山人性之美,无处不存。西河矿产资源丰富,大石的梯矿,陈家山一带的铜、钨、镭、砷矿且富集金、铌、钽等元素。在奉家已经发现脉金(原生金矿)和沙金,还有游家、青石的煤矿。西河尤以武术著名。七十年代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98年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荣誉称号。2002年天马村陈志雄参加全省第二界传统武术比赛获金奖。
基础设施
该镇加大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地招商,以诚招商。近几年来,先后有20多家大小企业落户该镇,如镇泰(广东)工业有限公司、海豚水上世界、光华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同时,该镇以房地产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策略,促进了旅游饮食、租赁等服务业的发展。新建扩建市场12个,其中农贸综合市场7个,家禽批发市场1个,建材市场2个,装饰材料市场2个。先后投资200万元,完成新(改)建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其中70%的村委会完成二级公路改造。全部村委会实现通水、通电话以及农电改造。90%的自然村达到“文明村”标准。1998年以满分通过省奔康达标验收。1999年西岸新村荣获“广东省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全镇现有中学1间、小学8间,98年起共投入500多万元改薄资金,对全镇中小学校进行改薄,现市一级小学有2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较好地控制人口增长。全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投资90万元建设镇敬老院,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投资80多万建镇文化中心,并以此为宣传阵地掀起了农民“富而思乐”热潮,成立了多个农民业余演出团体,如:采茶剧团、歌舞演出队、醒狮队老年人演出队、腰鼓队等等,该镇农民精神焕发,生活乐也融融。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8年2月,建立敦仁、东岭、新庄3个党支部。有党员20余名。1951年3月,共有18个村建立了党支部,任命了支部书记,对外称农会主席。1956年,共有党员41人,其中男35名,女6名。1969年,党员发展到136人。其中机关22人,农村113人。1980年底,共有党员344名。其中男党员312人,女党员32人。党支部21个,1992年,全镇党员总数693人,其中男党员652人,女党员41人。农村设4个党总支,13个党支部。8月,成立西河镇老干部党总支,15个村设立党支部。2000年西河镇党校被评为淄博市“红旗党校”。2001年,先后调整为18个村(居)和14各单位企业的党组织。2002年底,全镇党员880人,村级党委1个,村党总支4个,村级党支部13个,企业党支部14个,老干部党总支1个,老干支部15个。
第二产业
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立铁木业社,中小型耐火厂、红砖厂、钢瓦厂等小型企业。1965年,建起运输队、耐火厂、煤井、日用陶瓷厂、机械制造厂等企业。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立水泥厂、水泵厂、机械制造厂等企业。1978年,批准镇内3家煤井生产,产量11万吨,产值200万元。1978年,社办企业总产值358万元,队办企业总产值306万元。1982年,成立镇矿产公司统管煤井,镇内批准7家煤井生产,产量24万吨,产值500万元。1983年6月,淄川区向阳煤井移交镇矿产公司管理。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出现镇、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的局面。是年,总收入2912.8万元。1980年,建镇大理石厂,产值150万元,99年停办。1987年,新建水泥厂回转窑,产量8.8万吨,1991年11月,水泥厂改建立窑生产线,设计产量10万吨。1991年11月,建西河加油站。1988年和沈阳耐火材料厂联合办厂,成立“沈淄耐火材料厂淄博分厂”。20世纪90年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转移,走调整、联合、科技、外向之路。逐步形成以耐火材料、化工、家具、水泥、机械制造为骨干的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1992年春,成立华峰实业总公司;万达利实业总公司;金星房地产开发公司;古瓶洲实业开发公司;海天实业总公司;天河开发总公司。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1993年5月,区委、区政府在河北村华峰实业总公司召开村办企业“三上”现场会,促进村级经济发展。1995年随着镇、村企业改制,公司随之撤消。个体,私营企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1998年-2002年,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三年奋斗目标和“三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发挥规模优势,逐步形成沈淄、京西、永鑫、梦琦、晶诚、奥特等骨干企业。5年间,全镇工业累计投入12358万元。注重质量,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全镇有2家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即耐火材料。玻璃浮法窑炉锡槽底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002年全镇工业企业95家,年末总产值36836万元,利税5930万元,实交税金613万元。
自然资源
全镇山地面积20733公顷,有林面积19534公顷,森林覆盖率81.2%,活立木蓄各量68.2万立方米,居全县前列,有杉、松、荷、樟、竹等近300多种林种。全镇有耕地面积1.95万亩,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素有“大埔粮仓”之美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西瓜、优质稻、大菜、茶叶、水果、甘蔗、马荠、莲藕等。出产的“西河香米”、“西河腌菜”也远近闻名。目前,已建立了5500亩烤烟生产基地、3000亩西瓜生产基地、2000亩蜜柚基地、5000亩优质稻生产基地、3000亩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养鱼基地和300亩优质枇杷示范基地,有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1间、年出栏1千头以上的养猪场5间、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场20间。镇内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达12000多千瓦,目前全镇有各类型水电站30间,总装机容量达9500千瓦。还有铅锌、瓷土、稀土等地下资源。
沿革
西河镇建于宋代。该地原有一河,居民先立于河东,命此河曰西河,形成村落后以河名村,后成集镇称西河店。明后期复称西河。分为广仁、敦仁、安仁、河北、河南、海庙、东岭、新庄八个自然村。先后曾隶属博山县第六区,淄博市(小)第四区,淄川县三区。龙口区,辖坡地乡三个村,(西坡地、中坡地,东坡地),黄崖片5个村,(南黄崖、中黄、北黄崖、马家庄、龙湾峪村)。1956年6月,划归淄川区,9月,设立西河镇。合并为17个村。1958年9月,成立西河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称西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