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镇地图
石马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境内交通便利,有县道4条共30公里,有乡村公路26条,全长80.2公里,均实现了水泥硬底化目标。1992年5月开通程控电话,电话延伸到每个村,2007年全镇程控电话5155门,占农户56.8%。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移动、联通公司先后在我镇投资320多万元,兴建移动电话信号发射塔,使我镇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镇,2007年开通移动服务厅。1990年冬在中心小学背后宝子岗建成电视差转台1座,1992年建成有线电视站,2007年有线电视用户1400户。石马有“文化之乡”美称,重教育、惯缴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7年,考上大专以上,的就有2800多人。2003年兴宁高考状元何思南,就是石马镇新石村人。石马中学近5年来考取重点高中的有415人,在山区乡镇中独占鳌头。全镇有初级中学1间、小学16间,2007年初级中学教职工114人,在校中学生1693人;小学教职工142人,小学生2413人。全镇有卫生院1间、卫生站26个,敬老院1间,26个村1个居委会全部实现办公楼房化。圩镇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主要街道13条、523间门店。农历逢三、六、九为圩日。境内马下村八丘坪附近有一黑色大石,形似一匹奔驰下山的骏马,石马由此得名。
石马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7386男8811女8575家庭户户数5632家庭户总人口(总)17131家庭户男8588家庭户女85430-14岁(总)31770-14岁男15800-14岁女159715-64岁(总)1300015-64岁男661915-64岁女638165岁及以上(总)120965岁及以上男61265岁及以上女597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6088-
历史沿革
旧时石马镇由上庄、下庄、小水、刁田、礤下、马下、洋门、蕉坑8个堡组成,旧时曾称石马乡。建国后,1949年至1951年属龙石区(区址在龙田),1951年10月从龙石区划出设石马区(第十二区);1956年12月改为石马乡,1958年9月改为石马公社,1978年3月,分为石马、洋门两个公社,1983年11月撤消洋门公社并为石马公社,又改为石马区。1987年3月石马区改为石马镇。
乡镇经济
2007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33036亩,总产13154吨,全镇水果种植面积8815亩,水果总产12838吨,产值1847万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642万元,年人均收入3760元。镇内建有仙人庵、得水寨、大狮、刁麻坑水库,其中仙人庵水库库容94万立方米,1979年全镇建成电站一座,装机173千瓦。1982年后,充分利用水资源,兴建镇级、村级、股份制电站6个,装机835千瓦。境内矿产主要有钨、荧、黄铁、稀土、钴等,但质量差,开采价值不高,民间传统工业有米酒、豆腐、花生、腐竹等。2007年,工业总产值4947万元。
自然环境
境内四周高山环绕,中间小山丘多,构成若干狭长盆地,主要有两支山脉。第一支由铁山嶂向西南延伸,阿婆石为最高,海拔682米,第二支由箭竹顶向东南转南方向延伸,雷峰寨为最高,海拔556米。石马河水系经石岌、上庄、下庄、三社、虎石、马上、马下、马石、新石、郑塘、新田、刁田、新群、陶背、小水、秀水、向前、洋门、桥下自东向西注入石壁水库。年均降雨量为1447毫米,年均气温20.4℃,最低气温零下2.7℃(1967年1月17日),最高气温为38.3℃(1978年8月1日),平均日照时数2065.1小时。1985年后开始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各届党委政府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我镇林地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3年,全镇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326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2480万元;粮食总产12580吨,农业产值3217万元。财政总收入4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6元,引进县外投资2224万元。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23所;医院2所,合作医疗站25所。圩镇2个,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设施完善,路网四通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