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婆店镇地图
石婆店镇相关地区地图:
风物特产
八公山豆腐:八公山豆腐为西汉淮南王烧药炼丹,偶以石膏点豆汁而成,因此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八公山豆腐制作精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顶山奇竹,舒城贡席:舒城贡席为皖西历史传统名特产品,明天顺年间,舒城籍史部尚书秦民悦将舒席带回京城,奉献英宗皇帝深得赞许,随即御批:“顶山奇竹,龙舒贡席”。舒城贡席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蜚声中外,曾在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上获一等篾业奖,在南洋物产会上获银质奖。皖西名茶——六安瓜片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入竟有80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临终前还念唠着“六安瓜片”;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第一次访华,“六安瓜片”还作为国家级礼品馈赠给外国友人。可见,“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的位置。“六安瓜片”驰名古今中外,还得惠于其独特的产地、工艺和品质优势。
地形地貌
本镇属于大别山前的江淮丘陵区,地形起伏,岗陇沟谷相间,岗顶标高在80~100米,谷底标高在61~82米,地形高差约20米;地热呈西南高,东北低走向,整个镇城呈南北带状分布。南端及东西两侧为山地,中间为地势较低的湾畈地区。地貌类型属构造——剥蚀类型中的丘陵区,分布于大别山外缘,绝对高度70~200米,山脊线不连续,山顶浑圆坡角不大,20°~30°坡地植被茂盛,局部岩层受硅化地段山顶呈尖顶,植被发育不良,常构成光秃的山坡和陡峻的峭壁,有断层陡崖分布,切割较甚,“V”谷发育。低丘则发育不良,丘体由侏罗系火山碎岩及砂岩,砂砾岩组成。
文化底蕴
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上古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称“皋城”。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属九江郡。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目,“六安”之名沿袭至今。三国时由魏控制。两晋时,分属豫周的安丰郡,扬州的淮南郡、庐江郡。隋时,分属淮南郡和庐江郡。唐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其间置舒城县和盛唐县。两宋时,大致与唐相当。元末,始设六安州。明时,北属寿州、南属六安州。清初,属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辖的寿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为江苏、安徽两省后,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的六安州。中华民国初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淮泗道,其余县区属安徽省安庆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县一部分)和英山、罗田、商城五县成立工农民主政权,曾称“五星县”。1940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为安徽省。此后,庐江县一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巢湖专区;肥西县曾两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合肥市。1978年,以六安县城关及近郊组建县级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六安历史上是战略要地。古诗赞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发生在这里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后期,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使寿春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383年10月,东晋迎战前秦,在寿阳(今寿县)淝水取得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改变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开始了南北朝对峙。辛亥革命时期,寿州崛起的淮上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支劲旅,先后光复了六安、霍邱、颍上、阜阳等23个州县,推动了江淮地区的革命发展,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战士朱蕴山为代表的六安进步知识分子,就组织了“中国革命小组”,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活动。1923年,寿县小甸集成立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建立最早的党组织。1929年,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诞生了红十一军三十二、三十三师,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皖西成为红军的摇篮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这里指挥了历时48个日日夜夜的苏家埠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空前的大胜利。抗战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安徽省首府,国共两党的重要机构设驻于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这里指导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大转折。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上古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有“开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国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师孙家鼐。近代有辛亥名杰柏文蔚、张汇滔,抗日名将方振武、孙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蒋光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以许继慎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在五六十年代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中,皖西籍就有108名,占全省130位的85%。全国9个将军县,六安就占2个(金寨县、原六安县),被誉为“将军之乡”。
社会经济
石婆店镇是山、岗、畈兼有的农业镇,岗畈区主要生产优质粮油、莲藕和银鱼;山区有农特优产品:茶叶、杉树、毛元竹、板栗、油桐;另外,本镇还有优质的花岗岩和矿泉水等矿产资源。石婆店镇工业以食品加工、建材业为主,全镇共有792个企业,就业职工3881人,营销收入6565万元,创利税475万元,其中中日合资的群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和金苗米酒厂是较为著名的两个企业。石婆店镇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达1.6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579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全镇出生人口455人,人口出生率为11.1‰,人口出生率为16‰,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均为10‰。石婆镇政府在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六安地市三干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集镇建设为载体,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交通、文教、电力、邮电、广播电视和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集镇的功能和建设水平,为集镇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以来石婆镇用于集镇建设方面的投入近5000万元,新建了长400米、宽20米的东大街;拆迁改造长800米、宽21米的西大街;近1000米长的独(山)鲜(花岭)路也正在兴建,铺设水泥路面近9000平方米,柏油路11000平方米;兴建住宅近60000平方米;新建一处占地20亩的农贸市场;安装了路灯;栽行道树500棵;镇区面积已扩展到近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000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71.4平方米,集镇面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气候类型
本镇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绛水量1129.7毫米,蒸发量1450.5毫米;年平均气温19.5℃,绝对湿度15.8毫巴,相对温度80.6%;全年无霜期222天;本区降水充沛,多集中在5~9月份;11月至次年1月降水较少,这枯水期。响洪甸水库位于本镇西南方10余公里处,库容为27亿立方米,是本地区最大的地表水水源。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6029男18336女17693家庭户户数10067家庭户总人口(总)35934家庭户男18268家庭户女176660-14岁(总)102890-14岁男57520-14岁女453715-64岁(总)2307515-64岁男1129915-64岁女1177665岁及以上(总)266565岁及以上男128565岁及以上女1380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