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亳州市地图 > 蒙城县地图 >
坛城镇地图
坛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古迹文物

坛城古迹有:汤都古城、北冢山、量沙台、王常墓、饮马泉、庄子故居、卧龙岗、捻军领袖鲁王任化邦故居、龙山文化遗址等12处。有多处古迹都涉及国史,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北冢故城、北冢山、重要历史文物景点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和维修,特别是“北冢文史研究会”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和文字工作,搜集的珍贵史料,填补了蒙城上古史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揭开了司马迁《史记》记载庄子是“蒙人”之蒙的千古之谜,这为论证庄子是蒙城人,提供了有力史证,为下一步开发“北冢故城”,研究商朝历史和庄子文化,奠定了基础。

经济建设

多年来,通过实施黄淮海平原开发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全镇8.2万亩耕地全部达到沟、渠、路、林、桥、涵等配套要求,先后改造中低产田2万余亩,治理涝洼地2000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丰产丰收,粮食生产连年稳定增收。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历史沿革

坛城是一座古城,有3500余年的历史。坛城山,上古名景山,后改北冢山。夏朝末,商族从黄河北迁到这里,首领成汤,曾在景山上与东方诸侯会盟,故坛城最早称景亳,是汤的初都。汤王迁都后,于此地建诸侯国—冢国,此即蒙城称蒙的由来。北冢故城有三道城墙,称外城、中城、内城,今中城墙仍高于地平面5米余,周长4公里余,现在内城墙仍有遗迹。西周及春秋初,仍为蒙国。到了战国时期,坛城归楚,楚国于此设置蒙县。西汉中期,把蒙县改为山桑县,断续达九百余年。到了唐朝,公元742年,唐玄宗把山桑县改为蒙城县,并把县址从坛城迁到今蒙城,沿称至今。所以,坛城是蒙城的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称“蒙”之地。楚汉至唐,坛城作为该县的政治文化中心达一千多年。历史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是蒙城古老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灿烂的一页。“北冢故城”早在1996年就被列为蒙城县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O02年9月12日,亳州市政协在坛城镇隆重召开“北冢故城文史调研会”,肯定了北冢故城的研究价值。198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省市政协、省市文物局、文化部门的专家、学者多次来坛城考查,给予“北冢故城”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我国商朝的古城址,有挖掘和研究价值。我县尉迟寺遗址是中国原始第一村,“北冢故城”—坛城,应该是中国商朝第一城。建设蒙城历史文化名城,开发蒙城旅游业,坛城必是未来蒙城经济发展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