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十堰市地图 > 竹溪县地图 >
天宝乡地图
天宝乡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由来

天宝之名始于唐天宝年间,取其他“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天宝在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豫赣郡建成县,王莽时属多聚县,光武时属建城县,灵帝时属上蔡县,三国吴太帝黄武年间属宜丰县,南北朝时之梁朝属望蔡,隋开皇九年属建城,唐武德五年属望蔡,武德八年属高安,宋太平兴国六年属新昌县,1914年新昌县复名宜丰,天宝隶属宜丰县至今。民国19年分属第二、一区。民国22年(1933)11月,乡境划入找桥特别区,翌年4月返归宜丰,8月属第四区。民国28年(1939),乡境分设黄沙乡和会市镇。民国30年(1941),黄沙乡与会市镇并为会黄乡。民国36年(1947),辛会乡(会黄乡改名)辖8保、64甲。1949年7月解放,乡境属潭山区。翌年,乡境分设辛会、杭藤、兰溪、石溪4乡。1956年,4乡合并为天宝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又是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实行乡、分场、人民公社合一。1968年与黄岗山脱钩,辖9个大队、49个生产队,1983年公社复名乡,生产大队改名村,生产队更名村民小组。是年全乡辖16个村委会、121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天宝乡辖15个行政村、2个农场、1个林场和1个集镇居委会,236个自然村。全乡共有人口14178个,耕地22276亩,其中水田21453亩,旱地823亩,山林总面积146612亩。商周以前,按《禹贡》所设想的九洲之说,天宝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地先继属越,后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置36郡,属九江郡。三国东吴时(公元月220)在此设宜丰县,至唐代四设县治达245年之久,故称“古宜丰治”。宋光宗元年1190年,墨庄始祖刘椿任大姑岭巡检遂家于此,繁衍后代,始建屋场至今815年,为宜丰现代最早、规模最大、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天宝古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的船形地貌,独特的自然环境,东南有2500余米的东水西流弯山绕城的护城河,西有藤江河,北面有1490余米气势恢宏的古城城墙遗址。古城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门,十三第宅,48条巷,48口井,四周设内外八景。天宝古村现有民居民230余幢,明清古建筑170幢,其余为解放初期仿古民居,房屋坐北向南,分排林立,规划完整合理。明清建筑分宗祠、亭阁、画锦堂、观音堂、官厅、民居、石碑坊、宝塔、庵观寺庙等十大类。建筑风格外观为风火山墙翻天井式,内为木结构,分穿斗式、抬梁式,也有穿斗与抬梁相结合风格式建筑。屋顶有硬山顶和歇山顶。建筑风格独特、典致高雅,有木雕、石刻石雕、砖雕,各式花阁门、花窗、门楼、石墩、石础雕刻艺术高超。此外,还有一幢创建于1919年的西式洋楼——培根职业学校,该校由墨庄刘氏中最早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刘化成所创办,是专门培养农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在全省也是独此一家。天宝千年古村自古就是人文之帮、文风兴盛、名人官吏众多,至今留有较多的附属文物,如各代朝廷皇帝赐匾及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林则徐亲书所赠的“副魁匾”,古陶瓷、古代生活用具,还有出土的商代铜饶(一级)、春秋钮钟(二级)、战国剑,县正堂砖等珍贵文物,以及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宜丰苏区天宝古村内留下了许多墙头标语。天宝古村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景观,自然环境优美,古迹星罗棋布,红、古、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游览胜地。

2、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天宝乡

安岳县辖乡。1941年置天宝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撤乡,1995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29.9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大清流河纵贯乡境。通公路。辖九桥、兰草、东观、君寨、福庄、碑口、金湾、仓沟、白路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桐油。养殖生猪。

经济状况

天宝工业当以鸦溪等处的冶铜为开端,至少在汉以前就出现。明清时期,传统手工业如土纸生产,名闻省内外,清代,土纸出口占全县的60%,苏东坡曾慕名访天宝龙洞,亲自深入纸棚与工人定纸张规格,后龙洞土纸称“撕百纸”闽笋生产出现于明末清初,也有数百年历史,由客籍人由福建迁入天宝传入技术。天宝罗酒更是蜚声省内,也有数百年的生产历史。1955年手工业生产成产了合作社,境内工业开始形成规模,但以后的近20年间,没有大的发展,仍只是几个小厂加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开始兴起,并逐步形成了以乡企为骨干,村办、户办、联户办为重点的“四轮驱动”全面发展局面。利用天宝丰富的水资源兴建的黄沙、龙洞两座电站,及若干个体办电站,为境内工业生产提供强劲动力。1983年成立的天宝木雕厂,产品远走欧美;1985年成立的“宜丰县侨丰木材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县唯一的乡办合资企业。此后,非金属和金属产品制作、矿产品开发、竹木加工、电力开发出现了齐头并进局面,尤其是2000年底引资建设的特种钢钉厂,年产值可达到500万元,成为全乡重点和骨干企业。全乡已呈现乡村和私营个体企业一起上的兴旺局面,2000年底,全县有各类企业342个,实现工业产值435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6%。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天宝乡的经济增厚了实力。至2000年底,全乡财政收入实现387.7万元,比1990年79万元增4.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511元,是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1元的3.02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天宝乡各项社会事业也日渐进步。2000年底,全乡实现了程控电话和电视光缆传输工程;全乡投资500万元,扩建了二公里多的天宝大道、康复大楼及住院部。集镇建设的美化、亮化、绿化及自来水工程、消防道工程也全面得到完善,集镇的城市功能逐步体现;宜潭公路国家二级油路即将竣工,全乡实现了“三通”(村村通公路、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天宝素以重文尚教著称,清之尚友山房、民国时期的培根职业学校,全县闻名。90年代初,全乡普遍投入巨资用于中、小学教育事来建设,1999年,投资20万元兴建的山背小学成为一流设施学校,同年又投资十多万元重建了河思小学。2000年底,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及村完全小学11所、教育点2个,总在校学生135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近年来,全乡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下同心,干群同力,左右同拍,各方同向,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到2007年,全乡实现工农业产值15067万元,完成财政收入3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到2007年底,全乡完成了村小教育网点的重新布局,形成了三所完小和14个教学网点的格局,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乡在校小学生1047人,中学生539人。在2007年中考中,共有52人考取高中或中专,升学率达52.3%,位居全县农村中学的3名。天宝中心卫生院自1996年新建搬迁到集镇新街后,以创建一级甲等医院为动力,不断更新医疗设备,提升医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全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7年业务收入达115万元。天宝乡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不断夯实工业基础,目前已有木竹加工、小水电、塑料编织袋、钢钉铸造、矿泉水、铁锅铸造、木竹加工机械等多家企业。生姜、蜂蜜、橙片、青豆、冬笋、闽笋、香菇、木耳等为天宝土特产品,尤以松溪罗酒名誉周边县市。近年来,花卉苗木、山羊又逐步成了天宝的一大特色产业。

人文社会

天宝不仅自然资源丰富,更是人文之邦。以左山新石器遗存为起点的天宝文明史,已逾五千年;天宝青铜文化江南罕见;三国古城,独具特色,古天宝人才辈出,进士、举人、贡生达151人,仅进士就有22人;现代著名外交家刘师舜,潜心四书五经之翻译,于中美文化贡献颇多;今天天宝,更是人才济济,且多以其业绩或政声为乡梓增辉。

天宝概括

天宝乡位于宜丰县北部。西同双峰林场、潭山镇相连,东与同安乡、澄塘镇毗邻,南与新昌镇、桥西乡接壤,北和奉新县甘坊乡交界,地处东经114°46′,北纬28°30′,东西长18.9公里,南北宽16.3公里,总面积141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天宝集镇距县城18公里,天宝集镇距省会南昌165公里,西隔宜春市120公里,南靠火车站(上高)46公里,宜潭公路由南向北,已修成国家二级公路,棠潭公路由东向西穿越而过,320国道从县内经过。武吉高速公路贯穿天宝集镇,并开设天宝互通立交,交通便利。天宝乡境内山峦环抱,中间是平坦良田,地形呈盆地状,天宝乡地处九岭山脉中段之东南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青山环抱,绿水潆绕,中为盆地,一马平川,广袤开阔。境内主要山峰有增背岭、三千岭、黄沙坳、尖峰岭、黄竹尖、吉样山等。最高点为曾背岭,海拔高度958米,最低为点鸦溪村,海拔7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藤江、石溪、黄沙港。这里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天然的船形地貌勾勒出“东西南北门,前后两条街,四十八条巷,四十八口井,四周竹城墙,四季马蹄香”的轮廓,这就是对天宝古村的真实写照。天宝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万物宜生。年无霜期270多天,年平均气温17.1℃,年降雨量1697毫米,相对湿度83%,日照数1634.8小时。天宝乡土地肥沃,自古就是宜丰有名的粮仓。俗谚云:“水清米白,粥饮发拆”、“人到天宝舍不得回,牛到天宝要剥皮”即谓天宝之富庶。自明代起刘氏子孙便在此世代繁衍,留下140多栋古建筑及大量的牌匾楹联文物古树。古村一直有重教之风,历史上曾孕育出22名进士,139名举人,秀才则不胜枚举,古村还保留有江西最早的现代职业学校—培根职业学校。

文物古迹

《江西通志》《瑞州府志》载:”宜丰县故城,《明一统志》在新昌县北三十里。孙吴建,唐省入高安。“《新昌县志》载:”宜丰县故城在天宝乡,吴大帝自上蔡分置,唐省入高安有古城在。“自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222—229)年置宜丰县始,天宝建城迄今有1800年之久。天宝古城称辛会市(今辛会、辛联两村范围)也称会市,习称下天宝,地处上辛山南麓,东有小溪,西有河,东西长而狭,形似船,其地形故曰船形。又因墟市繁荣,地名称“会市”。古城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门、十三第宅,黛峦作衬,翠竹为屏,内外八景,牌坊宝塔、亭台楼阁点缀城内外,自古就有小南京之谓。建国前,在天宝乡辛会村有一石碑,上刻“古宜丰治”,此碑已毁。天宝乡辛会村,有古城遗址,原有东西南北四门,现仅存西、东两门。城墙基以块石叠砌,城门大石料砌筑,城址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城址东附近山丘1985年3月12日出土商代铜铙1具,还发现有石斧、甑形器陶片、青铜剑、戈、矛及炼铜渣块、汉墓、模印县正堂砖等。[左山文化遗存]左山,位于天宝乡平溪村西150米处油茶山上,为一长条形山丘,前有溪港(松溪河上游段),天宝古人类曾生活于此。1982年7月16日全县文物普查时,初探为春秋文化遗址。遗址长400米,宽百米左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出土有鼎足、石族、石斧及各类有饰纹软硬陶片、历石等百余件。后随着进一步的发掘考证,初步推断为商周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5000年,是为天宝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2001年5月初,县史志办、县博物馆、天宝乡领导、专家在平溪采风时,再次对遗址进行了考察,发现遗址地表下约一米处,分布有成片的矿物凝结物,呈砂粒状结块,以乌黑矿物为主,间布闪光之金色结晶体。询之村民,不能详答,疑为古代冶铜残渣。另为山坡缓处,发掘一残墓,出土酱黑色楔形魂瓶一对、北宋古钱若干,断为北宋古墓。[中国文物精华-天宝商代铜铙]商代铜铙1件,通高56厘米,柄长17厘米,铙面宽45。5厘米,重40公斤。有明显的含范铸痕和砂眼。铙身饰兽面纹,古朴庄重,柄作圆筒状,与器身内腔相通,有凸出的干带。1985年3月12日,天宝乡辛会村洋牛形山出土,为江西省首次发现的商代乐器,已列入《中国文物精华辞典》。今藏县博物馆。[革命文物]位于黄沙村,东有龙形山,西有西古岭,北有紫阳坛,南有一小坑,整个地形似撮斗,易守难攻。1934年2月3日,萧克将军指挥红军在黄沙龙形山与敌大战。这些战斗,是红军第十七师北上湘赣苏区的第一个大胜仗,红军以不足三个团的兵力,打垮了敌军4个团,消灭了2个旅部和1个师部,俘敌300多人,打死打伤敌人600多人,缴获步枪400多支,轻重机枪40余挺及大量的弹药、军用品等,创下了红军早期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为纪念黄沙大捷,1994年2月在黄沙大战原址建立英雄纪念碑,由萧克将军亲自题碑文:“黄沙大捷革命英雄永垂朽”。

3、湖北省竹溪县天宝乡

天宝乡乡政府驻蔡坝村,人口16972人,面积222平方千米。辖29个村委会:蔡坝、蒿坝、双河、百花、关夫垭、大寒、建丰、白鸡垭、兰池、取宝洞、冶铁沟、葛洞口、星光、茅草坪、高桥、锦原、云台观、龙滩、老庄子、炬光、杨家坪、熊皮沟、栗子坪、将军沟、小桂、光华、大东、孔雀、张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