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南通市地图 > 海门市地图 >
天补镇地图
天补镇相关地区地图:

三、自然面貌

天补镇系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全境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基本一致,全乡平均高程为3.5米(以废黄河为基准),土壤属潮土类,分三个土属(沙泥土、夹沙土、黄沙土),九个土种(略),其中以夹沙土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6.94%,全境土质较为肥沃,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全境范围均属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最高气温在大暑前后,平均为36℃左右,最低气温在大寒前后,平均为3℃。横贯全境南有海门河、北有通启河,纵贯的东有汇通河,毕径河,中有浒通河,西有桃源镇竖河,此外东西向的河流有雄心河、八号横河、九号横河、十号横河、十一号横河,三四级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水利系统。境内陆路交通便利,325省道及市道天三线穿越全境,环镇公路实现了硬质化,村级主干道硬质化路面达公里。镇区距南通机场35公里,经海太汽渡至上海市区仅2.5小时。

八、集镇建设

解放前后,天补镇区范围较小,街道以浒通河东为主,全长500米左右,街面均为石头铺成,高低不平,街宽约3米,东街成“元宝”型,称为“元宝街”,西街较短,称为七寸街,商店大部分在东街,是闹市所在,两侧皆为住户,集贸市场在浒通河西侧,镇上有供销社、商店、银行、食品站、铁店、邮电局、茶食工场、中学、小学等。进入七十年代,天补镇向南扩展,公社搬迁至现址,为四排平房,设有办公室、会议室、饭堂、宿舍,1985年乡政府建起了一幢三层办公大楼,2002年,对办公楼进行装修,镇区命名了振兴路、育才路、新村路等主要道路。1990年,居民委员会正式成立。1989年被省列为工业卫星镇,2004年天补至三星的天三公路进行拓宽改造,2005年底,镇区发展东至17号泯沟,南至市农科所,西至汽车拆解公司,北至供销社宿舍,市国税、地税、工商、公安、电信、邮政均在镇设立分局。1995年,异地重建农贸市场,鼓励引导农民进镇自建或购买商品住房,一下子吸纳了100多个农户前来投资,繁荣了镇区,1995年在镇区主街道及通启公路镇区段安装了路灯。

十一、广播、电视

广播站:天补广播站于1965年建立,当年筹办了7000多支毛竹,16号以上各种铁丝,1966年着手勘查、确定广播线路,由乡统一组织一支架线队伍,当时,每个大队定职干部、群团干部、各生产队队长家里都装了广播喇叭,1969年,全县掀起了普及安装广播的热潮,全镇原有数百只的基础上,一下子发展到6000只左右,1971广播站先后两次向县广播站购买了300瓦、1000瓦扩大机。1979年,根据县站统一要求,推广实现水泥杆子和普及五个有(有木箱、有开关、有避雷器、有限流电阻、有标准电线),乡党委十分重视,除合理大队外,其余都普及了水泥杆子,1980年水泥广播杆已发展到1500多支,并全部换上了新铁丝,投入资金5万多元。广播线路自1969年以来,共进行过4次变动,1983年秋,机房迁到乡政府,从机房南面东西分线,播音能传送到全乡各村。1979年以来,除高桥、桃源、唐湾等村外,其余23个村都先后自办了广播扩音机,成为宣传政策、指挥生产、传授生产技术的良好工作。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农村中建房户增多,加上道路上机动车辆增多,经常造成广播线路中断现象,镇村两级发现后及时予以修复,确保广播畅通,二00一年,全镇行政村由27个合并成9个,村里陆续把广播线路作了调整,机房也作了合并,实现了广播联通。
有线电视:1996年,有线电视接入镇区,居民纷纷申请安装,陶港村所属的海天公司老总张家斌对电视节目中的体育赛事很感兴趣,他积极与镇沟通,要求安装有线电视,后与市局协商,决定投入资金架设光缆,率先为海天公司安装。2000年9月,奥运会在澳大利来悉尼召开,他和公司员工顺利地看上了中央台五套体育节目,后来陶港村采取补贴100元的办法,鼓励村民安装有线电视,到2005年,全村有线电视发展到520只,占总户数的65%。全镇有线电视发展工作取得较快进展,到2005年底,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3600户。

六、建筑业

天补建筑站始建于1974年4月,当时办公地点在天补运输站内,1985年异地新建三层局部四层办公大楼,建筑面积460平方米,造价42万元。2003年,原地新建现大楼,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总造价880万元。建站时规模较小,只有74人,1976年9月,根据县建筑公司分配,到山西省搞建筑,工程队伍随之扩大,工人的技术素质也大为提高,不仅能建一般的平房,还能建造三、四层高的楼房。1981年,改成天补建筑工程队,先后赴大庆、南京、无锡等地承包基建厂房,1982年在大庆市开辟建筑市场,获大庆市全优工程证书,1983年获大庆市金杯一只,并被评为省样板工程。1984年,天补建筑工程队更名为县建筑安装公司一O二工程队,1986年更名海门县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一一二工程队,1994年更名为海门县第一建筑工程一一二工程处,1994年海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一一二工程处,同年更名为海门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2000年4月,获国家工程建设质量银质奖,具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二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三级资质,公司员工2500人,各类技经管理人员300人。1993年,在天津开辟建筑市场,1986年在北京开辟建筑市场,2000年在上海、内蒙、南京等地占得一席之地,1996年,建筑业进行第一次改制,2003年根据上级关于建筑企业改制精神,又进行二次改革,并更名为海门市天补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2005年建筑职工2450人,工地波及北京、天津、内蒙、上海、镇江等地。2005年,全年施工面积45万平方米,实现建安产值2.3亿元,经济总收入81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50万元,营业税760万元。

十二、卫生

解放前,医疗卫生状况很差,霍乱、伤寒、痢疾等传染病流行。那时在乡里行医的多属中医,分西南片、东南片、东片、镇区,镇上的中药店有冯桂贤的保生堂、丁春芳的大生堂、王佳如的大吉春,其中保生堂生意最好。解放后,个体医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自愿组织起来,1949年6月,在袁公所天主堂建立了集体性质的汇通区人民医院,搬到天补,改称天补卫生所,并成立天补区卫生工作者协会,曹思仁为主任,1958年,原天补片几个联合诊所重新整顿,按片建立了建安、崇华、石桥、陶港、广丰、通海镇6个保健室。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实行半统筹医疗制度,即看病不收门诊费,只收药本费。两个月后,实行全统筹医疗制度,即病人看病不要钱,但未满三个月,所有保健室被搞得几乎一无所有,不得不取消这个制度。1963年5月,天补卫生所下放,由全民所有制转达为集体所有制,其人员性质也由全民改为集体,卫生所改为天补人民公社医院,1968年起,公社医院为大队培训了赤脚医生,由各大队推荐赤脚医生到公社医院脱产学习,半年左右,培训结束后回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1969年,公社医院绝大多数医生及各保健室的医生都就近插到各大队协助办好合作医疗,他们的工资由大队在合作医疗经费中支付。1975年3月,公社也办起了社办合作医疗,根据章程,每个社员每年交1元,大队公益金中支付1元。1976年,经合作医疗管委会讨论,社办合作医疗扩大福利范围,个人交1元,大队支付2元。1970年,经公社同意和卫生局支持,在天补镇西边建造了天补(地区)医院,并从其他医院调进了业务骨干,添置了医疗设施,开设了内外科、五管科、妇产科、化验室等。八十年代后期,天补医院改为天补卫生院,隶属关系下放至乡,1991年乡投入90万元,原地建造了一幢三层医院大楼,建筑面积平方米,95年,集资建造了职工宿舍楼,2002年,卫生院实行资产转让,由原院长沈彬接手。止2005年底,有医务人员38名,主要医疗设施有:X光机,超声波机,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血常规、尿常规计数仪等。2002年,天补卫生所开始建立,主要职责是对乡村医生及全社会的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十、文化

天补文化站建于1953年9月,1959年——1963年间,人事调动频繁,1964年县政府任命刘凤翔为文化站负责人,文化站性质属公办事业单位,经费由文化主管部门下拨,经费有限,房屋简陋,1974年,县财政局拨款重建,在浒通河东侧,共五间,132平方米,比原来扩大三分之一。文化站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群众文化的辅导工作,对业余剧团、文艺宣传队、农村俱乐部、图书室、黑板报、读报组等业务辅导。站内有活动室三间,订有报纸13种,杂志15种,乒乓球室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来对阵撕杀。业余剧团成立于1952年,演员30多人,1953年演员阵容不断扩大。剧团除在天补区范围内演出外,还到过三厂、常乐及通州市川港、通海、大成镇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1956年,对子戏《绣袋送情郎》得到南通专署的奖励,1958年业余剧团更名为天补文工团,30多个业余演员搞“四集体”,还种土地15亩,一直到1960年11月才解散,1961年以后,群众文化工作坚持了“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八字方针,使文化工作逐步纳入正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公社32个大队有90%以上建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样做,误工太多,加重了农民负担。1982年,乡投资30万元,建造了天补影剧院,邀请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王个移题词“天补影剧院,添置了16毫米和35毫米的放映设备各1套。1983年底,乡成立了文化科普中心,对全乡的文化娱乐、科学普及、时政宣传、业余教育、群众体育进行统一管理,全乡26个村中,成立了19个俱乐部。镇文化科普中心下设文化站,站内开辟了图书、阅览、活动室等。1986年,新建文化站,活动阵地有所扩大,项目也不断增多,设有图书室、画室、排演室、乒乓室、桌球房、棋牌室、篮球场等,1991年,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