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字镇地图
屯字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屯字自古为华夏故土,历史悠久,明万里年前称为大丰里,之后改称屯字,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立镇原第二区,解放后划区管乡,几经变迁,几易其名,至1980年改称屯字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称屯字乡(人民政府),1985年7月撤乡建镇,2004年12月撤乡并镇,将原曙光乡和彭阳乡的闫沟、建华并入屯字镇,成为镇原人口最多的乡镇。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以香包、刺绣、剪纸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民间从事香包、刺绣、剪纸、根雕、书画等艺术的人才层出不穷,每年送往香包节出售的香包刺绣作品2000多件,受到省内外客商的好评。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农战略深入实施,2004年被评为“庆阳市科技工作先进乡镇”。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镇文化站为地级达标站和省级示范站。校容校舍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逐年提高,屯字中心卫生院达到甲级中心医院和一等甲级医院标准。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镇文化站被评为“省级示范文化站”。生态旅游事业蓬勃发展。镇原“三池”中有太阳池、白马池两座位于境内,均系天然湫池,风景秀丽,水域面积都在300亩以上。2003年投资兴建的太阳池生态旅游区,现已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综合楼、美食城、泊船码头等,初步具备接待游人的能力,是避暑、旅游、娱乐、休闲之胜地。人口计生工作水平较高,2006年镇计划生育服务所被国家人口委命名为“全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基础设施
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村村通路,共建成主干公路21条,总里程达194.75公里,通村道路全部实现砂化。2006年建成白马至太阳池、屯字至曹路两条通村油路。户户通电,自来水管线遍布塬面13个村,通讯网络覆盖屯字镇。屯字镇梯田总面积达到71647亩,退耕还林总面积达到18980亩。铺柏油路5公里,拓宽屯字至白马、镇北公路双合段、屯字至小户等道路7条19公里,铺砂15公里;实施水利工程,鼓励农民新打水窖200眼,维修机井7眼,维修水渠3000米。完成退耕还林抚育18980亩,毛杏改良7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规划小康农宅一处,计划修建3排,每排10户,已动工19户,建成主体6户;建设小康农宅示范点6个,示范户75户。结合国企改革工作,以软件之长弥补硬件之短,投资176万元,完成了原屯字供销社引市入社二期工程,修建对口营业楼4幢、4800平方米,发展餐饮、食宿、娱乐、物流、医疗等服务网点65个,从业人员达到80多人,实现收入700多万元。
农业发展
2006年屯字镇国内生产总值1.6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0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36元,粮食总产量17828吨,人均产粮360公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在屯字镇形成了塬区以苹果为主、川区以瓜菜为主、山区以草畜为主的产业结构新格局。苹果园面积达到2万亩,年苹果总产量16000吨。瓜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产量15000亩。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6077亩,大家畜存栏10500头。屯字镇在洪河川区,引进新技术,种植早熟洋芋1000亩,甘蓝、黄瓜等各类蔬菜2000亩,西瓜2000亩。在山区,重点发展草畜产业,种草5500亩,新增规模养殖户168户,暖棚养畜达到8400个羊单位。屯字镇大家畜存栏10500头,羊存栏10000只。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2000年成立的屯字塬农民果业协会,系镇原县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已发展会员122名。共组织举办技术培训班30期,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培训果农1.3万人(次),惠及4个乡镇、1.9万个农户。劳务输转力度加大。每年有组织输转劳动力1.3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020万元,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以建材、杏制品加工为主的非公企业总数达到30个,实现增加值8648万元。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开发如火如荼,曙光油田油井总数达到144眼,年产原油6万吨以上。
所辖村组
开城村、田岭村、马堡村、屯字村、白马村、闫孟村、阳宁村、寨地村、曹路村、川口村、下郑村、下孙村、四殿村、陈畅村、太阳村、闫沟村、建华村、包城村、双合村、官亭村
旅游资源
1937年3月至8月,红军援西军所属红四军驻屯字镇;1948年彭德怀指挥的西府陇东战役屯字镇战斗就发生在这里。辖区内有屯字革命烈士陵园一处,为镇原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太阳池位于屯字镇东9公里处,太阳村境内。池面长约970米,平均宽约250米,最深水位14.5米,总蓄水量218万平方米,相传太阳池已有千年。镇政府与客商联合,初步进行了开发,计划以太阳池为中心,建成集种植养殖、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