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襄樊市地图 >
襄阳区地图
襄阳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襄州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东临枣阳,东南与宜城交界,西北接老河口,南与襄樊市襄城区隔汉水相望,北与河南省的邓州、新野、唐河接壤。区人民政府驻张湾街道办事处。距省会武汉市347公里(公路)。地形由四周向中部缓缓变低,形成汉水夹道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北部是秦岭和伏牛山支尾的交接地带,为波形黄土岗地,坡度多为10度左右,高差10至30米,属有名的“鄂北岗地”的一部分;中部为汉水、唐河、清河、滚河诸河流冲积平原;南部是大洪山和荆山余脉延伸的低山丘陵。襄阳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处于南北分界线上,气候优兼南北,四季分明,降水适中,雨热同季。历年平均气温,襄北15.3℃,襄南15.8℃;极端最低气温,襄北零下17.7℃,襄南零下14.8℃;极端最高气温,襄北41℃,襄南42.5℃;历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襄北74%,襄南76%。一般春、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常出现寒潮大风和雷雨大风。年平均降雨量878.3毫米,最多为1251.1毫米,最少为564.2毫米。大致是南部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夏最多,冬最少,春略多于秋。一年中,降水集中在4—9月,占76%左右;7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主要灾害类型为水灾、旱灾、龙卷风、冰雹等。年平均无霜期,襄北为237天,襄南为245天。

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刘备三访诸葛亮: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前往隆中草庐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向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战略,即著名的《隆中对》。
韩夫人筑城: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5年),前秦苻丕进攻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率城中妇女在城墙单薄的西北角筑起新城,挡住秦军,后人称此城为“夫人城”。
李自成建立大顺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农历12月,李自成进驻襄阳,改称襄阳为襄京,建立义军政权,国号大顺。
红巾军起义:咸丰六年(1856年)农历8月,高二先、范二娃、冯三典等率众在竹条铺举行起义,好称红巾军。义军取樊城,攻襄阳,后转战鄂、豫两省二十余州县,给清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襄阳光复: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11月30日张国荃、黄仁炎率光化义军自小北门入城,襄阳光复。
萧楚女来襄宣传革命:1921年和1923年,萧楚女先后两次到襄阳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新文化,播下革命火种。
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建立:1930年7月,县苏维埃政权在黄龙垱建立。次年冬,国民党鄂北苏区发动“围剿”。县长赵英、党代表朱佑文被叛徒出卖,在武昌遇害,县苏维埃政权遭破坏。
襄阳解放:1948年1月襄北解放,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在古驿镇张坡村建立。同年7月2日至16日,人民解放军攻打襄阳,历时半月,活捉国民党将领康泽,襄阳(襄樊)获得解放。1950年5月1日,襄阳市(襄樊市)人民政府建立,市、县分治。
襄阳撤县建区: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原襄阳县建制,成立襄阳区。2001年12月29日,襄樊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撤销襄阳县、与襄樊市合并,设立襄阳区。将襄阳县17个镇分别划入襄城区、樊城区以及新成立的襄阳区。具体划分如下:欧庙、泥嘴2个镇划给襄城区;牛首、太平店2个镇划入樊城区;张湾、东津、峪山、黄龙、张家集、双沟、程河、朱集、古驿、黄集、伙牌、石桥、龙王以及原樊城区的米庄镇(由襄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代管)等14个镇新组建为襄阳区,襄阳区政府驻地为原襄阳县政府所在地。建区后,下辖13个镇,版图面积2400平方公里,443个村,17个居委会,总人口1001409人。
国家级襄樊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深圳工业园位于襄阳区,襄阳区区委书记兼任管委会书记,2010年11月将刘集乡和东津镇托管给襄樊经济技术开发区。
襄阳区更名襄州区:2010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襄州区已发现有用矿种16种,矿产地近20处,现已开发的矿种有9种,1999年全区有矿山企业72家,其中国营企业2家,矿石产量每年约400万吨,矿产品产值超亿元,从事矿业人数0.6万多人。矿产品种分别为:硅石、耐火粘土、石灰石、膨润土、黄沙、卵石、黄铁矿、白云石、瓷土、石膏、煤、砖瓦用粘土、累托石、锰、沙金、赤铁矿、矿泉水。现已开发且一定规模的矿种有石灰石、黄沙、卵石、砖瓦用粘土、沙金。其中黄沙、卵石平均每年开采量约200万吨,全县常年挖沙船共有70条,年产值近1000万元,而直接从事挖沙业的人员有400多人。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的矿产有硅石、白云石、黄铁矿石膏、托累石、煤、赤铁矿7种。
水利资源:襄州区具有汉江、唐河、白河、唐白河、滚河、清河、淳河七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82条。其中:承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19条,50-100平方公里的10条,5-10平方公里的5条,区境内河流总长度1392.9公里,河道所占面积为178.36平方公里。全县水域面积62.9万亩,河流11.8万亩,堰塘17.9万亩,水库12.1万亩,大中小型水库221座,区境内降水资源比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29.973亿方。据我区的汉江、清河、唐白河、淳河四大水系测算,水力理论蕴藏量为8.9万瓦千,可供开发6.2万瓦千,目前已开发利用11座,28台,6015瓦千,年发电量2000万瓦千时,为理论蕴藏量的10%。全区可养水面17.75万亩,1999年水产品产量达到来4528吨。
主要河流:1、汉江:发源地在陕西宁县,汇入口在汉阳入长江,全长1542公里,流域面积为15900平方公里,其中河道占地面积1116.25平方公里。2、清河:发源地在河南析川,汇入点在张湾镇李家店入汉江,全长91.4公里,流域面积1978平方公里,河道占地面积2.7平方公里。3、唐白河:发源地河南南召县,汇入口张湾镇入汉江,全长531.6公里,流域面积为24001平方公里,河道占地面积11.52平方公里。4、唐河:发源地河南伏牛山,汇入口双沟镇入唐白河,全长为279公里,流域面积为12270平方公里,河道占地面积11.09平方公里。5、滚河:发源地在枣阳市,汇入口在王河乡唐店村入唐白河,全长工157公里,流域面积2948平方公里,河道占地面积3.8平方公里。
林业资源:用材林树种:一是本地乡土用材树种。马尾松、麻栎、槲栎、青岗栎、栓皮栎、油松、栾木、柞树、糙叶树、黄楸、梓楸、苦楝、香椿、臭椿、毛泡桐、枫杨、旱柳、垂柳、黄连木、黄檀、桑树、皂荚、梧桐、合欢、榆树、刺楸、三角枫、园槐、园柏、侧柏、杨树、化香、银杏、山杨、女贞、桂冠。二是引进用材文冠果、南漳核桃、漆树、苹果、桔、猕猴桃、棕榈、冬桃、冬枣、油桃、金水梨、梨枣、雪梨、金藤葡萄、湘南、黄花梨、华梨一号、日本甜柿、日本水晶梨。三是灌木树种,黄荆、杜荆、蔓头果、山槐、山枣、马桑、柞刺、紫穗槐、杨柳、枸杞、胡枝子、金樱子、马甲子、连翅。
旅游资源:襄州区有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隐居在襄东鹿门山中,鹿门寺山川秀丽,泉水清甜,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三国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字孔名)当年曾在隆中隐居躬耕,留下了刘备三顾草庐、隆中对等千古佳话。古老的隆中松柏参天,山水清幽,三顾堂、武侯祠、木马车、六角井等一批建筑古迹保存完好,牡丹园、桃花园、翠竹园相映成辉;襄阳城驰名中外,城外护城河是我国现有最大,开发最好的城河;位于隆中以西10公里处的九天娘娘洞,洞内钟乳低垂、石镘如幛,龙、狮等石像妙趣横生,被海内游客称为“中原第一洞”。众多的名胜捧托着襄阳灿烂的文化。
动植物资源:,1、花类:水仙、腊梅、梅花、山茶花、郁金香、兰花、菖兰、月季、月月红(紫月季)、杜鹃花、海棠、芍药、牡丹、夹竹桃、绣球花、玫瑰、蔷薇、百日红(紫薇)、虞美人、蜀葵、凤仙、荷花、石竹、茉莉、鸡冠花、晚香玉、玉簪花、牵牛花、桂花、菊花。2、野生动物:狼、獾、狐、九节狸、黄鼠狼、鼠、鼹鼠(地老鼠)、野兔。喜鹊、乌鸦、斑鸠、鹌鹑、麻雀、鹞、鹰、猫头鹰、野鸡、秧鸡、野鸭、画眉、八哥、黄莺、燕、雁、布谷、鹭鸶。蛇、龟、鳖。虾、蟹、螺、蚌、蚂蟥。鲤、鳊、鲫、青鱼、草鲩、餐鱼、鲢、白、鲂、宗、感、、鲴、鳙、赤眼鳟、黄颡、鳜、鳅、崐刺、银鱼、铜鱼、钻、鳗鲡、黄鳝、塘、黑色。晴蜒、蚊、虻、蚋、蚁、跳、臭虫、螂、蜣螂、草鞋虫(蚰蜒)。3、药用动物:全蝎、蜈蚣、地鳖、斑蝥、蚯蚓、刺猬皮。

历史沿革

襄阳县建县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新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复称襄阳。汉属荆州刺史南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以后或属襄阳郡,或属襄州,至宋属襄阳府,元属襄阳路,明初属襄阳府,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后,县直属于省,民国17年(1928年)属鄂北行政公署,民国21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垱一带建立了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区领导。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区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68年8月)改称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属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襄阳县,成立襄樊市襄阳区。2010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襄阳区正式更名为襄州区

湖北省襄阳市12月9日召开市更名工作会议,宣布从即日起,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同时,襄阳市下辖的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后,行政区划不变。襄阳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恢复襄阳的城市名称,是对襄阳历史更好的保留和延续。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襄阳设县,因为县治在襄水之阳,所以命名“襄阳”。卞和献玉、马跃檀溪、司马荐贤、三顾茅庐、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王聪儿起义等历史事件、历史故事,都被打上了“襄阳”烙印,载入历史典籍。《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发生在襄阳。襄樊更名为襄阳的建议最早是由社会各界自发提出的。经过多次专家论证,根据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襄樊市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更名申报工作。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襄樊更名。
襄樊市政府换上襄阳匾牌:昨晚,在襄樊市市委、市政府门前,工作人员将襄樊市委、市政府的匾牌拆下,换上襄阳市委、市政府的匾牌。襄阳市位于我省西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是汉水流域中的一座中心城市。下辖襄城、樊城、襄州3个区,南漳、保康、谷城3个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设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鱼梁洲经济开发区。
声音改名可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继河北石家庄、福建南平后,古城改名再掀波澜,这一次,成为主角的是鄂西北、汉水流域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持续了近10年的改名之争总算有了最终结论”,当地一家论坛上,有网民如此留言。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历史人物和著名人物

襄州(襄阳)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有著名隐士、诸葛亮之师庞德公,与诸葛亮齐名、人称“风雏”的庞统,著名将领习珍、习祯、蔡瑁、杨仪、廖化、张悌等。东晋时,有著名的史学家习凿齿。北齐时,有“昭明太子”萧统。南朝时有著名高僧慧达、慧旷。隋朝时,有名将罗艺,高僧法琳、法喜。唐朝时,有著名诗人杜审言、孟浩然、杜甫、张继、皮日休、杜易简、张子容、柳识。北宋时,有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米友仁,著名女词人魏玩。清朝时,有著名的白莲教起义领袖王聪儿、宋之清、齐林、姚之富、高均德、王廷诏等,还有翰林院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红巾军起义首领郭大安、高二先、冯三典等。清末有辛亥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刘公,辛亥志士雷炳焜、郑江颢、潘公复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襄阳人民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857名。有早期传播马列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董曦辔,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的创建者和领导人谢耀武、赵英,有新四军六师参谋长兼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和抗日女英雄杨威。襄阳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高级干部,如曾经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建国后任中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李实,曾任湖北、广东省委书记的王全国,国家计委副主任周仲英,北京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马适安,著名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化部顾问陈荒煤,邮电部副部长彭洪志等。著名人物还有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九三学社常委薛愚,国家运动健将、获全国第五届运动会举重金牌的刘宗友,亚运会赛艇金牌得主周秀华;全国第八届“梅花奖”得主李喜华;全国劳动模范姬建强;全国三八红旗手陶桂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魏家让;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张光新;共和国卫士余爱军;全国先进工作者胡显珍。此外,还有国民党上将朱绶光,原台湾“外交部长”朱抚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