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镇地图
古驿镇相关地区地图:
组织建设
结合全区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开展“推动科学发展,我为古驿做什么”大讨论活动,基本解决了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新建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5个,改扩建办公活动场所7个;农村党组织书记实行星级化管理;农村“三会四事”制度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两建三推”活动逐步深化;双向管理工作扎实推进。该镇已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党员比较集中的福建、广东、海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已建立服务站1个,依托服务站建立党支部1个,网络外出务工经商人员5000多人,其中党员30多名。自然条件
该镇地势较为平坦,有一条东至王湾山西至沈岗的沿绵20多公里的山脉丘岭,小清河至西向东穿境而过,还有四干渠、五干渠、红水河水系,灌溉面积达5万亩,土质为黄粘土,相对高差20米,承压力在17T/m2以上。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6℃,冬季最低气温为2.5℃,夏季最高气温为42.5℃,多年平均降雨量755.5mm,年最大降雨量1107.1mm,年最小降雨量462mm。雨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常年主导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无霜期从3月24日至11月10日,约232天。主要灾害天气:春季的低温,夏季的干旱涝渍,冬季的寒潮大风等。特色产业
古驿镇2009年油料产量达到23654吨,位居全市第一。继2008年以后又一次摘得了“全市油料大镇”桂冠。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古驿镇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促进农业增收为目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油料产业,推动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油料板块基地建设。该镇把油料生产作为本地的主打产业,建立了以红林铺、下涂、西尹、黄渠、宋湾为重点的8万亩花生板块基地。2009年全镇共种植花生面积8.5万亩,比2008年增加了2.5万亩,产量达到18452吨,油料总产量达到23645吨。随着湖北省将鄂西北确定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花生种植更是迎来了“黄金时期”。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积极引进推广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花生新品种通过与湖北省农科院联系,引进了一批鲁花3号、白沙果、中花7号等高产优质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达到95%,具有产量稳、粒大饱满、出油率高等特点。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花生发展到1.5万亩,产量比一般的裸地花生高出50%。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区农业局高级农技师进行实地讲课;组织本地的“土专家”、产业致富带头人授课、提供信息、传经授宝。并从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跟踪指导。2008年共举办花生专业培训5期,培训农民1000多人,发放植保信息和病虫情报8期、5000多份。不断扩展市场,打开花生销路。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花生购销产业,该镇位于鄂豫边界、217省道穿镇而过,距汉十高速襄樊北出口只有10分钟的路程、另外鲁花集团和刘集花生大市场也近在咫尺;在省道两旁的路灯悬挂灯箱式宣传牌;成立花生购销协会,专门从事花生的收购和销售,通过电脑发布销售信息,通过网上销售达到500多吨。引进花生加工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全镇拥有400多台花生剥壳机从事花生加工,年花生交易量达到1.5万吨,绝大部分销往广州、南宁等地,并与当地的经销商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商贸联系。,图片:古驿镇地图,古驿镇卫星地图,2009年周永康视察古驿镇,古驿镇中心学校文艺汇演基础设施
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村镇建设管理,严批程序,严禁未批先建,村镇乱搭乱建现象得到初步遏制。结合“全区城镇环境卫生整治百日会战”活动开展以来,对集镇内二纵三横五条主要街道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先后筹资100多万元对仿古街、四季街、红凌路、镇府路路面及下水道进行维修改造;同时,为了解决集镇渍水严重的问题,镇政府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完成了在217省道与仿古街交叉口过路管涵建设,北大桥改造建设项目也于2010年元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4月底正式竣工通车。改造后的大桥流量将大大增强,能够有效的缓解汛期集镇渍水问题。人口情况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0148男15324女14824家庭户户数8180家庭户总人口(总)29548家庭户男14961家庭户女145870-14岁(总)81390-14岁男41770-14岁女396215-64岁(总)2054415-64岁男1049815-64岁女1004665岁及以上(总)146565岁及以上男64965岁及以上女81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9294人口工作:古驿镇下辖31个(场)、248个村民小组、1个区级原种场、1个市原种场,截至2009年9月,共计总人口74324人,其中育龄妇女15023人。全镇共流出人口5401人,其中育龄妇女2264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越来越多,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提出了很大难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该镇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新途径,通过开展“双安”活动,为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管理提供了保证。一是开展流动人口“安家”工程。为了给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009年4月29日古驿镇依托“中共福州晋安襄阳支部”建立了“襄阳区驻榕计生服务站”,为了保证联络站正常运转,镇政府筹资4万余元健全硬件设施建设。联络站成立以后,已为4名对象办是了《生育服务证》,2名对象办理了《独生子女证》,有效地解决了流入人口办证难问题。二、关爱留守儿童,开展流动人口“安心”工程。由于年青劳动力的大量流出,留在家中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年幼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怀,年老父母缺少子女的关心,为了让务工人员安心在外工作,古驿镇每年为在家的老年人组织一次免费体检,同时在各地组织农帮抢收队,帮助缺少劳力的家庭及时抢收、安种。同时积极开展“情系计生国策,关爱留守儿单童”的活动,从学校、社会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2009年7月镇政府组织计生服务中心为唐吕村30多名“留守儿童”带去了3000元现金,600斤大米,30套书包文具,让这些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