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河镇地图
盐池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层建设
文艺活动,丹江口市村两委会换届工作启动以来,盐池河镇团委抢抓机遇,以配齐配强村团支部书记为突破口,宣传营造氛围、强化组织领导,从服务党政工作大局,保障青年政治权益,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高度,全面加强村级团组织建设,服务村两委会换届。为确保更多的青年选民参与,团组织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协调,扎实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由镇下派的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指导组统筹领导,镇团委协助青年委员参选工作,为青年选民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强化宣传。组织各村团支部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公布栏等载体,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鼓励青年积极行使民主权利,切实增强了广大青年参选参政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积极协助村民选举委员会开展工作。工作中,结合农村基层实际,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发动团干勇挑重担,积极协助各村村民选举委员会开展工作。盐池河镇已完成村支部换届选举的8各村中,已有3名35岁以下青年进入村支委班子,并被推选为村团支部书记,其中2名是国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读学员。资源情况
盐池河镇一直有着“森林王国”、“耳菇之乡”、“天然氧吧”、“武当天然药库”等美誉。镇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0%,全镇森林资源品种有110多个,被国家列为名贵动植物的物种就有500多种,其中娃娃鱼、草鹿、豹子、獐子等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之列,金钗、七叶一枝花等是十分罕见的名贵中药材。历史文化
盐池河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山川秀美,风光独特。相传,这里是楚国时的主要产盐地,当时本地(现盐池湾村)有—盐龙藏卧于盐池河畔为民造盐,盐池河镇因此而得名。据《湖北省均县地名志》记载,古代在这里的“两河口”(现大岭坡村)朝庭曾设有“盐官”。这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土地,1931年5月,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转战这里,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工农革命武装,建立均县苏维埃政权。原《解放日报》总编魏克明、现陕西省民间艺术协会理事魏扬之等都是那时在这里投身党的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抗战时期,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组织兴修的巴河(四川巴东——湖北老河口)路贯通盐池河境内。盐池河镇是解放前四川、陕西、房县等地香客上武当山朝拜真武大帝的主要南神道。这里有婀娜多姿、造型别致的自然景观,有与修建武当山配套的古建筑。直插云宵的“石柱峰”、富有神话色彩的“太平宫”、富有浓厚战斗传奇色彩的“观音岩”、“大佛寺”、“跑马道”、神秘的“寄死窖”,以及诸多古代用于抵御小股战争的古老山寨,给这片土地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特色鲜明的四季景色、封育完好的莽莽森林、无数山涧溪流和瀑布,使这片土地显得格外美丽。镇内民俗风情古朴独特,各类民间故事,情调风韵不同的山歌从大人到小孩、男男女女皆可脱口而出,挖潜开发价值可与官山吕家河和六里坪伍家沟相提并论;有着悠久历史的山坡锣鼓集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和武当道教音乐于一体,汇吹、打、唱之大成,极具开发潜力。农业生产
盐池河镇在盐池湾村一组的一块田边举办了一场小米椒育苗技术培训现场会,数十名村干部、种菜大户及周边群众参加了会。现场会上,技术员们边示范边详细讲解技术要领及注意事项,细致地解答了听众的疑惑,使参会人员系统地了解、掌握了相关技术知识。这时盐池河镇坚定走蔬菜产业富镇之路的又一新起点,也是献给广大干部的一份新年“礼物”。高山蔬菜生产一直是盐池广大群众的一项传统农业生产的品类,群众也有丰富的生产和精加工经验。盐池河镇紧紧依托丹江口市裕康天然食品福利有限公司这一蔬菜加工营销企业落户盐池河镇的优势,积极服务,支持该企业发展,走出一条“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路子。经过去年的成功发展,企业赚了钱,群众致了富,都有了更坚定的信心。盐池河镇又在公司与农户签种植收小米椒订单的基础上,大力号召群众辟地种椒,坚定地走蔬菜富民富镇之路。小米椒订单面积已达800亩。镇积极组织农技部门对广大种植户适时进行育苗、栽培、管理等技术培训,确保这一富民强镇产业的稳步发展。建设情况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立足当地丰富的林特资源,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实施“生态立镇、林特强镇、旅游兴镇、商贸活镇”战略,加快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集镇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以木瓜、银杏、丹参、天麻等为主的万亩药材产业带,以黑木耳、香菇为主的万亩菌特产业带,以生猪、土鸡为主的科技养殖小区,以及以集镇为中心的林特产品贸易大市场。2005年,投资120万元,以山野菜生产加工营销为主的丹江口市裕康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在盐落户建成,全镇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并初见成效。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该镇先后荣获“平安乡镇”、“抗洪救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受到十堰市表彰;荣获“生态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责任区”、“信用建设先进单位”、“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三等奖”等,受到丹江口市委、市政府表彰。特色产业
围绕科学发展做大药材产业盐池河镇地处武当山南麓,独特的地理气候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生长繁育,《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就有280多种,素有“天然药库”之誉。盐池河镇党委政府紧紧依托这一优势,引导农民从采挖野生中药材向人工种植中药材转变,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陆续建立起了木瓜、杜仲、银杏等木本药材基地7000余亩,初步奠定了药材产业发展基础。已有3000亩木瓜基地挂果见效。中药材产业成了盐池河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巩固、优化的基础上,科学提出了“万亩百里药材长廊”建设规划,以杜仲、银杏、决明子、夏枯球等为主,沿浪盐路、盐武路主线,建高效示范基地1万亩。农业扩张:为了切实做活药材产业,盐池河镇从药材品种选择入手,在深入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选市场俏销的品类种植,积极联系周边制药厂老板现场考察洽谈,签订药材种销合同,积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在盐池河政府的努力下,已与武当长青中药材公司建立了夏枯球、决明子种销关系,与十堰绿田天然食品保健有限公司建立了葛根种销关系,解除了农户种植草本药材的后顾之忧。已签订种植夏枯球达1500亩,决明子800亩,葛根种销订单500亩。
种植大户规模:在中药材发展中,盐池河镇注重示范引导,让群众自愿、自发调整种植结构。2005年,盐池河镇购回夏枯球种子免费发给农户种植,许多人都不信,也不种,但大岭坡村民张文学主动请求试种1亩,结果因天气因素只收了40公斤,市场价7.5元/斤,虽然产量不高,但投入成本低,收入了540元,这使他眼睛一亮,深感种药材有赚头。随后他就开始扩种,而且在盐池河镇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玉米地套种,喜获丰收。在王文海、张文学的带动下,盐池河镇逐步涌现出了20多户药材种植大户,他们每年的药材收入平均都在8000元以上。
科技种植:俗话说:“种麦种豆,各有讲究。”盐池河镇在发展中药材的过程中,始终将种植技术推广作为基础抓实抓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药农的生产技能,走科学化发展、科学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产业发展路子。盐池河镇从“林草间作”中深受启发,大力引导广大退耕农民实施“林药间作”套种模式。以中药材产业办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窗口,包村指导、入户传授,真正将药材种植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通过多年推广科技种植,盐池河镇中药材基地面积已达11000亩,年药材产量达800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