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内江市地图 > 东兴区地图 >
杨家镇地图
杨家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2007年,是镇五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我镇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一年来,镇人民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监督下,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服务科技城、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强攻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圆满地完成了镇五届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970万元,比上年增长24.7%;完成税收123万元,比上年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924元,比上年增加450元。全镇经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政治持续稳定。一、镇域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势头,1、工业发展开始起步,规模工业实现零的突破。全镇工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成功引进了投资达300余万元的钒瑞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可突破500万元,使我镇规模工业实现了零的突破;落户的建国油漆厂进入基建准备阶段。2007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024万元,增长69%,规模工业产值实现720万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达550万元。2、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2007年引进的金翼公司在我镇发展法国威迈F1代芦笋220亩,有效带动了全镇芦笋产业发展。二是按照“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努力打造杨家品牌。作为“国家级无公害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柏林湾村,已带动全镇发展无公害优质稻8500余亩。通过争取,在罗汉寺村、王家桥村建立了涪城区设施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积极鼓励高碑垭村、朵朵树村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全镇常年蔬菜达到1.5万亩(含复种指数),以蔬菜、蚕桑、养殖、无公害水稻为主的产业格局已逐步形成。三是狠抓产业大户的培植,目前全镇已有种养业大户127户,新增纯收入4万元以上的种养殖大户36户,全镇蔬菜产量达到1.5万吨、蚕茧产量13吨、优质香稻850吨,生猪出栏3.15万头,小家禽出栏68万只,水产品750吨。四是加快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专门聘请了1名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为发展蔬菜提供技术服务;狠抓新型农民培养,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的推广,2007年培训农民2000人次;落实农业服务各项措施,定期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检查,严打各类假冒伪劣种子、肥料,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3、第三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镇政府继续加大了发展三产企业的工作力度,成功引进碧水蓝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00余万元发展集餐饮、商务、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业观光产业,引进双龙休闲村投资40万元,兴建1处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园;镇政府还利用场镇新区建设,优化经营环境,吸引周边乡镇群众到场镇参与集贸活动,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提升场镇商气、人气。2007年,全镇三产增加值实现996万元。4、财税工作取得新成果。一是坚持依法治税、严格税收征管,重视税源培植,全年镇本级税收完成103万元;二是继续严格实施村(社)财务镇监管,对全镇村、社财务进行了清理审计,增加收支的透明度,鼓励群众参与民主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和增加债务;三是加大对村社政权建设、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5、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树立“大服务促进大招商”的思路,坚持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以智招商,利用土地补划政策,盘活资源。2007年,共引进和协议引进钒瑞纺织、建国油漆、金翼公司等5户企业,投资总额达850万元。

下辖村

,罗汉寺村王家桥村高山寺村柏林湾村回龙寺村云林村万和村川主庙村朵朵树村团阳寺村高碑垭村兴隆村

杨家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3768男7137女6631家庭户户数4939家庭户总人口(总)13768家庭户男7137家庭户女66310-14岁(总)26570-14岁男13440-14岁女131315-64岁(总)984215-64岁男517515-64岁女466765岁及以上(总)126965岁及以上男61865岁及以上女651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3495

下辖村

,六堰村太平村六合村同乐村双江村狮潭村燕坪村石峰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6810男8871女7939家庭户户数5322家庭户总人口(总)16796家庭户男8859家庭户女79370-14岁(总)40570-14岁男22830-14岁女177415-64岁(总)1141915-64岁男596415-64岁女545565岁及以上(总)133465岁及以上男62465岁及以上女710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5878

基本概况

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幅员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46.5公顷。辖12个村,90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002年,全镇总人口5507户,15478人。人口出生率5‰、自然增长率2‰、计划生育率98%。农业产值5893万元,工业产值1037万元,乡镇企业产值5594万元,分别比2001年(下同)增5%、14.3%和8.1%。财政收入381.3万元,增63.7%;财政支出400万元,增93.6%。镇信用社年末存款余额1681万元,贷款余额1852万元,分别减39.8%和23.4%。2002年全镇经济及社会发展主要特点:一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二是新区开发卓有成效,区域商贸大镇初露端倪;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农业招商引资卓有成效;五是实行开源节流,减轻负债,财税工作平稳运行;六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