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地图
余杭区相关地区地图:
基本概况
余杭,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全区总面积1402平方公里,辖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74万人。2003年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列全国县(市)第20位。余杭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就在余杭这片热土上生息劳作,使这里成为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余杭大地上更是孕育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今天,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代表;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属吴、越领地,战国中期属楚;南宋时期,余杭作为京畿之地,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和悠久的历史一样灿烂的,是余杭辈出的人才。既有天目诸山的灵秀之气又得东南沿海浩荡之风的余杭,素称文物之邦,人文荟萃之地,古往今来英才辈出,代有其人。传说时代,大禹曾在这里降服了肆虐的水魔,留下了令后人景仰的遗迹;三国名将凌统,宋代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南宋数学家杨辉名垂青史;近代更是出现了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炳麟(号太炎)这样的伟人。余杭山水如画,钟灵毓秀,自然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有“茶圣”陆羽、大诗人苏东坡、金石书画家吴昌硕等名家留下的踪迹,有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的超山、佛教圣地径山、东明山森林公园、黄鹤山天都城等风景名胜,有良渚文化博物馆、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遗迹等人文景观。余杭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沪杭、宣杭铁路、华东地区最大的铁路乔司编组站和沪杭高速、杭宁高速、104、320国道,及相互贯通的东苕溪、京杭大运河、钱塘江,仅20分钟车程的杭州国际机场,共同构成了水公铁空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撤市设区后,余杭成为大都市杭州的一个新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域和区位优势凸显,古老而又年轻的余杭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门户,投资宝地”。“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投资者来余杭投资创业,在赢得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推动了余杭经济的发展。
行政区划
余杭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总面积1223.56平方千米。YuhangQu,临平街道西大街33号,截至2011年8月28日,余杭区辖14个街道、6个镇:临平街道、南苑街道、东湖街道、星桥街道、乔司街道、崇贤街道、余杭街道、闲林街道、仓前街道、良渚街道、仁和街道、运河街道、中泰街道;塘栖镇、瓶窑镇、鸬鸟镇、黄湖镇、百丈镇、径山镇。临平街道,面积35.22平方千米,人口6.37万人。办事处驻沿山路62号,邮编311100。辖7个社区、15个行政村。东湖街道,面积15.14平方千米,人口4.12万人。办事处驻邱山大街757号,邮编311100。辖6个社区、9个行政村。南苑街道,面积28.03平方千米,人口4.94万人。办事处驻迎宾路,邮编311100。辖4个社区、14个行政村。星桥街道,面积17.62平方千米,人口1.26万人。办事处驻东港路23号,邮编311100。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乔司街道,面积30.12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镇政府驻乔井路268号,邮编311101。辖2个社区、11个行政村。运河街道,面积40.42平方千米,人口4.54万人。镇政府驻兴旺村,邮编311102。辖3个社区、22个行政村。塘栖镇,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9.22万人。镇政府驻人民路,邮编311106。辖6个社区、28个行政村。崇贤街道,面积38.62平方千米,人口3.85万人。镇政府驻新街,邮编311108。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仁和街道,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5.65万人。镇政府驻奉欣路13号,邮编311107。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良渚街道,面积101.69平方千米,人口9.73万人。镇政府驻良博路80号,邮编311113。辖6个社区、26个行政村。闲林街道,面积71.81平方千米,人口4.37万人。镇政府驻闲富中路,邮编311122。辖2个社区、17个行政村。余杭街道,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6.93万人。镇政府驻山西园路25号,邮编311121。辖5个社区、16个行政村。仓前街道,面积50.8平方千米,人口3.16万人。镇政府驻仓前塘路48号,邮编311121。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径山镇,面积157.08平方千米,人口3.69万人。镇政府驻光明路,邮编311116。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瓶窑镇,面积129平方千米,人口5.33万人。镇政府驻新窑路84号,邮编311115。辖4个社区、14个行政村。黄湖镇,面积58.55平方千米,人口1.34万人。镇政府驻迂前南路172号,邮编311118。辖1个社区、5个行政村。百丈镇,面积60.4平方千米,人口1.27万人。镇政府驻竹城路,邮编311118。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鸬鸟镇,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1.23万人。镇政府驻雅城路,邮编311118。辖6个行政村。中泰街道,面积71.05平方千米,人口2.29万人。镇政府驻杭泰路,邮编311121。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
沈括墓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安溪下溪湾太平山南麓,东为金龙山,西为凤凰山。沈括(1033—1097),别字存中,钱塘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一生在政治和科学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他著作甚多,其中《梦溪笔谈》一书,已成为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沈括殁后归葬钱塘安溪太平山。沈括墓,早年遭受破坏。据明万历《钱塘县志》、民间口碑和外地学术界提供线索,终于1983年在安溪太平山南麓找到墓穴、翁仲。在墓砖堆积层下,采集到北宋青瓷划花碗残片及宋代“元丰、元佑”等年号古钱币数枚,正与墓葬时代、地点吻合。198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括墓修复2008年竣工。重修后的沈括墓对于树立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和促进中外的科技文化交流都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经济概况
历史上的余杭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以农业发达著称。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出现重大调整,工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体、劳动就业的主体。1990年后,多次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的行列,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577亿元(人民币、下同),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中第20位,为浙江省十强县(市、区)。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半壁江山,2004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2.2亿元,增长18.3%。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67亿元(老口径),分别比2003年增长32.8%、30.6%。规模工业发挥强大的引擎作用,全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401.7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新、老口径的比重为68.4%和52.4%。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有力地拉动了全区经济增长,据初步测算,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了全区GDP增长9.4个百分点。经过多年发展,全区已形成纺织、服装、机械、建材、塑化、食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并出现了华立集团、协和陶瓷、华鼎集团等全国民营经济五百强企业。以运河镇、崇贤镇、仁和镇为中心的2700余家高档家纺布织造企业,2003年生产各类装饰布4.58亿米,实现产值74亿元,自营出口额达1.2亿美元,高档家纺装饰布年产量、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交货值均名列全国前茅,2002年被中国纺织协会和中国家纺协会命名为“中国布艺名城”;以临平地区为主的丝绸服装去年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达1.8亿美元。华立集团的核心业务电能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荣获“中国名牌”和全国“驰名商标”,中国五百强企业;协和陶瓷公司,已成为全国高档墙地砖行业的领头雁。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1.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分别快于全省、全市1.0个和0.1个百分点,但增幅与上年相比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31.97亿元,下降1.0%;第二产业286.45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183.50亿元,增长18.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8.3:34.5调整为6.4:57.1:36.5。全区按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0320元,按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8000美元,达到8684美元。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2.50亿元,增长2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8.20亿元,增长31.0%。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4.59亿元,增长22.8%。人口。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5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45.57万人,非农业人口38.1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99‰,自然增长率为2.18‰。人民生活。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78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52元,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200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1.40亿元,增长30.3%。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22.63平方公里,增长17.6%。工业生产。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10.80亿元,增长12.5%。其中,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1025.54亿元,增长13.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为78.2%。2008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01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8.77亿元,分别增长16.1%和18.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6亿元,增长21.9%。2008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2.56亿美元,其中进口额2.44亿美元,出口额30.12亿美元,增长29.3%,比上年回落了11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3个,合同外资6.51亿美元,增长38.4%;到帐外资3.44亿美元,增长86.3%。
历史沿革
余杭历史源远流长。从境内吴家埠、荀山、小古城等遗迹的发掘表明,早在距今7000年~6000年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距今四五千年前,成了良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曙光”。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彼时属吴、越领地,战国中期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在今境内置钱唐(含杭州城区)、余杭两县,属会稽郡(钱唐几经变更,到民国为杭县,今余杭区系由原余杭县和杭县大部地域合并而成)。西汉时,余杭、钱唐两县仍属会稽郡,钱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平帝元始四年(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余杭、钱唐。三国时,余杭、钱唐均入吴国版图,属吴郡,隶扬州,钱唐县并为吴郡都尉治。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设余杭,次年移钱唐。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余杭仍为所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余杭郡为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两乡地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属两浙西路。钱塘、仁和升赤,余杭升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路,钱塘、仁和、余杭属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为杭州府。明清延之。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江干、皋塘、湖墅等地,建立杭州市。民国24年,设行政督察区。余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调整行政督察区,杭县、余杭均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杭县改为省直属县;余杭仍属第一行政督察区,7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两县解放,余杭、杭县建制未变。1958年4月,杭县被撤销,属杭州市郊区。1960年1月建立钱塘联社(县级)。余杭县亦于1958年10月撤销,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与钱塘联社合并,4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定名余杭县,县治设临平镇。1994年4月,撤销余杭县,设立余杭市。2000年,余杭市辖23个镇、4个乡。总人口817715人,各乡镇人口:临平镇154394、星桥镇15936、乔司镇40070、亭趾镇17732、博陆镇15178、五杭镇15865、塘栖镇90818、东塘镇21286、獐山镇15714、崇贤镇38139、勾庄镇34040、良渚镇39242、安溪镇14235、瓶窑镇40940、潘板桥镇12664、双溪镇8246、黄湖镇12907、鸬鸟镇11798、百丈镇10266、余杭镇57469、仓前镇32233、闲林镇28757、长乐镇14135、云会乡20244、五常乡17541、彭公乡14708、中泰乡23158。(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1年2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2001年8月3日,浙政函[2001]145号批复同意杭州市余杭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獐山镇、东塘镇、云会乡建制,合并设立仁和镇。仁和镇辖43村、4居,驻詹桥头村。撤销亭趾镇、博陆镇、五杭镇建制,合并设立运河镇。运河镇辖30村、3居,驻杨家墩村。撤销潘板桥镇、双溪镇、长乐镇建制,合并设立径山镇。径山镇夏5村、3居,驻桥头居民区(原潘板桥镇址)。撤销勾庄镇、安溪镇建制,与良渚镇合并。良渚镇辖68村、3居,驻荀山村(原址)。撤销五常乡建制,并入闲林镇。闲林镇辖31村、11居,驻闲林村(原址)。撤销彭公乡建制,并入瓶窑镇。瓶窑镇辖35村、8居,驻新窑居民区(原址)。仓前镇金星村划归余杭镇。仓前镇辖25村、1居,余杭镇辖31村、11居。撤销临平镇、星桥镇建制,改由余杭区政府直辖并设立若干办事处。调整后,杭州市余杭区辖乔司镇、运河镇、塘栖镇、崇贤镇、仁和镇、良渚镇、闲林镇、余杭镇、仓前镇、径山镇、瓶窑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14个镇、中泰乡1个乡和若干街道办事处。2001年8月7日,杭政发[2001]169号批复:设立余杭区临平街道办事处,管理原临平镇中、西部12居、15村,驻星火居民区。设立余杭区南苑街道办事处,管理原临平镇南部7居、16村,驻新丰村。设立余杭区东湖街道办事处,管理原临平镇东部9居、9村,驻罗庄居民区(原临平镇址)。设立余杭区星桥街道办事处,管理原星桥镇1居、10村,驻星桥居民区(原星桥镇址)。2001年村(居)调整情况:东湖街道撤销北大街、东大街、庙东、碧天、庙前、天都、罗庄、梅堰、阮船埭、陆家埭居民区,新建桂芳桥、庙东、庙前、罗庄、梅堰社区;临平街道撤销工农新村、水车埠头、新大地、西大街、杨家桥、邱山、景星观、星火街、荷花塘、会龙桥居民区,新建工农新村、西大街、邱山、星火、荷花塘社区,撤销东安行政村,新建东安居民区;南苑街道撤销保障桥、河南埭、东湖、东安、南大街、新城、东海居民区,新建保障桥、河南埭、东安、新城社区;星桥街道撤销星桥居民区,新建星都社区。2001年,余杭区辖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15个社区、61个居民区、505个行政村。2002年,余杭区辖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15个社区、61个居民区、505个行政村。2003年底,余杭区辖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55个社区、262个行政村。8月3日,省政府同意杭州市余杭区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一、撤销獐山镇、东塘镇、云会乡建制,合并设立仁和镇。仁和镇辖43个行政村、4个居民区,镇政府驻詹桥头村。二、撤销亭趾镇、博陆镇、五杭镇建制,合并设立运河镇。运河镇辖30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镇政府驻杨家墩村。三、撤销潘板桥镇、双溪镇、长乐镇建制,合并设立径山镇。径山镇辖35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镇政府驻桥头居民区(原潘板桥镇政府驻地)。四、撤销良渚镇、勾庄镇、安溪镇,合并设立新的良渚镇。新的良渚镇辖68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镇政府驻荀山村(原良渚镇政府驻地)。五、撤销五常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闲林镇。调整后,闲林镇辖31个行政村、11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闲林村)。六、撤销彭公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瓶窑镇。调整后,瓶窑镇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新窑居民区)。七、仓前镇金星村划归余杭镇。调整后,仓前镇辖25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余杭镇辖31个行政村、11个居民区。八、撤销临平镇、星桥镇建制,其行政区域由余杭区政府直辖。2011年6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余杭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杭政函〔2011〕90号,余杭区政府《关于要求调整部分镇乡行政区划的请示》(余政发〔2011〕74号)收悉。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余杭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11〕239号)同意撤销运河镇、乔司镇、崇贤镇、余杭镇、闲林镇、仓前镇、良渚镇、仁和镇、中泰乡等9个镇乡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余杭区政府直辖。在此行政区域分别设立运河、乔司、崇贤、余杭、闲林、仓前、良渚、仁和、中泰等9个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管理范围和驻地均不变。行政区划调整后,余杭区辖6个镇、14个街道。2011年8月17日余杭区正式调整行政区划,设立9个新街道办事处。
自然地理
余杭区的地层跨越钱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两个地层分区,属扬子江南过渡区地层特征,以第四系分布面积最广、成因类型多,约占全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区域构造位置位于萧山—球川北东向断裂的北西侧,属扬子准地台一级构造单元的二级钱塘江台坳的北东端,基底由前震旦系地层构成,岩石变质不深,上覆地台型盖层。三级构造单元大部归缩于余杭—嘉兴台陷。区域构造线呈北东走向。宏观构造特征大体可分为西部山地丘陵区(天目山相对隆起区)和东部平原区(中、新生代平湖凹陷区)。余杭西部山地丘陵河谷区,形成于1.3亿年前,长期基本稳定。东部水网平原、滩涂平原几经沧桑,从公元前5世纪起,随文明进步而逐渐开拓,形成而今地貌。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和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以东苕溪一带为界,西北为山地丘陵区,属天目山余脉,海拔500米以上山峰大都在此。东部为堆积平原,地势低平,塘漾棋布,是著名的杭嘉湖水网平原,海拔仅2~3米。东南部为滩涂平原,其间孤丘兀立,地势又略转高亢,海拔为5~7米。地貌分山地、丘陵、平原、滩涂4个类型,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谷地、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滩涂平原、钱塘江水域等9个单元。其中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1.48%。1、山地:区境西北与西南部属天目山脉东麓和千里岗山脉之余脉。山体顺南、中、北3条苕溪谷地两侧,呈马蹄形展布。山地面积约0.6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鸬鸟、百丈、黄湖、长乐等乡镇。由火山岩、侵入岩、砂页岩组合,呈支叉状曲折延伸。山岭走向呈西北——东南向。山间有缓坡地,土层深厚,自然植被为毛竹、小竹、松、杉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窑头山(1095米)、红桃山(1029米)。海拔500~1000米的山峰有鸬鸟山(870米)、峰高岭(708米)、王位山(726米)、红山顶(640米)、径山(616米)等13座。2、丘陵:境内丘陵与山地紧密相连,难以明确区分。山体展布同山地一样,集中分布境内西南、西北两翼。面积4.72万公顷。高丘山体多呈支叉状及等轴状分布,山坡以齐斜坡居多,坡面有20~30厘米岩屑坡积物覆盖,土壤属黄壤类型,地带性植被常见的是竹林和针叶林。如上大山(493米)、棋盘岭(482米)、马头山(353米)、万丈山(359米)。低丘,多数山脊线不明显,山顶圆滑,沟谷常呈枝叉状分布。谷底浅宽,有较厚的冲积坡堆积,坡麓有较厚碎屑物覆盖,土壤属黄壤类型,农林皆宜。如天平山(295米)、高弓山(197米)、长岭山(288米)、泰山(355米)。孤丘零星分布在苕溪南面的平原上,系钱塘江和外海朝流所携泥沙,在全新世堆积而成陆中形成。如大雄山(177.8米)、皋亭山(361米)、临平山(217米)、超山(265米)。3、平原:境内平原属杭嘉湖平原,面积为8.62万公顷。根据成因可分为水网平原、滩涂平原和河谷平原3类。水网平原由全新世晚期河流湖泊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流域。地形平坦,微地形起伏,地势东西两翼略高,中间呈低洼的浅碟形,海拔2.5米~4.5米。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高,地面和土体排水不良,易渍水成涝,又受城镇工业和生活废气、废水、废渣污染较严重。成土母质为河、湖、古海相沉积物,土层深厚,土壤以青紫泥田为主的水稻土和以堆叠土为主的旱地土,质地松粘程度与耕性好坏相差悬殊。河谷平原因苕溪自山地下注平原,其夹带物发生淤积而成。主要分布在南、中、北3条苕溪谷口至东苕溪一带。地势稍高而微倾,比较平坦,海拔3.5米~5米。北接低山丘陵,南连水网平原,三者呈渐变过渡。成土母质以新老河流冲积物为主。水资源丰富,但调蓄能力差。土壤为泥质田为主的水稻土和以沙泥土为主的旱地土,质地较匀细,夹有粗砂砾石,耕性较好。由于这里正处苕溪由陡转缓地段,洪水经常泛滥。滩涂平原,分布于星桥镇周扬村至亭趾一线以南,是在海积作用为主,冲积、湖积作用为辅条件下形成的。地势略高亢平坦,临平以南,地面高度可达4.5米~7.5米。成土母质多为海湖相沉积和新浅海沉积物,土层深厚。土壤以小粉土和黄松土为主,质地松软耕作条件好。为境内重要经济作物区。地面缺少湖泊,土壤含盐较高,干旱时有盐害。余杭区境西北与西南部属天目山东麓和千里岗山脉之余脉。山体顺南、中、北3条苕溪谷地两侧呈马蹄形展布,层峦迭嶂、茂林修竹。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窑头山(1095米)、红桃山(1029米),海拔500米~1000米的有鸬鸟山(870米)、峰高岭(708米)、王位山(726米)、红山顶(640米)、径山(616米)等13座。窑头山,窑头山号称为杭州八城区第一峰,海拔1095米,北坡窑头山北坡降水汇入余不溪(今北苕溪),四周峰峦叠嶂,群山苍翠,其中“汤坑”和“茅塘”各以秀险而名闻遐迩。第四纪古地理研究表明,境内水文可上溯至距今10万年以前。因境内地形背山濒江,暴雨及洪水强度大,宣泄不畅,水害严重。进入历史时期,方视水利为命脉,苦心经营,水系逐渐理顺。余杭区河流纵横,湖荡密布,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普遍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的特点。水资源的丰富,余杭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150~1550毫米,年产水量17亿立方米左右。对航运、灌溉、淡水养殖、发电、生产生活用水以至旅游都十分有利。主要河流有东苕溪、京杭运河与上塘河。因地形差异,形成东西两个不同水系:西部为天然河流,以东苕溪为主干,支流众多,呈羽状形;东部多属人工开凿的河流,以京杭运河和上塘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泊棋布,呈网状形。1、河流,东苕溪,源出天目山马尖岗,由中泰乡入区境,接纳中苕溪、北苕溪后经瓶窑镇、安溪镇、獐山镇入德清县境,最后注入太湖。境内长达38.98公里,年平均径流量9.85亿立方米,常年水位3米。东苕溪在余杭镇以上,穿行于山地之间,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流经区又系多暴雨中心。每逢雨季,洪峰势高量大,水位暴涨暴落。余杭镇以下地势低平,流速顿减,若遇汛期,常泛滥成灾。其南岸西险大塘(西起石门桥,东迄德清大闸),阻遏东苕溪洪水,为杭嘉湖东部平原主要堤防。在余杭、瓶窑镇附近,尚有建于东汉的南湖和唐代的北湖两个滞洪区。东苕溪主要支流有中苕溪、北苕溪、百丈溪、太平溪、石门溪、骑坑溪、斜坑溪。京杭运河,自桐乡县大麻乡入境,流经博陆、五杭、塘栖、东塘、崇贤、云会、勾庄等乡镇,流入杭州市区。市境内全长31.27公里,流域面积667.03平方公里。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8.5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3.39亿立方米,河宽60~70米。常年水深3.5米。水位稳定,又连接其他河流,形成水网,利于航运、灌溉和淡水养殖。其水系主要有余杭塘河、泰山溪、闲林溪、西塘河、良渚港、东塘港、沿山港、禾丰港、亭趾港、内排河等。元代以前,大运河主道不经塘栖,而是从桐乡崇福经海宁长安到临平镇,然后走上塘河至杭州。元末张士诚开拓武林头至江涨桥段运河河道,大运河方经塘栖。上塘河,自杭州市艮山门,经星桥镇入境,过临平镇,至海宁市盐官镇流入钱塘江。境内长11.38公里,河宽约20米,常年水深2米左右。上塘河原为杭州西湖泄水道。上塘河流域属宾海冲积平原,沿岸地势较高,沙壤土易冲刷易淤积。加上河短而集雨面积小,虽自唐末以来筑有坝闸涧闭之,但仍常出现河道干涸。现靠德胜坝翻水站及沟通钱塘江的和睦港,得以保证灌溉用水。因地势较高,自成一系,主要支流有乔司港、和睦港和赭山港。2、湖泊,在东苕溪下游和运河两岸,分布不少被称作荡、漾、潭的水域,于灌溉、养殖和水量调节十分有利。面积6.67公顷以上的有35处。其中较大的有三白潭漾(96.8公顷)、官塘漾(27.6公顷)、鸦雀漾(23.53公顷)、北太漾(30.6公顷)、麻滩漾(20公顷)、大石头漾(20公硕)。3、水文特征,民国11年(1922年)2月,设余杭水文站。17年,设余杭、瓶窑雨量站。19年2月设黄湖雨量站和潘板水位站,20年设塘栖、临平、三墩雨量站。1950年5月,置瓶窑水文站、余杭水文站。1952年,置长乐、张堰水文站。1954年,置百丈、塘栖、临平水文站。1965年,置黄湖雨量站。余杭水文主要表现为降水受季风和地形影响,年间不均,因降水量不均而造成的河流水位变幅大、流量和径流量差距大等特征。境内河流不结冰,含沙量也较大。水位。东苕溪瓶窑站测得历年最高水位为9.07米(1996年),最低水位1.63米(1934年);苕溪余杭站年最高水位11.21米(1996年)。最低水位为1968、1969年,出现河干;运河塘栖站年最高水位5.45米(1999年),最低水位2.02米(1978年);上塘河临平站年最高水位6.62米(1983年),最低水位3.32米(1958年)。径流。境内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相一致。全市平均年径流量为7.75亿立方米。苕溪平均年径流量为3.81亿立方米,东苕溪瓶窑站记载,多水年(1954年)年径流量20.76亿立方米,少水年(1978年)年径流量只4.24亿立方米。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24亿立方米,上塘河为0.7亿立方米。汛期。河流一般以4~10月为汛期,其中又以6~7月的梅汛为主,9~10的台汛次之。主要和降水量季节分配集中与否,以及降水期的长短有关,梅雨、台风期因雨量大、延续时间长,常形成山洪。大体而言,西部山区、半山区洪涝灾情多于东部平原地区。4、地下水,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为降水渗补给。总量达1.3亿立方米左右,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松散岩类孔隙水,其中潜水主要分布在东苕溪河谷地带,组成河漫滩,含水层一般厚2~8米;承压水分布在余杭至百步桥一带,属东苕溪古河道冲积层,宽24米,含水层厚7~20米,井孔出水量100~1000立方米/日。二是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在闲林—南涧一带,水位埋深0.2~5米,泉水流量0.01~2升/秒,钻孔出水量100~500立方米/日。三是基岩裂隙水,分布在丘陵区。另外,富水分布在临平山、皋亭山背斜的泥盆系石英砂岩北西向组断裂中,钻孔出水量120~500立方米/日,最多可达800立方米/日以上。境内地下水,由于受全新世海浸的影响,形成从上游向下游逐渐由淡变咸,而且普遍含铁离子较高。余杭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6.2℃,年平均雨量1150毫米~1550毫米。因境内地形不同,小气候差异明显,春、冬、夏季风交替,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风向多变,天气变化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梅雨结束即进入盛夏,受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气爽,天气比较稳定。冬季,盛吹西北风,寒冷、干燥,如遇北方强冷空气,就出现寒潮。气候特征为气温适中,适宜双、三熟制。雨热同季,有利于叶茎类作物和瓜果生产。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适宜栽培种植南北多种作物,具有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的气候优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全区共有土地12.26万公顷(183.97万亩),其中耕地4.53万公顷,占36.95%;林地3.8万公顷,占31%;水域面积1.25万公顷,占10.2%。境内已探明的矿物有22种,其中膨润土、白云岩等大型矿床3处,钼铁矿、石英、凝灰岩等中型矿床8处。另有磁铁、锰、铜、锡、萤石、重晶石、天然气等矿藏。境内多种地貌类型分布,加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调节,为各种植物生长和动物孽生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森林覆盖率为24.5%,人均森林面积0.04公顷。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良好的植被,维系着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自然植被有长绿阔叶林、长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草等6个类型。野生植物主要有:竹类为毛竹、早竹、苦竹、浙江刚竹、浙江淡竹等竹林;树类有495种,分属77科,其中受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华东黄杉、水松、鹅掌楸、杜仲、夏腊梅、金钱松、福建柏。野生中草药80余种,人工栽培的20余种。人工栽培的作物中,粮油、经济作物超过100种,蔬菜有30类、120种左右。野生动物主要有杜鹃、黄鹂、画眉等32种鸟类,华南兔、豹猫、野猪等23种哺乳类,蝮蛇、大鲵、龟、石蛙、蟾蜍等两栖、爬行类27种,泥鳅、黄鳝、条光唇鱼等鱼虾类23种,昆虫855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灵猫、大鲵、穿山甲和鹗等,属省级保护的有蕲蛇、大杜鹃、鼬獾等。境内河流纵横、湖荡密布,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河流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的特点。水资源的丰富对航行、灌溉、淡水鱼养殖、发电、生产生活用水乃至旅游都十分有利。因地形差异,形成两个不同水系:西部为天然河流,以东苕溪为主干,支流众多,呈羽状形;东部多属人工开凿的河流,以京杭大运河和上塘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泊棋布,呈网状形。在东苕溪下游和运河两岸,分布众多被称为荡、漾、潭的水域,其中较大的有三白潭、官塘漾等。据测量,在正常年景,地下水总量为1.57亿立方米。
人口民族
余杭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于良渚、瓶窑一带形成聚落。秦统一中国后,有大量居民迁徙余杭,以后各朝,尤其在南宋,北方人口大量移入,几经民族融合,已无直接后裔。民国17年(1928年),杭县总人口为390351人,余杭县为126147人。1949年,两县共10.71万户,43.99万人。根据2000年底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普查登记总人口为81.78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75.44万人相比,增加6.43万人,增长8.4%。全区人口中,男性为41.98万人,占总人口的51.33%;女性为39.8万人,占48.67%,性别比例为105.48。全区总户数为23.18万户,其中家庭户为22.45万户。全区人口中,0岁-14岁人口为13.28万人,占总人口的16.24%;15岁-64岁人口为60.63万人,占总人口的74.14%;65岁以上人口为7.87万人,占总人口的9.26%。全区人口中包括24个民族,少数民族共0.37万人,占总人口的0.45%。境内素为人口稠密地区,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69人。人口分布疏密不匀,东部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1100人左右,西部山地丘陵地区每平方公里380人上下。全区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为1.67万人,占总人口的2.04%;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7.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8%;初中文化程度的26.1万人,占总人口的31.91%;接受小学教育的33.51万人,占总人口的40.98%;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5.91万人,占总人口的7.23%。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5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45.57万人,非农业人口38.1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99‰,自然增长率为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