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湖镇地图
黄湖镇相关地区地图:
革命老区
民国16年(1927),黄湖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活动,民国24年(1935),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在孙家门口、白塔等村进行革命活动,民国29年(1940)建立党组织,后发展成黄湖中心区委,民国34年(1945)组建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7年(1948)党建立了秘密武装。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活动中,全镇有10余名烈士献身于革命事业,数以百计的群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黄湖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深厚。王位山自然风景区有唐代的黄巢遗址,文天祥兵营,明代古寨和官窑遗址,与王位天风、狮子拜佛、点将台、龟印石、黄龙瀑布、石扶梯古道、石扶梯水库、一线天、十里竹海等景点构成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及小岭古隘、荷叶岭甘露、龙坞水库、东坞笋园、岩山狞猎等自然观光区。另有兴国禅寺、黄湖大溪、清波沙浴、中学花园、东山竹海、木鱼岭古隘、抗日纪念亭等风景名胜
发展思路
镇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机遇,提出“生态立镇建设绿色黄湖,工业强镇建设富裕黄湖,三产兴镇建设繁荣黄湖,农业靓镇建设休闲黄湖”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区、镇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坚持发展、创新、稳定、为民、和谐,扎实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构建“绿色、富裕、繁荣、休闲”的和谐新黄湖。
医疗卫生
黄湖的医疗保健史上有记载的中医坐诊有3家,密氏中医门诊创办于清同治年间,民国时期有名中医仰宗文。解放后,西医郑学渊是“余杭近代医林人物”之一。1953年黄湖中、西医师联手组建了黄湖联合诊所,最后定名为黄湖镇卫生院。1988年异地新建黄湖镇卫生院、新门诊楼占地4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是余杭区一级卫生院,2005年拥有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进口B超、心电图机、750MAX线机、电脑等先进仪器设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0名,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
资源优势
黄湖地域是浙西中山丘陵向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前缘,北据王位山(海拔725.5米),西立老虎山,东卧荷叶尖诸山,中躺黄湖大溪自西往东南流去,沿溪两岸为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素以盛产竹、木、茶、果等特产而闻名。解放后,黄湖以种粮、栽茶、育林、培竹为传统农业。20世纪70年代末起,是粮食生产高峰期,1978年全镇全面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水稻种植总面积17471亩,年产稻谷4633吨,不但足额完成国家公余粮任务,而且还(是首)年交商品粮350吨,创历史新高;到1985年水稻种植面积16049亩,年产稻谷5235吨;90年代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除水稻种植外,以早鸡笋、杉木、毛竹、茶叶、水果、禽畜为农业的大宗产品。1988年茶园面积2400亩,年产茶180吨,先后建起青山、牌楼山、王位山名茶基地,2001年起王位山天龙茶园列为径山茶叶系列主产区,已开发到2700亩。2001年春天龙茶荣获“中茶杯”二等奖、第二届国际名茶金奖,2002年以来连续荣获浙江省茶圣节一等奖。2003年新建杭州杉杉制茶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成为余杭区一家现代化制茶龙头企业,大部分茶叶产品销往国际市场,2005年有主产茶园2616亩,茶叶深加工厂两家,年产茶叶461吨。20世纪50年代起,毛竹林以“封山育林、计划采伐”为主,毛竹林区渐趋茂盛,年毛竹立量350万株。80年代起,以“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责任制”为主,毛竹立量增到450万株。90年代起,推进科技管理,建有毛竹笋材两用林8000亩,其中毛竹四季笋塘800亩;毛竹立量达500万株。1999年办起毛竹制品加工厂三家,主产毛竹竹胶板,“金竹宝牌”竹校板远销日本、韩国、德国、荷兰等国家,产值达1923万元。2005年底有毛竹立量509万株,产值达300.75万元。黄湖是早竹笋主产区之一,兴于20世纪80年代,盛产于90年代,2001年以来推广“春笋冬产”覆盖技术后,早竹园发展到4190亩,2005年产早笋3622吨,年产值达873.8万元。黄湖是白壳孵鸡笋的主产重镇,该笋是继早竹笋之后的一大无公害的餐用食品,体白,味鲜嫩,笋农称其为“玉美人”。2001年黄湖林业站已注册商标“《黄湖》牌玉美人白壳孵鸡笋”,20世纪70年代,全镇有白壳孵鸡笋园1500余亩,80年代随着早竹笋产业的发展,“玉美人”种植面积增到2500余亩,年产竹笋1000吨;90年代政府引导,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余亩,年产竹笋2000吨,年产值达250万元。旺产时节,笋农每日天亮时挖掘、上午交易,笋商每天中午打包、装车运出,傍晚前后送到南京、上海等地出售,充分保持了“玉美人”的新鲜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种爱。到2005年有“玉美人”竹园4000亩,年产竹笋5254吨,年产值700余万元。2001年以来,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推广“竹(果)园-鸡”生产模式,即竹(果)林里放养本鸡,鸡啄虫除草,鸡粪肥园,园肥笋鸡双丰收,使农民现实了由单一型经济收入向多项经济增收,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达到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2003年注册了“王位山竹乡本鸡”商标,2004年养鸡专业户发展到80余户,当年产本鸡6万羽,产值达390万元;并成立“王位山竹乡本鸡、青山果木、赐璧绍鸭”等农业合作社三家,是年还建立“苗木、水果、白茶、茜芹、中草药材”等生产基地10个。2001年前后相继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五家,到2005年,从业人员达500余人,生产总值达4379万元;年底,全镇拥有山林4157公顷,其中用材林1443公顷,竹林2521公顷、经济林193公顷,水田647公顷、旱地176公顷,至此黄湖农业形成了以“王位山天龙茶、竹笋、水果、苗木、竹乡本鸡、竹制品加工业”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年产粮食4823吨,全镇全年农业总产值为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580元。
建置沿革
明代始建黄湖镇,解放前黄湖镇建制一直保留。1956年改建黄湖乡,1958年称黄湖公社黄湖管理区,1961年改称黄湖公社,1983年重设黄湖乡,1985年12月改建为黄湖镇。?,1985年12月,黄湖乡改为建制镇;1991年,黄湖大桥建成通车;1991年,余杭县首家台商独资企业——杭州广丰行业有限公司落户黄湖;1992年,省民政厅确定黄湖镇为革命老区;1994年,黄湖综合贸易市场建成营业;1997年,投资240万元的黄湖镇中心小学竣工。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黄湖从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多种经营,社办企业,成立黄沙队,办起碾米场。20世纪80年代后,大办乡村工业,先后建起水泥厂、砖瓦厂、电机厂、纺织厂等企业,当时的经济总量年产值在2000-3000万元左右。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申领私营企业执照的黄湖人,从事包装材料加工,成为黄湖最先富裕起来的老板,也成了民营企业的样板。至此,黄湖把乡村企业全部转制为民营,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1998年出现了两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2000年,建立黄湖工业园,自第一家企业投产以来,逐步引进织造、服装、电机等企业,现已有10多家企业产出效益。2003年,黄湖镇第一家外资企业——斯凯菲尔技术公司,实现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并带动黄湖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规模扩大,管理进步,效益提高。截至200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24家。200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有望达到1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从1978年的122元,上升至去年的超10000元,三十年增长了80多倍。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据山区特点,山区农民种植笋竹、果树、杉林等,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兴修水利设施,大小水库建成公园式,青山溪小流域治理、黄湖大溪整治工程,有力地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条件。2003年,农村体制改革创新,对行政村实行拆扩并,是村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把农村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搞建设,修筑道路、健身苑,美化村庄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把村级经济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实施便民联系卡制度,村民的意见、想法以联系卡的方式向镇党委传达,畅通民情,该举措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05年,黄湖镇荣获“浙江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黄湖镇2006年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彻底解决农村老人无钱养老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以来,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第一年每人交费10元。2007年和2008年参保费上升,农民更是积极主动参保。2008年又开始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全面提升山区医疗服务水平。2006年4月,黄湖镇被列为杭州市唯一一个农村层面的青少年事务管理试点单位后,该镇积极探索农村问题青少年管理,首创“黄湖模式”,并得到了省市区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2008年10月15日,团中央就“青少年利益诉求”课题专门到黄湖开展调研。2008年年初,黄湖镇在全区率先创建村级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2008年12月,首家村级关工委及关工小组,在赐璧村挂牌成立。